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兵俑冠式探析

2022-08-16 00:45于朋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陶俑铠甲B型

于朋天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1)

关于秦始皇陵的发掘报告中,涉及冠饰的分类各有言辞,将其总结为一体进行分析,发现“冠”的特殊性决定了陶俑士兵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往学者对于冠式的研究,多从士兵军衔制度、冠式和铠甲入手,对冠式的名称较少产生怀疑,且涉及C型冠为“鹖冠”的说法几乎已成定论。随着对秦陵的不断发掘,新的兵俑冠型也在不断出现,应再进行进一步划分。关于士兵身份的定位也多以汉官制度加以猜测,但未将身份的大致范围进行界定。那么,解决冠式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哪、其身份地位存在哪些可能性这两个问题作为本文探讨的核心,以期使戴冠俑的身份进一步清晰化。

1 对于秦兵俑冠式的划分

江永《乡党图考》卷五《冠考》记载:“鲡即《内即》之绒,古人不露发,必韬而结之,绕为髻,乃著冠。”《政和御制冠礼》卷一《议衣冠》引用《开元礼义鉴》中针对冠帻的评论道:“古者以黑缯为栢,先韬发而后加冠帻卷梁。”并猜测周代古人是不露发的,需要将头发隐藏起来,盘绕为髻,所以有了冠。《礼记·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仪礼》首篇《士冠礼》中记载:“冠义:始冠,缁布之冠也。太古冠布,齐则缁之。其栢,便是古时帽带打结后的下垂物,如缨。”冠最初适用于帝王登阶。如委貌、章甫、毋追、周弁、殷栢、夏收,均为夏朝以前的帽子,主要为帝王所用。到了夏朝末期,公侯才开始有冠礼。至周朝,对于冠的重视达到高潮。秦国商鞅变法更是将法律放于改革首位,冠、帻成为区分爵位的配饰之一,以表贵贱。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陶俑两千余件,每种冠型的陶俑相对应的铠甲、鞋履等服饰特征有所不同,可猜测陶俑间的身份应不相同。结合《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与《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发掘报告(2009-2011年)》中,陶俑冠饰大类共有A、B、C三种类型,其中A型冠分为Aa、Ab、Ac、Ad;B型冠分为Ba、Bb、Bc、Bd、Be五种类型;C型冠仅此一种。根据上述资料,基于上述冠式的分类,对其服饰特征进行分析可证明冠式的独特性。

A型冠主要分为Aa型冠、Ab型冠、Ac型冠、Ad型冠四种类型(图1、图2),其共同点在于冠板为整块单板。A型冠陶俑佩戴一类一型、一类二型、一类三型、二类二型铠甲;服饰均身穿长襦、方口齐头翘尖履;手握兵器状,地上散落兵器主要有戈、矛、不明长兵器。A型冠无甲俑除右腰间贴塑悬挂状的削、砥石,其他形制与戴冠俑相同。A型冠戴冠俑数量较多,位置多位于过洞车隶属徒兵队伍中。A型冠陶俑相互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铠甲俑和无甲俑,其中铠甲俑型号也并不相同。铠甲俑的类型包括车兵、步兵、御手俑和车右俑。

图1 1~3为Aa型冠,4~6为Ab型冠

图2 1~3为Ac型冠,4~6为Ad型冠,7~9为C型冠

B型冠有Ba型冠、Bb型冠、Bc型冠、Bd型冠、Be型冠四种类型(图3、图4),共同点是冠板由两块板面纵向拼接,发髻垂直立于冠室。一号坑中B型冠铠甲俑多位于车兵和步兵中,均佩戴铠甲。铠甲俑铠甲型号分别为一类二型、二类一型、二类二型,佩戴的位置不同;均身穿长襦、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所握的兵器不同,主要持有不明长兵器;无甲俑除右腰间贴塑悬挂状的削、砥石外,其他型制与铠甲俑相同。铠甲俑的位置均位于过洞的车后,陶俑类型主要为车兵。

图3 1~3为Ba型冠,4~6为Bb型冠

图4 1~3为Bc型冠,4~6为Bd型冠,7~9为 Be型冠

C型冠(图2)于一号坑中,以“鹖冠”的称呼出现,多属于车兵俑,且分为铠甲俑和无甲俑。铠甲俑,头发为扁髻反贴脑后,铠甲类型有两种:一为二类三型铠甲双肩无披膊,如T10G5:15号俑;二为双肩有短小披膊,如T2G2:97号俑。C型冠铠甲俑均身穿双重长襦,下身长裤,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手握柱状兵器,附近有出土青铜长剑。关于无甲俑则双重长襦,手中出现两用兵器,一种半握拳持无名柱状兵器,另一种作按剑状,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无甲俑一号坑仅两件:T20G10:97号俑与T2G2:97号俑,服饰除佩戴琵琶型代钩束带和无铠甲之外,其他型制与铠甲俑相同。

总结来看,三种冠型的共同点便在于均是“直竖向上,顶不斜却”的发髻,且均有陶俑佩戴铠甲。从陶俑数量来看,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C、A、B型冠陶俑。C型冠于类型上相较A、B型冠少,且C型冠仅佩戴二类三型铠甲,因此推测A、B型冠的陶俑身份地位应在同一水平线上,C型冠陶俑地位最高的可能性较大。另A、C型冠出现无甲俑的情况,A、B型冠陶俑虽均有车兵与步兵俑,但御手俑仅出现在A型冠中,C型冠出现在车兵俑中,则证明了士兵身份的多样性。从陶俑的位置来看,御手俑与车右俑的A型冠陶俑位置最为特别。从整体服饰特征上来看,A、B、C三种冠型的陶俑的不同之处,在于铠甲型号并不相同。A、B两种戴冠俑中均出现一类一型铠甲、一类二型铠甲、一类三型铠甲和二类二型铠甲。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除戴冠的铠甲之外,这些铠甲同时也出现在无冠的袍俑、圆髻甲俑、扁髻甲俑和介帻甲俑身上,如袍俑T10K:98,它的服饰特征除无铠甲无冠以外,其他形制与戴冠的无甲俑特征相同,还有介帻甲俑T20G9:58与扁髻甲俑均穿一类二型铠甲,这与A型冠和B型冠佩戴的铠甲具有重合性,且再从戴冠俑和无冠的袍俑、圆髻甲俑、扁髻甲俑和介帻甲俑来看,戴冠俑在陶俑总数中极为稀少。因此,笔者并不赞同申茂盛所讲“冠式划分军衔作为标尺不合适”这一说法,反而冠的形制更具有特殊性。

再者,根据发髻来看,戴冠俑的发髻类型均为扁髻,且垂直向上。按照王玉龙和程学华的说法,他们认为头发向上是区分陶俑为奴隶或庶人的依据,但是按照戴冠俑所占陶俑的比例来看,垂直发髻也仅出现在戴冠俑头上,并非具有共性的存在。且无冠扁髻的铠甲俑数量也极多,几乎均为偏左或偏右的发髻。因此,可以推断,陶俑佩戴的“冠”比起铠甲更具有特殊性。

2 对于冠式的名称质疑

关于冠饰种类的考察,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后文简称为《报告》)一文中称A、B型冠,形如板,又状似鹊尾,似为长冠。《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长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细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民谓之鹊尾冠,非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皆服构玄,绛缘领袖为中衣。绛裤袜,示其赤心奉神也。五郊,衣帻裤袜各如其色。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称民间谓之鹊尾冠。又认为C型冠似为鹖冠。在《报告》中,对这三种冠型冠饰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自《报告》发行以来众说纷纭,多数学者均对此《报告》的观点进行摘录,易造成误解,下面将针对戴冠俑冠饰的种类及其形制两方面进行探讨,这对于秦时的风俗审美风格与等级制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后汉书》还提道:“高皇帝始受命创业,制长冠以入宗庙 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只服。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栢玄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云。百官不执事,各服常冠栢玄以从。”《晋书》中记载:“《周礼》,弁师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自后王之制爰及庶人,各有等差。及秦变古制,郊祭之服皆以栢玄,旧法扫地尽矣。汉承秦弊,西京二百余年犹未能有所制立。”可见长冠在汉高祖时期才有,长冠也称作斋冠,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虽初为刘氏冠,但在最初是楚国制作。在高皇帝时,斋冠是为祭祀所用之服,搭配的衣服为“栢玄”,就是全黑色的男子礼服。从“栢玄”一词来看,西汉的服饰制度沿袭秦朝的服饰制度。若是戴长冠之人皆“栢玄”,那么秦俑中的服饰颜色则无法对应。袁仲一先生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中提到鹖冠的颜色多为深褐色,个别为红色,冠带都是橘红色。冠的质地较硬,似为合革或多层漆布叠合做成。且一号坑一千余名的陶俑上就包括红色、紫色、绿色、天蓝色、白色五种颜色,三号坑则更加丰富,共有朱红、玫瑰红、粉红、橘红、紫红、粉紫、深蓝、珠宝蓝、石绿、赭及粉白十三种颜色。A、B型冠的形制与颜色均无法对应,因此关于A、B型冠称为长冠这一说法还有待考证。

关于C型冠多以鹖冠或是惠文冠相称,其实这两种冠的形制与秦始皇兵马俑中冠形制并不相同。《禽经》曰:“鹖,毅鸟也,毅不知死。状类鸡,首有冠,性敢于斗,死犹不置,是不知死也。”鹖冠是一种武士冠,在《禽经》中鹖冠象其勇,鹖冠多用于武士。“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荀绰《晋百官表注》曰:“冠插两鹖,鸷鸟之暴疏者也。每所攫撮,应爪摧衄,天子武骑故以冠焉。”傅玄赋注曰:“羽骑,骑者戴鹖。”整理来看,鹖冠秦时已经使用,多用于天子武骑之服,用于骑手。鹖冠主要的形态为外部环绕一圈帽带,无悬坠饰物,以青系为边带,左右竖其鹖尾。由上文可以看出,秦俑身上的C型冠并无装饰羽毛,因此,可以断定的是三型冠并非鹖冠。《晋书》中还提到“武弁”除被称之大冠之外,还被称为繁冠、建冠、笼冠或惠文冠。此冠为赵惠文王所造,其形态为金貂饰首,冠如蝉翼。天子元服、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则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可知惠文冠有蝉或是貂毛作为装饰以区分地位尊卑。这与鹖冠有相似之处,便是均有装饰物,这在秦始皇兵马俑中并未出现。且沿袭秦制汉代惠文冠外观作网状,与秦陵陶俑的冠式类型无一对应。就是说C型冠与鹖冠抑或是惠文冠形制无法对应,因此,C型冠为鹖冠这一说法存疑,应重新考量。

Ac、Bc、C型冠形状其实均与燕尾相似,《晋书》记载:“却非冠,高五寸,制长冠。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青翅燕尾,诸仆射幡皆如之。”却非冠青翅燕尾,诸仆射幡佩戴此冠,C型冠则有为仆射幡的可能性。《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一文中提到的“林宗巾”便是折巾一角,结其前二角于头后,后二角交压于前二角之下,垂于项,成燕尾状 这种说法与C型冠的形制相同,但还有待考证。

总结来看,其实关于秦俑冠的称呼误区,在于A、B型冠并非鹊尾冠或者长冠;C型冠也并非惠文冠或鹖冠。其实观察三种冠型,其共同之处前文提到在于其发髻均是垂立于脑袋中间,且A、B型冠均出现冠尾部向冠饰内部呈弯钩状的情况。上述对比与《晋书》卷二十五志十五中记载“高山冠”的特征较为相似,“铁为卷梁,制似通天,顶直竖,不斜却,无山述展筒”。Ab、Ba、Bb三种冠饰均符合此冠特征,顶部直竖,不倾斜,卷梁。关于材质在发掘材料中并未提及,无法对应。高山冠本为齐王冠,秦灭齐之后,秦始皇将齐王冠赐予谒者近臣,东汉时期为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所服。关于高山冠,古籍中有着不同的记载。《汉官六种》中提道:“建五旗,丞相、九卿执兵奉引。乘与冠高山冠,飞羽之缨。”可知高山冠的佩戴者主要有建五旗,丞相、九卿执兵奉引所佩戴,可知九卿与丞相都是参与军事的。笔者认为此冠是陶俑冠饰类型之一。

除了“高山冠”之外,亦有法冠(或称之为獬豸冠),以栢为展筒“铁为柱卷,取其不屈挠也。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晋书》卷二十五志第十五中提及高山冠与法冠均是以铁为柱卷。高山冠本为齐王冠,秦灭齐之后,秦始皇将齐王冠赐予谒者近臣。法冠一名为柱后或獬豸冠,獬豸形似羊,具有识善恶忠奸的功能,此冠为楚冠,秦灭楚后,将此冠赐予执法臣也是出于此意。关于三种冠型的名称在发掘材料中的称呼还有待考证,由于先秦冠式相关的记载,多对其形制描绘得较为简略,很难确切地分辨具体的冠型名称。关于Ab、Ba、Bb冠型名称,笔者猜测可能为“高山冠”或者“法冠”。

3 秦朝士兵身份猜测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得出冠式对于陶俑而言的特殊性,以及对于冠式的名称所产生的一些质疑,可知“冠”对于士兵的身份而言具有特殊性。秦人具有服役的义务,针对不同的徭役所分配的任务并不相同,冠式的不同可能与其地位的高低存在关联。下文尝试从社会背景及其徭役制度两方面对士兵的身份进行宏观界定。

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流行“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的社会风气,武士的选拔并非专门培养,而是通过服役的形式征兵。秦人十五周岁开始从军服役,且服役人群的身份包括贵族和农民,甚至还有罪犯。《汉书·冯唐传》记载:“士卒尽家人子(师古曰:家人子谓庶人之家子也),起田中从军。”《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吏有罪一,亡命二,赘栢三,贾人四,故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凡七科也。”可以知道庶人之子有义务服兵役。根据《云梦秦简·秦律》中提及“戍边者”,高敏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三十三年,戍边者为亡命、赘栢、贾人三种,主要是盗贼、奴隶逃亡犯及因家庭贫困被父母卖作奴隶的“赘栢”,这些人需终身服役。其中犯罪之人的徭役制度有谪戍与徭戍两种,谪戍便是罪人当兵,官吏犯罪的惩处方式多为“赀甲”或“赀盾”等,仅有低级官吏和从事技术工作者才会被罚去戍边徭役。但徭役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并非仅“赀甲”或“赀盾”。

可知秦朝军吏的类型并不相同,战阵有习射御骑驰骑战阵、习战射行船,边郡太守掌握的是骑兵,长吏掌握的是兵马,丞相则治民,军阵中领兵的是长吏。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都试”,其意为对于军吏训练兵法的考试。如果说这些人来检验考试,则存在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均为军事训练的知悉者,他们的地位更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知悉者并不在秦朝二十级爵位之中,这证明知悉者的职位应该为官职,而军阵中戴冠俑则存在另司其职的可能性。《商君书·境内》篇中记载:“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已。”一级爵位之下的人犯罪则会停止爵位的授予,秦汉的早期军功爵制一级为校、徒、操军杂人员,二级以上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称为卒,也就是说一级以上的爵位士兵犯罪则无法在征战中获取爵位,这恰恰间接证明了爵位的递升直接反映士兵最基础的身份并非军杂人员,而是无犯罪经历的“卒”。因此,可以确定的是,秦兵俑的身份的最小范围应缩小于15岁以后的一般吏民或百姓,最低职位应为已经成年的“卒”。

分析至此,均基于“汉承秦制”,对秦始皇陵兵俑身份的范围进行探讨,但汉朝制度并非均与秦朝制度相同。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墓顶脊壁画中见与秦始皇陵兵俑相似之冠,关于戴冠俑的冠型在汉朝出土文物中出现的图像仅此一例。简报所述戴冠之人为伏羲。图像有二,均为八字胡、长须、戴冠且肩戴红帔的男身蛇躯。伏羲画像仅有正侧面,清晰可见冠型与秦始皇帝陵兵俑中A型冠、B型冠相同,但仅此壁画中所见该冠式,其他汉代墓室壁画中涉及伏羲所戴也均不相同,关于此图像还有待研究之处。

4 结语

本文对秦始皇陵中戴冠俑的类别及其服饰特征重新进行了梳理,从中可以发现以往学者对于冠饰的名称猜测产生怀疑,并对具有“铁皮卷”之类的冠饰名称进行猜测,初步认为A、B型冠并非“鹊冠”或者“长冠”,C型冠并非“鹖冠”或是“惠文冠”。Ab、Ba、Bb冠型名称,笔者猜测可能为“高山冠”或者“法冠”,且根据服饰特征对比得出“冠”的特殊性,冠饰则为士兵听令识别高级军吏的特征。通过对参加兵役者的身份猜测,则对于秦俑冠饰的含义与功能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兵役者的身份主要有二十岁以上且爵位在二级以上的成年人。这些成年人的身份极其丰富,如罪犯、奴隶、官职人员等,但服兵役者仅为无犯罪经历的庶人之子。上述考证其身份的材料多依据“汉承秦制”的限定进行初步探析,由于篇幅有限,对于具体冠式的士兵身份地位还多有待界定,如陶俑士兵所站位置、具体冠式的身份界定、伏羲冠式与秦朝士兵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等等方面仍有诸多待讨论之处。

注释

①江永.乡党图考十卷[M].刻本.文裕堂.1756(清乾隆二十一年).

②郑居中.政和五礼新仪[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③陈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④崔记维.仪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发掘报告(2009~2011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⑧关于冠式分类,Aa、Ab、Bc、Bd、Be型冠所引图片见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1974-1984)上》第116-122页,一号坑中共有戴冠俑58件。书中将冠式分为一型冠、二型冠与三型冠三种,Aa、Ab为一型冠,Bc、Bd、Be为二型冠,C为三型冠。Bc、Ad、C型冠所引图片主要见于《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发掘报告(2009~2011年)》考古报告第43页,文中将G9坑所见首服进行汇总,其中Bc对应Aa型,Ad对应Ab型,B型对应C型。Ac、Ba、Bb型冠所引图片见于《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第83-85页。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陶俑的冠式所列A、B二型,Ac对应A型冠,Ba对应Ba型冠,Bb对应Bb型冠。

⑨申茂盛.秦始皇帝陵园兵俑军衔与兵俑冠式、甲衣[J].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00):332-339.

⑩王玉龙,程学华.秦始皇帝陵发现的俑发冠初论[J].文博,1990(5):277-282.

⑪⑫⑯范晔.后汉书[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⑬⑲㉑㉓㉕房玄龄.晋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⑭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⑮⑳师旷.禽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⑰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史部:职官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⑱杨侃.两汉博闻: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㉒南京博物院.曾昭燏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㉔孙星衍.汉官六种[M].上海:中华书局,1936.

㉖司马迁.史记[M].武汉:崇文书局,2010.

㉗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㉘高敏.云梦秦简初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

㉙黄今言.秦代租赋徭役制度研究[J].江西师院学报,1979(3):74-90.

㉚杨振红.徭、戍为秦汉正卒基本义务说—更卒之役不是“徭”[J].中华文史论丛,2010(1):331-362,397-398.

㉛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㉜卫宏.汉旧仪[M].[出版信息不详].

㉝商鞅.商君书[M].章诗同,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㉞吕劲松.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3(5):1-16,97-100.

猜你喜欢
陶俑铠甲B型
《国王排名》:用极致的纯粹,击穿成年人的“铠甲”
涛声是谁丢弃的空铠甲
验 血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鲜花铠甲
陶俑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哭泣的汉俑
甲龙
《潜伏》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