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琢篆刻课程,深耕育人路径

2022-08-11 03:36罗振霞山东省济南市济洛路小学
教育家 2022年29期
关键词:篆刻校本课程体系

罗振霞 | 山东省济南市济洛路小学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其中之一就是课程育人。山东省济南市济洛路小学深刻领会其要义,就本校多年来开发的篆刻课程进行细致雕琢,深挖课程中蕴含的广博的文化内涵,从崭新的角度赋予古老艺术以育人使命。

传承近三千年的篆刻,是以书法字体结合镌刻制作的一种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它不仅于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创造出各种美的结构和形式,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同时还具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篆刻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篆刻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给学生提供适宜创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育人目标融入课程体系

以往的篆刻课程更多的是从审美、技艺等方面架构教材、施展教学,受众面较小,很难承担起课程育人的重担。学校立足学情,建构起全面详细的课程纲要,以能够支撑起面向全体、面向未来的育人目标为方向,重新编写校本教材,进而完善课程体系,让篆刻文化能够作为具有独立性、创新性的校本文化课程,更加遵循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修订后的篆刻教材从学生出发,从课程体系出发,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各年级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知识链接”部分充分体现篆刻这一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在“拓展与欣赏”部分,精美的印章带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引领学生探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小试牛刀操作坊”中体会中华文明的古老活力与现代价值观,将其深深烙印于幼小的心灵里。

教学过程承载育人职责

图文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赏析与创造相结合,这样的校本教材令每位课程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都能有的放矢、有法可循,而每一课的学习目标中至少有一项是品德渗透,更保障了课程育人的有效落实。教师们依据教材制定各单元设计说明,编写教学设计、整理活动学习包、制作教学课件,为篆刻课堂的全方位育人目标的落实尽心竭力。

学校精心打造的篆刻活动室,古香古色又不乏现代气息的文化陈设以及各种作品的展示。专属于篆刻的天地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徜徉于祖国文化的长河里,尽情欣赏典雅又妙趣横生的作品,了解了文字背后的故事,更激发了操刀一试的兴趣。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作品的赏析,读懂了每个符号里蕴含的作者心语,领悟了每个线条中绵延着的中华文脉,汲取了每个词汇传递的成长力量。

作品演绎创新育人方式

学习书法篆刻艺术对于提升当今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塑造优秀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温”“良”“恭”“俭”“让”的单字印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多字印,从为学校办学理念设计篆文刻字到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印章,每一方印都是学生对相关文字内涵领悟的外化,每刻一刀都是学生踩在生命成长路上的烙印,篆刻室里传出的分明是济洛学子们茁壮成长的生命拔节声。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让学生分享创作心得,讲述作品特点,甚至由一个组或整班的学生将“家乡”“冬奥”等主题作品进行组合,创编成小品进行演绎,活泼生动、变幻多姿的形式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童年的欢乐,还有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和品德渗透。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对篆刻文化教育的探索,我们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篆刻校本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