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与自主性学习
—博物馆与青少年的沟通密码

2022-08-16 00:45林海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邯郸市讲解员培训班

林海慧

(邯郸市博物馆,河北 邯郸 056002)

0 前言

青少年的人格塑造、知识积累、道德提升、民族认同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而博物馆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正慢慢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之中。现代博物馆人正通过多种形式走进青少年的世界,如小讲解员培训、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流动展览进校园等。由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并喜欢上了博物馆。

1905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其成立之初目的就在于配合学校教育。近代以来,在党的领导和建设下,我国博物馆发展迅速,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对当代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邯郸市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邯郸市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馆藏文物数量较多,类型丰富,现有常设展览四个,临时展厅三个,常年展出各类特色展览,教育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邯郸市博物馆积极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探索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小讲解员培训班就是这一探索的主要成果。

小讲解员培训班旨在使孩子们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青少年自主探索传统文化,初步掌握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自身修为,提升社会生存能力。经历十余年发展,小讲解员培训班人员数量逐渐增加,教育内容不断拓展,社会影响十分广泛,已经成为邯郸市博物馆的精品教育项目。本文从概况、项目实践、经验等方面展现这一教育项目,与公众共享。

1 概况

2006年,作为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与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的主题活动,邯郸市博物馆举办了第一届“小小志愿者·讲解小明星”暑期培训班。直至2014年,这一项目为短期培训班,仅在暑期进行,培训时长6~10课时,培训内容仅局限于讲解技巧、个别重要文物的讲解。由于时间短、内容单一、可持续性较差,项目发展逐渐进入死胡同。

2014年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力图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并形成机制,积极探索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2015年3月20日,国家文物局等部门颁布《博物馆条例》,其中第三十五条提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这两项政策的推出使青少年教育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点。

2014年,邯郸市博物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小讲解员工作由暑期短期培训转成常年培训,运行模式从单一的课堂教授走向多元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从单一的文物讲解到文博情感培训、展览鉴赏及自主文物解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探索,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可持续性越来越明显,获得了一些荣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来到博物馆,极大地推动了本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孩子对历史从开始的懵懂未知到现在的成熟睿智,在观众面前从最初的胆怯羞赧到现在的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他们俨然成了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成为博物馆一道靓丽的风景。

2 项目实践

为更好地实施小讲解员教育项目,本馆制定了《邯郸市博物馆小讲解员管理手册》,规定小讲解员的基本职责是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并积极主动在学校及其他社会场所传播优秀历史文化等。

手册中规定了整个项目流程,分招募、培训、展厅学习和实践讲解、考核等步骤。孩子们从报名到持证上岗共需要2~3年。

2.1 招募

每年临近暑期,博物馆通过官方网站、微信等平台发布招募公告,7月中旬进行面试。报名者以9~12岁孩子为主,他们是小讲解员培训班的主要对象。

2.2 培训

通过面试的小讲解员将在接下来的2~3年内接受多次课堂培训,包括文博知识学习、分享培训、探究培训等,每年至少8个课时。

文博知识学习主要包括博物馆学、馆藏陈列与器物、讲解艺术与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博物馆情感》《博物馆简史》《博物馆展览赏析》《讲解词解析》《馆藏精品文物赏鉴》《讲解礼仪》等。

分享培训主要是指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思想观点等。他们自定主题,站在大课堂的讲台中央,向全场的学员们大声地宣讲(没有扩音设备,目的在于让学员们提高自己的音量)。他们分享的主题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一次难忘的记忆”“我去过的博物馆”“我的爱好”等。分享课的目的在于锻炼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使其在众人面前敢于用语言和肢体表现自己,增强讲解自信(图1)。

图1 小讲解员在分享课上

探究培训是指由博物馆教育人员指定文物,学员们通过书籍、网络、师长等多个途径挖掘文物的多角度信息,其目的是初步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

2.3 临时展厅学习与实践讲解

邯郸市博物馆馆每年都会举办10~20个临时展览,这些展览具有体量小、主题多样、趣味性较强、易于接受的特点。因此,小讲解员经过课堂上的知识培训、分享实践后,将首先在临时展厅进行学习和讲解体验(图2)。

图2 在临时展厅学习撰写讲解词的小讲解员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对展览的基本认识、讲解词梳理、讲解礼仪、讲解实践锻炼等。实践讲解时,教育人员会鼓励学员突破胆怯心理,主动寻找观众提供讲解,并且定期在展厅进行实践指导,之后孩子们会针对自己的问题做出总结,以利于下一次的改进。

2.4 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学习与讲解

经过临时展厅的实践讲解后,小讲解员有了一定的讲解基础,之后他们将被安排到基本陈列进行学习。基本陈列的讲解词专业性强、文物知识点较多,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极大。能够把邯郸市博物馆四个基本陈列近8万字的解说词背下来,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每一届的学员里面,大约有20名学员能够坚持学习到最后一个展览,成为小讲解员群体中的佼佼者(图3)。

图3 小讲解员在展厅讲解

2.5 考核

根据《小讲解员管理手册》要求,每年暑期,博物馆会对已上岗的小讲解员进行年度考核并评选出优秀讲解员。孩子们通过考核后就可以领取小讲解员资格证,成为博物馆在册的小志愿者。

3 经验

在青少年教育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如何在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建立稳固的桥梁,让孩子喜欢并留恋博物馆,这是每一位博物馆教育者都会深入思考的问题。从邯郸市博物馆小讲解员培训班的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最主要的三条经验。

3.1 教育项目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在国内博物馆界,小讲解员培训班的发展方兴未艾。在时间安排上,大多数博物馆利用寒暑假进行短期培训,每次培训人数20~40人,培训时长短者10天,长者2个月,培训内容以讲解技巧为主。这一模式规模小、机动性强、成效明显,但是许多孩子在短期的培训后就结束了与博物馆的联系,小讲解员的经历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有限。

邯郸市博物馆的小讲解员培训班是长期的,教育人员通过延长培训周期、拓展教育内容等方式,使培训班的可持续性得到很大延展。青少年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逐渐稳固,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终身学习的场所。

在延长周期方面,教育人员让孩子们每年到馆完成一定的学时或者讲解时长,在每年定期完成春秋两季的培训(既有老师授课,又有自我分享或者文物解析)。只有完成全部课时的孩子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才能优先体验馆方随时推出的各项文化体验活动。这样无形中就延长了培训周期,增加了他们的在馆时间,加深了博物馆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印象。

在拓展内容方面,教育人员鼓励小讲解员参加本馆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既包括有益于提升讲解能力的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项目,又包括各种文化体验活动和研学活动等。孩子们将每次的活动经历通过文字、图片形式留存下来,充实到自己的《小讲解员成长记录》中,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部分,同时也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除了这些活动之外,教育人员还鼓励小讲解员积极参与博物馆的文化宣传活动,比如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日期间,他们在学校或公共场合积极宣传文物保护相关信息,发放宣传资料,促进了学校、社会与博物馆之间的联动。

如上种种,使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博物馆,这里已经成为他们节假日必来的地方。我们深信,这些“形式多元、持续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对青少年情感、知识、能力等多个维度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们从持续的博物馆经历中汲取的养分,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3.2 尊重孩子特点,鼓励自主学习

历年报名情况表明,报名小讲解员培训班的孩子绝大多数处于小学3~6年级阶段(以2021年为例,报名者中,9~12岁的孩子占比分别是38.8%、21%、11.2%、10.6%)。他们在心理上和生活自理能力上还有一定的依赖性,但自主意识已逐渐萌发;他们的历史认知多处于萌芽状态,但是与幼儿时期相比,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他们的理解能力更强,对学习的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客观方面来说,他们的学业压力尚小,课余时间较多。这些都是他们报名参加这一教育项目的主要原因。

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孩子的知识来源于主动探索。基于这一点,博物馆教育者在小讲解员培训中尽量多地给予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自由地表现个性,使其通过实践锻炼达到生活和学习自主的能力。

在分享课上,孩子们自主选题,内容时间都不限,在形式方面,让孩子摈弃教条式的演讲、主持技巧,以最自然、最朴素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来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让其在博物馆的舞台上以最轻松的姿态来展现自己。

在探究培训中,教育人员让孩子们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出发挖掘文物多方面的信息,完善自己的讲解词,一方面提升写作水平,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完成初步的文物研究。他们的成果会在课堂上展现,所有的孩子可以共同讨论,互通有无,共同成长(图4)。

图4 以讲座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另外,每堂培训课上孩子们会进行互相评价,主动与他人交流探讨,分享信息和资源,每位孩子都会体会到参与感和自我价值。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博物馆的学习与普通的课堂不同,氛围轻松,知识多面但不枯燥,周边的学员也不再陌生,大家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在展厅学习和实践培训时,教育人员鼓励孩子独自去理解展览,组织讲解语言,甚至鼓励他们自己完善解说词,在解说词里加入自己特定的语气词、幽默感等,形成自己独特的解说风格。在此过程中,教育人员可做一些指导,但是家长不做干涉。每次学习结束,要求孩子写总结,剖析自身不足,以便下次改进。其实,“儿童非常乐于做那些能让自己更完美的事情。他们的生命会因为这个过程而变得快乐”。小讲解员培训过程虽然复杂,但并不枯燥,这种友好型教学环境让小学员们心情愉悦,其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激发,与博物馆教育人员之间的信任度快速提升,博物馆因此成为他们愿意打卡的地方。

3.3 教育人员是引导者

小讲解员培训班致力于培养提升孩子们在历史文化素养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超越自己。

在培训中,释放孩子们的内在潜能,引导其挖掘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在课堂上,我们只有少量的知识灌输,在讲解学习中,不要求他们死记硬背讲解词,而是注重引发他们对文物、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综合的角度思考历史、研究文物,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主义不知不觉在他们心中萌芽。

比如,在指导孩子们讲解“磁山文化”展览中的生产工具时,提示他们将磨制的石刀、石镰、石斧与旧石器时代的石片、砍砸器等对比,与同时代人类居住方式的演进、食物结构的变化等情况进行关联,让他们从横向、纵向、社会综合等多方面思考生产工具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指导“中国磁州窑陈列”的讲解时,引导他们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去了解磁州窑瓷器器型、纹饰、装饰发展变化的原因。我们不会直接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而是提供关键词和查阅途径,让他们自己去翻阅资料,获得认识。这种以思维导图形式对文物信息的发掘,使孩子们的认识更加客观和全面,对于历史和文物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于他们自身是极好的体验。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循循善诱,步步引导才能让他们逐渐接受博物馆,接受枯燥的文物与历史知识,认知内涵深厚的古代中国。这就是搭建博物馆与孩子们之间良好关系的密码。

注释

①于中涛.暑期伪满皇宫博物院培训小讲解员开展志愿服务[EB/OL].(2015-07-29)[2021-12-24].http://jl.cnr.cn/tp/20150729/t20150729_519350938.html.

②肖雨.荆州博物馆2021年暑期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啦![EB/OL].(2021-07-20)[2021-12-24].http://news.jznews.com.cn/system/2021/07/20/012014667.shtml.

③杨菊.一封社教之家的来信—博物馆延续性青少年教育项目学习成果的维度研究[J].中国博物馆,2020(2):101-106.

④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8.

猜你喜欢
邯郸市讲解员培训班
博物馆当讲解员
杜宗朝作品
中国农业博物馆讲解员培养模式探索(英文)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邯郸市命名8个青年集体为“邯郸市青年突击队”
培训班组图
邯郸市主城区道路交通拥堵分析与对策研究
画画培训班
荒岛培训班
关于召开“第一届中国农药行业HSE培训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