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劳动教育: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新形态 *

2022-08-15 00:35詹青龙李银玲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教育

詹青龙,孙 欣,李银玲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

劳动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个人社会意义的目的性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自然环境和真实社会中习得、积累劳动知识和经验,克服与之相关的困难,养成稳定的劳动习惯,形成对劳动及其成果负责任的正确态度,建立努力工作的劳动品格和具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人格特质。面对当今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1],切实抓好劳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2]。然而在当下的现实上,劳动教育资源的窄逼促动着劳动教育寻求数字时代的技术魔杖,藉由技术对现有劳动教育要素重组和混合,达成协同效应和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变革必然与国家教育革新同命运,关于“谁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3]等问题的时代拷问,是明确数字时代劳动教育如何变革的根本性方向定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4]中明确指出了要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为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如何高质量地实施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对综合育人、优化和创新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向。因此,依据劳动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和数字时代的技术,分析混合式劳动教育的特征和形式,设计具有数字时代特征的混合式劳动教育结构和具有较高指引性的实施策略,希冀为劳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旨归:转向混合

(一)数字时代的外在驱动

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受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抽离于这个技术化的空间。从劳动领域来说,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劳动要素和劳动行为都逐渐产生着影响,呈现出并存或混合的状态,如传统的农场和车间等农工基地与虚实结合的劳动场所、传统的劳动形态与现代技术支撑的劳动形态、传统的劳动工具与先进的劳动工具、传统的人力性劳动行为与现代性技术协同的劳动行为、传统的刚性劳动时间与技术支持的弹性劳动时间等[5]。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然会受到数字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因应产生变化。数字时代的技术融入劳动教育体系,能够促使劳动教育向混合转变,形成混合式的劳动教育结构,丰富劳动教育教师的来源,建立混合化、智能化、开放化的劳动教育环境。另外,数字时代的技术,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的理论来源和技术内容,还让劳动教育有了复合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新的载体和形式,提高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深度。

(二)劳动教育的内在发展

劳动教育作为学科本身所需的发展诉求是促进劳动教育持续改革的根本诱因。从劳动特性来看,劳动的教育性要求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价值的素质和特性,要加强劳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巩固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6];劳动的能动性要求劳动教育要具有个性化和价值化,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把劳动精神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劳动的社会性提倡劳动教育的多元化,这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搭建学生通往社会的桥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转向混合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混合式劳动教育的界定与特征

(一)混合式劳动教育的界定

混合式劳动教育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混合式劳动的教育,混合式劳动可以指涉人力劳动和机器劳动的混合;也可以指涉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混合,其中非物质劳动是指生产知识、信息、交际、社会关系和情感反应等非物质性产品的活动[7];另一种是混合式的劳动教育,它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概念而产生。本文采用第二种理解。因此,混合式劳动教育是以混合式教学的思想为基础,以劳动教育和数字化技术等蕴含的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要素为混合单位进行优化组合,以强主体性、强互动性、强联结性、强目的性为取向的劳动教育构型。混合式劳动教育以实现劳动教育的最优效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数字时代的技术优势,关照“三全育人”理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8]。

(二)混合式劳动教育的特征

1.内涵丰富化

劳动教育及其上位概念即劳动和教育,都是不断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内涵也是不断丰富和扬弃的。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趋于混合式教育转型,使得劳动教育的内涵也正在重新构建,由一元化走向丰富化,由浅表化走向深度化。

随着社会因素的增加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人类的学习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单一性劳动教育既不能满足学习者的生存需求,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劳动教育的内容因其大量扩充而逐步转向混合化、现代化和多元化,致力于培养具有复杂性劳动技能的人才。藉由项目式、探究式、开放式、发明创造式劳动教育活动,可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致力于培养具有劳动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出现代替了大量人工作业,对人类的劳动生存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应涵盖新的劳动形式(尤其是智能劳动、创造性劳动)和新的劳动能力,强化数据智慧和计算思维,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信息化劳动素养的智慧型人才。

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内涵丰富化,要以大局意识以观之,衡量其教育意义与价值。混合式劳动教育正由培养积极的劳动者转向培育具有积极劳动观的建设者,其核心以培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外延至培育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以培育学生掌握劳动实践能力外延至培育学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时代本领,以培育学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坚强意志外延至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形式多样化

数字时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出更多类别的劳动形式,从而“逼迫”劳动教育必须变革,形成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混合式劳动教育,涵盖农业、工业、手工业、信息业等多个领域,涉及体力、脑力等多种活动类型,使得学生能够根据个人职业兴趣和专业劳动需求,自主地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根据劳动教育活动的性质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劳动形式:根据劳动时长的不同,有任务型劳动和主题型劳动之分;根据劳动范围的不同,有生活性劳动、专业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思想性劳动之分;根据劳动地点的不同,则可分为线上劳动和线下劳动。在此基础上,混合式劳动教育则有车轮转换式、场所轮换式、个人轮换式、基于项目式、基于能力式、内外混合式、外部混合式等形式,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形式

续表1

面向不同学习类型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形式发挥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积极型学生会根据自我需要择优选择劳动教育类型,其在混合式劳动教育中的能力锻炼是逐步提升的。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消极型学生,复杂的劳动教育形式反而会造成困扰,劳动的积极性会在失败尝试中逐步削减而影响学生的未来劳动兴趣。因此,混合式劳动教育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综合性劳动素养为前提的条件下,按照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有效筛选和组合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可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完成个性化的劳动教育,例如在基于项目的车轮转换混合方式中,劳动教育的过程和目标是规定好的,但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类型展开学习,最终实现同一性的教育目标。

3.内容结构化

没有结构化,就没有混合化。为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行,需要着力构建结构化的劳动教育内容。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劳动同样涉及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动手动脑的协调发展。因此,劳动教育既要加强劳动概念、劳动性质、劳动价值观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要抓实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在混合式劳动教育中,要按照以知辅劳、以劳促思和以思培德三个重要的方位确定内容结构,从而将其结构化为劳动有关的知识、劳动中的知识和劳动后的知识,如图1所示。劳动有关的知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劳动概念、劳动原理、劳动价值观和涉及劳动实践过程的准备性知识。劳动中的知识是指学生通过在不同类型劳动活动的具身体验中整合劳动理论知识、劳动过程和技能而产生的经验性知识。劳动后的知识是指学生在劳动后经过濡化和内化而产生的劳动素养。

图1 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内容结构

4.手段数字化

手段数字化可以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时空藩篱。数字时代的学生以“数字原住民”为主,将学生群体经常使用的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作为教育手段融入劳动教育过程,能帮助学生快速接纳新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快劳动认知的转变。表2列举了一系列依靠新兴数字化技术支撑的混合式劳动教育手段,让劳动教育更多元、更规范、更系统,让劳动教育资源更丰富,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和教师期待的灵活性劳动教育。

表2 劳动教育手段的数字化

三、混合式的劳动教育设计

(一)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聚焦个性化劳动

对于分离式抑或协同式的劳动教育来说,受教育者都是劳动教育的中心[9]。在柏拉图看来,并非所有人都能平等地承担相同的职责,因为人们的能力差异很大:有些是为管理而生,有些是为援助而生,有些则是为农业和手工业而生[10]。因此,学生是劳动教育的根本要素,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教育除了最能体现学生的劳动能力外,还可以展示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创新的思维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混合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方面具有较大的选择权,从而能增强学生劳动的投入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学生身心安全的、弘扬劳动精神的劳动情境,培养学生浸润式体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要注重学生的劳动能力,创设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活动;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

2.以劳动实践为驱动力,挖掘创新思维

“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对于强实践、重发展的劳动教育来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劳动”作为能动性较强的社会性活动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劳动教育中,以活动和实践驱动的劳动教育既有利于其实施,又能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在混合式劳动教育中,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考虑适宜性、迭代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创新性,要以劳动实践巩固理论认知和驱动劳动习惯的养成,要以劳动实践加强劳动体验和驱动劳动能力的形成,要以劳动实践激发劳动兴趣和驱动劳动意识的树立。

3.以劳动成果为导向,提升综合素养

以成果为导向就是“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的最终学习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成果为依据”[11]。以成果明确目标,促使劳动教育有方向;以成果规划过程,促使劳动教育有规范;以成果指导评价,促使劳动教育有结果。混合式劳动教育要确保学生在收获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能获得劳动精神的丰足感,因而可将劳动成果分为物质性成果和非物质性成果。物质性劳动成果指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直接获得的成果,例如实物作品、荣誉证书、文字稿件等;非物质性成果则泛指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精神感知和内化,例如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坚持以劳动成果为导向的设计原则是以劳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12]的综合育人功能,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总体设计

传统的劳动教育结构类似于树形结构,以要素为结点顺向延伸。这种结构存在明显的弊端,即顶层教育思想的落后会严重影响底层教学的效果,容易导致劳动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混合式劳动教育旨在打破从根节点到子节点的顺相连接,构建以劳动教育要素为根节点的“点-点”的网状结构(如图2所示)。利用网状结构可以多路径、多维度地混合劳动教育的不同要素,引发劳动教育在原有结构上的质变。

图2 混合式劳动教育的结构

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和混合式劳动教育结构,对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素所涵盖的维度进行混合式重组,可以推动劳动教育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如图3所示。以“全员育人”理念指导构建多师型育人结构,汇聚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等多方师资力量,围绕学生主体组建劳动教育师资团队。以“全过程育人”理念指导构建一体化课程结构,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促使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实施。以“全方位育人”理念构建双塔型教育结构,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劳动教育路径,最大程度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推动素质教育建设。

图3 混合式劳动教育的总体设计

(三)具体设计

1.劳动教育师资的混合:多师型

对于劳动教育来说,发挥主导作用的并不是某一位教师,而是包括管理人员、教学人员、辅助人员等在内的整个教师团队。从课程角度出发,需要考虑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统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劳动育人力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师型育人结构。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可分为校内教师、校外教师和电子导师(e-tutor)三类,三方以学生为中心共同构成混合式劳动教育的教师团队。这种多师协作的育人结构容易受教师主观态度、劳动教育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在劳动教育课程开始前要对教师进行培训,确保劳动教育过程有序进行。

首先,学校应夯实劳动教育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学生数量按比例配备相应数量的任课老师,防止出现因师资力量不够导致教育开展不顺利的情况。同时,应当明确劳动教育任课教师的职责,由于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引导者,“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准备”[13]。因此,在混合式劳动教育中,教师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精准理解课程目标和劳动教育内容要点,高水准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掌握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混合式劳动教育方法和技能。

其次,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力量来开展劳动教育[14],社会各级单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给予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支持。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课程中必备的构件,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不意味着学生具备了独立完成劳动实践的能力,这时则需要指导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在提供必要操作帮助的同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践表现,发现问题,记录档案,为全方位对学生提出评价提供参考资料。实践指导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较强的劳动技能,还应掌握基本的培训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让指导过程有价值、有效果。

最后,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劳动教育”的优势,打造劳动教育“电子导师”。“互联网+”已经成为劳动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尤其是综合性的、数字化的劳动教育平台和富媒体劳动教育教材的运用,降低了劳动教育成本;丰富的在线资源增加了劳动教育的乐趣;实时的在线课堂检测和多方评价提高了劳动教育的效能。

2.劳动教育内容的混合:一体化

劳动教育具有终身性,从而能促进学生成长历程的连通性、一体性和发展性。因此,劳动教育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支撑一体化的教育理念,为不同的劳动教育阶段提供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做到起承开合。劳动教育内容是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根本要素,因而需要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混合,构建以学段为层次的横向发展过程、以能力为递进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体化劳动教育内容结构,如下页图4所示。

图4 劳动教育内容的混合

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往往表现不同的特征,其认知能力和技能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劳动教育内容的编排要存在明显的边界感。学前阶段侧重“劳动乐趣”的体验。“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15],只有当劳动让儿童产生快乐时,儿童才会乐于劳动、勤于劳动,因此以简单有趣的劳动让儿童进行劳动体验是学前劳动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侧重“劳动意识”的培养,低年级的小学生以个人生活起居方面的劳动作为为主要教育内容,使贴近生活的劳动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劳动成果要珍惜、劳动最光荣的内在意蕴和外在体现;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要逐步融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16],以全员劳动形式培养人人都要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意识。中学阶段强调“劳动责任与价值”的意义,劳动责任主要反映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智力的付出和心理状态,强调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认识和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凸显对个人和集体劳动成果的责任。具有高度劳动责任感的学生,不仅能够运用劳动工具与自然和社会互动,创造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而且能够改变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观念和看法,在体力劳动、智力劳动和精神劳动中实现自我。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侧重于学生践行“劳动创造”,建立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创造具有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的新制品,提升复杂性问题的解决力和数字时代所需的创造力,“以便他们直面日益复杂的、人机协同的世界所带来的发展挑战”[17]。

按照学段划分劳动教育内容模块实现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横向层次规划,想要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实现不同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之间的有机承接。这就要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整体把握每个学阶段的内容,不仅要熟悉本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还需要明了其他学段的劳动教育状态。既要有效衔接和充分利用低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又要为高学段的劳动教育夯实基础,使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具体实施的每个学段都可以真正紧密联系起来。具体来说,从横向上来看,图4中任务1、任务2、任务N都是根据学段劳动教学目标设置的教育活动单元或实践项目,任务之间呈现的是相互独立、相互承接、阶梯递进的关系。不同的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往往表现出的能力不同,因此在同一目标要求下可设置多个可选择的任务,例如中学阶段的任务2和任务3。从纵向来看,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可代表劳动教育体系的体验、熟练、精干和创造阶段,它们共同形成了劳动教育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非常规的连续统一体,使劳动教育任务真正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

3.劳动教育形式的混合:双塔型

劳动教育是一个既涉及理论知识学习,又涉及劳动实践锻炼的综合性体系,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双塔型结构(如下页图5所示)有利于落实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双塔型劳动教育形式的混合实质上就是以数字化教学平台为支撑的线上劳动教育和以线下劳动场所为支撑的传统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图5 劳动教育形式的混合

在线上的劳动教育中,教育内容要以劳动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打破时空壁垒的线上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地学习劳动知识的机会,学习过程不受次数和时长限制,对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学习劳动内容、扩展个性化劳动兴趣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强化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规避了因劳动教育资源限制导致的不公平问题。从教师角度出发,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资源优势,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有效的劳动教育学习资料,丰富劳动教学内容,最大化地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也能在开阔学生视角的同时利用信息推送手段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帮助学生形成学习链条,有助于促进终身性劳动素养的培养。其次,利用线上劳动教育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交互和学业表现,实现有效的教学监督,再以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发布个性化指导,这种闭环式的劳动教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劳动教育监管的不力。

线下的劳动教育则以劳动实践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劳动形式培养不同学段、不同能力的学生习得规定的劳动技能。在实践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性增强,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容易收获来自教师或者社会其他成员的反馈,积极的反馈则会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劳动甚至创造性劳动,因此在线下劳动教育中可适当增加学生鼓励措施,营造积极的、乐观的劳动教育氛围。

因此,数字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要把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有机统整起来,利用双塔型教育形式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落地,弥补传统劳动教育由于各种原因而无理论教学的缺憾。线上劳动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主,掌握丰富的劳动知识是形成劳动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知识会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引导作用。线下的劳动实践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必要手段,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劳动的重要性,学生在劳动意识的影响下会促使其将劳动技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线上线下混合的劳动教育,不仅能促成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互生性和一体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劳动素养的自觉养成性。

四、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构建混合式劳动教育策略的关键在于对劳动教育进行再设计。在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基础上,分解重组劳动教育要素,融入在线学习技术及移动学习方式到原有的劳动教育过程中,打造全学段的劳动教育安排、立体化的劳动教育准备、全方位的劳动教育过程,体现出“时代特征”[18]。下页图6构建了一种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它打破了线上、线下劳动教育的模块化痕迹,能实现无缝学习。

图6 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全学段劳动教育安排

劳动教育作为终身性教育,在混合式劳动教育实施前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统筹全学段、全过程一体化教学安排,整体审视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确定好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定位,实现以该阶段劳动成果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规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制度制定等教学准备,确保从学前到大学的劳动教育过程具有无缝衔接性、融会贯通性和螺旋上升性。在混合式劳动教育实施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数字化平台上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过程性成长的电子档案袋,实现各级教育单位之间的劳动教育有效承接,既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性发展,也有助于学校长期性的劳动教育管理。

(二)立体化劳动教育准备

首先是教师准备,劳动教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在任课前需要了解相关的理论政策,分析学生需求,利用多渠道学习劳动教育内容,主动接受相关教育单位的职业培训,结合所在学校特点和学生状态进行教学设计。学校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作用,鼓励教师倾情投入,着力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19]。

其次,立足于“三全育人”理念,结合劳动教育特征,着力于构建立体化的劳动教育准备。劳动教育目标的设置应统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纵向看要瞻前顾后,保证学生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实现与其认知能力相匹配的劳动活动,从横向看要一把抓,既要传授其劳动技能又要加强其劳动意识的培养。教学资源以线上、线下资源为主,“双线”资源的设置要相辅相成,共同遵循劳动教育发展要求,必要时可利用移动设备整合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实现学校、社区、企业等多方协同育人的融通。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实施打破了传统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单一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性。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利用线上教学手段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在立体化考核体系中,不仅要进行理论测试、课堂考勤、课后作业等传统的项目考核,还应增强有关学生劳动素养等内在心理变化的考核内容。适切的、综合的考核方式对劳动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20],以及学生自评、同侪互评、教师评价、社会人员评价和制品评价等360°立体化的评价方式实时获得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状况,为学生提供更真实、更科学、更可靠的反馈。

最后是学生准备,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在混合式劳动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因此在劳动教育开始前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进入劳动就绪状态,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劳动教育。第一,在生理方面,学生需要良好的身体状态,具备良好的感知力、思考力和上手力。第二,在心理方面,积极的心态能够实现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教师可利用言语或物质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第三,劳动教育是递进性学习过程,在开启新的劳动教育内容前要确保学生具备先备知识与相应技能,充分的学习准备是开展下一阶段教学的必要保障。

(三)全方位劳动教育过程

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实效需要全放位的劳动教育过程来契合,因此可将劳动教育过程分为课程学习、基于课程的实践劳动和业余劳动,从而打破课堂界限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劳动和社区服务性劳动等非正式劳动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其中发挥主要劳动教育作用的仍是劳动教育课程,以劳动实践活动为课程单元可以将劳动教育分为“以知辅劳”“以劳促思”和“以思培德”三个方位。

在“以知辅劳”方位,任课教师在接收到劳动教育任务后,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调整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分节,设置劳动教育单元,同时针对不同单元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任务,并将总体劳动教育目标和单元劳动教育目标提前在数字化劳动教育平台上发布,方便学生根据混合式劳动教育的特性和实境及时做出个性化调整。学生可将个人学习想法与教师进行沟通,避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矛盾。在确定好劳动教育进度后,任课教师可根据劳动教育安排顺序完成课前微课导学教学视频或其他导学资源的制作,任课教师要注意创设合理的劳动教育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劳动案例作为导学内容,打造学生产生积极的劳动情怀,激发学生劳动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从而减少线上劳动教育的不可控性。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微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痕迹和遇到的学习难题,利用学习分析技术研判学生的实践能力,确定劳动教育中的重难点,并按学生的技能水平分级设置多个实践活动内容。

在“以劳促思”方位,任课教师将在理论基础阶段设计好的实践活动以劳动任务的方式发布给学生,任务应详细介绍劳动教育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所需技能、所需参与人数等具体内容,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技能水平等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劳动任务,在确定好任务分组后,将由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接管,指导教师将为学生设立电子个人档案,客观记录和反映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式发展。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实时地与实践指导教师以及任课教师进行学习反馈,提出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或建议,若问题较为集中,教师可暂时中断实践,利用线上工具开展集中讨论,及时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后要求学生以电子方式汇总结实践内容,形式不限于文档、图片、视频等。该阶段是混合式劳动教育实施的关键步骤,既要保证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也要确保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针对不同的劳动形式,指导教师应做出不同的指导方案,依据评价指标对所管学生做出详细的学习记录,以便对每位学生做出真实的、全面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以思培德”方位,教师和学生要根据劳动成果汇报内容进行线上评价,任课教师要根据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推优评选;然后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心得分享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通过对本次劳动内容进行总结性反馈,加深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加固学生劳动意识的树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关注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后所形成的个人价值,因此这一阶段是整个劳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该过程可以和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协同发展。

除此之外,数字劳动已成为一种新型劳动,它在劳动教育中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数字劳动的场景丰富多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这种非正式劳动教育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因此教师要丰富数字劳动的途径,创设非正式的数字劳动教育场景,让学生在数字生活中学习劳动、感悟劳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劳动认知,拓展劳动教育的外延。

五、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然会受到数字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因应产生变化。数字时代的技术融入劳动教育体系,催生了混合式劳动教育。混合式劳动教育以混合式教学思想为基础对传统劳动教育结构重组创新,即以技术为中介、以学生为中心对劳动教育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的而非机械的混合,围绕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来驱动劳动教育创新,以劳动成果引领劳动教育发展。以“三全育人”为理念,以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形式和数字化技术为核心要素构建的混合式劳动教育结构和实施策略,不但能够培育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素养和技能,还能加强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作为新时代学生所必需的社会能力。混合式劳动教育结构为劳动教育的深度发展提供了理论探索,其实施策略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践提供了操作指南。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