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本色,自主发展:培植乡村教育品牌

2022-08-11 03:36吕蕾北京教育学院
教育家 2022年29期
关键词:公平学校发展

吕蕾 | 北京教育学院

教育是社会的人才输送系统,生态文明现代化为乡村教育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新型农业合作社把纯粹农业生产、金融和供销纳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理念赋予乡村经济新的发展模式。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休闲等产业的兴起需要大量人才,培养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成为乡村教育的比较优势。

实施差异性公平:“供给侧”资源精准扶持乡村教育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出了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高办学水平五个方面解决措施。

公平和质量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指标,正确的教育公平观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科学路径是乡村学校发展的关键。公共教育在乡村和城市分配的平等性公平体现为受教育者在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上的均等,补偿性公平体现为国家在教育经费和师资培养方面给予乡村教育的倾斜政策,差异性公平是公共教育为城乡教育发展在教育内容、教育类型和教育方法上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

多元“供给侧”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差异化、个性化的支持。由北京市教委支持的房山区北沟美丽乡村教育联盟以“学术-实践共同体”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载体,探索精准诊断、靶向施策的支持模式,以诊断问题为切入点,以探究美丽乡村教育内涵为核心,对乡村教育发展问题和现状持续追问和反思,引导北沟美丽乡村教育联盟8所学校开启“研学一体、知行合一”的乡村教育改革。发挥学术科研机构与联盟学校双主体的方式,实现自上而下驱动,通过“行政—学术—实践”协同模式实现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性公平。

发挥比较优势:正确解读乡村教育质量观

国家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提供了突破瓶颈的条件,乡村振兴亟须学校形成符合乡村教育定位和功能的教育质量,抓住发展新机遇。

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质量的内涵标准一致,但在教育质量提升的课程内容、实施路径上不尽相同,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乡村教育将国家“标准知识”和“地方知识”相结合,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乡村拥有山水田林湖草等自然生态资源,乡村和山区学校将空间、生态资源和农业生产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利用乡域特色资源,培养未来家乡建设人才,农事、园艺设计、红色文化推广、生态旅游、中草药加工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乡村教育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教育场景中使学生具备乡村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与城市教育形成殊途同归的效应。

培植“乡土本色,自主发展”的美丽乡村教育品牌

乡村学校植根于乡域本土,地方知识是乡村教育培养人和发展人的关键要素,把普适性知识学习和地方知识实践结合起来,接驳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体现乡村教育的本土特色,实现实践性、生产性和文化性的内在统一。乡域本土的地方知识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充盈与成熟融合在一起,给学生与本土文化对话与交流的机会,使其获得安全感、自信心和内生发展动力。

乡村教师新生队伍更新缓慢是乡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须积极寻找对策。坚守多年的乡村教师对乡村有独特的情怀,帮助乡村教师二次发展是撬动乡村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支点。

学科专家和乡村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锚定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学科专家会引入理论框架分析问题,丰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为教师创建新的教学思路提供脚手架,在真实情境中培养乡村教师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教学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之间的转化素养。

乡村学校发展范式的转变与探索学校发展品牌的过程紧密相连,可通过举办乡村教育论坛等形式,交流研讨,以“专业表达”提炼系统的乡域本土教育发展的经验,形成“由点及面、从输血到造血、从个别化到普遍性”的乡村学校建设经验,壮大乡村学校自主发展的力量。

猜你喜欢
公平学校发展
公平对抗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