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 黄帝内经》之筋痹

2022-08-15 00:46刘阅阅
福建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素问

刘阅阅,廖 军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筋痹一词首见于《素问·痹论》:“以冬遇此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散见于《四时刺逆从论》《长刺节论》《官针》《邪气脏腑病形》等篇章,共出现7 次[1],《甲乙经》《诸病源候论》《类经》《医宗金鉴》等均秉承《内经》筋痹之称。《黄帝内经》将筋分为“宗筋”“婴筋”“膂筋”“疹筋”等,但未明确筋之定义。现代医学中,“筋”之定义广泛,包含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结缔组织、血管等[1],因而涉及疾病种类繁多,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均可归类为筋痹。现总结《黄帝内经》中筋痹的症状、诊断、鉴别、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筋痹提供思路。

1 筋痹之症状与诊断

《素问·长刺节论》[2]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医宗金鉴·痹病总括》[3]曰:“以春时遇此邪为筋痹,则筋挛节痛屈而不伸。”指明筋痹以筋的挛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为主要症状,《中藏经》《甲乙经》《医碥》等遵循《内经》观点。筋痹的诊断:一为筋挛节痛、不可屈伸等症状;二为《内经》提出的微涩脉、切循经络结节的诊断方式。如《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云:“肝脉……微涩为瘈挛筋痹。”提出微涩脉为筋痹脉象。《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阐述以切循的方法,找到经络凝涩之处,此处结节堵塞,经络不通,发为疼痛。

2 筋急、筋痹、筋痿之鉴别

筋急、筋痹、筋痿三症在《内经》中出现次数分别为18、7、16 次[1]。笔者结合《内经》与其他文献发现:在部分典籍的描述中筋急、筋痹、筋痿三症虽然名称不同,但在症状上均有拘挛不伸的现象;痹与痿只是病名的称呼不同,实则为一物;尽管筋痹另有疼痛一症,但拘挛、不可屈伸亦是疼痛的另一表现。如《诸病源候论·筋急候》[4]曰:“凡筋中于风热则弛纵……若中风寒……则挛急,不可屈伸。”记述筋急与筋痹的症状类似,均有挛急、不可屈伸症状。再如《灵枢·官针》载:“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提出将筋急的状态调整恢复用以治筋痹,实则是将筋急作为筋痹的一种症状。而筋痿的定义,《素问·长刺节论》记载:“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医宗金鉴·痿病总括》也阐述:“痿属燥病……因而肝气热为筋痿,则筋失所养,拘挛不伸。”描述筋痿有筋急而挛、拘挛不伸的症状,指出筋痿之病由肝气热引起,热灼干筋膜,故出现筋急而拘挛的症状,与前文所述筋痹症状类似。《医方考》更是道明:“今详《内经》,亦有称痹为痿者”,指出痹与痿二者是为一症。

3 病因病机

3.1 风寒湿 《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阐明痹症的病因为风寒湿气,并依据病邪的不同将痹症分为行痹、痛痹、著痹。《灵枢·经筋篇》曰:“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指出筋急的病因是寒,《中藏经》《赤水玄珠》等均认同此病因。《类经》[5]言:“筋痹之病属寒者多。”故筋痹一病,因风寒湿三气所致,以寒邪为主。寒邪所致为痛痹,因筋痹亦有“筋挛节痛,不可以行”的症状,且以寒邪为主,故筋痹亦属于痛痹范畴。

3.2 湿热 寒邪是筋痹的主要病因,除此以外,湿热是筋痹的又一病因。筋受湿热侵袭后,具体病理变化过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广韵》载:“攘,除也。”湿热不除,作用于大、小筋,大筋收缩、緛短,从而产生拘急等症状,小筋松弛变长,产生痿证。关于大、小筋的论述,医家观点颇多,如高世拭曰:“大筋连于骨内,緛短则屈而不伸;小筋络于骨外,弛长则伸而不屈。”姚止庵亦曰:“盖筋大则粗而有力,故见拘挛;筋小则柔而无力,故见痪弱也。”综医家所述,大筋位于骨内,因其较粗大有力,受湿热侵袭时挛缩,产生筋挛节痛、不可屈曲之症;而小筋柔软无力,湿热作用下更加痪弱,产生不可背伸症状。以上是以粗细、肌力划分大、小筋,粗而有力者为大筋,如肱二头肌、斜方肌、背阔肌等;软而无力者为小筋,如肱三头肌等。屈伸为运动功能的具体表现,涉及屈肌与伸肌,因而笔者认为大筋多指伸肌,小筋多指屈肌。

3.3 少阳相火有余 基于肝胆主筋的理论,少阳相火之气有余可致筋痹发生。《类经》释义:“少阳者相火之气也,其合肝胆,其主筋,其脉行于胁肋,故少阳之邪有余者,当病筋痹胁满。”少阳主筋,合肝胆,相火之气有余时,燔灼津液,筋膜津液逐渐减少,变得干燥,从而挛缩,产生筋痹之拘急、不可屈伸症状。《类经》《素问悬解》等遵《内经》旨义,均认可少阳相火有余可致筋痹的观点。

3.4 肝气热 以五脏合五体观之,筋病与肝关系十分密切。《素问·痹论》载:“以春遇此者为筋痹……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久病筋痹,复感邪气,基于肝主筋理论,邪气将沿着筋向内传递至肝。反之,肝气的过盛亦可导致筋病的发生,如《素问·长刺节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指出肝气热,灼干筋膜,筋膜收缩使筋急而发生拘挛,产生筋痿一病,如前所述,此时筋痿症状与筋痹相似,故为一症。《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景岳全书》等也认同此病机。

4 治疗方法

4.1 针刺治疗

4.1.1 燔针劫刺 “燔”,从字面观之,与火相关,《类经》释义:“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故燔针即火针。燔针治疗痹症起源于《灵枢·经筋》记载:“足太阳之筋……治在燔针劫刺……足少阳之筋……治在燔针劫刺。”提出十二经筋病均可采用燔针劫刺。又《灵枢·官针》曰:“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刺即燔针劫刺,用以治疗痹症。

燔针,除针刺本身以外加入火热之性,从正治的角度,当以治风寒湿性筋痹,因此《灵枢·经筋》言:“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赤水玄珠》详细解释了风寒湿邪致痛以及得热痛解的原因:“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阐述风寒湿邪能够使“分肉”分裂,从而产生疼痛,燔针具有火热特性,得热痛解。燔针治疗寒性筋痹,其针刺位置当在“分肉之间”。《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筋痹病位在筋,针刺筋上,直达病所,不可针刺过深至骨。《类经》详细记述了“分肉之间”所处位置:“刺分肉间,刺其痛处筋肉分理之间也,刺筋者不可中骨。筋热则气至,故病已而止针。”疼痛部位的肌肉腠理之间即是“分肉之间”。

4.1.2 恢刺 该刺法首见于《灵枢·官针》:“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恢”之义在《公羊传·文公十五年》为:“恢,郭也。”指轮廓。《说文解字》释为:“恢,大也。”有扩大之义。《类经》释义:“恢,恢廓也。筋急者,不刺筋而刺其旁,必数举其针或前或后以恢其气,则筋痹可舒也。”指出恢刺具体操作为不刺筋急局部,而是扩大范围,围绕其前、后周边位置,直刺进针,将正气引向局部,即可使筋舒缓。筋急局部是邪气所聚之处,此时邪气较盛,正气不足,围绕病灶周边进针,是“邪胜则虚之”的治法体现。

4.1.3 关刺 关刺出自《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类经》释义:“关,关节也。左右,四肢也。尽筋,即关节之处也。慎无出血,血以养筋也。肝主筋,刺筋所以应肝。”关刺又名渊刺、岂刺,是直刺在四肢关节的附近,筋的尽头处,即肌腱处,且出针不出血的一种刺法,与恢刺不同的是关刺是直刺在筋上,直取病邪所在。

4.2 熨法 熨法功效总在温通,如《灵枢·寿夭刚柔》提到“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详细记载了药熨的制药过程以及使用方法,用以治寒痹。《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也提出风寒所致痹证可采用烫熨法治疗。《灵枢·周痹》言:“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阐述使用熨法温通有瘀血的经络治疗痹证。另外,《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提出筋的疾病可以用熨法治疗。《灵枢·经筋》也记载足阳明之筋病、足少阴之筋病应用到“膏熨”“熨引”的外治方法,《类经》解释道:“熨引所以舒筋,饮药所以养血。”

熨法温热之性类似于燔针,正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在治疗寒性痹症中,熨法是火针的替代疗法。筋痹一证,病位在筋,包含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等软组织,正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提及:“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筋是烫熨之法能够到达的位置[6],结合熨法特性,筋痹属寒者尤宜。

5 小 结

筋痹一证病位在筋,病因有风寒湿邪、湿热、少阳相火有余、肝气热等。《内经》提出筋挛节痛、不可屈伸为筋痹主要症状,《严氏济生方》补充曰:“筋痹之为病,应乎肝,其状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基于肝主筋原理,以五脏合五体观来看,筋病在外,肝应在里,故睡眠易惊醒。而诸多古文献均把“饮食多、小便数”的症状归属于肝痹一病,且记述为“多饮数小便”,此处或为传抄有误。筋痹、筋急、筋痿等病名,虽在名称上相异,但在症状上均有拘挛不伸的表现,筋急或是筋痹的一种症状,而“称痹为痿者”是将筋痹等同于筋痿。《内经》提出针刺治疗筋痹有燔针劫刺、关刺、恢刺的方式,除此以外,熨法能够到达筋所在部位,是燔针的代替疗法,功效在于温通祛寒邪、通血结,主治寒性筋痹。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采采卷耳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