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和之美”审美意趣的京剧三维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探索

2022-08-16 00:45赵泾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和文创京剧

赵泾钧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0102)

随着世界进入“后疫情时代”,和许多其他产业一样,非遗文化创意产业虽然遭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同样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京剧作为中国带给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其文创产品如何创新性地表达京剧的文化内涵,在“后疫情时代”值得进行探索和实践。

1 基于“中和之美”审美意趣的京剧三维数字文创产品设计背景

在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冬季奥运会闭幕式上,数字技术将无数条红丝带引入国家体育场中心,最后编织成为一个巨大的中国结,包裹在围绕着世界各国名称的奥运圣火之外。通过编织中国结的意向,用传统文化元素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一家”的深厚理念,表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折射出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诠释着新时代中国的富强、自信和底气。

奥运会是规模最大的世界性人类盛会,中国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均表达出明确的“和”理念,也是中国文化中“中和之美”的具体体现。中国“致中和”的思想使中国形成了独特的“贵和”文化,这种“和”文化也渗透在非遗文化的方方面面。

京剧作为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很多的剧目中都体现了中正平和的美学观念,讲究团圆的结局形式,带给观众和谐、平衡的审美快感。回顾京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历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在国际上的交流演出以武戏为主,比如《三岔口》《闹天宫》等:《三岔口》中任堂惠暗中保护焦赞,因误会与投店的店主刘利华摸黑搏斗,最后误会解开,同奔三关;《闹天宫》中孙悟空大闹瑶池、饱食金丹、大战天兵天将,最终胜利回山。20世纪8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文戏登上了国际舞台,如《四进士》《文昭关》等:《四进士》展现了惩恶扬善、抨击腐败、平反昭雪;《文昭关》展现了东皋公施恩不望报,伍子胥惩昏庸“放大胆且向虎山行”。21世纪以来,2015年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火丁的赴美演出,是京剧在国际上建立中国戏曲品牌的标志性案例。这次演出的剧目是《白蛇传》《锁麟囊》:《白蛇传》的结尾是小青毁掉雷峰塔,白蛇许仙团圆;《锁麟囊》的结尾是乐善好施的薛湘灵与知恩图报的赵守贞结为姐妹。

可以看出,京剧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形式,一直以来在国际上为中国建构了“中正平和、和谐共处”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国际冲突不断、全球化加剧文化冲击的当下,中国京剧所承载的“中和之美”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文化传播来说,艺术这一手段可以跨越语言的鸿沟,消除地域的障碍。故而,承载了中华“中和之美”审美意趣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京剧文创产品,或对文化自信产生重要的作用。

2 京剧文创产品市场的现状

文创产品设计的核心要义是创造性转化、生产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新性产品。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文创”的概念被提出并被提至重要位置,其目的是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符号(IP)。虽然在政策导向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指导文件,但目前市场上戏曲文创产品的开发并不太乐观,京剧文创产品的种类比较单一,以传统文旅产品的形式呈现居多,数字文创的开发也正在探索。

2.1 管理缺乏规范

在购物平台搜索栏输入“京剧”“文创”等关键词,可以搜出很多关于京剧的文创产品。其标题中不乏“中国风”“中式风”“脸谱”“国潮”等字样。虽然大致上看起来这些产品似乎传达了京剧的视觉感受,但仔细看来,有很多作品其实不符合京剧美学中的“规矩”和“程式”。在京剧的穿戴艺术中,强调“宁穿破,不穿错”。也就是说京剧之美是建立在规范的程式之上的。如果在文化内涵上不进行管控,便只有形式的表象了,而且也可能对京剧艺术的普及起到反作用。

2.2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产品设计之后缺乏规范的约束,许多产品质量堪忧,更经不起仔细的文化推敲。在产品的质感呈现方面,很多作品比较粗糙,没有展现出京剧艺术的内涵。

2.3 京剧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能力较低

数字文创产品集合了影视、时尚、音乐、游戏、动漫等领域。以少年儿童为受众主体的动画片来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20世纪50年代建厂之后,创作了大量基于中国美学基因的文化符号,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九色鹿》《天书奇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这些作品探索了民族风格、展现了中国风貌,很多作品从戏曲尤其是京剧中吸取了大量的视觉表现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具有强烈美国价值观的迪士尼动画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利用动画片这一载体进行文化输出。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体人认识到影像作品对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大意义,一批优秀的国漫动画(如《大鱼海棠》《大圣归来》《姜子牙》等作品),以其日益精良的技术手段和视觉呈现,为国内和国际少年儿童的感官世界带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视听作品正在崛起。但总体来看,国内的数字文创产品质量仍有很大上升空间,除了有一些短片作品以及近些年在游戏中开发了戏曲主题的人物以外,市场对于京剧的三维数字文创产品开发量还明显不足。

3 戏曲三维数字文创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分析

2021年3月,笔者在针对戏曲三维数字文创设计的调查中,采取调查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关于戏曲三维数字文创设计的调查问卷》(图1)回收网络问卷530份,就以青年人为主的民众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和对戏曲三维数字文创设计的看法进行了广泛了解,18~35岁的被调者占问卷数的71.7%,共计380份,18岁以下被调者16份,35~50岁被调者109份,50岁以上被调者25份;被调者中男性占比50.2%,女性占比49.8%。

图1 关于戏曲三维数字文创设计的调查问卷(局部)

随机调研的人群中,喜欢戏曲艺术的占大多数。63.96%的受访者表达喜欢戏曲艺术,2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接触渠道、不太清楚,属于潜在受众群体,另有16.04%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通过调研发现,选择戏曲进行文创设计的市场还是比较可观的。

在关于了解戏曲的渠道方面,以电视和新媒体平台为主,分别为80.94%、59.25%,分居第1、第2位;其次是电影,为44.91%;还有11.7%的被调者表示了解戏曲的渠道纯属偶然。

在中国戏曲种类受众群体调研中,87.55%的被调者听说过京剧,74.34%的被调者听说过黄梅戏,55.28%的被调者听说过越剧,此外豫剧、评剧、河北梆子分别被48.11%、33.02%和29.43%的被调者听说过。值得注意的是,58.68%的被调者群体欣赏过京剧的唱段,在此次调查“欣赏过哪种戏曲唱段”的人群中位列第一。

关于是否看好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手段相融合的调研,大部分被调者认为比较看好或很看好,占总数的73.96%。

关于数字文创产品的风格调研,50.94%的被调者倾向于写实还原的风格,位列第二的是Q萌可爱风格,占23.21%。

关于受众喜爱的数字文创产品类型调研中,喜爱戏曲主题短片或短视频、IP形象的居多,分别为66.79%和60.38%。另有31.89%的被调者喜爱戏曲主题AR作品或手机应用程序(App)。

在对戏曲创新发展、戏曲文创开发有什么建议的调研中,均有超半数的调研对象选择了“与潮流文化相结合”(66.23%)、“应用新媒体平台传播”(67.74%)、“加强设计感和国际性”(57.55%)。目前戏曲文创产品的类型还比较局限,且设计需要加强,所以在数字文创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贴合时代的发展,探索“互联网+”语境下的表达形式。

4 基于“中和之美”审美意趣的京剧三维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

4.1 进行基于“中和之美”的京剧三维IP形象研发设计

2022年春节期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成为吉祥物形象IP“顶流”,奥运会开幕式当天,官方旗舰店“冰墩墩”迅速售罄,奥运会的半个月期间,近1亿人蹲守冰墩墩的开售消息,2月20日奥运会闭幕日,一百万只补货的“冰墩墩”销售一空。奥运动漫宣传片《中国冰雪大扩列》以及2022年2月上映的《我们的冬奥》,集合了冰墩墩、齐天大圣、哪吒、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知名IP,虽然在故事叙述和呈现方面还有不足,但也促使了冬奥会IP形象“冰墩墩”的巨大成功,对于打造京剧IP形象具有启示意义,要将“文化”与“艺术”相结合。

中国国家京剧院在2022年新年期间,推出经典大戏《龙凤呈祥》的5G+4K+VR的演播模式,在开播仪式上,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还专门打造了国家京剧院的首个数智学生“尤子希”。

在新文创时代,核心是IP,是文化符号。所以京剧三维IP形象研发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形象设计时,尤其应该选取表达“中和之美”审美意趣的作品来进行创意,比如经典剧目《龙凤呈祥》《锁麟囊》《三岔口》《柳荫记》等。

IP形象是否深入人心,设计的美感排在首位。试想一个不够美的形象又怎能吸引受众的喜爱呢?在前期的调研中,喜爱写实还原、Q萌可爱两种风格的占了多数。玩具品牌泡泡玛特的巨大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国内“萌经济”的发展,故而在进行京剧三维IP形象设计时,要把握亲切可爱、辨识度高、“和”文化鲜明的原则,与萌态、卡通等流行文化结合,并且IP形象要以系列化的形式呈现,比如以《龙凤呈祥》为创意蓝本,乔玄、孙权、孙尚香、刘备、赵云、张飞、周瑜等系列形象均需要同时打造,且保持风格统一。系列化呈现的形象便于进行延展,利于利用IP形象进行文化传播、讲中国故事,通过系列形象,受众可以从中了解到京剧经典的唱段、一桌二椅的舞台呈现、脸谱的艺术表达等知识,起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另外要对IP形象进行持续运营维护,延长IP形象的生命力。不断与社会热点话题、科技进展等相结合,比如中国航天话题、奥运话题等。

4.2 坚持心存敬畏,守正创新

在进行京剧三维文创设计时,要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以守正创新为出发点。作为设计师要时刻心存敬畏,绝对不可以想当然来进行设计。在设计之初,要充分调研可靠的资料,要了解戏曲的发展历程、行当划分、装扮艺术、皮黄曲牌等,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融入京剧三维文创设计中。

如此,受众可以从京剧三维文创设计中感受到色”与“形”的美的享受。《三岔口》是传统京剧经典武生剧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单位均以该剧目的故事情节作为创作蓝本,改编成为不同版本的动画短片《三岔口》,打造了木偶定格动画、二维图形动画、水墨动画、三维虚拟数字动画等不同呈现方式的作品,作品中或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写意属性,或借鉴了西方戏剧的写实精神,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呈现原剧的故事,探索“数字技术+传播媒介+京剧文化”的数字文创形式。

4.3 增强京剧三维数字文创的互动性、研习性、体验感

三维数字文创是载体,利用好这个载体,可以拉近受众与京剧文化的距离,更好地传播文化。

在前期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有部分人群其实是对京剧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的,认为欣赏京剧的门槛比较高。其实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京剧时刻都是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诞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长期以来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也许由于时代的原因,京剧似乎远离了大家的视线,但其朴素、炙热、积极的情感一直未有改变,比如在京剧里承担插科打诨任务的丑角,他们的台词是非常通俗的,无时无刻不在用戏谑的方式来传达“士”的良心与责任。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具有互动性、研习性、体验感的京剧三维数字文创设计。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三维建模渲染和AR展示技术,将《龙凤呈祥》中孙尚香的凤冠盔头制作工艺利用终端软件展示出来,应用于技艺传承和展示,各部分组件可以灵活拆解,为深入了解戏曲艺术提供了新的途径。

4.4 增强京剧三维数字文创的时代属性

“中和之美”是中国向世界传达的精神理念,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时代意义与内涵。我们要更多地利用手机终端、5G网络、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扩大京剧的三维数字文创领域。无论是普及展示、资料留存等用途,三维数字文化创意产品都可以为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4.5 将京剧三维数字文创设计与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融合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

数字媒体专业是计算机数字领域的前沿专业,对于利用数字手段传播和弘扬京剧艺术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注重工匠精神培养的职业教育中,更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将京剧三维数字文创设计融入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的二三维设计、包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游戏设计、交互设计的实训项目案例中,使专业从熟练技能人才的培养向高技术、高素质数字制作人才的培养转变。

5 结语

具有“中和之美”审美情趣的京剧是文创设计的创意源泉。在全球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下,要充分发掘蕴含于京剧艺术中的人文内涵,设计基于“中和之美”审美意趣的京剧三维数字文创产品,以满足人本主义哲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类更高层次的价值观与责任感的需求。

猜你喜欢
中和文创京剧
陶溪川文创街区
刘力萍文创作品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京剧人设》
铧芯文创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中和”的大美之学
半碗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