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中的迷宫趣味性

2022-08-13 09:36张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方块迷宫目的地

张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1 联想——园林与迷宫的相遇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空间的变幻莫测常常带给人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游园感受。这与迷失在迷宫中的那种忐忑,和发现出路的那种惊喜颇有几分相似。无怪乎童寯老先生会在《东南园墅》中感叹到“幻境迭生,迷津不断,所穷无尽”,“游者于迷惑中,将始终乐此不疲”[1]。

2 呈现——园林与迷宫的关联

2.1 要素相似

2.1.1 边界——屏蔽喧嚣的围墙

迷宫空间是有边界的,它总是被围合在“或呈方形、或呈圆形、或取其它形状”[2]的边界内。迷宫的边界区分了内外两个世界。园林围墙有如迷宫边界一样限定出一个范围,围合出一个不同的世界。《园冶》有云:“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3]这两句点出了园林选址的要点,其中“门掩”不仅是指大门,也包括了围墙,它满足了一定的私密性要求,也营造出一个安逸幽静、舒心怡人的世外桃源。

2.1.2 开口——曲径通幽的入口

迷宫至少具有一个开口,是迷宫同质边界上的一个特殊部位,因而具有与生俱来的神秘性吸引人们进入迷宫。园林入口同样带给人们别有洞天的神秘感,这种吸引从园外一直延伸到园内。园林入口常常曲径通幽、委婉回环。留园入口狭窄逼仄,仿佛迷宫一般曲折向前。直到古木交柯处,空间豁然开朗,一扫之前的压抑,空间戏剧性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天平山云泉晶舍入口处是一段较为封闭的廊道,经过一道逆向的大转折后来到空间较为开敞的晶舍小院,像是经过了一段简易的迷宫。

2.1.3 路径——峰回路转的流线

迷宫中的路径总是错综复杂的。平面上的园林路径与迷宫并无二致,亦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图1)。这种通达的个性特征,也使得其在立体空间中能够随形就势、不拘一格。

图1 园林中的路径和流线(自绘)

2.1.4 节点——穿插依附的屋院

节点是迷宫路径的交口,人们可在此处停留并做出路径上的选择。园林中也遍布类似的节点,路径充满了整个园林。路径交叉形成节点,其上常常附着各种类型的房屋和院落,三者融为一体,以景观的形式诠释着园林空间。游园即是穿行于各个节点的过程。

2.1.5 界面——似是而非的遮敞

界面对视线具有遮挡作用。迷宫就常利用视线的遮敞,使人们沉浸在充满张力和节奏变化的空间中。园林中,园墙、花木、假山等都扮演着界面的角色,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将藏与露完美融合起来。园墙上各种形式的漏窗羞涩地向人们透露着另一侧的朦胧美景,但若想一探究竟,人们必须在“墙面——漏窗”之间经历多次视线的“遮挡——通透”的转换,直到找到门洞才能过去。花木和假山则在光影摇曳之间将人们“囚禁”于近景的美好之中。只有当花木稀疏、假山低矮的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所在。其趣味性仿佛就是在游览迷宫。

2.1.6 目的地——百无禁忌的落点

每一个迷宫空间都有一个让人到达的目的地。这个目的地既可以是迷宫的中心,也可以是位于边界上的其他出口。园林也有目的地,其特征与游园方式有关。游园分为2 种类型:泛泛浏览和定点欣赏。泛泛浏览看似无目的地,实则处处都是目的地,因此需要一条较为合理的流线将园林中的主要景观串联起来,少走回头路,并最终返回发出点。此时的园林好比多线程迷宫一样被用以穿越。定点欣赏全凭个人喜好,全园各处都可以成为目的地。当目标明确、有感而发时可直奔主题。园林路径四通八达,想要到达目的地,可以任选路径,而无所谓流线。

2.2 类型相合

2.2.1 单线程与多线程

单线程迷宫是指一条没有分岔的线路自相缠绕,将所有空间串联起来,并自噬其尾,始终循环到来处的迷宫。多线程迷宫在进入后,有多条道路可供选择以到达出口。这种复杂的,有尽端路和回环歧道的空间,使人们常常迷失其间。园林道路充满分岔,节点处选择很多,属于典型的多线程路径类型(图1)。

2.2.2 平面与立体

平面迷宫的特点为路径交叉限定于二维平面上,立体迷宫则是三维空间中的立体交叉。园林则常在同一个园中兼有平面与立体两种形式。园中的部分路径因横空飞架的石梁和前后连通的石洞等而上下交错,俨然一幅立体迷宫的图景。但大多数建筑都布置于平面的院落之中,并通过二维路径相连。从总体来看,园林属于整体平面、局部立体的空间类型。

2.2.3 全通路与尽端路

迷宫中只有一条或少数几条路径能够到达目的地,而其他路径都是尽端路的,称之为尽端路迷宫。而所有的路径都可以到达目的地的,称之为全通路迷宫。园林中的路径常以环路的形式连通园中各个节点,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因此园林路径属于全通路的类型。

2.2.4 开敞与封闭

当界面低于人眼的视高时,迷宫就相对开敞。当界面高于视高时,迷宫就相对封闭。开敞与封闭这两种类型的空间在园林中兼而有之。

2.2.5 有中心与无中心

有中心迷宫在其内部都设有一个特殊空间,它并不一定是迷宫的几何中心,却以到达这个中心为目的。无中心迷宫则以穿越为目的,其内部并没有作为中心的特殊空间。园林中,水面是较为特殊的空间,常被认为是园林的中心。建筑以水为景,环绕而建,无论房门开向何方,总能从开窗中望到水面。加之人本身的亲水性,使得水面更加吸引人。

2.3 秩序相容

2.3.1 相似性

相似性是导致迷宫迷惑性的根本原因所在[4]。在迷宫获得相似性的常用方法中,“重复”也常见于园林之中。园林中的重复主要包括3 种类型:厅堂与院落的组合,亭台与路径的组合、路径与植物的组合。它们表现为一种间隔重复,即相同类型的景观在不同位置重复出现。园林中的相似并非是迷宫中那种无差别的相似,而是一种多样的统一。

2.3.2 无限性

2.3.3 随机性

迷宫的随机性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避免相同形态的空间或空间组合连续出现,从而防止一眼“看透”迷宫。园林空间亦然。将园中大、中、小三种类型的建筑用白色填充,其他部分填充黑色,得到的建筑景观分布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图2)。它与谢尔宾斯基地毯(Sierpiński Carpet)的随机分布相似,如图3 所示。

图2 留园、拙政园、网师园建筑景观的随机分布(自绘)

图3 谢尔宾斯基地毯标准图与随机分布图(自绘)

以三个层级的谢尔宾斯基地毯表示图2 中大、中、小三种类型的建筑,其中白色方块大小不代表真实尺度。根据图2 中最大白色方块的数量,设定图3中最大白色方块在2 至5 个。相应的下一层级的白色方块数量最多为其8 倍。为使图面表达清晰可辨,这里对其数量做一定约束,设定第二层级的方块在6至16个,第三层级的方块在50至100个,已经足以覆盖图2 中不同大小的白色方块数量。当白色方块的数量和位置都随机发生变化时,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如图3 所示的随机分布图。图中白色方块之间以重合、相邻、独立等方式随机分布,虽然江南园林有自身的布局规则,但这种图像规律在图2 中的呈现,揭示了园林建筑景观存在的谢尔宾斯基地毯式的随机性特征。

2.4 意涵相通

2.4.1 对趣味与美好的追求

最初的迷宫是为了防止盗墓而出现,但历史的发展赋予了迷宫更新的意涵。在西方,迷宫早已被当作一种大地景观艺术,甚至成为电影取景地……迷宫已成为充满生活趣味,可供游憩放松的场所。园林亦是如此。穿行于园林之中,忽而高台美榭,忽而水流潺潺;忽而近在咫尺,忽而清静悠远……可谓是园林多景致,景景沁人心,既可舒缓焦躁的情绪,又可放松疲惫的身心。

2.4.2 对智慧与意义的隐喻

在迷宫的意涵当中,首要的就是对人生之旅的隐喻。人类的祖先在自然中流浪逡巡,他们“对洞穴和深渊的探测、对蜿蜒曲折的江河湖泽及其支流网络的静观、对林间盘桓交错小道的沉思”,成为漂泊者遗赠给定居者的全部智慧。对园林来说,三分靠匠人,七分看主人,因此园林体现了园主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园主人处世智慧的化身。包绕的围墙意味着暂时地远离“江湖”;万千的园景沉淀了园主人丰富的阅历;而愚园、拙政园、退思园……这些园名则更加印证着园主人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

3 交融——园林与迷宫的结合

园林与迷宫诸多的相似之处,足以在园林中建构起一个迷宫,这就解释了园林中为什么会呈现出迷宫的趣味性。相比之下,西方迷宫的形式一眼便可识别,呈现出鲜明的显性特征;而江南园林则是掩藏在伪装下的隐性迷宫,它与迷宫所有的差异都与园主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建立在迷宫基础上的日常。驻足在中心的水面旁,可欣赏环绕的美景;停留在节点的建筑里,可以体验起居空间……它们都是园林迷宫的钥匙,为人们打开一扇扇通向美好生活的方便法门。

猜你喜欢
方块迷宫目的地
有多少个方块
恋爱中的城市
有序数方块
迷宫弯弯绕
谜题方块
动物可笑堂
大迷宫
迷宫
捕网迷宫
创造独一无二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