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新时代新起点新探索

2022-08-08 06:01曹凯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14期
关键词:马鞍山市科室医疗

文/本刊记者 曹凯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要求、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地实施,赋能医院,激活医院主动性,引导医院逐步转向全面高质量发展。

从新医改到新时代,马鞍山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格局持续变化,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发展也进入全新局面。2017年前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提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确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又有新的要求,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明林在2017年8月出任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的一把手,带领全院员工开始了全新的探索。

全面转型发展

“诗城”马鞍山背靠长江,紧挨南京,是安徽的东大门。由于毗邻长三角地区,马鞍山当地患者一直就有到南京、上海看病的习惯。高铁开通之后,马鞍山往返南京、上海看病更加方便。

在新的发展阶段,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的发展规划,无疑要从长三角竞争格局中去谋划。“在长三角地区,一部分新手术新项目由于更早更快开展,价格反而比安徽更便宜”。副院长王健指出,要把本地患者留下来,医院必须具备相当的综合实力。

张明林书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2017年下半年一上任,就盯住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推行管理变革。上班的第一天,他就专门下到科室,特意翻看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要向全院职工传达出新的信号。

“医疗质量安全,已不再是单纯的‘诊断是否正确、全面、及时,治疗是否有效、及时、彻底,疗程是长是短,有无因院内感染或医疗失误等原因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损伤、危害和痛苦’,更涵盖了诊疗质量的内容,还强调患者满意度、医疗工作效率、医疗技术经济效果以及医疗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张明林尤其强调指出,“医疗质量安全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医院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医德医风和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

因此,他特定将2018年设定为医院的“质量管理年”,引导中层干部和员工关注医疗质量和安全。他对全院科室提出要求,将过去3年死亡病例拿出来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从管理上寻求破解之法,提升医院和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减少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

同时,医院对照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找到改进医疗质量安全的着力点,比如发展四级手术、微创手术,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等,把考核嵌入到日常质量管控中,让绩效意识成为全院的共识。

2019年,张明林进一步提出“学科建设年”,希望尽快补齐医院学科缺口。在2009年新医改期间,马鞍山市推进医院集团化运行,将市属公立医院进行整合。作为当地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的一部分科室被划转给了兄弟医院,导致部分学科设置出现缺口。以“学科建设年”为契机,医院“花了很大力气”,从外地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重建儿科和新生儿科、感染科、康复科等学科。同时,医院还将开设在中医院的关节骨科、脊柱骨科、ICU、手术室、供应室也搬回本院。王健指出,“三级医院评审,也要求一些基础科室设置完备”。

“感染科2019年重建完成之后,马上就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短板’补得非常及时。”王健补充道,“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没有感染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将会困难重重”。

在恢复学科建制的同时,医院进一步推进亚专科发展,新建了一部分全新科室。王健指出,医院彻底将普外科细分为肝胆胰脾、胃肠疝、甲乳、综合4个学科,鼓励医生专业细分发展,同时也是为医院中青年专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根据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要求,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地实施,赋予医院充分自主权。2019年7月,张明林正式出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推进医院运行管理、人才工作和文化建设创新”。

经过一两年时间的调整,医院获得更大经营管理自主权,学科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形势稳步向好。

突破发展瓶颈

在医院扭转发展方向之际,张明林和管理层也开始规划医院发展的长远布局。随着马鞍山市城区持续扩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心逐渐往东倾斜,东部新区人口也在持续增加,正在悄然改变着本地医疗服务格局。作为本地龙头医院,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早就应该谋定而动。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本部邻近长江边的老城区,占地面积不到50亩,床位不到1000张。医院本部的发展空间日渐紧缩,服务环境和患者体验亟须改善。由于各种原因,医院过去10多年间并未新建院区。而周边安徽江苏两省同级同类医院,过去十年间纷纷往城市新区搬迁,以更好满足患者需求。

张明林上任之后,跟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由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来接手秀山新区一家建设多年的医院。这家医院位于城市东部新区,规划占地面积250亩,仅一期医疗用房面积17万平方米,完全符合医院长期发展所需。

接手这家医院之后,张明林将其定位为秀山东院区,与本院实现同质化管理。2020年10月全面正式开诊。从半路接手到正式开诊,马鞍山市人民医院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建设。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管理团队

在新院区基础建设的当口,医院集中引进了一批急需的高精尖设备,一举拉平跟同级同类医院的差距。

同时,管理层对两个院区专科布局进行精心规划。“为了减少东院区的运行压力,医院将一部分病源充足的科室率先搬过去,比如肿瘤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等。”王健指出,这一安排,也能改善上述科室的服务环境和患者体验。

而且,秀山新区是城市新区,周边年轻父母多,复建的儿科和新生儿科就设置在东院区。医院还将健康管理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迁至东院。王健补充,从普外科分出来的综合外科,也搬迁到东院,以满足新区居民的需求。

随着秀山东院的开诊运行,医院门诊量从2017年前后日均2000多人次增加到当前的日均四五千人次。

2021年,医院门急诊128.72万人次、出院5.64万人次、手术2.34万台次,始终稳居马鞍山市同级医疗机构第一,已经大幅超越市内同级别医疗机构。“医院2017年人均业务收入是32万元左右。到了2021年,人均业务收入达到62万元。在发展的基础上,全院职工的人均绩效也几乎翻了一番。”

而且,让张明林和白敬清颇为欣慰的是,在医院基础建设投入持续增加、职工薪酬待遇持续提升的同时,医院的负债率没有上升,反而还有大幅下降。

“下一步,医院还要以医疗组改革来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王健还补充指出,医院还要通过“宁马合作”,持续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医院学科全面综合发展。

持续管理升级

医院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也在过去四五年间大步向前。作为医院的新任总会计师,白敬清2017年之后承担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重组信息科,升级医院信息化系统。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在集团化时期,医院信息科人力划转到集团信息中心,信息化建设也是集团层面的职责与工作。在10年前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之上,医院过去持续不断进行“打补丁式”建设。这也直接导致“院内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不同系统之间数据无法读取,一些基础管理自动统计无法落地,信息化支撑管理决策无法实现,甚至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也堪忧。

医院迈向高质量发展,这样的局面必须要全面改变。医院信息科迅速重建,开始谋划医院新一轮信息化升级建设。“自家医院的信息化,不能建在别人脑子里,需要完全重新自主设计建设。”白敬清也指出,“而且,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能再打补丁,要有更高的建设标准和起点”。

而且,医院管理层当时也迫切希望,要在新院区开业前,为“一院两区”发展布局提供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作为医院一把手,张明林书记也坚持信息化建设应该“高举高打”,要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以信息化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经过一两年酝酿,2019年初,医院逐步明确以“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五级、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为标准,重新构建医院信息化体系。白敬清强调,“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按国家要求,要构建医院整体信息化体系,建成系统完备、应用高效集成与共享的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建成数字化智慧医院”。

方案敲定之后,信息化系统重建在一年半时间完成。得益于全新系统的支撑,医院在2021年初在全市率先拿下“互联网医院”资质。当年3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患者坐在家中,在手机端上就能放心地“寻医问药”。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四个科室,安排20多位专家“云端”坐诊,为患者服务。在线复诊开药、在线缴费、检查预约等功能,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场景。

信息化支撑医院管理决策水平大大提升,“智慧管理”正在逐步落地。白敬清指出,财务科牵头职能科室,帮助临床科室建立运营管理小组,逐步推动经济运营管理探索。“我们暂时没有设置运营专员,让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多承担一些责任。下一步,我们可能还要成立运营管理部,统筹协调医疗、护理、医保、财务、审计等方面人力,组建运营专员团队”。

而且,医院全新上线的信息化系统,率先在2020年通过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分级四级评审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紧接着,2021年,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也顺利通过。

猜你喜欢
马鞍山市科室医疗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我想知道
写诗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