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价值驱动下的城市街区活力再生
——以成都交子金融大街形象提升工程为例

2022-08-24 12:16蔡一民李伟
重庆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交子活力街道

蔡一民,李伟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街区空间功能单一、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环境品质差、道路交通状况混乱等问题在城市老旧街区愈发突出。商业空间中对多元化业态与高端配套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使用者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有了新的转变,高品质街区空间需求增加,城市老旧街区空间更新与建设项目应运而生。 对城市街道空间的规划设计,应秉承优化布局、传承经典、提升价值、完善体系等基本设计理念,力求打造承载都市价值增益、粘合新老城区的开放街区空间。本文以成都交子金融大街形象提升工程项目为例,探讨城市街区空间的更新改造,倡导商业价值转换、场景营造、绿色低碳等理念,为市民提供多元复合、具有人文特色的活力街道空间场所。

1 项目概况

成都为全面落实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 建设辐射引领丝路沿线国家的消费门户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在打造“三城三都”的规划背景下,将建设交子公园商圈。 交子公园商圈位于成都中心城区南部、锦江两岸,西至益州大道,东至锦华路,北至府城大道,南至天府一街,总面积9.3km2(图1)。

图1 交子金融大街在交子公园商圈的区位

交子金融大街作为交子公园商圈首批呈现的示范性项目,亦是其公共空间的核心区域之一,与交子公园、 天府国际金融中心、悠方购物中心、中海国际等共同构成交子金融产业发展轴。 轴线横贯金融城片区,与天府大道城市发展主轴共同构成高新南区重要的十字形发展轴线框架,也是交子商圈重要的公共空间核心区域。该项目位于高新区,东起交子北一路,西至剑南大道, 全长1.7km,红线宽度50m,街道界面宽度约150m,总用地面积约22 万m2。项目已建成将近二十年,两侧高端商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已完全成型,周边道路绿化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失、交通关系混乱,已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 沿街构建慢行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作为交子商圈消费场景和人本公共空间的重要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2 项目分析与定位

2.1 项目分析

项目的重要性和核心位置决定了更新改造的高标准和高难度。 城市居民作为城市更新进程中重要的参与者,也是城市更新自下而上的重要维度,针对如何让居民及使用者参与到项目的规划建设中来,在规划设计阶段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走访。 在系列调研数据的支撑下,围绕如何规划建设,如何营造消费场景、建设网红打卡地,如何与周边现有商业业态互补,提升街区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营造街区活力,如何让建设减少对周边商务楼宇的影响,如何解决停车及车流人流动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些都是项目由始至终需要解决的难题和重点。

2.2 项目定位

通过调研同类案例,引入策划公司对周边人群及商业大数据的分析,结合调研成果的归纳总结,最终确定了项目服务的目标人群:商务精英、国际潮流青年。 而精致商业业态定位更注重高品质餐食、品味酒饮、引领潮流的消费式体验,因此总体定位为:贯穿交子文化的全天候活力空间, 承接城市庆典的节假日欢乐街道;贯彻公园城市理念,打造成都高新区街道一体化示范街区,依托区域发展规划整合沿途商旅文资源, 发展为具有成都气质、国际范儿的城市活力文化金融大街。

设计中,在交子公园商圈中打造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综合性都市活力平台,有机连接周边建成城市绿地。 同时,构建人本活力空间及多元消费场景,提升经济价值,使之成为兼具当地特色与国际潮流的城市活力文化大街,更好地激发都市区域活力,辐射带动周边都市组团的多维增益,加速交子公园商圈的形成, 展现 “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态(图2)。

图2 项目总体鸟瞰图

3 总体设计

设计贯彻公园城市理念,采取公园街区和街道空间一体化提升设计策略,从商业逻辑、人文展示、场景营造、交通体系出发,形成“一轴、一环、四段及多点”的总体格局(图3)。其中,一轴为交子金融大街,为核心商务轴;一环为交子大街与益州大道交叉口,新建多元场景人行天桥;在功能的划分上结合周边各类因素,形成“乐”“赏”“聚”“享”四个主题段落;在满足规划指标的条件下,结合商业策划和数据分析, 在场地中设置26 处精致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并在场地内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提供临时经营设施外摆空间,形成了积极的商业景观界面。

图3 总平面图

在文化表达上,将“交子货币”文化贯穿整个项目设计当中,结合交子货币的发展历程,融贯古今,通过东西方时间线叙事,雕塑艺术装置结合文化带在设计中进行探索和表达。 在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的总体设计上也进行充分的思考,重点打造,注重体量小、造型美、灰空间、立面透的特点,控制层高,采用轻钢结构形式,将建筑单体与景观空间场景融合设计, 避免对后侧商业体造成遮挡,使整个空间一体化。 此外,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针对街道植物特色、光彩照明、海绵城市、人性化设计方面都进行了合理思考和设置。

4 项目七大方面架构

作为交子公园商圈打造提出后的首个驱动重点更新项目,交子金融活力大街具有典型的先导标杆性和极强的首发示范性,设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4.1 尊重场地精神,留住场地记忆

(1) 场景利用:场地承载着许多原有的活动与功能需求,商业活动拓展区、儿童活动区、休闲活动广场、林下休憩空间、非机动车停放等,设计上都进行了保留和统一规划。 街道两侧都为商业和高端写字楼,利用周边商业氛围和人群,将场地、场景设计与周边商业出入口及商业展示面充分结合,突出活动功能、周边商业空间的互补和延展,形成新的场景。

(2) 保留植被:分析现状生长良好、有价值、观赏性好、特色性强的乔灌木并对其进行保护,特别对街道两侧人行道现状列植的银杏以及50m 绿化带中现状景观效果较好的大乔木进行了保留(图4),以留住街道原有记忆。 在景观节点处,配置点景观赏树种及特色灌木地被,形成疏朗大气、优美开敞的街区植被风貌。 同时结合城市街道公共活动空间需求, 补植高大乔木和观赏性植被,并对街道两侧景观开敞面进行梳理,依据景观时间轴线及功能分区确定植物乔灌木主题,强调分段主题色彩体系统一,并具有自身特色。

图4 植被保留区域

(3) 基础利用:街道空间中有40%的硬质活动空间都建立在原有路基或其基础之上,设计通过现场走访与踏勘对场地现状道路及场地状况进行结构分析,对道路及场地地质条件较好的段落进行保留或保护利用,而只对硬质铺装面层进行装饰美化,让原有场地焕发新貌,同时结合现状道路系统及现状硬质场地布置活动场地与广场空间[1]。

4.2 遵循一体化导则,重构街道空间

设计遵循《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以街道一体化U 形空间进行整体景观提升, 慢行交通优先进行街景重构,通过高差和场地铺装材料变化, 重新划分街道空间两侧路权,对原有机非共板进行人非共板的改造,强调慢行优先,并增设跑步道和文化展示带[2]。 利用街道空间两侧各50m 绿化带进行一体化设计,并梳理绿化带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将沿街两侧商业体活动向外延展,以营造更浓厚的商业氛围和更合理的界面(图5);设置贯穿整条街道的文化带,以展现天府文化、讲好交子故事为核心,融合交子文化和场地功能,最终形成可供休憩、观赏、交流、展示的多元活力场所。

图5 街道一体化设计

4.3 植入公共设施,营造多元场景

(1) 结合高品质活力街区的打造目标, 依托街道两侧50m宽的绿化带和建筑退距区域植入新场景, 整个街区利用公共绿地服务设施建筑配建指标,增设26 处公共服务设施建筑,总建筑面积达6900m2,使其成为营造活力场景、提升服务品质、汇集公共活力的绝佳载体。引入创新消费业态和优质商业资源,集合休闲餐饮、前沿艺术、文化创意、科技体验、时尚展演、交流互动等功能模块,打造功能场所、商业盒子,使街区功能更复合,更有人气(图6)。 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点位,规划提供临时经营设施外摆区域约3850m2,弹性的空间、增加的经营面积、活力的商业氛围,对成都传统的街道空间生活进行了复原[3]。

图6 商业盒子

(2) 设计将原有街景从单一的绿化场景,转变为丰富的活动场景,依托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点位之间节奏型的预留开放性空间场地,使其成为城市各类主题活动的弹性容器。 多功能旱喷广场,兼具日常游憩、节会展演的弹性功能(图7);下沉式绿地草坪空间,兼顾日常集会、室外表演、主题演讲等功能;结合服务建筑设置的观演台阶, 为人们提供了绝佳的观赏场地视点。 这些场景的植入,满足了日常乐活、 主题展演、 节日庆典等公共活动的需求, 更使其成为了充满市民化氛围、烟火气的街道场所。 此外, 街道空间中还设置创意性儿童活动场地,考虑儿童活动的多元类型, 兼顾安全与趣味的戏水设施为周边居住的儿童提供了游憩场所[4],也提升了街道活力。

图7 多功能弹性场地

4.4 挖掘交子文化,构建城市地标

(1) 在益州大道与交子金融大街交汇处新建一处“交子之环”特色景观人行桥(图8)。交子之环的设计以北宋时期诞生于成都的第一种纸币“交子”为设计原型,提取交子纸币中的铜币元素,进行形态简化,形成“交子之环”的平面形态。 整个桥体主要由风雨环廊、交通环、结构环三个部分组成,独特的网状结构和灵动的造型与背后的金融双子塔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交子大道“一环双塔”的新格局,为交子金融大街增添了崭新的都市文化地标。 通过它既解决了街区慢行的联系问题,又形成了极好的观景视点。 “交子之环”是国内首座拥有多元场景的人行天桥,也是融合观景、休憩、街头表演、临时展览等多元化市民活动的一体化场所。

图8 交子之环

(2) 设计还运用参数化技术手段(图9),与时俱进地使用新设计手段和技术支撑将“交子之环”极富特色的灵动飘逸形态表现出来。 在完成“交子之环”创意概念初期,未按照传统设计手段,先进行平面立面的CAD 等图纸设计后再进入模型环节,而是直接在rhino+grasshopper 的三维场地空间中开始搭建模型,进行全参数化设计。 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演练,最终实现了初期设想效果。 其吸引了很多为它而来的游客,对整个街区的活力带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9 参数化设计效果

4.5 优化沿街视角,提升夜景效果

(1) 将自行车道、人行道、跑道以及建筑前区的弹性空间进行统筹化设计, 保持各道路路面与建筑前区的弹性空间水平连续,充分考虑慢行体系使用者的视觉需求与体验感。

(2) 充分结合车行与步行视觉体验,通过分析原有街道两侧已建成的商业及写字楼建筑立面和建筑风貌, 对场地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和景观环境进行统筹设计, 强调公共服务建筑点位的错落有致,以及环境景观的连续性和节奏性,提升街区整体效果[5]。

(3) 街道设施实行“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的策略,进行整合,并与文化艺术有机融合,提升街道设施的艺术性和美观性,同时集成智慧交通、智慧监控等服务设施,打造集约高效的智慧街道。

(4) 结 合 街 道两侧功能进行一体化照明设计, 在满足功能照明的基础上, 局部根据场景营造需要, 增加重点光彩照明, 打造清晰明快的沿街轮廓, 营造简洁大气的街道空间夜景氛围(图10)。

图10 交子金融大街夜景

4.6 构建绿色低碳, 打造海绵城市

(1) 绿 色 建 筑技术: 街道空间内多处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采用覆土屋面等绿色建筑手段体现生态性 (图11)。地面部分设置主要用房,建筑立面开窗位置、大小结合日照和风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屋面、外墙采用保温材料、节能门窗,尽可能降低建筑后期运营成本,节约能耗。 地下部分设置下沉庭院,为地下空间争取更多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图11 绿色种植屋面

(2) 海绵城市:街道空间中注重新材料运用,倡导使用绿色材料和绿色工艺,如透水混凝土、UHPC 高强发光混凝土、高耐竹等,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雨水模块等海绵设施,以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

(3) 雨水收集系统:通过绿地道路和广场边界的雨水收集沟收集雨水,地表径流排入雨水收集系统,在地下设置雨水收集池两处占地520m2,结合雨水花园,收集雨水总量为1400m3,最终通过喷灌和浇灌的方式反哺绿地的景观用水,实现雨水的合理排放与利用[6]。 同时结合土壤的自然渗透能力,使雨水渗透至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实现对绿地水土的涵养。

4.7 遵循顶层设计,多专业融合

(1) 规划设计克服了传统景观设计方式“就设计而论设计”,仅就景观形态本身进行考虑的局限性,依据上位“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实施” 的核心指导思想,从策划到规划,再到设计,最后到施工进行了系统规划、统筹考量。 设计最初对整个交子金融大街进行总体定位、业态布局、场景策划,进而推动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落地,并整合街道一体化界面光彩照明、艺术小品设计等专项设计,解决了以往政府投入公共空间建设时效短、建设品质和后期运营效果欠佳等问题(图12)。

图12 运营场景

(2) 在整个项目的设计阶段,融合建筑、景观、桥梁、市政、水电、暖通、幕墙等专业,各专业间相互配合,采用最前沿的新技术,克服一个个技术难题, 特别是解决了复杂的钢木结构体系问题,为项目的最终呈现提供了技术保障。

5 结语

城市更新赋予了城市公共空间新的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让公共空间在回归传统空间意境和文化符号的同时焕发新生活力,点亮了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图鉴,是城市规划建设者们力求达到的效果。 本文以成都交子金融大街形象提升工程项目为例,通过特色项目的引入、街景重构等方式唤醒了城市记忆,也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为公园城市建设创造了既传统又现代,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国际化的鲜活场景。 项目建成后,为市民提供了多功能街区活力空间, 营造了多元化城市活动开放平台,构建了开放性都市公共场所,对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市民幸福感及满足感,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7]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国内城市更新研究提供了参考样本。

猜你喜欢
交子活力街道
公园之美
清明?上河图(童话版)
热闹的街道
活力
真假交子
街道生活
精明的四川人和“交子”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