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及分级构成的变迁

2022-08-18 02:38郑松柏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中重度反流患病率

胡 越 郑松柏

1.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成都 600017;2.上海市华东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04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GERD可分为三种类型: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巴雷特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2]。其中,RE是指内镜下可见食管下段明显炎症且存在黏膜破损。RE既是酸相关性疾病也是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且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饮食结构西化、肥胖人群增加、大范围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抑酸剂的广泛应用,都可能使RE的流行病特征发生变化[3]。本研究通过对华东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及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2个时段内RE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RE的检出率及分级构成的变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华东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及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2个时段内胃镜诊断为RE、年龄≥14岁的患者。纳入标准:在上述两个时段内经胃镜诊断为RE且年龄≥14岁。排除标准: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和药物理化因素造成食管黏膜损害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临床及内镜资料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RE内镜下分级等,建立数据库。

1.2.2 诊断标准 RE内镜分型及诊断标准采用洛杉矶标准(世界胃肠病大会,1994年),内镜符合A级及以上表现即可诊断为RE[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比较分析2个时段RE的年龄及性别分布、RE分级构成的差异。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检出率变化

华东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及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2个时段内胃镜受检者共70 268例,检出RE患者8863例,总检出率为12.61%。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RE检出率为13.87%(7163/51 649),显著高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9.13%(1700/18 619) (χ2=278.747,P< 0.001)。

2.2 检出率的性别分布变化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及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2个时段内男性RE检出率为17.30%(5826/33 676),女性RE检出率为 8.30%(3037/36 592),男性显著高于女性(χ2=1288.889,P< 0.001)。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男性检出率为13.11%(1209/9219),显著高于女性的5.22%(491/9400)(χ2=349.292,P< 0.001);2016 年1月至2018年12月男性RE检出率为18.88%(4617/24 457),显著高于女性的9.36%(2546/27 192)(χ2=975.897,P< 0.001)。

2.3 检出率的年龄分布变化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及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2个时段内中青年RE检出率 为12.11%(4749/39 225);老年RE检出率为13.25%(4114/31 043),老年高于中青年(χ2=20.630,P< 0.001)。2006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中青年RE检出率为 8.53%(1005/11 786),老年 RE检出率为10.17%(695/6833),老年显著高于中青年(χ2=14.093,P< 0.001);2016年 1月 至 2018年12月中青年RE检出率为13.63%(3744/27 439),老年RE检出率为14.12%(3419/24 210),老年与中青年RE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5,P=0.117)。2个时段各年龄段RE检出率见图1,可见40岁后检出率显著升高。

图1 2个时段各年龄段RE检出率

2.4 RE内镜下分级构成的变化

2.4.1 2个时段RE内镜下分级构成的变化 2个时段RE内镜下分级构成趋势相同,即A级>B级>C级>D级,将A级+B级定义为轻度,C级+D级定义为中重度。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相比,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轻度RE比例升高(97.50%vs.94.06%),中重度RE比例下降(2.50%vs.5.94%)(χ2=53.212,P< 0.001)。见表 1。

表1 2个时段内镜下RE分级构成比较[n(%)]

2.4.2 2个时段中青年与老年内镜下RE分级构成变化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青年与老年轻度RE所占比例为96.51%、90.49%,中重度所占比例为3.49%、9.51%,老年中重度RE高于中青年(χ2=26.591,P< 0.001);2016年 1月至 2018年12月中青年与老年轻度RE所占比例为98.93%、95.93%,中重度所占比例为1.07%、4.07%,老年中重度 RE 高于中青年(χ2=65.885,P< 0.001)。可见,中重度RE多见于老年人的特点没有改变。见表2。

表2 2个时段中青年人与老年人RE分级比较[n(%)]

3 讨论

全球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每周至少发生一次GERD症状的患病率约为13%[5]。研究表明,欧美国家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我国GERD的患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有上升趋势[1]。一项回顾性调查显示,欧洲和美国GERD的患病率为10%~20%,东亚<5%[6],而相关数据显示北美的患病率为18.1%~27.8%,欧洲为8.8%~25.9%,东亚为2.5%~7.8%[7]。与20世纪90年代的患病率相比,北美、欧洲和东亚的GERD患病率增加了50%[5]。我国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我国GERD患病率为12.5%[8]。

本研究中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RE检出率为13.87%,显著高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9.13%,与目前RE的流行趋势相符。GERD是一个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饮食结构西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辛辣、高脂食物、咖啡、浓茶、碳酸饮料)和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三餐过饱、进食30 min内平卧)可增加GERD的发生[9]。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可导致抗反流屏障的防御作用减弱[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压力下降、一过性 LES松弛]、食管清除能力低下、胃排空延迟、食管黏膜屏障损伤等[10]。吸烟、饮酒、肥胖也是GERD的危险因素[11]。此外,精神情绪、心理因素也与胃食管反流有关[12]。我国YANG等[13]发现抑郁和焦虑可增加GERD发病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男性RE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抽烟、饮酒、浓茶、冷饮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14]。HONDA等[15]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可以通过上调食管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来增加食管黏膜阻力,减少酸的破坏。在一项针对无GERD人群24 h食管pH监测的研究中发现,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酸反流次数、更长的酸暴露时间和pH<4的时间[16]。因此,男性RE患者较女性多见。

本研究中,老年RE的检出率高于中青年人,RE高发人群为≥4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食管平滑肌功能下降,LES压力低于中青年人[17]。老年人群由于各种疾病常需服用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多种药物,通过影响神经、体液对LES的调节,降低LES的压力。老年人食管蠕动减慢、唾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减少、食管上皮再生修复能力低,食管黏膜屏障抵抗反流物损伤能力弱[18]。近几年,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检出率相当,RE的年龄差别逐渐消失。多由于中青年人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增加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使RE的发病逐渐年轻化。

RE分级的构成趋势为A级>B级>C级>D级,与国内外报道一致[9,19]。近年来轻度RE的比例升高,中重度RE的比例降低,多由于居民健康意识提高,胃镜技术不断推广和发展,有烧心、反流或其他上腹部不适的患者能早发现,早诊断。随着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 inhibitors,PPIs)、胃黏膜保护剂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能早治疗。轻度RE患者以中青年人构成比高,中重度RE患者中,老年人构成比高。高龄是RE的危险因素,高龄与RE的并发症、住院率密切相关[20]。

综上,RE是酸相关性疾病也是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RE检出率的逐年升高,临床医师应当重视对RE的宣教,提高人们对RE的认识,加强老年人群的防控力度,倡导民众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减少RE高危因素的暴露。此外,应加强RE患者的健康管理。以上措施将对于RE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有着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中重度反流患病率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地奈德乳膏联合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补气养血通脉饮辅助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疗经验
胃袖状切除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的防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