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简易灌肠包在小儿急性肠套叠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临床应用分析

2022-08-17 04:26孔德建黄理哲罗树友杨诗牙韩威苏桂田伍世棵李时顺
系统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肠套叠生理盐水灌肠

孔德建,黄理哲,罗树友,杨诗,牙韩威,苏桂田,伍世棵,李时顺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胃肠肛门外科,广西南宁 530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小儿普外科,广西南宁 530000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典型表现主要是阵发性哭闹、呕吐、解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等[1]。小儿急性肠套叠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检出并采取合理的干预会延误治疗,可能引起肠坏死或者死亡,所以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关键[2]。小儿急性肠套叠,起初主要根据X线钡餐灌肠检查,逐渐发展到B超检查,经B超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能显示肠套叠典型征象[3]。治疗开始是用钡灌肠复位,逐渐发展为空气灌肠复位,但X线对婴幼儿有损害,且易引起肠穿孔。研究显示,水压灌肠复位较空气灌肠复位率高且安全性好,同时无需应用昂贵影像设备,灌肠地点可灵活选择,但是水压灌肠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灌肠过程不太卫生并且结肠内压力不易控制,且复位时间相对较长,若发生穿孔,容易引起腹腔污染等情况[4]。因此关于何种复位方式治疗有待后续经大数据分析对各种复位方式的效果及适用性进一步明确[5]。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探讨自制简易灌肠包在B超直视下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利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观察组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个月~2岁,平均(1.03±0.12)岁。对照Ⅰ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个月~2岁,平均(1.06±0.14)岁。对照Ⅱ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6岁,平均(3.36±0.51)岁。3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是典型的表现,具体是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触诊可见腹部包块与果酱样血便,经B超检查显示横切面呈“靶环征”“同心圆征”的改变,纵切面呈“套筒征”“假肾征”改变。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均<6岁患儿。②明确属于急性肠套叠,同时类型也属于回结肠型的肠套叠。③发病到入院的时间<48 h。④全身情况良好,无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明显脱水情况,没有腹膜炎表现。

排除标准:①年龄>6岁或<3个月的患儿。②经入院诊断小肠-小肠型肠套叠,或者回结型但套入部位于脾曲下,高度疑似器质性病变的继发性肠套叠的患儿。③病程>48 h,身体情况,可见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明显腹胀或者疑似肠坏死情况的患儿。④家属不同意参加研究的患儿。

1.4 方法

1.4.1 观察组 应用自制的简易灌肠包在B超监视下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灌注生理盐水进行复位。简易灌肠包组成:1条Folay16号气囊导尿管,1个防反流引流袋、1支20 mL开塞露、1把止血钳、2个50 mL甘油注射器、2个换药碗、500~1 500 mL温生理盐水。方法:把尿管穿过开塞露瓶后插入直肠内约10 cm,打气囊30 mL空气,尿管接引流袋连接管并用止血钳夹紧,用甘油注射器通过连接管不间断地往结肠内打入温生理盐水,B超监视下通过水压完成复位。

1.4.2 对照Ⅰ组应用一次性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包,在B超直视下对小儿急性肠套叠通过生理盐水灌肠复位。

1.4.3 对照Ⅱ组借助气压灌肠复位机,在X线透视下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经空气下灌肠复位。

1.5 观察指标

①成功率。主要统计复位效果好的占比。效果好:症状均消失,患儿安静入眠,腹部包块消失,B超下“同心圆征”或者“套筒征”消失,口服碳粉能够经肛门排出。效果差:仍有哭闹不止及呕吐情况,腹部触诊仍见包块,B超下“同心圆征”或者“套筒征”仍旧存在,复位后反复套叠。②对比3组患儿复位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③对比3组患儿并发肠穿孔率及复发率。

1.6 统计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儿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复位成功率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复位成功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儿复位成功率比较

2.2 3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3组复位时间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Ⅰ组、对照Ⅱ组住院时间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Ⅰ组医疗费用与对照Ⅱ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儿各项指标情况比较(±s)

表2 3组患儿各项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观察组(n=20)对照Ⅰ组(n=20)对照Ⅱ组(n=20)t/P观察组与对照Ⅰ组比较值t/P观察组与对照Ⅱ组比较值t/P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比较值复位所需时间(min)20.12±3.41 20.41±3.36 20.21±3.78 0.385/0.701 0.106/0.915 0.236/0.814住院时间(d)3.25±0.86 4.86±1.12 4.51±1.22 10.421/<0.001 9.750/<0.001 0.183/0.855医疗费用(元)2 012.12±51.15 5 002.25±60.15 3 051.15±60.21 222.315/<0.001 77.174/<0.001 144.919/<0.001

2.3 3组患儿并发肠穿孔率、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肠穿孔率、复发率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儿并发肠穿孔率、复发率对比[n(%)]

3 讨论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内套入到远端相邻的肠管腔内,属于一种常见的小儿急腹症,好发2岁以下幼儿群体,成人少见[6-8]。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儿童肠套叠发病年龄主要为6~36个月龄的儿童[9]。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病情较严重,出现明显腹痛、果酱样大便及腹部肿块等,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非常重要。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上,经X线钡剂灌肠检查是常用的方式,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进展,逐渐进展成为B超检查或者CT检查[10-12]。采取B超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可见明显肠套叠征象及腹部混合性包块,边界较清晰,可见一些典型征象,经B超检查对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帮助[13]。对诊断为急性肠套叠的患儿,常应用非手术的治疗方式,从起初经钡餐灌肠复位进展为经B超下空气灌肠复位或经X线指示下空气灌肠复位,而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为经B超直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超声直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主要优点为操作简便、经济、迅速及可重复性强等[14-15]。在肠套叠复位的方式上,应用复位方法包括空气灌肠复位及水压灌肠复位,不同的灌肠复位方式的优劣性不同,并且国内外的意见也差异相近。本研究显示,借助自制简易灌肠包辅助可以更好地协助进行复位干预,取得满意的复位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复位成功率、复位所需时间,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医疗费用较对照组明显低(P<0.05),提示自制简易灌肠包辅助B超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相对于空气灌肠复位和一次性灌肠包复位,复位操作的效果一样满意[16]。经空气灌肠复位的价格同样较高,且患儿及家属要接触X线。而自制水压灌肠包可以应用较高的灌肠压力,使得肠套叠复位满意,并且自制灌肠包的费用上也更低,同时能随时随地操作,患儿家属多容易接受[17]。此外,研究结果显示,3组术后并发肠穿孔率以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自制简易灌肠包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急性肠套叠患儿进行复位干预时使用自制简易灌肠包经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干预,复位效果良好,成本较低。

猜你喜欢
肠套叠生理盐水灌肠
复发性肠套叠的研究进展
Physiological Saline
生理盐水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灌肠机专利技术综述
牙龈炎冲洗剂与生理盐水口腔护理对比观察
儿童小肠套叠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