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2022-08-09 08:14许军迪邹晓峰
南方农机 2022年15期
关键词:支农农民收入产业结构

许军迪 , 邹晓峰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0 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充分说明了需要集中力量支持“三农”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收入问题。据统计,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升至2020年的17 131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一方面归功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归功于政府主导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息息相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二三产业产值持续提升,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配置与转移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在目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措施中,财政支农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支持农业农村相关的农林水事务、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社会性支出能够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可获性,并改善其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崔旭枫等,2016)[1],农民等低收入群体从中受益程度更高,因而财政支农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因此,研究财政支农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财政支农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相关的农林水事务、医疗健康、教育、社会保障和交通运输等。农林水事务支出有助于农业部门指导农民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利用农业生产补贴等政策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机械化支出,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姚哲等,2018)[2]。医疗健康支出的增加可以通过政府的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减少农民医疗支出,促进其身体健康,进而有利于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和务工就业。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以促进农村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并且可降低受教育费用,减少农村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进而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支出通过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政府手段减轻农民压力,从而提升农民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少了农民群体意外性支出,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农民收入。交通运输支出可以加快人员、技术和产品等要素的流动,加强城乡、当地与周边的联系,推动产业互动发展,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李慧玲等,2016)[3]。总之,财政支农能够从多方面惠及农民,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基于此,课题组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财政支农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升。

1.2 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虽然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农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缩小,但大部分农村低收入人群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因而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多的收入(陈健,2021)[4]。此外,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创新实用高效的生产经营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章元等,2012)[5]。产业结构升级更多的是通过提高二三产业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曹菲等,2021)[6],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另外,工业化的产品如农业机械和农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并释放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行业,促进农民收入提升。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进入农村,由此形成的产业链大大降低了农产品加工和分销成本,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民收入(王丽纳等,2019)[7]。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从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由服务业为主导,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谭昶等,2019)[8]。课题组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二: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数据与模型构建

2.1.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为分析财政支农、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收入三者的内在联系,课题组参考前人的研究,选取农民收入为被解释变量[9],财政支农和产业结构升级为解释变量,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教育水平为控制变量[10-11],变量说明及其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中国30个省市(剔除西藏地区)2011—2020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对各变量数据取对数处理,产业结构升级和教育水平为比率变量,不取对数。

2.1.2 模型构建

课题组研究的是财政支农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式(1)所示。

式中,incomeit是i省t期的农民收入,Cit是解释变量,Dit是控制变量,εit是随机误差项,αit是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βit是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

2.2 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计量分析之前需要先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各变量间有无多重共线性。各变量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768,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故可以进行后续的计量分析。

表2 相关性检验

2.3 计量分析

表3中的(1)(2)(3)(4)列分别表示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支农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支农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表3 回归结果

由第(1)列可知,财政支农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升,财政支农提升一个单位,农民收入将提高3.4%,从而验证了假设一。控制变量中农业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为正,即农业发展水平提升一个单位,农民收入会增加15.7%,表明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农民加大投资购买农业机械,会增加农业生产性支出,因此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未能显著影响农民收入,可能是因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一部分人转向其他产业就业,未能给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帮助。第(2)列各项均为负,说明财政支农等因素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主要原因是对农业的支持加大,那么对二三产业支持力度就相对变小,从而对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影响。由第(3)列可知,产业结构升级能提升农民收入,二三产业占比每提升一个单位,农民收入将会增加1.2%,从而验证了假设二。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显著性与第(1)列一样,但农村教育水平变为1%水平下显著,农村教育水平可能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联系,因为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第(4)列说明了在财政支农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共同作用下,农民收入显著提升。但由于财政支农会抑制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在财政支农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即将较多的农业财政投入到以农业为支柱行业之一的地区,较少投入到对农业依赖度低的地区,减少财政支农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政支农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课题组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市2011—2020年农业财政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收入三者间的关系,发现财政支农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但在三者关系中,财政支农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抑制作用。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农业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支农和产业结构的作用以提高农民收入。

鉴于上述结论,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逐渐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各省市应出台相应的财政支农政策,做好财政惠农、财政助农工作,为农业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供帮助,促进农民收入提升。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财政投入。不同省市对于农业财政的需求不同,要根据各地区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合理地进行农业财政投入,要将财政向农业农村科技投入倾斜,助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是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真实有效地惠及“三农”。各地区应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最终惠及农民,提升其收入水平。四是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吸收农村多余的劳动力,使农民离开耕种的土地但不离开家乡就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其收入来源。

猜你喜欢
支农农民收入产业结构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农业农村部将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资金相关问题研究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