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羊脑多头蚴病综合防控研究

2022-08-19 01:35李庆龙陈平王文刘雁寸金全龚翔赵安杰游佳兴向必勇
云南畜牧兽医 2022年4期
关键词:种羊虫卵宿主

李庆龙,陈平,王文,刘雁,寸金全,龚翔,赵安杰,游佳兴,向必勇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云南 寻甸 655204)

脑多头蚴(Coenuruscerebralis)病又称脑包虫病,是草原放牧、南方亚热带地区放牧羊群较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该寄生虫病危害大,感染死亡率高,是羊产业中主要防控的寄生虫病之一。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专业从事绵羊、山羊和肉牛的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饲养管理以草山草坡或人工草地放牧为主,与感染源接触概率大,种畜易感染各种寄生虫疾病,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近年来,针对羊脑多头蚴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中心采用多种防控措施相结合,阻断多头带绦虫的传播和感染,羊脑多头蚴病得到有效控制。总结措施和成效,为养殖户提供借鉴。

1 脑多头蚴病的简介

1.1 病原体

脑多头蚴(Coenuruscerebralis)病是多头带绦虫(Taeniamulticeps)中绦期幼虫寄生于牛羊的脑内,引起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的寄生虫病[1]。脑多头蚴呈囊泡状,囊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外层为一层角质膜;囊的内膜上有100~250个头节;囊泡的大小从豌豆大到鸡蛋大。成虫呈扁平带状,虫体长为40~80cm,有200~250个节片;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圈角质小钩(22~32个小钩);成熟节片呈方形;孕卵节片内含有充满虫卵的子宫,子宫两侧各有18~26个侧支。

1.2 传播途径

脑多头蚴的终末宿主为犬科动物,牛羊等草食动物是其中间宿主。当终末宿主(犬科动物)吞食含有多头蚴的食物后,幼虫在其体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终末宿主小肠内可存活数年。多头绦虫的孕节片和虫卵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羊采食虫卵污染的牧草或饮水而感染。

1.3 临床症状

羊采食被虫卵污染的牧草或饮水,虫卵在其小肠内发育成六钩蚴后钻入体组织并移行至脑部,通常寄生于脑和脊髓,病畜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和视力障碍。前期为急性期,由于感染初期六钩蚴在体内移行,从消化器官移行到脑组织,刺激和损伤引起脑炎和脑膜炎症状。病畜常见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有的激烈兴奋作转圈运动、抵墙、倒地四肢划动等[2]。有的病羊可在感染5~7d后因急性脑炎死亡。经过急性期后转为慢性期,不再表现临床症状。随着幼虫的发育,体积不断增大压迫脑神经,逐渐产生神经症状,其典型症状为“转圈运动”。“转圈运动”方向与寄生部位相一致,即头偏向病侧,病畜向病侧作转圈运动,因此,脑多头蚴病又称为“回旋病”[1]。当囊体较大时,病羊出现局部头骨变薄变软、皮肤隆起现象。

2 饲养管理模式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早期饲养方式主要依靠天然草山草坡放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南方草地畜牧业蓬勃发展,该中心学习新西兰畜牧业发展经验,探索和引进技术,大面积改良草山草坡、种植人工草地、修建围栏、划分放牧小区实行划区轮牧。2007年后,中心结合青贮玉米、小黑麦等短期饲草的种植利用,饲养管理改为半放牧半舍饲,夏秋季节以放牧为主,冬春季节以补饲为主,半天草地放牧,半天舍内补饲。人工草地放牧相对于天然草山草坡放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寄生虫病多发是草地放牧的重要弊端,温润的环境条件和高密度循环放牧促进了寄生虫的繁衍传播,加之防控措施不到位,导致羊脑多头蚴病不断发生,影响种畜正常生产。

3 综合防控措施

羊脑多头蚴病一般采用颅部手术治疗,用刀片破开变薄变软的隆起头骨,取出幼虫;或穿刺抽出包囊液体,再注入酒精,以清除脑多头蚴危害。但因脑部手术精准程度难以把握,术后消毒护理难度较高,手术成功率较低。通常情况下,感染羊只症状严重者很快死亡,症状较轻者,药物驱虫治疗或可取得一定疗效,大多数只能作淘汰处理。手术治疗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羊脑多头蚴病的传播感染。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根据多宿主寄生虫病感染传播的基本环节,从切断传播途径、净化感染源、保护易感群体三个方面制定羊脑多头蚴病的综合防控措施。经过7年的努力,该中心羊脑多头蚴病得到有效控制,具体防控措施如下。

3.1 切断传播途径

2014年前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羊群脑多头蚴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病死畜尸体处理不规范所致。病死畜尸体未按要求严格掩埋,集中于草地边缘的“弃尸池”简单处理,常被流浪或野生犬科动物觅食。犬科动物是该寄生虫病的终末宿主,犬科动物采食含脑多头蚴的病死畜尸体,成为多头带绦虫的终末宿主;脑多头蚴在犬科动物小肠内发育成多头带绦虫,其虫卵及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草场和牧草。2014年,该中心在3个养殖分场各修建一座病死畜无害化处理池,其修建参考《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采用砖混结构,底侧部防渗防漏,顶部设投置口,并设计水封装置,加盖上锁。同时制订相关规定,病死畜尸体必须入窖加锁,严防产生新的污染。病死畜无害化处理池的建设和规范使用,有效控制了流浪犬科动物采食病死畜的概率,切断了羊脑多头蚴感染终末宿主的途径,使脑多头蚴发育成成虫排出虫卵的数量大幅减少。

3.2 净化感染源

饲草饲料、饮水和环境中的虫卵是羊脑多头蚴病的主要感染源,该虫卵对外部环境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在低温、潮湿等环境下能够较长时间存活,在外界形成了一个较为长久的感染源。资料报道,多头带绦虫具有强大的繁殖力,因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在常温条件下可较长时间保持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在强紫外线和日晒高温条件下则很快死亡[1]。不断净化感染源,降低放牧草地虫卵量是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羊脑多头蚴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2013年至今,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针对草山管理与利用以及寄生虫防治等问题,对草地大面积轮种更新,更新后牧区内寄生虫卵因深耕深埋或死亡,放牧区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感染概率迅速降低。

3.3 保护易感群体

对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2007—2021年羊脑多头蚴病发病月龄统计,分析2007年以来脑多头蚴病的发病年龄,9~12月龄占22%、13~24月龄占42%、25~36月龄占27%,37月龄以上发病较少,其中9~36月龄感染总和达90%以上。表明1~3岁的青年羊群为脑多头蚴病易感群体。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自2008年以来,加强青年羊群体保护,按年龄段分群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保持足够运动空间,供给优质全价日粮,改善管理,减少应激[3]。实行青年羊群(后备种羊、预售种羊及初产母羊)全舍饲管理,圈舍每日清扫、定期消毒、畜粪集中发酵处理,消灭环境中的寄生虫卵。另外,舍饲使用的饲草和饮水均加工处理,隔绝易感群体与感染源的接触,大大降低了寄生虫的感染概率。

4 综合防控成效

绵羊和山羊是脑多头蚴病的易感动物,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成立至今,羊脑多头蚴病常有发生。2007年以来病历档案齐全,可查得最近15年脑包虫病的发生及其详细情况,据统计,绵羊共发病69只,发病最多年12只;山羊共发病41只,发病最多年7只。2014年之后,羊脑多头蚴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2021年该病发病羊为0只。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羊脑多头蚴病防控取得了明显效果。见图1。

5 讨论

羊养殖企业、养殖户在羊脑多头蚴病的综合防治上需兼顾病死畜处理、放牧地区的净化、饲草料的加工以及保护易感群体4个方面,综合治理,长效防控。

在羊养殖中,具备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必须修建符合标准的病死畜无害化处理池或化尸窖,将病死动物尸体投于其中,窖口设计水封装置,防止臭气外逸,窖盖上锁,杜绝野生或流浪动物觅食。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户),可采用挖坑深埋的方法对病死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外露或弃扔。

严格控制生产区范围内犬类饲养或定期驱虫处理,严禁家养犬进入生产区及草场,加强对流浪和野生犬科动物的驱逐。另外,对放牧的人工草地采取深耕轮作的方式净化,以减少寄生虫虫卵量;全舍饲饲养的羊群,饲草料需通过加工处理,制作和投喂玉米青贮等发酵处理的饲料,避免野外随意刈割污染的牧草,避免羊群饮用野外水源,保证羊群饮水的清洁。

对1~3岁易感青年羊群实行全舍饲,定期打扫圈舍和运动场卫生,对环境进行消杀,减少感染概率。

猜你喜欢
种羊虫卵宿主
媒介取食偏好和宿主群落组成对多宿主-媒介系统疾病风险的影响
不同垫料对黑水虻虫卵孵化的影响
和它一起笑
“放牧+补饲”春季种羊饲养有诀窍
啄木鸟大迷宫
宁夏首次进口900余只澳大利亚种羊
提高肉羊繁殖力的综合措施
提高母羊产羔数量的几项措施
鸟界“神偷”——大杜鹃公审案
几乎 100% 的大米中都有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