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课程中的融入与实践

2022-08-08 02:07陈肖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理想信念课程思政

摘要:近年来,媒体技术迅速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人们传播信息提供了多样的渠道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但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教学提出挑战。文章通过媒体传播基础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的方法。媒体传播基础围绕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锻造工匠之心的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理解媒介、使用媒介,解决新闻传播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课程以时空为主线,强化节点意识,深入挖掘传播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设置不同的传播情境,使课程思政由内而外自然而生。通过加强课程设计和改进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到传播情境中,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以“身临其境”而“感同身受”,以情化人,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传播教育;理想信念;传播情境;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06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媒体传播基础”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C21020101012

教育部2020年5月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加强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好地回答新闻传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做好课程思政,需要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的课程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知识点,做到“润物细无声”。文章以媒体传播基础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做好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一、媒体传播基础课程定位

媒体传播基础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媒体技术专业群的平台课,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习起点,也是一门适合其他专业学习的通识课程。课程从认识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入手,帮助学生掌握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类型,着重理解和掌握当今时代对社会发展和人类传播影响重大的新媒体,培养专业群学生的关键核心能力——对媒体形态和传播行为的感知,一方面为学生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备的通用知识,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辨识、理解、使用媒体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体传播基础作为一门新闻传播类基础课程,要做好课程思政,需要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结合特殊时间节点,挖掘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教学过程。

二、媒体传播基础课程思政目标

媒体传播基础是媒体技术专业群的一门必修的平台课程,为专业入门课程,旨在使专业群新生在知识上掌握人类传播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新时期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式;在技能上了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制作传播流程以及从业者所需的技能和素养,初步掌握常见的新媒体形式,如短视频、微信、微博等的基本操作方法;在素质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使学生掌握细心观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分析判断—沟通询问—解决问题—理解提高—扩展延伸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深入开展专业学习储备背景知识,也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媒介、理解媒介、用好媒介。通过学习人类传播发展历史,使学生为中国古代传播技术如甲骨文、造纸术和印刷术等的发明为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而骄傲,坚定“四个自信”;使学生认识媒体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发挥的角色作用,主动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传递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使学生通过媒体这个工具,更好地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媒体传播基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要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就需要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媒体传播基础涵盖媒体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传播理论、最新业态、人才教育等方面,内容丰富,纵览古今,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源泉。

(一)认识传媒历史助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传播媒介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媒介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开始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并且延续至今。从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再到现在的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信息传播的载体,也就是媒介形式的发展,不断拓宽人类生存的时空领域,把人类推向一个又一个文明。在人类传媒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例如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最熟悉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为文字书写和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今,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下的媒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通过媒体所展示的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蕴藏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底蕴,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有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学习传播理论助力学生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媒介功能、批判性地接收媒介信息、创造性地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利用媒介,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使用媒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各种网络媒体进行学习、购物、交友等,因此其一言一行很容易受到媒体的影響。虚假信息、色情暴力镜头、恶俗炒作煽情报道等负面内容充斥着网络,危害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使学生理解媒介的属性,掌握媒介的功能,提升学生甄别媒介信息、批判性地接收媒介信息和创造性地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了解传媒业态助力学生打造技能匠心

当前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形态、运行模式改变着传媒业的整体格局,也改变着人们的媒体使用习惯。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媒体产业运作业态,形成全媒体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引导学生从传媒行业的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出发,将职业定位和自身素质结合,为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打造职业匠心、完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四、媒体传播基础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一)结合时间节点,课程思政自然发生

一年中有很多特殊的时间节点,以时间节点为契机,可以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认识新媒体”是课程第二大模块“新媒体概论”的导入课程。学生在前期已经认识了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即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聯网传播,也拆解区分了传播的要素,即信源(传播者)—讯息—编码—媒介—解码—信宿(接收者)—反馈—噪声,对传播过程和传播形式有了基本的了解。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传播发展和延伸产生的媒介载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载体形式,它具备全时性、交互性、数据化、个性化、智能化等特征[1]。新媒体作为当今时代的主要媒体形态,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影响广泛而深远。如今的学生极为熟悉新媒体: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信息载体,如摆在桌面的平板电脑、握在手里的智能手机、戴在手上的智能手表;以信息形态呈现的信息载体,如一有空闲就“刷一刷”的视频平台、每天不看就像少了什么的社交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购物欲望的电商平台,各类APP充斥着学生的日常。

新媒体创新了信息承载方式和呈现形式,实现了信息在时空中的传递。它协助人们感知外部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过程。“认识新媒体”这一章节旨在帮助学生把所积累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对新媒体的理性认知,从而更好地将新媒体化为己用,成为其与世界对话交流的工具。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正好是国际博物馆日。在我国,博物馆承载着璀璨的中华文明,集聚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好故事的宝库,其展示的文物凝聚着一个个历史瞬间,是历史的印记,架起连接现代和古代的桥梁。近年来,博物馆借助新媒体开拓了多样的展示空间,创作出了很多现象级的新媒体作品,这些作品正好可以作为学生认识新媒体、认识历史文化的连结点。围绕“传播、传承,新媒体的力量——认识新媒体”的主题,将课程知识学习和学生的日常媒体使用经验结合,将新媒体与博物馆、文物结合,引领学生进入历史长河,探究五千年中华文明,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职业自豪感。通过课程的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合理设置情境,课程思政由内而发

课程思政并非硬性融入,而是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合理设置情境,精选场景化个案,打造学生可感知的课堂[2],将学生带到情境中,使学生成为故事的主角,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化被动为主动。在传播类型的“人际传播”这一章节中,笔者为学生设置了新生入学的场景。大学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聚在一起,由彼此陌生到共处一室,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地域的差异、性格的不同,给他们的适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遇见新的同伴,构建新的宿舍人际关系,需要完成与他人的信息交换,这个过程就是人际传播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们共同回忆第一天入校的情景,围绕“我与室友的第一句话”“我对室友的期待”“我的室友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宿舍关系”等问题进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进入宿舍与室友的第一句话,是双方建立关系的开始;与室友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是靠一次又一次的聊天;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安心等等。这一切感受,正是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决定的。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实现了对信息的获取,同时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获得对他人和对自我的评价,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是一种常见的典型的社会传播现象。人际传播的特点之一是情境性强,而将传播行为设定在宿舍的室友之间,既能够深化学生对人际传播的理解,又能够帮助他们用理论指导实践,将人际传播的技巧运用到与室友的相处中,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宿舍关系。

(三)改进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

媒体传播基础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传统的理论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体知识,甚至会因为单向的信息传递使学生产生反感和厌倦情绪。要做好课程思政,除了要寻找课程思政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将思政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主动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改进课堂教学,拓宽课堂的空间

媒体知识永远来源于实践。要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媒体实践结合,需要做好课堂设计,使媒介成为课堂最好的辅助工具。借助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掌握最新的资讯,这些将成为课堂知识的有益拓展和最好的案例资源。教师要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的新闻资讯,并把这些资讯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2.在课程中加入分享和讨论环节

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瞬息万变,海量内容泥沙俱下,媒体传播基础课程教学要紧贴社会现实。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信息感知和分析能力,课前收集材料、小组讨论、课堂分享、课后总结反思,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判断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的关键环节。可以设计5分钟课堂分享环节,由学生分享近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掌握的信息,并讲述信息收集过程,获取信息后的个人感受、看法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对网络信息的采集、甄别和使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媒体使用能力。

3.组建学生实践团队,推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以参加社会调研、完成调研报告的形式,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使学生主动走出课堂,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采访和写作技巧,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要发挥好实践课的思政功能,将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就要加强课程设计、强化价值引导,精心部署实践环节、合理控制实践难度”[3]。

五、媒体传播基础课程思政效果

媒体传播基础经过三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专业群学生认识媒体传播、奠定职业基础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设计课程,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育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会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媒介的发生和发展,正确地看待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做到三个能够:在日常使用媒介时,能够辩证地看待所接收的信息,不人云亦云,不造谣传谣,主动发出正能量,传递中国好声音;能够发现课程的趣味性,掌握学习专业课的关键核心能力,提升课程学习兴趣,并积极投身媒体传播实践,提升职业技能,完成职业规划;能够认识新闻媒介所承担的职责使命,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打下基础。

六、结语

新闻传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既是外在的要求,同时也是由专业教育内化而生。新闻传播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信念的新闻工作者为之奋斗,新闻传播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 8版.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0:3-5.

[2] 阳美燕.基于马新观的新闻史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以“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为例[J].青年记者,2020(31):58-59.

[3] 曲升刚.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J].传媒,2020(18):81-83.

作者简介?陈肖敏,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媒介传播。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理想信念课程思政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