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面具来源问题的讨论

2022-08-16 00:46扎西曲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藏族面具西藏

扎西曲扎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面具在藏语中称为“འབག”。当今社会人们一听到面具,大家都会认为就是戴在面部上的一个脸谱。《现代汉语词典》对面具的定义大体上是一致的,都是指戴在面部起遮挡保护作用的东西。

西藏最权威的藏学大辞典《东噶藏学大辞典》对面具的定义是:用泥巴、木头或纸等不同材质塑造的肖像。在藏文史书中也出现要塑造赞普面具等说法,这里的面具不能理解为戴在面部的脸谱,而指的是要塑造一个赞普的肖像。总之,面具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戴在面部起遮挡和保护的东西,应该要理解得更广泛,即除了戴在面部起到遮挡和保护作用以外,还是人类用木、布、皮、金属等不同材质塑造的神魔鬼怪、动物、人物的头面形象。

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独具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藏族面具能够体现藏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它在漫长的藏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研究。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对藏族面具的历史、文化、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学术研究成果。在当今社会,我们能看到很多有关藏族面具的专著等研究成果。

1 藏族面具历史概述

藏族面具文化作为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是在漫长的藏族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产物,跟藏族先民的生活环境、审美取向、自然条件、宗教信仰都有紧密的联系。目前,学术界对藏族面具的来源有很多不同观点。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大致有三个不同的来源说。

1.1 藏族面具来源与佛教有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藏族面具的来源与外来文化有关,特别是与佛教文化有直接的关系,不管是从印度,还是我国中原地区,抑或尼泊尔,都觉得藏族面具的来源与佛教传入西藏有关系。

史书记载,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邀请莲花生大师和寂护吐蕃传播佛教时,为了对付原来苯教徒对外来佛教的反对和抵制,采取了将原始苯教融入佛教的传播之中的方式,把很多苯教祭祀仪式当中的文化与佛教活动相结合,重新创立佛教祭祀仪式。特别是把苯教祭祀活动当中的拟兽舞、土风舞与佛教金刚舞相结合,在仪式中既有被当作神灵崇拜敬奉的牛、鹿、虎、狮、豹等动物形象出现(图1),也有护法神、怒神、金刚神等的表演,头戴各种面具则成为代表众神出现的主要特征。

图1 壁画中的表演场景

据《亚色》记载,西藏首座具有佛法僧的山南桑耶寺落成开光典礼时,当地藏民族表演“阿卓”舞时也带有面具。

据《巴协》记载,赤松德赞建立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在桑耶寺开光落座典礼上出现梅花鹿。

邢海珍和尕桑卓玛认为藏族面具是外来文化,尤其认为是外来的印度文化与当时的西藏本土的苯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笔者认为,这些都只能说明当时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戴面具的舞蹈,但不能作为藏族面具的来源,这种舞蹈就是藏传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刚舞,简称羌姆)的来源。在藏族面具发展历程中,有外来文化影响,特别是和尚面具和供养施主面具。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是藏族面具文化丰富多彩内容的一种表现,但不能成为藏族面具来源与外来文化关系的依据。

1.2 藏族面具来源与雍仲苯教有关系

在学术界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雍仲苯教是在西藏阿里地区(象雄)出生的西绕米沃创立的,是在藏族原始宗教的基础之上,吸纳了古波斯祆教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因素而成的。“雍仲苯教的创立对原始苯教赋予了新的生命,使萨满式的原始苯教发展成为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更符合人道思想的宗教。”《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族苯教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明确指出“雍仲苯教是西绕米沃在公元前1917—1835年所创立的”,所以雍仲苯教的创立时间很早。

《西藏王统记》中记载,在吐蕃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为了治理好吐蕃社会,制定了符合当时社会的“十善法”,在颁布“十善法”之日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在庆祝会上安排了很多歌舞表演、赛马等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在活动中也有戴着面具的表演。

段梅在《论西藏文化与传统面具艺术》中指出,藏族面具与本土宗教苯教有关系,6世纪朗日伦赞时期,苯教就有“摇舞作声,吹螺击鼓,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而摆羊”的民歌,并且还谈到西藏阿里日土县岩画(图2)中就有表现这种舞蹈的场面和戴面具而舞的表演者。

图2 西藏阿里地区日土任姆栋岩画

雍仲苯教信仰“万物有灵”,“人生病时,要请雍仲苯教巫师祈祷祭神驱鬼,在这类祭祀仪式中,就出现了拟神、拟兽、拟鸟等面具,以求得神的保佑,并驱逐魔鬼”。

考古专家对出土于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的黄金面具(图3)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后认为是2世纪左右的产物。考古专家主要用实验研究和比较法等,一是使用实验研究法,通过单个黄金面具进行实验研究,特别是所发现的面具背后衬托的丝织品,经过实验分析得知该丝织品属于平纹经锦,是典型的来自中原地区的丝织品,是2世纪前后丝绸之路兴盛之时的产物;二是使用比较法,主要是与尼泊尔穆斯塘萨木宗墓地、印度北方邦马拉里墓地出土的相似面具进行比对分析,断定为2世纪左右。笔者认为,这些表明当时出现了这么一个活动和面具,这只能证明在那个时候比较流行或比较盛行,特别是阿里地区出土的黄金面具只能证明当时在这一区域非常流行,但它不能作为藏族面具的来源。如果把这些作为藏族面具来源,那么至少原始社会狩猎时,狩猎者为了能够接近动物,或者提高击中率,头上戴有动物皮毛的这个行为是没有办法去解释的。

图3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

1.3 藏族面具来源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有关系

索文清先生认为面具的产生与原始的图腾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原始社会时先民们对大自然规律和大自然环境不够了解,认为人类生活、生存都掌握在来自大自然的鬼神手中,所以为了不受侵害,人们以图腾凶狠面目来压倒和制伏鬼神。

朱恒夫在《面具:文明与艺术的符号—简论面具的来源与发展》中讲道:“面具发端于原始人仿照动物头部形状的面绘。面具形貌的神与人结合,缘起于人对超自然与人自身力量的认识。”

岳岚在《藏传佛教羌姆中生命的内涵》中讲道:“藏族面具来源于新石器时代。”不管是源于民间,还是宗教,藏族面具都是从图腾崇拜、狩猎和丧葬中衍生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

罗布江村、赵心愚、杨嘉铭以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猴面陶片和狩猎中带伤熊头皮(图4)、野猪头皮等为依据,认为藏族面具来源时间应为新石器时代后期。

图4 熊头皮面具

德门·强巴曲杰在《西藏宗教舞蹈艺术》中认为,面具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人们猎杀动物后把皮毛当成玩具戴在头上或肩上嬉闹玩耍。

在这么多关于藏族面具历史和发展的学术研究成果中,笔者认同藏族面具来源于藏族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观点,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等藏族著名的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猕猴变人”的藏族来源的故事,那么曲贡遗址出土的猴面陶片就是典型的图腾崇拜的一个例证。另外,藏族史书也记载了藏族人称“吃肉红脸人”的例子,这也是原始社会藏族先民主要以狩猎为生、吃生肉的习俗,并且参战时参战者表示战死在战场上的决心,把鲜血涂抹在自己脸上。那么脸上涂抹鲜血是藏族原始装饰艺术,笔者认为这种也是藏族面具的前生。

2 结语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藏族史前考古研究的成果,明确了青藏高原早在距今3万~4万年前已经有人类活动。综上所述,面具是人类用皮、木、布、金属等不同材质塑造的神魔鬼怪、动物、人物的头面形象,是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藏族面具在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也经历了很多转折,但是也把它比较完好地传承到今天。藏族面具与宗教有着深厚的联系,也与民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藏族面具不管源于宗教,还是源于民间,我认为藏族面具文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②东噶·洛桑赤列.东噶藏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1563.

③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对民间歌舞的形式也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谐’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只唱不舞;‘谐’是既唱又舞。”当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里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也同样叫作“阿若娃”。

④梅花鹿指的是在庆典上表演时出现的头戴梅花鹿面具的表演者。

⑤邢海珍、尕桑卓玛在《藏族面具艺术初探》中认为强大的苯教势力在吐蕃先民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用佛法神威降服苯教神祇时,也同时将苯教中的巫术、妖法、火祭、焚魔等仪轨形式同鬼怪精灵一起带入“佛门”。苯教中的山神、年神、龙神、曜神以及日赞(山妖)、夺锥(骷髅)、玛姆(女鬼)、贴龙(独脚鬼)等,这些土生土长的低层次鬼卒都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藏族以苯教的本土文化与印度的佛教文化相结合,给包括藏族面具艺术在内的藏文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此外,由于自唐代以来汉藏文化的密切往来,尤其是自元朝以后,汉文化的一些吉祥喜庆的内容被藏文化吸收,如仙人、罗汉、寿星、和尚等制成的面具,悬挂于寺院或用于羌姆舞蹈中,像布达拉宫的“大小和尚”和“供养施主”面具,从面相到服饰均为中原文化的风貌。

⑥拉巴次仁.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族苯教文化的形成及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1):76-80,122.

⑦引用于《西藏王统记》,在颁布盛会时出现的活动有“蕃民人人皆跑马”“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发鼓挑神人,以各种姿势献乐舞”,还有“最大法王,解闷娱乐,全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犀牛,或狮或虎,鼓舞漫舞,依次献技”。

⑧段梅.论西藏文化与传统面具艺术[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07-111,122.

⑨叶玉林.假面也易巧装饰—西藏艺术面具美漫谈[J].西藏艺术研究,2002(4):53-64.

⑩索文清认为原始先民在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条件下,不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为天上地下都是鬼神主宰,鬼神掌握着人类的命运,人类要想生存发展、不受侵害,必须对赐福纳吉的神灵虔诚祭奉、顶礼膜拜,而对待人类灾疫、疾病和不祥的恶魔厉鬼,必须驱打、震慑。于是人们希冀自己有像崇拜的图腾那样坚毅威猛,有一副狰狞凶狠面目来压倒和制伏鬼怪。这样,奇形怪诞的面具便应运而生了。参见索文清.面具在藏传佛教祭祀活动中的应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63-67.

⑪朱恒夫.面具:文明与艺术的符号—简论面具的起源与发展[J].民间文化论坛,2010(4):75-82.

⑫岳岚.藏传佛教羌姆中生命的内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3):257-259.

⑬罗布江村、赵心愚、杨嘉铭在《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中谈到,藏族面具的起源时间应为新石器时代后期。列举了拉萨曲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猴面贴饰,还有很多很多带上动物头皮的例子。

⑭德门·强巴曲杰,龙康沃巴·丹增次仁.西藏宗教舞蹈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7:239.

猜你喜欢
藏族面具西藏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天上的西藏
《演变》《藏族少女》
神奇瑰丽的西藏
漫画二则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南瓜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