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

2022-08-24 01:39刘昶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28期
关键词:病情优质护理人员

刘昶良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 心血管科,广东 广州510000)

0 引言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患者心脏冲动的激动次序、起源部位、频率、传导速度以及节律等出现异常,该病常由药物以及心脏疾病引发[1]。以预后效果和循环障碍严重程度为依据,临床上主要将该病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一为良性心律失常,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非持续性室速(室速持续时间低于30秒)或者室性早搏;其二为存在预后意义,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室性早搏;其三为恶性心律失常,存在心力衰竭、心肌病和冠心病等明确心脏病基础,出现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的实性颤动或者持续性室速。该病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和其他疾病共同发生[2]。尽早识别该病,采取优质护理方法,改善患者病情,缩短其住院时间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以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分析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51例心律失常患者,收治时间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51例患者中有男26例,女25例,年龄为34-78岁。51例患者中有16例为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有14例为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21例为完全性房室性传导阻滞。51例患者有30例采取介入手术治疗,有21例采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2 优质护理方法

1.2.1 心律失常观察

做好心电图记录,全面、准确的心电图信息是评价患者病情程度的主要依据。采取同步12导联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患者展开全方位监测,分析患者的传导情况,为病情定位诊断提供重要信息依据。临床上常将心律失常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明确其病情变化情况,针对病情程度严重者,实施心电监护,如果患者出现多源性、频发室性前期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度房室传导阻滞、R-on-T现象、2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等表现,需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当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丧失,脉搏和心音消失,抽搐,无法监测到血压等情况时,需及时采取适宜抢救措施,例如非同步直流电复律、人工呼吸以及心脏按压等。该病患者主诉临床症状有心跳脱漏感、心悸等,在心率过慢或者过快时,会致使心排血量降低,进而引发黑蒙、头晕、晕厥以及乏力等表现。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主诉症状关注程度,以便于在最佳时间段内救治患者,在心电监测下,为患者提供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用药前后,护理人员需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心律变化情况,同时分析电解质水平对患者心率以及心律产生的影响,在患者表现出恶心,头痛,受血液循环改变影响引发下肢疼痛,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情况下,需保持警惕,预防患者出现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1.2.2 心理优质护理

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及时消除其存在的精神紧张感,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针对情绪过分激动患者,护理人员可以严格遵循医嘱,为患者提供镇静剂。详细为患者讲解负性情绪对疾病进展产生的影响,令其明白不良情绪不仅会诱发心律失常,同时会致使病情加重,帮助患者维持良好情绪状态,及时发现不良情绪,例如焦虑、紧张和情绪激动等。鼓励患者诉说内心真实感受,给予其安慰,第一时间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告知其心律失常能够治疗,消除其产生的紧张、不安等情绪。增加巡视频率,做好床边护理工作,令患者感受到安全感。

1.2.3 病情护理

针对存在明显临床表现患者,叮嘱其保持卧床休息,尽可能地减少患者机体实际耗氧量。可以采取吸氧措施改善患者病情,针对由无器质性、偶发心脏病引发的心律失常,叮嘱其不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可鼓励其适当运动,重视劳逸结合。护理人员需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翻身,预防其出现褥疮,定时采取温水为患者擦背,每天1次。确保病房内部光线充足,定期通风,保证空气清新,同时做好消毒工作,特别是针对无自主意识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干预力度。以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为依据,为其采取雾化处理措施,鼓励其排痰,维持呼吸道通畅。针对血流动力学受到影响的轻度心律失常患者,提醒其注意休息,不可从事剧烈活动,不可过度劳累。针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叮嘱其保持卧床休息,确保室内光线适宜,不能过强,以免对患者产生刺激,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可令其起床,适当活动。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发绀、呼吸困难等表现,护理人员需立即遵循医嘱,为患者吸入氧气,将速度控制在每分钟2-4L,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物,将抗心律失常药物、除颤器以及其他抢救药品等提前准备好。根据医嘱,为患者提供抗心律失常药物,保证给药速度、剂量和途径适宜,同时观察药物的临床效果以及引发的副作用等。如果患者突然出现室颤或者室扑,需要立即为其提供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为患者展开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其病情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出现抽搐、呼吸停止、意识突然丧失以及大动脉搏动消失等现象,需要立即抢救。

1.2.4 饮食优质护理

通常情况下该病患者对于日常饮食无明显要求,但是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者来说,应叮嘱其戒酒、戒烟,不可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具有刺激性食物。对于血流动力学受到影响进而限制活动的患者以及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后因长期卧床而影响到胃肠蠕动进而出现腹胀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为其提供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确保营养丰富,以低脂、低盐为主要原则。提醒患者少时多餐,不可饮用具有刺激性饮品。特别是对于同时具有心力衰竭患者,应严格控制其摄入钠盐的含量,如果患者同时服用利尿剂,需要鼓励其多食用含钾盐丰富的食物,防止出现低钾血症,进而加重病情。对患者的饮水量进行控制,详细记录其出入量,定时测量患者腹围,记录好各项参数,每2日测量1次患者的体质量。

1.2.5 用药优质护理

为患者讲解遵医用药存在的重要意义,详细告知患者药物用法用量,提醒其不可私自增减用药剂量,不可擅自停药或者是随意服用其他药物。告知患者各项药物药理作用,提醒其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在感受到异常时,及时纠正。在为患者静脉注射相关药物时,需要确保注射速度缓慢,严格遵循医嘱。服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律、脉搏和心率,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出现由药物作用引发的药物中毒现象或者新的心律失常时,需立即终止用药,并采取优质护理措施。

1.2.6 体位护理

提醒患者规避左侧卧位,该体位下,患者会感受到自己的心脏搏动,进而致使不适感加重。患者一旦表现出头晕、心悸和胸闷等症状,需要采取半卧位、高枕卧位或者其他适宜的体位。当患者出现休克和血压降低等表现时,需要帮助患者将下肢和头部抬高,以促使回心血量增加,确保脑组织血液供应充足。在患者同时并发心力衰竭时,需协助患者采取半坐位,促使其肺淤血缓解,改善其呼吸困难表现,如果患者出现晕厥表现,需立即协助其转化为平卧位,令患者放低头部,为其松解裤带和衣领,维持呼吸道通畅。

1.2.7 康复优质护理

详细为患者讲解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知识,包括常识、发作时临床表现以及诱发因素等,防止在突然出现心律失常情况下,患者产生恐慌。教会患者掌握脉搏自测方法,提醒其在出现心悸、乏力、头痛、语言障碍、头晕、胸痛、肢体障碍等表现时,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接受检查。对于部分在实施介入治疗后,依然需要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护理人员需重点为其讲解持续用药存在的积极意义,预防患者受理解错误影响,而威胁到其健康安全。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叮嘱其戒烟戒酒,不可食用具有刺激性食物等,创造出轻松、和谐、安静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预防其受压力过大或者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从而引发或者加重心律失常。如果患者心动过缓症状较为严重,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不能做会致使胸腔压力提升的相关动作,例如用力排便、屏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另外,部分患者用药剂量相对较大,有可能引发神经系统反应或者胃肠道反应,引导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医,不能因患者缺乏用药认知而私自减药或者停药,引发不良后果。对于装有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叮嘱其与存在电磁辐射的事物相距至少10cm,教会患者掌握脉搏自测方法,一旦其出现心律过慢表现,需要立即将其送往医院。针对建议做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需及时提醒医生。

2 结果

51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21d,平均住院时间为(10.76±2.13)天;51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引发心源性休克,最终抢救无效,宣告死亡。

51例患者中有45例满意,有5例基本满意,有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8.24%。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心律失常临床发生率高,在未采取适宜治疗护理措施情况下,患者有可能死亡。在激动等因素影响下,患者的外窦房结和窦房结激动出现异常,致使激动部位的传导受到阻碍,逐渐变缓慢或者是经由异常通道传导,致使患者心脏传导或者起源表现出异常,影响到心脏搏动的频率或者节律[3]。该病是临床上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能单独发作,也可能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同时发作。心律失常以及该病预后是致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的一项重要因素,突发疾病时,有可能引发猝死,部分患者会持续累及心脏,最终形成心脏衰竭。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肾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供血不足、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以及心功能不全等,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表现出心悸、胸闷、头晕、出汗、低血压和晕厥等现象,风险性高,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经长期临床研究发现,护理质量的高低与该病患者病情好转以及愈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其一为药物治疗,其二为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具有长期性,且容易致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容易致使患者出现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会对预后效果产生影响。介入治疗应用效果显著,但是具有明确指征。本次研究引入优质护理,致力于改善患者预后。以往多给予该病患者常规护理,监测病情,讲解心律失常基础知识等。优质护理以此为基础,落实程序化护理,旨在充分满足患者身心需求。优质护理遵循现代化护理理念,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提供全方位、优质化护理服务,提升患者配合度[4]。该护理模式从病情监测、心理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多个方面入手,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一个和谐化、细致化和科学化的护理服务。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现阶段该病患者往往缺乏对于心律失常以及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在整体治疗中容易产生消极、恐惧、悲观、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温和、亲切的语气与患者交流、沟通,及时发现患者负性心理,并通过心理暗示、情志转移法等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详细为患者讲解心律失常相关知识,包括疾病治疗方法、治疗作用以及治疗效果等,加深患者对于心律失常的认知,拓宽其知识面[5]。全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其尿量、呼吸、瞳孔、心率变化情况等,在出现异常情况下,需要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生,采取积极干预措施。结合病情,同时分析患者个人喜好,为其提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例如豆制品、新鲜蔬果以及蛋类等,禁止其食用辛辣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待患者病情好转,各项生命体征趋向于稳定后,护理人员可以为其展开语言功能训练和康复训练,促使患者各项功能恢复,缩短其康复时间。

以往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够对心律失常患者病情起到监督作用,缺乏针对性和个体化,对每一位患者采取统一护理措施,忽略了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性,缺乏技巧[6]。优质护理将患者作为中心,充分分析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同时结合医护人员护理经验,为患者制定出个体化、差异化护理方案,及时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能够有效预防医疗纠纷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护理人员需要主动询问患者有无出现心悸、乏力、胸闷等表现,掌握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7]。明确患者在发病前,是否出现生气、精神紧张以及劳累过度等表现。经过心电图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掌握心电图机器的具体应用方法以及相关描记方法,详细记录心电图记录时间和日期,强化心电监护。在患者出现异常情况下,第一时间通知医生。叮嘱患者适当休息,采取适宜的体温,提升患者舒适度。给予心律失常患者优质护理,更符合新时代对于临床医护工作提出的要求,充分分析患者疾病特征,更能够满足其实际需求,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使其康复,同时能够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8]。本次研究结果表明51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21d,平均住院时间为(10.76±2.13)天;51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引发心源性休克,最终抢救无效,宣告死亡;51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8.24%。说明优质护理的应用可以促使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好转,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给予心律失常患者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病情优质护理人员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优质父母”不能靠培训速成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