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释义照应上存在的问题

2022-08-23 06:02周掌胜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同义字头

王 鹤,周掌胜

(1.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 2.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词典释义是个系统性工程,它既要努力做到释义准确和义项全面,也要缜密考虑字头跟词条、词条跟词条释义的相互照应和平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词典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读者弄清词义的由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词义。作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杰出代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释义照应上还存在下述三类问题,需要修订时加以改进完善。

一、字头释义正确,但相关词条的释义有误

(一)

【遑】〈书〉闲暇:不~。(《现代汉语词典》第575页)

《现代汉语词典》将“遑”释为“闲暇”,且举例词“不遑”,但又释“不遑”为“来不及;没有时间”,释义缺乏照应,不够统一。

“遑”确有“闲暇”“空闲”的意思。《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毛传:“遑,暇。”《玉篇·辵部》:“遑,暇也。”《尚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孔颖达疏:“遑,亦暇也。”这些古注都认为“不遑”的“遑”是“暇”义,可见“不遑”就是“无暇,没有闲暇”的意思,《汉语大词典》也是这样解释的。

至于《现代汉语词典》“不遑”的释义语“来不及”,是表示“因为时间短促而无法顾到或赶上”,跟“没有闲暇”或“没有空闲时间做某事”有明显差别,两者既不相等也不能互相替换。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应将“不遑”的释义改为“没有闲暇”。

(二)

【饱】……③足足地;充分:~经风霜。(《现代汉语词典》第44页)

“饱读”的释义易误导读者,以为“饱”是“大量”义。但遍查古今辞书,都未见“饱”有大量的意思。

“饱”的本义是吃足,《说文·食部》:“饱,厌也。”《广韵·巧韵》:“饱,食多也。”由此本义可引申出饱满、满足、充足等义,《现代汉语词典》“饱”字也收列了这些义项。“饱读”的“饱”是充足、充分的意思,即“饱”的义项③。“饱读”应如《汉语大词典》那样释为“充分阅读”。如此,既持之有据,又与“饱”字义项③相照应。

与“饱读”结构相同的“饱览”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显然也是将“饱”理解为充足、充分的意思,可为旁证。

(三)

【弛】……②〈书〉解除:~禁。(《现代汉语词典》第174页)

《现代汉语词典》“弛”的第②个义项为“解除”,并给出例词“弛禁”。据此,“弛禁”就该是“解除禁令”的意思。但词典却将词条“弛禁”释为“开放禁令”,释义前后不一,缺乏照应,此其一。

其二,在现代汉语的交际使用中,通常用“解除”“取消”等词来搭配“禁令”,如“解除禁令”“取消禁令”,极少用“开放禁令”这样的表述。“开放禁令”的释义也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要求,有必要加以修正。

(四)

【穷】……③用尽;费尽:~兵黩武︱~目远望。……(《现代汉语词典》第1071页)

“穷尽”义项①的解释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穷”是动词“到”的意思,“穷尽”是一个动词短语。其实不然,动词“穷尽”的“穷”义同“尽”,是竭尽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下》:“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朱熹集注:“穷,尽也。”《列子·汤问》:“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矢扞之,而无差焉。”张湛注:“穷,尽也。”

因此,“穷尽”是一个同义复词,有名词“尽头”和动词“用尽”两种意思。名词义,诚如《现代汉语词典》义项②所释。动词义,则当释为“竭尽;用尽”,以此验诸“穷尽”义项①中的两个例子,皆妥帖吻合,且与“穷”字义项③“用尽;费尽”形成照应。

(五)

【疲】①疲乏;劳累:~态|精~力尽|~于奔命。……(《现代汉语词典》第993页)

【疲惫】非常疲乏:~不堪。(同上)

《现代汉语词典》“疲惫”的释义容易让读者误以为“疲”是非常的意思,“疲惫”是偏正结构。

其实,正如词典“疲”字所释,“疲”是疲乏、疲劳的意思。《说文·疒部》:“疲,劳也。”《玉篇·疒部》:“疲,乏也。”下面这些句中的“疲”字就是疲乏、劳累的意思。《左传·成公十六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唐刘知几《史通·载言》:“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至于“惫”字,也是疲乏义。《列子·天瑞》:“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唐殷敬顺释文:“惫,疲也。”《易·既济》:“《象》曰:‘三年克之’,惫也。”清焦循章句:“惫,犹疲也。”同有疲乏义的“疲”“惫”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同义复词“疲惫”,义为疲乏、疲劳,《汉语大词典》就是这样解释的。

因此,《现代汉语词典》“疲惫”的释义应删去“非常”二字,改为“疲乏”,以便跟字头“疲”字所释相照应。

二、相关字头或词条的释义因缺少照应而误

(一)

【俨】〈书〉①庄重。②很像。(《现代汉语词典》第1508页)

《现代汉语词典》“俨”的第②义项不够确切,应修改为“仿佛,好像”。“俨”的此义,古今皆有。赵嘏《咏端正春树》:“一树繁阴先著名,异花奇叶俨天成。”陈所闻《念奴娇序·云住阁为欧阳平林等题》曲:“登楼四望,俨鹏抟九万,翛然腋生风。”周立波《山乡巨变》:“伢子倒乖,脸模子俨像他妈妈。”显然,表示比喻的“俨”字释为“好像,仿佛”比释为“很像”更准确。

“俨然”的第③义项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很像”的解释不够确切,理由见前。二是“形容……”的释义跟前面标示的副词自相矛盾。既然认为“俨然”是副词,怎能用“形容”来解释呢?正如王力《汉语史稿》指出的:“从《诗经》时代起,直到‘五四’时代止,‘然’字始终在书面语中用为副词的后缀。”“俨然”的“然”即是如此,是词缀,无实在意义,故“俨然”亦当释为“仿佛,好像”。

“俨如”的释义也应改为“仿佛,好像”。可能有人会问,“俨然”和“俨如”难道没有区别吗?当然有区别,“俨然”是副词,通常后面要有动词谓语,如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有人从象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向东南洞口远望出去,俨然是一座地藏菩萨的侧面形,但跑近前一看,则什么也没有了,只一块突出的方石。”这两例的“俨然”后分别跟有动词“如”“是”。“俨如”是动词,后面直接跟名词或名词短语即可,下面两例即是如此,方孝孺《先府君行状》:“民有积粟,野无饿殍,鸡犬牛羊散被草野,富庶充实,俨如承平之世。”郭沫若《苏联纪行》:“彼此本不相识,但国外相逢俨如旧友。”

(二)

【都】①首都:建~。②大城市,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市︱通~大邑︱瓷~︱煤~。③……(《现代汉语词典》第319页)

字头“都”的第②义项认为,“都”既有“大城市”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城市”,不仅表达含混不明确,释义也不确切。而词条“都市”误释为“大城市”,即源自“都”的这个解释。

我们先来看“都市”的媒体用例:

1.上海已具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样态(2021年5月14日《解放日报》)

2.上海:用大都市强劲动能领跑长三角(2021年5月23日《光明日报》)

3.奋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21年7月7日《经济日报》)

如果“都市”确如词典所释是“大城市”的话,以上三个标题中的“大都市”,不就成了“大的大城市”?这应该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大众的认知吧。

其实,“都市”是个同义复词,应该释为“城市”。“都”有城市义吗?回答是肯定的。《说文·邑部》:“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杜预注:“宗庙所在,则虽邑曰都,尊之也。”《慧琳音义》卷二十二引《慧苑音义》“人王都邑”注引《汉书音义》:“都,城也。”诚如《王力古汉语字典》1463页辨析“邑”“都”“国”三字时所言:“到了周代指称都市时,诸侯国君的都城称‘国’,国君的子弟或卿大夫的封邑叫‘邑’,他们经常居留并设有祖庙的城市叫‘都’。……战国以后,‘国’的意义扩大,一般不再用作国都义,‘邑’也多用于郡邑义,‘都’逐渐成为城市的通称,构成‘都市’、‘国都’、‘京都’等复音词。”

“都”的城市义还可由下面两个家喻户晓的例子得到确证。《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杨伯峻注:“都谓都邑,城谓城垣。”可见,这儿的“都城”是指城市的城墙,“都”即城市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儿的“十五都”是十五座城市的意思,“都”亦即城市义。

正因“都”有城市义,故当跟表示城市的语素“市”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同义复词“都市”。如晁错《论贵粟疏》:“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七):“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老舍《四世同堂》十五:“北平虽然作了几百年的‘帝王之都’,它的四郊却并没有受过多少好处。一出城,都市立刻变成了田野。”毋庸置疑,这些古今用例中的“都市”都是城市的意思。因此,《现代汉语词典》“都市”的释义应删去“大”字,改为“城市”。

我们再来看“都”字第②义项的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都市”,属于同义复词,语素“都”和“市”都是城市的意思,上文已作考证。第二个例子“通都大邑”是一个成语,原作“通邑大都”,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文选》吕延济注曰:“通邑,大邑也。”可见,在“通都大邑”中,“通”与“大”、“都”与“邑”皆相对为文,意思相同,即“都”和“邑”都是城市的意思。如果要说“大城市”之义,那只能是“通都”或“大邑”。至于第三、第四个例子“瓷都”“煤都”的“都”,更是城市之义,不烦赘述。因此,字头“都”的第②义项应当改为“城市”,以使释义确切简明,方便读者掌握。

(三)

“躲闪”“闪躲”的“闪”是躲避的意思,《古今韵会举要·琰韵》引《增韵》:“闪,亸避也。”亸,同“躲”,“亸避”即躲避的意思。元曾瑞《四块玉·酷吏》:“横祸添,无处闪。”《水浒传》第十一回:“林冲赶将去,那里赶得上,那汉子闪过山坡去了。”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赵玉林﹞大声叫道:‘大伙闪开路,回去开大会。’”这些句中的“闪”都是躲避之义。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闪”字仍保留着躲避的意思。如在广东揭阳和海南琼山一带,“闪风”就是避风的意思,“闪雨”就是避雨的意思,参见《汉语方言大词典》。

如此,“躲闪”和“闪躲”皆为同义复词,且因为是一组倒序词,故两词的词义也应该相同。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却未能很好地注意到这点,尤其将“躲闪”释为“迅速使身体避开”,不符合现代汉语的实际,请看下面的例子:

1.一方面,政客们可以不着边际、生拉硬扯地拿中国问题说事;另一方面,他们对最为真切的美国国内问题或避重就轻,或躲闪不及。(温宪《枪击血案凸显制度性不作为》,《人民日报》2012年7月25日)

2.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说,要带头创新实干,狠抓工作落实,号召“向飘浮的作风开战”,并表示,抓落实还必须敢于担当,在矛盾面前不绕路,在困难面前不躲闪,在利益冲突面前不回避。(叶晓楠《省委书记们的民生情怀》,《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5月18日)

3.面对镜头,杨立学总是绷得很紧,回答含糊,眼神躲闪,急得雷飙直挠头,但是当他拿出素材反复看时,终于发现了问题。(白瀛等《发扬新闻工作者优良传统》,《人民日报》2012年3月26日)

这些例句中的“躲闪”显然不是“迅速使身体避开”的意思。因此,“躲闪”“闪躲”两词拟改释为“躲避;避开。”

(四)

【沓】〈书〉①多而重复:杂~︱纷至~来。……(《现代汉语词典》第1260页)

【杂沓】杂乱:门外传来~的脚步声。(《现代汉语词典》第1627页)

《现代汉语词典》“沓”义项①的解释较难理解,既谓“多”,又谓“重复”,哪些事情是这样的呢?其实,从例词“纷至沓来”的结构可以看出,“沓”与“纷”应该同义,是纷纷、纷乱的意思。屠隆《昙花记·群魔历试》:“诸魔沓来,一心不乱。”“沓来”就是纷纷到来的意思。“沓来”也可以说成“沓至”,仍是纷纷到来之义,如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一旦忽多人物且沓至,三人但伏梁之上计:‘此岂皆避敌者耶?胡为而至哉?’”谭嗣同《仁学》十六:“前者未忘而后者沓至,终其身接应不暇而卒于无一能应。”

“沓”既然有纷纷、纷乱的意思,当跟“杂”组合成“沓杂”时,就是纷乱、杂乱之义。枚乘《七发》:“壁迭重坚,沓杂似军行。”艾青《马赛》诗:“他们前进时,溅出了沓杂的言语。”“沓杂”的倒序形式就是“杂沓”,意思应该也是纷乱、杂乱之义。因此,《现代汉语词典》“杂沓”的解释是确切的,为了照应和一致,“沓”的义项①应修正为“纷乱;杂乱”。

(五)

比较“客套”和“客套话”的释义,就会发现“客套”义项①的“套语”二字实为多余。《现代汉语词典》1280页“套语”下收有两个义项:①客套话。②流行的公式化的言谈。显然,“客套”释义语中的“套语”只能理解为“客套话”。若将此“客套话”代入“客套”义项①的“套语”中,“客套”义项①就成了“表示客气的客套话”,重复累赘,不合词典释义简明的要求,此其一。其二,“客套话”的释义是“……的话”,被释词和释义语对应严密。而“客套”义项①的释义“……的套语”,其中的“语”显然也是“话”的意思。如此,“客套”义项①跟“客套话”的释义就没有任何区别了,这不符合语言事实。在汉语史上,要表示客气的“话”,通常可用“套话”“套言”“套叙”“套文”“套语”,即“套”后跟的是表示讲说言谈之义的语素。“客套”一词明显不符合这种结构要求。另外,从“客套”义项①的例子“我们是老朋友,用不着讲客套”可以看出,“讲客套”是表示客气或讲究礼仪形式的意思,没有“表示客气的套语”之义,下面的媒体用例也是如此:

1.西方就餐的礼仪以自然、实际为主,不讲客套、谦让,但用餐中的规矩却很多。(晨曦《西餐进餐礼则》,《人民日报》2001年2月23日)

2.孟可嘎拉出言直率、大大咧咧,最不爱跟人讲客套,这一身“行伍风”显然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何聪等《可可西里交响诗》,《人民日报》2017年8月24日)

3.初到景东,立下技术扶贫的军令状,没有寒暄,不讲客套,他一头扎进深山。(赵婀娜、柯溢能《把一朵蘑菇发展成大产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4日)

可见,“客套”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寒暄应酬,表达谦让客气之礼仪,因而义项①宜改为“表示客气的礼节”。

三、字头义项遗漏,与相关词条失去照应

(一)

【履】①鞋:衣~|革~|削足适~。②踩;走:~险如夷|如~薄冰。③脚步:步~。④履行:~约。(《现代汉语词典》第853页)

【履历】①个人的经历:~表|他的~很简单。②记载履历的文件:请填写一份~。(同上)

“履”本义为脚上的鞋,《说文·履部》:“履,足所依也。”后引申为“行走”“经历”“实行”等。“履历”的“履”即为经历义,《后汉书·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戴震《与方希原书》:“凡事履而后知,历而后难。”两例中的“履”分别跟“经”和“历”相对成文,显然是经历的意思。“历”也有经历义,故“履历”是一个同义复词,《现代汉语词典》“履历”下的两个义项也是紧扣中心词“经历”进行解释的。因此,字头“履”下的释义中应补上“经历”一义,以便跟“履历”的释义相照应。

(二)

“差”的错误义,古已有之。《荀子·天论》:“乱生其差,治尽其详。”杨倞注:“差,谬也。”韩愈《贺赦表》“惧刑政之或差,怜鳏寡之重困”的“差”即是此义。《现代汉语词典》“差错”“差失”“差误”的“差”也是错误的意思,但在字头“差”的义项中却失收该义项,显然缺乏照应,应予增补。

(三)

“孑”除了《现代汉语词典》所列出的两个义项外,还有一个义项宜增补。

《玉篇·了部》:“孑,遗也。”《诗·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马瑞辰通释:“《方言》:‘孑、荩,余也。’郭注谓遗余,是孑亦遗也。孑、遗二字同义,故孟子引此诗而但以靡有遗民释之。”上举《玉篇》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都认为“孑”有遗义,马瑞辰更明确指出“孑遗”一词属于“二字同义”,即同义复词。显然,“孑”有遗留、剩余之义,如“孑黎”“孑余”的“孑”即是。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孑”字下应该增补此义,以便跟词条“孑遗”照应。

另外,“孑遗”两个义项中的“物种经历大变故后”等限定语看似指称明确,但实际上缩小了该词的外延,不符合语言实际:

1.洪承畴不但活下来,而且又当了清兵南下的“经略”,带着八旗子弟入关,打得李自成及亡明孑遗失盔卸甲狼狈鼠窜,打得“大明江山”如鸟兽散。(二月河《“贰臣”文人》,《文汇报》2000年9月15日)

2.就英语发展史而言,当时近代英语的规模虽已大备,但词形、词义、用法尚未固定,词汇中还包含不少中世纪英语的成分,甚至还残留着古英语的孑遗。(刘炳善《老来痴心注莎翁》,《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2日)

3.也就是在这次林改中,福建省永安市林田村收回林地重新发包,原来签订的合同约定“合同期满时每亩竹林应保留成材竹60株”,结果每亩只孑遗60株小毛竹。(潘承凡《毁林提醒林改》,《人民日报》2007年4月22日)

例1“亡明孑遗”、例2“古英语的孑遗”、例3“孑遗60株小毛竹”中的“孑遗”都是遗留、残存的意思,不适宜用“物种经历大变故后”来限定解释。

(四)

《现代汉语词典》对“指斥”的解释确切无误。“指斥”乃同义复词,“指”义同“斥”,为指责、斥责之义。《广雅·释言》:“指,斥也。”《吕氏春秋·尊师》:“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汉书·张汤传》:“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以上两句中的“指”都是斥责的意思。可惜的是,《现代汉语词典》“指”字头下收录了“手指头”等七个义项,偏偏没有收录“指责;斥责”这一义项,造成字头释义跟词条释义的不相照应。显然,这是《现代汉语词典》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

【追悔】追溯以往,感到悔恨:事已至此,~莫及。(同上)

从“追悔”的释义可以看出,词典编者似将“追悔”的“追”理解成了义项④的“回溯”义,这不正确。在“追悔”一词中,“追”就是后悔的意思。“追悔”属于同义复词,《现代汉语词典》应当简明扼要地释为“后悔”。

“追”的后悔义古已有之,《管子·法法》:“太上以制制度,其次失而能追之,虽有过,亦不甚矣。”尹知章注“追”字:“能追悔也。”《逸周书·谥法》“祗勤追惧曰顷”,朱右曾集训校释:“追惧,能悔过也。”唐元结《寱论》:“俾悔过追误,与天下如新。”“追”跟“悔”相对成文,当为后悔之义。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然仆已书券纳直,不可追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直到事后晓得,已此追之不及了。”这两例中的“追”字也是后悔义,《汉语大词典》即收有此义。

“追”既然有后悔义,故能跟同义的“悔”组成同义复词“追悔”。《汉语大词典》收释“追悔”一词曰:“犹后悔。《逸周书·谥法》:‘追悔前过曰思。’宋柳永《慢卷紬》词:‘到得如今,万般追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不必赶逐,我去罢了。只是后来追悔,要求见我,就无门了。’冰心《寄小读者》十三:‘然而为着小孩子,对于这次的许愿,我不曾有半星儿的追悔。’”既有古代书证,又有当代书证,颇具说服力。

因此,《现代汉语词典》有必要在“追”字下补收“后悔”这一义项,以使字头释义跟词条释义相照应。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同义字头
第六讲 横折弯、三点水、人字头的写法
祈使句小练
连降两个月 太原猪肉价格重回“2”字头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家”字的写法
《羊字头》教学设计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同义句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