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2022-08-23 09:08殷海强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五小学
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劳育家校劳动

殷海强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五小学

一、案例背景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应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2022 年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进一步强调开展劳动教育是家庭职责之一。

为强化劳动育人实效,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松江区九亭第五小学在“五彩童年 活力校园”办学思想引领下,秉持“爱生活 乐实践”的劳动教育理念,对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以“生活智理、烹饪营养、农场垦植、职业体验、公益志愿”等模块为切入点,立体构建“生活·实践”家校劳动共育课程体系,实现家校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二、聚焦问题

当前,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能力不足、劳动习惯欠缺等现象,折射出家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劳动教育的深度落实:

1.劳育主体单一,未能形成合力。家长依然存有“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甚至“剥夺”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机会,无法助力学校推进劳动教育。

2.劳育内容散点,未能形成体系。学校劳育内容丰富,但未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形成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未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劳动场域受限,未能回归生活。劳育场域仅限于学校,无法真正延伸至家庭、社区,无法满足学生基于日常生活所需开展劳动。

4.劳育评价主观,未能体现实际效用。劳育成效的评价多凭主观判断,无法基于学生在校、在家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难以保障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力求充分发挥家委会功能,共同开发劳育课程,创新劳育评价机制,家校携手,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和方法

学校统筹规划,组织家长参与劳育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开发、资源整合、课程实施、评价反馈的全过程,以期实现家庭、学校两大劳动教育主体的双向协作,资源优势的融合互补,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深度落实。

(一)发挥家委联动效能,打造劳育共同体

学校以五类家委会为联通载体,让劳育职责分工明确,通过职能升级、资源升级、专业升级,达成劳育共识,构建劳育共同体,确保家校劳育工作的高效落实。

图1 五类专业委员会

1.家校合力,明晰双方职能。从家委会视角出发审视劳动教育,班级家委与班主任对接,关注学生个体、单个班级的劳动表现情况;年级家委与年级组长对接,关注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表现情况;校级家委与学校德育部门对接,关注学生群体的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情况。从专委会视角出发落实劳动教育,在专委会主任领导下,与相关劳育教师或部门负责人对接,各司其职,细化分工,提升劳动教育各环节的执行力度。

2.家校互补,盘活劳育资源。学校通过家委会排摸家长劳育资源,为劳动职业体验征集校外场域资源,丰富学生劳育实践,为劳动课程的实施选拔家长讲师,扩充劳育师资力量;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途径,邀请劳育领域权威专家,向家长传递劳育理念,指导劳育方法。

3.家校共商,优化设计流程。学校公开招募,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家长组成专委会,共同负责劳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每一项劳育活动方案先经过学校德育部门、校级家委会、亲子教育及活动实践专委会的多方论证后,再进入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和反馈阶段。

在家委会联动机制的保障下,家校互补共商,合力并发,共同规划劳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流程(见图2)。

图2 劳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流程图

(二)家校协同共建课程,实现劳育系列化

家校双方作为两大教育主体,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设进阶式劳育课程目标,丰富模块化劳育课程内容,分学段、分模块,螺旋式推进劳动教育。

1.共设进阶式劳育目标

以有关文件中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纲领,确立学校劳育课程总目标:形成劳动意识,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塑造劳动品质,弘扬劳动精神。

围绕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家校共同论证,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四个维度,将总目标进行分学段细化,体现劳动素养培养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发展性,构建劳育课程目标体系。

例如,在培养学生形成“劳动能力”的过程中,第一学段鼓励学生做一些与个人相关的简单劳动,形成初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第二学段勉励学生主动分担家务劳动,能制作简单日常饮食,初步学会简单家务劳动技能;第三学段激励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进一步培养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能力。进阶式劳育目标旨在通过共性持续的劳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形成劳动习惯。

2.共构模块式劳育内容

整合家长意见共构五大劳育模块 对照课标中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征集家长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立“生活智理、烹饪营养、农场垦植、职业体验、公益志愿”等可操作的五大内容模块。

整合家长资源共构序列劳育内容 对所征集的家长资源进行梳理和统整,形成具有内在联系、逐步递进的劳育内容课程体系(见图3)。例如,在构建“烹饪营养”模块时,学校召集多名擅长厨艺的家长,经由资源重组搭配后,形成“烹饪技能来体验、传统美食我来做、美食营养我分享”等单元,既解决家长难以保证长期授课的问题,又保障课程内容的有序递进。

图3 劳动课程内容体系

(三)家校联动拓展资源,凝聚劳育课程实施力

家长作为课程实施主体,以提供劳育资源或承担课程讲师的角色参与学校劳育课程建设。学校需要依据家长提供的资源情况,跟进并完善劳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家校双方协作共享,打通劳动实践场域。学校基于家长需求,于2019 年落成以校园吉祥物命名的“墨宝农场”,随后陆续建成包含“墨宝果园”“墨宝集市”“墨宝花园”等全息式劳动基地。随之发现,学生只愿置身于农场开展劳动实践,回归家庭依然不会主动、自觉地开展家务劳动。经家校商议,学校于2021 年打造“墨宝小厨”开展烹饪活动,链接“家庭厨房”的劳动内容,打破家校间的场域壁垒,便于家长在家中延续学校劳动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家长作为教育主体,挖掘家庭劳动资源,为学生提供家务劳动实践机会,持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2.家长提供劳育资源,学校完善课程实施。根据家长提供的实践场地和硬件资源,学校组织教师开发相关的劳动课程。例如,家长为学校提供无土栽培的机器设备,自然组教师则根据设备使用手册进行自学,以此开发无土栽培课程;又如,家长为学校提供校外劳育场地资源,学校则委派专岗教师进行对接,完成调研,围绕劳育目标、结合场域特点,设计职业体验的劳动课程实施方案。

3.家长作为授课主体,学校跟进课程实施。针对家长所能提供的原始劳育资源比较零散、所蕴载的知识经验呈现碎片化现象,学校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造后,将其与学校课程建设融为一体。例如,在“农场垦植”模块中,许多具有种植蔬菜专业经验的家长却因缺乏教育经验而无法开展劳动指导。为萃取家长个人劳动经验,形成有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的农耕方法,学校安排教师与家长一对一研讨,在教学设计上给予充分指导,并采取“双师制”的方式完成授课。

“墨宝小厨”课程作为学校众多劳育课程中的一个缩影,其诞生过程真实还原了家长积极提供劳育资源、开发与实施劳育课程的全过程。通过不同参与程度、互为实施主体的协作,学校逐步转化劳育资源、整合劳育内容、优化劳育过程、提炼劳育策略,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

(四)家校携手交互评价,增强劳育评价激励性

家校双方共同承担评价职责,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劳动表现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数据分析,共同商议调整或优化劳育课程实施方案的办法,充分发挥评价效用,不断激励学生愿意劳动、智慧劳动。

1.以家校联席为出发点,联动评价主体。将学生、家长和教师视为评价的共同主体,尤其提升家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关注程度,通过构建多维视角、突破场域限制、统一评价标准等方式,考查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所的劳动情况,评价学生各维度劳动素养的发展水平和阶段性成长表现,形成真实、有效的证据链。

2.以交互智能为出发点,跟进评价过程。学校借助区数据中心等平台,家校双方共同研发信息化评价系统,确保家长可通过电子终端查看教师对学生劳动情况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劳动表现,教师也可通过系统查看家长对于孩子在家庭、社区中的劳动表现情况给予的积分赋值。评价数据的及时采集、分析处理、长期保存与随时展示,实现家校对学生在不同场域劳动情况的交互、动态评价。

3.以激励诊断为出发点,发挥评价效用。学校根据信息化评价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学生家庭进行评优表彰。学生可凭借信息评价系统中的“墨宝积分”至“墨宝集市”兑换物质或精神奖励。除此之外,家校双方紧密沟通,通过解读评价结果,了解学生个体的劳动实践成长轨迹,合力调整并实施针对性的劳育支持措施,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

学生通过家校交互式劳动评价系统,在一次次来自家长和老师对自身劳动行为的激励肯定中,逐步爱上劳动。家校交互式劳动评价系统,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投入,劳动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植入学生心中。同时由于孩子的积极表现,也带动了家长群体积极投身于劳动教育活动,共同助力劳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实践成效

在家委会联动机制的保障下,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探索与实践下,劳动教育“落地开花”。劳育主体不再单一,家长逐步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明确自身的劳育职责,主动提供劳育资源,为学生创造家务劳动或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参与劳育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过程,让劳动实践场域回归学生生活,家校共建劳育课程渐成体系。

近三年来,学校的劳育特色日益明显,家长认同与参与度逐渐增高。据统计,“农场垦植”模块家长参与率为100%,“烹饪营养”模块每学期每班至少5 名家长参与课程建设与实施,“职业体验”模块每学期至少开设24 课时职业体验课程。“生活智理”“公益志愿”模块结合家庭劳动作业,面向全体家庭实施,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解放日报》《中国教育报》《新民晚报》等近20家媒体报道学校劳育成效50 余次,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教育特色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上海市文明校园,彰显学校育人成效。

五、反思与展望

目前学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劳育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各劳育课程目标进阶不够科学,内容维度不够全面,校内农耕劳动比重较高,面向未来科创课程较少,校外劳育实践基地的开发渠道也不够通畅。未来,学校会继续优化家校共育机制,进一步完善劳育课程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劳育工作,努力取得新发展!

猜你喜欢
劳育家校劳动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热爱劳动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