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中的冰裂纹及其延伸应用探析

2022-08-16 00:45徐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官窑青瓷裂纹

徐炜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南宋官窑以烧造青釉瓷器驰誉天下。南宋官窑属于宫廷专用瓷,其在制作质量和尺寸方面都有各自的规范,而且在造型、工艺、审美等方面都有大幅提升,使青瓷艺术日臻完美,冰裂纹也诞生于此。

何谓冰裂纹?查阅相关的文献,对于冰裂纹这个词的定义都有明确的解释。在《大辞典美术卷》中的解释是:“冰裂纹,亦称‘开片’。瓷面釉面特征之一。釉面裂纹形同冰裂,故名。系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产生。为宋代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宋以后景德镇窑历代都仿烧哥窑瓷器。”在《古代艺术辞典》中的解释是:“冰裂纹,指瓷器釉层中的裂纹。它是因烧成的温度或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依据裂纹的疏密与形状的差异又有百圾碎、蟹爪纹、鱼子纹等不同名目。开片本是种烧造中的缺陷,但却被古代陶工创造性地作为一种装饰。南宋官窑和哥窑均以开片而驰名。”该词的解释还有很多不同版本,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文章综合这些文献的观点,对冰裂纹的定义概括为:冰裂纹也被称作“开片”。它是因特制的釉的配方,对瓷器烧成温度的控制,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瓷器釉层的断裂现象,是利用配方和烧造工艺的巧妙安排特意制成的釉装饰“纹样”。

1 青瓷中冰裂纹的产生

青瓷是最先出现的瓷器品种,在我国陶瓷制造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从东汉到隋唐的近一千年时间,是古陶瓷的发展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占据了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半壁江山。

1.1 青瓷中冰裂纹产生的人文背景

北宋时期,以推崇和重建封建的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理学思潮大行其道,在其“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潜移默化下,形成了崇尚自然、朴实、清淡的社会风尚,这不仅反映在建筑、服饰和绘画艺术上,更具体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社会风尚与社会背景之下,崇尚自然质朴的宋代统治者对青瓷的喜好使其发展迅速,尤其是南宋官窑的产品。南宋官窑是由官府设立并执掌的窑场,且生产器物种类主要是祭器或供器,又称“内窑”。据《南村辍耕录》记载,南宋“制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南宋官窑的产品基本上都是青瓷,并且在生产中非常讲究,皆为精工制作。

1.2 青瓷中冰裂纹的形成机理

中国古代最常见的纹片釉出现在汝窑、南宋官窑、传世哥窑、南宋江西吉安永和镇碎器窑和龙泉黑胎青瓷以及景德镇窑的仿官、仿哥青釉瓷上,它们都是高温釉,在化学组成上属于石灰-碱釉系列。冰裂纹属于纹片釉一类,从釉的理化方面分析冰裂纹的形成,原因如下。

1.2.1 釉膨胀系数的不匹配

我们应该明确,青瓷中产生的冰裂纹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胎釉膨胀系数的不匹配是其根本原因。热胀冷缩所产生的力是有破坏性的,如果釉的膨胀系数比胎大得多,在冷却时釉就收缩得比胎快,釉受到的张应力会使其开裂,就像人身上穿着一件尺寸相对较小的衣服会被涨破一样。具体地说就是釉料配方中膨胀系数较大的成分较多,而胎配方中膨胀系数较小的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有意使釉的膨胀系数明显地比胎大,因此使釉产生了开裂现象。

1.2.2 热胀冷缩造成冰裂纹

热胀冷缩的过程是可逆的。加热时膨胀很大,冷却时收缩很大。所以冷却的温度也是造成开片的原因。当冷却温度在500-300℃时,胎釉之间的收缩率相差无几。此时,釉未完全硬化,因此现阶段的釉不会产生裂纹。当冷却温度低于200℃时,釉的收缩率远大于胎的收缩率。这时,釉已经完全硬化,自身弹性也越来越小,使釉受到的张应力变大。当这种张应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釉本身的抗张强度时,釉就会开裂。当张应力消除到一定程度时,将恢复平衡,暂时不会产生裂纹。

1.2.3 烧造工艺产生冰裂纹

只有采用一定的烧造工艺,才能产生冰裂纹。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知釉与胎的配方中,膨胀系数不同的成分占比不同,要使釉的膨胀系数明显大于胎就可以产生裂纹,因此胎釉的配方很重要。具体做法是:在一定范围的烧成温度下,将胎配方中的黏土加量,以达到缩小胎膨胀系数的目的,再将釉的配方中黏土的用量减少,而长石或釉果的用量要多一些,以达到增大釉膨胀系数的目的,从而故意使胎釉膨胀系数不匹配,这样的胎釉配方在烧窑的冷却阶段后期,釉就会出现裂纹。

综合上文,也提及了纹片釉是属于石灰碱釉系列,石灰碱釉是用上等瓷石粉碎并掺水后做成的浆水加釉灰按照比例配制而成的,行话称这种浆水为釉果。因此,釉浆颗粒度的控制也很关键。细瓷的釉浆颗粒度越细越好,使釉面的光洁度增加。纹片釉则不同,它要求釉浆颗粒较粗一些,太细了则不容易出现纹片。

1.2.4 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冰裂纹

在青瓷的长期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冰裂纹。瓷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如果长时间反复受到温度急剧变化的冲击,釉也会出现破裂。另外,污水中的有色物质渗入裂纹也会使裂纹着色,进而也会出现“金丝铁线”纹片。

2 青瓷中冰裂纹的特征

青瓷中的冰裂纹是在窑工们的人工控制和干预下形成的纹片釉结构纹理,这种开片纹自然、有玉质感,颇具人文意蕴,形成了南宋官窑和哥窑青瓷表面一种别有韵味的釉装饰。关于青瓷中的冰裂纹,可以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进行考察。

2.1 文献方面

明文震亨《长物志》以及清乾隆帝的御题诗中都有谈及,这些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青瓷冰裂纹特征的重要线索。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载:“官、哥、汝窑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最下。”从这条文献中我们知道,冰裂纹中也须有大与小的分别。釉色和纹路的形状会影响裂纹的美感。釉色为鳝血铁足为上等,墨色其次。纹路如冰裂为上等,如梅花片大小之类其次,细碎最下。清乾隆帝曾赋诗称赞南宋官窑曰:“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从这条文献中我们可知,乾隆帝认为南宋官窑瓷器以釉色粉青为最好,而瓷器裂纹以像鳝血冻裂的纹路为最美。可以说,瓷器上纹片的极致就是冰裂纹。

2.2 实物方面

南宋官窑器的釉色匀净、光洁温润,釉质肥腴,瓷无润饰,以其釉色之美和纹裂之俏独步瓷坛。南宋官窑继承了汝窑的传统,并参考龙泉窑的烧造经验,以当地的紫金土为胎,胎色发黑灰色,釉色青灰,有色差,有的发月白、粉青、米黄色等色,釉面有(多层)开片现象,有的有开片,釉质极有玉质感,通体裹釉支烧,有紫口铁足现象,造型分为礼器、陈设器和日用器三大类,礼器和陈设器多仿青铜器造型,有鼎式炉、鬲式炉等各式炉,贯耳瓶、胆瓶等各式瓶,以及觚和尊,日用品有碗、盘、盆等。

南宋至元代早期的哥窑产品(在古陶瓷界,哥窑出现的年代有元代说和南宋说,这里取南宋说),其特点与官窑类似,因此古玩界有“官哥不分”的说法。而且南宋官窑与哥窑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开片现象,以下以几件瓷器实物进行说明。

南宋官窑青瓷琮式瓶(图1),高19.7厘米,口径8.2厘米,底部足径12.7厘米。造型仿玉琮而置,古朴庄重。胎体厚重,釉质润泽,有玉质感,釉面有不规则的冰裂纹,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该器物是日本的“重要文化财”级中国文物,整体不雕不饰,完全以质朴无华、神韵天成取胜。

图1 南宋官窑青瓷琮式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图2),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通体作“S”形轮廓线,粗颈,斜肩,鼓腹,圈足,足端宽平。肩腹以鱼形耳相连,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内外壁施青灰色釉,釉面布满大小不等的开片纹,釉层均匀而厚,釉质肥润,宝光内蕴。圈足内有6个圆形支钉痕(图3)。鱼耳炉因其焚香之功用与炉身双侧所设鱼形耳得名,是南宋哥窑瓷器中极富欣赏性的佳作之一。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也都烧制少量的哥釉器物。

图2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故宫博物院藏)

图3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故宫博物院藏)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欣赏,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3 冰裂纹在彩瓷、园林铺地、装修上的延伸应用

冰裂纹是釉的开裂碎块的组合,感官上有一种欲碎的裂感,极富动态美。它的片纹是由不规则的线条交织而成,其线条自然流畅,凌乱中充满神秘感。冰裂纹文人气息浓郁,寓意洁身自好,给人以雅致的舒适感。古代文人的表达讲求雅致,具有蕴藉、借景抒情、言志婉转,甚至艰涩的特点。许多文人追求与内容一致的形式美,寄寓文人精神的冰裂纹及其延伸应用也是如此。

冰裂纹属于釉的范畴,它与彩绘结合后会碰撞出火花,而且不仅用于瓷器,还被运用于其他材质方面,如中国古典园林的铺地砖、古建筑室内装修中。下面从冰梅纹、园林铺地砖的构图、传统古建筑的装修等方面进行阐述。

3.1 冰裂纹的延伸应用之冰梅纹

冰裂纹属于青瓷,冰梅纹属于彩瓷。冰梅纹始创于清康熙朝的景德镇民窑,品种有青花,也有五彩,以青花最常见,也最有韵味,多饰于瓶、罐等器物上。彩瓷上的冰梅纹是釉装饰与彩绘相结合的纹饰。在青花瓷中,它以青花描绘的冰裂纹片的纹路为底纹,以梅枝、梅朵为留白,形成蓝地白花的装饰格调。冰梅纹将梅花纹与冰裂纹巧妙结合,二者均流露自然之气,结合之下相辅相成、新颖独特,是对梅花与冰晶象征意义所呈现的美好品质的追求,是傲骨坚韧之气节,迎寒独自开之体现。

冰梅纹作为不落窠臼的装饰纹样,是单色釉装饰与釉下彩青花或五彩等碰撞的结果,冰裂纹寄寓纯洁、自然,配以釉下彩装饰的梅花更具文人意蕴。自古以来,梅花传达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等吉祥寓意流传民间,深受文人们的喜爱。

清康熙朝的青花冰梅纹盖罐(图4),通高21.1厘米,口径9厘米。胎质坚致而细白。鼓腹,足端圆浑。口沿施浅酱釉,白釉润泽;盖内直壁部分涩胎,余部施釉。青花发色鲜艳明快,肩部一圈留白,腹部满绘主体纹样冰梅纹,以梅花纹为留白,绘冰裂地着色青花为其他部分。砂底,盖的顶部与罐的底部釉面现橘皮纹。

图4 清康熙青花冰梅纹盖罐(图片来源:《中国陶瓷全集:清(上)》)

3.2 冰裂纹的延伸应用之园林铺地砖的构图和园内古建筑装修

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中对“铺地”有一段描述:“乱青版石,斗冰裂纹,宜于山堂、水坡、台端、亭际,见前风窗式,意随人活,砌法似无拘格,破方砖磨铺犹佳。”此段文字说的是,园林内铺地砖可以采用冰裂纹的构图,用形状不一的青石版拼成。它适合铺于山堂、水坡、台端、亭边。前面书中所言“风窗式”构图,式样多变,可以根据人们各自的喜好灵活应用,因而园林铺地砖的构图也是一样,地砖构图方式不局限,可随喜好而置。

如果说有一种艺术形式用立体的方式把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呈现出来,那么非中国古典园林莫属了,以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园中冬季假山区之铺地砖的构图为例。造园者—黄至筠不仅善于经商,而且他在书画艺术方面造诣深厚。如今个园抱山楼下的嵌壁石刻上,还存有他画的一幅扇面。在扬州盐界奔波大半辈子的他,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都置于“个园”中。从园中“天人合一”的造型布局中,不难发现这位叱咤风云的大盐商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与自身的文人气质融入其造园匠心。

过“透风漏月厅”,迎面便是由宣石贴壁垄叠而成的冬季假山区,铺地以冰裂构图的花岗石砖构成(图5)。造园者将尺寸不一、形制不规整的花岗岩“打散”铺砌成冰裂纹地面,大块与小块之间,钝角与锐角之间,直线与曲线之间,衔接流畅,舒展不生硬,加深了整个“冬景”的意境。地砖在颜色的选取上,以灰白、浅灰、淡黄褐为主,与假山石、周围建筑交相辉映,协调灵动,进一步加深了“冬景”的寒意,体现了造园者对自然的纯粹之爱。

图5 冰裂纹铺地(图片来源:笔者2022年2月12日拍摄于个园)

造园者将“冬景”布置在个园最南侧的南墙之下,用宣石堆叠,宣石又称雪石、石英石,石质洁白如雪。假山背阴高墙,终年不见阳光,白色的结晶在黄褐色的混杂之下似积雪犹在、残雪消融。造园者不光利用“雪色”“冰裂地”给予欣赏者视觉艺术的享受,还巧妙地将“风声”听觉的感受也融合于表现“冬景”。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山侧的几株蜡梅更是锦上添花,冬意渐寒。西墙上有一洞窗,与隔墙春景相连,似有“冬去春来”之意。景与物环环相扣,意蕴悠长,可见造园者构思的精妙。

顺道穿过便是宜雨轩,宜雨轩东、西两侧的窗棂(图6)也是冰裂纹的应用形式之一。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中,对“冰裂式”风窗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冰裂惟风窗之最宜者,其文致减雅,信画如意,可以上疏下密之妙。”意思是冰裂式是风窗最合适的构图类型,这类的图案简洁典雅,讲究一定的疏密程度。冰裂纹运用下的窗棂装修,虽是拼接安装组合,但未出现畸形,也未出现过大或过小不自然的组合,却是恰到好处,变化而赋予韵律美,简单而带有绘画的形式美。

图6 冰裂梅花纹花窗(图片来源:笔者2022年2月12日拍摄于个园)

4 结语

综上所述,有如下小结:

第一,在北宋推崇自然、质朴、简约、清淡的社会风尚的人文背景之下,随着青瓷的出现,冰裂纹也随之产生,其主要存在于南宋官窑与哥窑青瓷之中。冰裂纹的形成原因在理化方面有:胎釉膨胀系数的不匹配,冷却温度的影响,需要一定的烧造工艺,胎釉的配方,釉浆颗粒度的控制等方面。

第二,通过关于冰裂纹的文献记载以及实物可知,冰裂纹的大小、釉色和纹路的形状会影响冰裂纹的美感。釉色为鳝血铁足为上等,墨色其次;纹路如冰裂为上等,如梅花片大小之类其次,细碎最下。在青瓷中,冰裂纹属于釉装饰,是一种人为的现象。其寓意寄托文人情怀。

第三,冰裂纹在彩瓷、园林铺地、窗棂装修中都有延伸应用。冰梅纹是单色釉装饰与彩绘瓷的结合,颇具文人气韵。冰裂纹用于园林铺地砖构图,在与园林内的景致配合之下,协调自然,不失文人意蕴。冰裂“纹样”的应用趋于简洁而又富于变化,看似千姿百态,但有其内在规律,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美。

第四,同一类纹饰以不同的形式、位置、材质被广泛应用于瓷器、园林铺地、古建筑装修中,展现出同一个文人气息的主题,此现象非冰裂纹莫属,它反映出了我国古代整个社会对自然、纯洁、朴素的追崇和向往。

注释

①夏征农,陈至立.大辞海:美术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90.

②温廷宽,王鲁豫.古代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011.

③成彩虹,刘冬梅.五大名窑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28.

④秦大树.宋代官窑的主要特点—兼谈元汝州青瓷器[J].文物,2009(12):59-75.

⑤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363.

⑥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3.

⑦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4.

⑧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4-65.

⑨⑩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5.

⑪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62.

⑫李正中,朱裕平.中国古瓷铭文[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35.

⑬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89.

⑭纪丽真.中国海洋符号:海盐传奇[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120.

⑮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3.

猜你喜欢
官窑青瓷裂纹
风机增速齿轮含初始裂纹扩展特性及寿命分析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有了裂纹的玻璃
有了裂纹的玻璃
龙泉青瓷
“官窑驿站”寻踪
心生裂纹
此“官窑”非彼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