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新建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22-08-24 04:03牛育鸿张永爱周晓丽
护理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治疗学康复院校

牛育鸿,张永爱,周晓丽,冯 昊

西安医学院,陕西 710021

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自2000 年设立以来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截至2021 年,全国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高校共有182 所。2000 年—2010 年,全国共有48 所高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转变,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统筹卫生与健康事业各类医学人才需求,加强老年医学、公共 卫 生、护 理、康 复 等 紧 缺 人 才 培 养[1-3]。2011 年—2020 年,有134 所高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增长数量约是2010 年前的3 倍,平均每年新增13 所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院校。陕西省现有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的 普 通 高 校11 所,其 中2010 年 之 前1 所,2011 年—2021 年10 所,均为2016 年以后开设。为了全面提升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对2011 年后陕西省新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10 所院校进行调研,为后续专业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 年3 月—9 月,对西安体育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思源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10 所2016 年以后新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专业现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与就业情况等。

1.2 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康复人才培养相关资料,了解陕西省10 所新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自行设计陕西省新建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调查表,调查内容:①基本情况(专业获批时间、首届招生时间、每届招生人数、生源情况等);②专业设置(依托平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③课程设置(专业基础/核心课设置、课时分配、教材选用、专业技能实训等);④师资队伍(教师专业背景、学历职称,专兼职、双师型教师比例等);⑤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人数、首次就业人数、就业岗位、考研情况等)。以走访或电话访谈的形式与10 所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负责人、专业课教师交流,深入了解专业建设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经教育部批准,2016 年—2019 年陕西省10 所高校新增康复治疗学专业,8 所位于西安市,另外2 所位于商洛市和安康市,均为省属普通高校。4 所为公办院校,6 所为民办院校。2 所高校现已连续招生5 届,已有1 届毕业生,其他高校暂无毕业生。自2017 年开始招生以来,招生人数逐年上升,截至2021 年8 月共招生2 158 人,其中省内生源1 919 人,占88.9%,省外生源239 人,占11.1%。1 所高校在一本批次招生,其余均在二本批次招生。具体招生情况见表1。

表1 陕西省10 所高校2017 年—2021 年康复治疗学专业招生情况

2.2 专业设置

2.2.1 专业依托平台 10 所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依托本校护理学、运动康复等优势专业增设,在专业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资源共享,以优势专业带动新专业建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归属各高校医学院、护理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医药学院等二级学院。

2.2.2 培养目标定位 10 所高校均属于省属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为主干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和熟练的康复治疗技能,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疗养院、养老机构、康复器械销售等部门从事康复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2.2.3 人才培养模式 4 所高校实施“2+2”的“医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第1 学年、第2 学年在学校接受专业通识教育,第3 学年在临床教学医院开展专业课程教育,第4 学年在实习医院开展专业实习。6 所高校实施“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 学年~第3 学年在学校开展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育,第4 学年在临床开展专业实习。

2.3 教学条件

2.3.1 师资队伍 10 所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师生比平均1∶15.1,专、兼职教师比平均1∶0.81,师资队伍主要由在校教师、临床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三部分组成,在校教师占31.8%,临床医生和治疗师占68.2%。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者占3.7%,具有硕士学历者占82.1%,具有本科学历者占14.2%;具有高级职称者占31.1%,具有中级职称者占40.6%,具有初级职称者占28.3%;双师型教师占12.3%;省级教学名师4 人。

2.3.2 实验(训)室建设 各院校均建有实验(训)室,可承担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或实训,专业基础实验室与本校医学、护理、药学类等专业共用。专业实验(训)室面积200~600 m2,总资产80 万~500 万元,实验(训)室2~6 个。2 所院校建有康复评定、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运动疗法、中医传统康复、言语心理治疗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实验(训)室,能够独立承担专业课程实验和实训。

2.3.3 临床教学基地 各高校均建有临床教学基地,每所院校均有2~12 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专业课程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工作。临床教学基地包括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针灸推拿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脑病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有3 所高校建立了省外临床教学基地。

2.4 专业教学

2.4.1 课程设置 10 所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共160~213 学分,课程总学时为2 048~2 810 学时,包括通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4 部分。通识公共课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及思政课程等,占总学时的1/3;专业基础课以基础医学课程为主,包括西医和中医学基础,占总学时的1/4~1/3;专业必修课开设12~16 门,占总学时的1/3;专业选修课开设10~30 门,占总学时的1/6~1/5,专业选修课结合各个院校的特色和专业基础开设,医学院校开设生命科学、医学类选修课较多,体育院校开设运动训练、运动损伤等选修课程较多。3 所院校在第3 学年确定了专业培养选修方向,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治疗等,但因每届学生较少,师资有限,基本上为限定选修课。10 所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基础课及必修(核心)课设置情况详见表2。

表2 陕西省10 所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基础课及必修(核心)课设置情况

2.4.2 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包括课程实验(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考核等环节,占总学分的1/3~1/2。其中课程实验(训)为432~904 学时,平均738 学时;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各1 周;专业见习1~2 周;毕业实习为28~42 周,有8 所院校实习时间在36 周以上。毕业考核形式包括毕业考试和毕业论文两类,其中8 所院校采用论文形式进行毕业考核,2 所院校采用考试的形式进行毕业考核。

2.4.3 教材选用 90%高校专业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及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教材,3 所院校有专业课自编教材,主要为非公开出版的实验、实训教材,课程习题集等。

2.5 毕业生就业情况 2021 年有2 所院校培养出第1届毕业生,1 所为公办院校,毕业人数58 人,另1 所为民办院校,毕业人数69人,共计127人。截至2021年7月底,两所院校总体初次就业率为91.34%,主要就业单位是各级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其中在省市级医院就业者占29.13%,区县级医院就业者占21.26%,暂未就业者占8.66%,职业院校就业者占3.15%,社区康复中心就业者占18.11%,考取研究生者占3.15%,16.54%的毕业生留在大中城市从事与康复无关的行业。

3 讨论

3.1 专业建设有待加强 陕西省10 所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均为2016 年以后设立,专业设置时间短,基础条件薄弱,专业建设有待加强,要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尽早进入省级、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行列。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院校90%以上的专业教师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转岗而来,真正毕业于康复专业的教师非常少,这与我国康复治疗高层次人才培养起步时间晚、培养时间短有关[4]。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的优秀专业人才,鼓励在职教师加强继续教育,通过国内外访学、教育培训等形式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临床、科研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和康复研究的优秀骨干,带动专业建设,开展专业教学和科研。其次,要医教协同,共同育人。医教协同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应以医疗卫生需求为中心,强化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加强医校协同育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5]。联合省内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及康复专科医院,医校合作,共建专业,协同育人,深化现代教育制度。“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育人方针,也是对高校新建专业资源不足的有利补充。另外,要加强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含金量高,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专业“金课”[6-7]。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以病例为先导的教学、微课等多种教学形式使课程教学具备教育性、实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辨性、研究性和艺术性[8]。课堂教学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到“三结合”,即备课与专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临床相结合。最后,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属于医学技术类,专业应用性强,应以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之比应达到1∶1.0~1∶1.5[9]。为此,加强专业实验(训)室建设,保证专业实验(训)100%开课;进一步拓宽实习基地,尤其是省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先进的康复技术,开阔学生的眼界。

3.2 专业知名度有待提升 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历史仅有20 年,在全社会知晓率和知名度不高,部分新专业发展前期遭遇“爆冷”现象。以西安医学院为例:2017 级康复治疗学专业招收新生60 人,专业第一志愿录取人数6 人,占10%,其他学生均由专业调剂而来。在新生入学报到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本专业不了解,咨询较多;新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个人发展感到茫然、焦虑,甚至出现抵制学习等负面情绪。加大专业宣传,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吸纳优秀的生源加入康复治疗队伍中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首要任务。为此,2018 年开始,学校从招生宣传、入学教育、专业见习、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等培养环节进行“全程式”专业思想教育。每年5 月—6 月,由学校招生就业处组织,教研室参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招生宣传工作。新生入学报到后邀请省内康复专家给新生做入学教育,进行专业介绍,引导学生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走进医院康复科,了解科室建制、工作环境及治疗师工作内容,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和个人角色有个初步的认识。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进家庭所在地区的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或康复机构,进行不少于1 周的见习。第3 学年的专业课均放在临床教学医院开展,让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能尽快走入临床,通过见习、实训等形式加强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第4 学年的实习阶段学校和各实习医院在学生实习前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尽快进入临床角色,适应工作环境,热爱康复事业。通过全程专业思想教育,增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2017 级有4 人(6.9%)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申请转专业,2018 级有2 人(2.3%)申请转专业,2019 级有1 人(1.1%)申请转专业。随着学校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2019 年,学校进入陕西省一本招生院校,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3.3 专业特色有待凝练 10 所新增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均以大专业培养,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各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 版)》(以下简称《国标》)[10]为基准,借鉴国内外高校康复人才培养经验,凝练专业特色。第一,要与国际接轨,细化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得到行业的认可,必须进行专业认证,人才培养要与国际接轨。国际康复人才培养已更细化、专业化,在康复治疗大专业上分出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等亚专业,并有国际认可的专业认证,如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WFOT)、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orld Confeder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WCPT)、国际假肢矫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ISPO)教育标准认证等,国内少数起步较早的高校已设置康复治疗学亚专业,并通过了专业国际认证。第二,要与《国标》一致,调整培养标准。坚持“以本为本”,为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11],结合《国标》,精简专业基础课程,优化专业课程,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回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同时,根据各院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康复人才培养机制,如体医融合、医工结合、医理结合等,拓宽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2]。第三,要与社会需求一致,加强社区、老年康复人才培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因此,作为地方高校要在专业设置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加中医康复、老年健康与促进、慢性病管理等课程,既要掌握现代康复医学的各种理论和技术,又要具备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能,二者不可或缺[13]。

3.4 学生就业观有待转变 当前,我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缺口主要为二级医院和社区[14],部分学生不愿意回到基层就业。李洋等[15]对南京医科大学2015—2018 届康复治疗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该校就职于基层医院(包含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毕业生比例逐年递增,但总体人数依然较少。2021届陕西省两所院校毕业生在社区康复中心就业人数仅占18.11%,16.54%的毕业生留在大中城市,选择从事与康复无关的行业。高校有责任通过教育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康复医学的服务范畴,使毕业生真正服务于地方,服务于基层。鼓励学生假期走进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康复中心、养老机构,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基层医养机构康复治疗工作的现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等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另外,高校要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准确分类、全面覆盖、兼顾个性”的精准理念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扶和反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精准匹配,促进学生就业[16]。

3.5 学科融合发展有待提升 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医学教育提出新医科的理念,新医科关注的是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要求医学类专业要医、工、理、文融通,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因此,康复学科要超前设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学科建设急需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层次高、专业精的复合型康复人才。陕西省新建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应与本校护理、临床、药学等健康类专业融合发展,在以优势专业带动新专业建设的同时,人才培养紧扣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构建“体医融合”“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老年照护、慢性病服务、健康管理等社会需求量大,专业技能高的通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形成选修课程各专业间互选,并与基层康复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建立实践、实训关系,带领学生定期开展基层见习,了解居民需求,使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我国康复本科人才培养历史短、经验不足,地方高校是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应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适合我国的康复人才。康复医学事业将会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下,得到长足发展,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治疗学康复院校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龙湖
长白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