二次电切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应用的肿瘤学价值*

2022-08-02 06:27魏希锋卞超杰马立旭高平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电切肌层膀胱癌

魏希锋 陈 超 卞超杰 张 淼 马立旭 高平生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1 泌尿外科 2 病理科 3 病案统计科,宁夏银川市 750002

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病种之一,世界范围内膀胱癌位于恶性肿瘤的第10位[1],中国位于第13位[2]。尿路上皮癌是膀胱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s,TURBT)与膀胱内灌注化疗或灌注卡介苗(BCG)的免疫治疗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标准诊断和治疗方法[3]。TURBT的目的是准确诊断和完整去除病灶。传统TURBT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肿瘤残留或者标本逼尿肌缺失致分期不准确,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研究者认为[4]在初始TURBT手术2~6周后行二次TURBT(second TURBT)治疗,可以有效清除残余肿瘤,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和缓解疾病进展。现将我院NMIBC患者行二次电切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并经TURBT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NMIBC患者79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二次电切患者的适应证[2]:首次电切肿瘤切除不完全、标本无肌肉层、高级别肿瘤(G2及G3)、T1期肿瘤,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肾功能正常,术前均行泌尿系B超、泌尿系CTU检查。全部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并按2017年UICC TNM分期及2004年WHO分级标准确定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观察组35例NMIBC患者,首次TURBT手术后2~6周行二次TURBT。其中男30例,女5例;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70.40±9.88)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4.16±3.47;肿瘤直径<3cm 24例,>3cm 11例;肿瘤位于膀胱颈部3例,三角区4例,两侧壁23例,后壁3例,顶部2例;10例为多发性膀胱肿瘤,25例为单发性膀胱肿瘤;Ta 3例,T1 32例。对照组为44例仅行首次TURBT的NMIBC患者。其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27~86岁,平均年龄(65.04±15.07)岁;平均BMI 24.25±3.65;肿瘤直径<3cm 32例,>3cm 12例;肿瘤位于膀胱颈部4例,三角区4例,两侧壁31例,后壁3例,顶部2例;20例为多发肿瘤,24例为单发性膀胱肿瘤;Ta 6例,T1 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肿瘤数量、肿瘤大小及肿瘤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侧壁肿瘤进行闭孔神经阻滞,采用佳乐等离子电切系统,电切功率为160W,电凝功率为80W,等渗冲洗液为灌洗液体。TURBT要求切除全部可见的肿瘤组织,以及肿瘤周围2cm内的正常膀胱黏膜,肿瘤基底单独切除送检,切除标本达肌层,进行病理检查。观察组于首次电切术后2~6周行二次TURBT,术前2周停止膀胱灌注化疗,术中对首次电切瘢痕以及肿瘤基底肌层组织一并切除,分别送检。两组患者电切术后,除膀胱穿孔外,均即刻予5%葡萄糖注射液50ml+吡柔比星40mg膀胱灌注,灌注药物保留半小时,之后1次/周,连续8次,以后改为1次/月,维持至1年。二次电切部位及范围包括[5]:原肿瘤基底部位、原肿瘤周围黏膜、其他的可疑肿瘤部位,术中应特别注意切除至肌层。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立刻记录肿瘤位置、大小、数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大出血、膀胱穿孔)、术后病理分级分期;每3、6、12、24个月随访时行泌尿系彩超及膀胱镜复查,观察并记录复发肿瘤的大小、数目及分布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首次电切后指标比较 观察组首次电切17例(48.6%)基底无膀胱逼尿肌组织。两组患者首次电切后肿瘤数量(χ2=2.359,P=0.125)、肿瘤大小(χ2=0.163,P=0.686)、肿瘤分级(χ2=0.030,P=0.862)、肿瘤分期(χ2=0.495,P=0.482)、逼尿肌存在(χ2=0.006,P=0.941)无统计学差异。在不良事件发生方面,无膀胱穿孔发生,且两组膀胱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39,P=0.709)。两组留置尿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570,P=0.450)。

2.2 观察组二次电切后指标分析 二次电切后13例(37.1%)发现残余肿瘤,8例为T1期肿瘤,5例(14.3%)有肿瘤分期的升高(T2),其中4例后续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1例综合治疗。二次电切后31例可见膀胱逼尿肌(88.6%)。

2.3 两组患者随访肿瘤复发及进展比较 随访6~24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1年复发率及总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1年的复发率及肿瘤进展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n(%)]

3 讨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初诊膀胱癌的最常见病理类型。60%~80%的膀胱癌在初次确诊时为NMIBC,其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但复发率极高,达50%~70%,且10%~15%可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5年生存率降低到50%以下[6]。故治疗及预防NMIBC的复发一直是泌尿外科研究领域的热点。TURBT是目前公认重要的NMIBC诊断办法和治疗手段,由于该术式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各级泌尿外科医生熟练掌握、患者容易接受的一种临床技术。但首次TURBT的质量一直在影响NMIBC的诊治决策。TURBT术后要根据标本中膀胱逼尿肌是否侵犯来进行准确分期,但51%的初始电切标本中没有发现肌层组织[7],这就导致了初始电切术后病理分期被低估。研究发现[8],最初切除的送检病理标本中含有逼尿肌比率达到41.9%。本研究中首次电切标本含有逼尿肌比率为51.4%,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所以在TURBT中肿瘤基底部切除的标本要单独送检,提高病理医师在标本处理中的目标性,进而提高分期的准确性。在提高常规首次TURBT质量的基础下,通过二次电切彻底切除病灶、准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及随访策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二次TURBT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重要地位,二次TURBT的作用得到了国际泌尿外科界多个学术组织指南的强烈推荐[9],包括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也得到了《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的推荐。

对于高危的NMIBC,电切术后残留肿瘤是常见的。最近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10],在高级别Ta患者中,残留肿瘤率为17%~67%,分期上升率为0%~8%,在高级别T1患者中分别为20%~71%和0%~32%。另一项研究发现[11],二次电切后1例(1.8%)患者出现分期升高,20例(35.7%)患者出现残余肿瘤。本研究结果显示,二次电切患者中37.1%发现残余肿瘤存在,与上述研究结果相近。分析残余原因可能与手术技巧及流程的控制不佳有关,如肿瘤较大切除不完整、深度不够、未分区送检等。为减少肿瘤残留,提高基底肌层组织获取率,选择性地进行经尿道的整块切除术可能是一个重要途径。

TURBT作为NMIBC的首选治疗方法,充分切除病灶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所有可见肿瘤和基底,以及切除区域的边缘,分区域切除并送病检。这使组织病理学专家能够准确进行分期,并减少分期降低和治疗不足的风险。本研究中,观察组5例(14.3%)肿瘤分期由T1期上升为T2期,其中1例行全身化疗,4例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所以二次电切可以更准确明确肿瘤分期情况,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尤其对于是否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提供重要依据。目前指南推荐的二次电切的适应证[2]:首次电切肿瘤切除不完全、标本无肌肉层、高级别肿瘤、T1期肿瘤;关于二次电切的时机,CUA指南和EAU指南[2,12]都推荐首次电切后的2~6周。二次电切部位及范围包括[5]:原肿瘤基底部位、原肿瘤周围黏膜、其他的可疑肿瘤部位,术中应特别注意切除至肌层。本研究二次电切的观察组均是在首次电切术后2~6周进行,手术的适应证及切除范围符合指南要求,为结果的评估提供一致前提。

高级别(G3)的T1期肿瘤是NMIBC中具有最高复发和进展风险的疾病[13]。关于二次TURBT的安全性及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是治疗关注的目标之一。据报道,二次TURBT降低了复发率[14-15],改善了卡介苗治疗的结果[16],并导致了更长的总体生存时间。本研究手术过程中无大出血、膀胱穿孔等不良事件,这可能与本研究侧壁肿瘤均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有关,减少了高危穿孔风险的发生,同时术中采用点切的方法也是减少穿孔的原因之一。研究显示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常规电切组明显降低,进展没有明显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的局限性有关,为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短,病例的选择中包括Ta、T1期肿瘤,未能进一步分层可能影响结果判断。关于二次电切在肿瘤的复发和进展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来支持。

虽然二次TURBT在NMIBC的治疗中,特别是在高级别NMIBC中是临床指南强烈推荐的,通过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行首次TURBT以及二次电切可以获得准确的病理诊断,进行恰当的治疗,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患者并没有接受二次TURBT,而是选择辅助膀胱内治疗。因此在个体化诊疗时代,肿瘤的治疗要基于患者的选择意愿和肿瘤的特征而个性化制定。

猜你喜欢
电切肌层膀胱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尿频尿急可能是膀胱癌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手术患者中的干预价值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钬激光碎石联合电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发膀胱结石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