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照亮乡村学校的未来

2022-08-11 03:36梁玉财北京市房山区四一学校
教育家 2022年29期
关键词:重构素养专业

梁玉财 | 北京市房山区四〇一学校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学校普遍面临生源大幅“离土”、师资相对薄弱、质量逐步滑坡等难题。因此,在尊重城乡学校差异化这一现实的前提下,乡村学校如何实现有质量、有特色地发展,对实现教育全局性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盘活乡村学校特有资源并构建适切的课程体系?北京市房山区四〇一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现实回答,让学校课程建设之光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

供给适切又灵动的课程是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小而美”乡村学校的重要切入点。课程供给既需要让乡村孩子留有“乡村魂”,也需要让乡村孩子长出“城市慧”,具体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调适课程指向,打造“看得见学生”的课程。学生是课程的主角,以“学生学习”来定位课程建设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乡村学校提质的关键。为此,我们重点采取了“三抓”:抓基本素养,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统领下的、以大概念教学为主体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之路,破解国家课程落位学生素养难的问题;抓学生需求,建立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调研和课程评价机制,破解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两张皮”现象;抓教师教学领导力,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教师课程领导力和建设力”专项行动计划,在激活教师专业自信和研究自觉的基础上破解学生获得感弱的难题。

调适课程体系,打造“看得见系统”的课程。建构基于逻辑自洽的课程体系是乡村学校课程调适的难点,乡村学校要处理好学校理念识别系统与课程框架体系、课程功能与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与课程保障等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四〇一学校在“尚真”文化体系的引领下提出打造“崇真致真”的课程文化;“一体两翼”课程功能定位,明确作为“主体”的基础型课程重点强调学生学段学业质量的高水平落实,作为“两翼”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重在突出国家课程落实的深度、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和兴趣特长;在“评育结合,以评促育”的课程评价原则下,突出学生在课程修习与学习方式上的选择性和主体性等。

调适课程供给,打造“看得见特色”的课程。乡村独特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资源是乡村孩子生命的哺育场,是课程走进孩子内心、激活孩子自信的能量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及中国核工业科技馆是四〇一学校最大的资源优势,近年来我们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和教师跨学科能力提升的切入点,借助专家团队,开发了德育主题类、科普讲座类、创意文创类、情景表演类、项目式学习类五大特色课程群,使深度学习在孩子走进乡土的过程中真实发生。

调适课程主创,打造“看得见未来”的课程。师资是乡村教育焕发生机的核心,我们一直围绕人的发展做管理和行动的转型,如:以师德建设为重点,重构教师的专业引领系统,让教师扎根乡村、福祉乡民的情怀在行动中深化;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重点,重构教师的专业协助系统,使教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真正“长起来”;以微课题研究为重点,重构教师的专业反思系统,让教师成长在真实的情景、真实的问题、真实的行动研究中发生;以课堂改进为重点,重构教师的专业实践系统,让教师在坚守乡村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提升课堂质量与课堂自信;以课程研发为重点,重构教师的专业升级系统,将课程研发变成教师拓宽专业视域和改进教学方式的助推器。

乡村学校的美好未来不在于“大楼”和“大师”,而在于乡村学校从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出发,融合乡村的教育特点、资源特色和师生特长,创生出符合乡村教育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这需要乡村学校以现实行动来回答“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孩子和家乡在精神与文化上的链接点在哪里”“信息化时代我们要赋予乡村孩子什么样的品质和本领”等原点性命题;需要乡村学校坚守教育人的初心使命和固有优势,用心做乡村教育,做心中有人的乡村教育;需要乡村学校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在“输血”和“造血”中借光点火、借势而为。

猜你喜欢
重构素养专业
青少年劳动教育实施的认知与策略重构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重构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