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周青铜器凤鸟纹
——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展藏品为例

2022-08-25 03:19王月华宝鸡文理学院
天工 2022年21期
关键词:凤鸟青铜器器物

王月华 宝鸡文理学院

青铜器是由青铜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器开始于夏代,延续于商周时期。[1]其中关于青铜纹饰的研究,是古代美术史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从青铜器本身来说,青铜器纹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纹饰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环境的反映。作为青铜器纹饰的一部分,凤鸟纹的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西周时期,凤鸟在周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继承前人设计的凤鸟的基础上,西周的工匠们对凤鸟的形象进行了进一步丰富,不仅在文字中加入了凤鸟,而且还将这一形象运用到青铜器、玉器等物品上。在出土的西周时期金文与甲骨文中分别有凤与鸟的形象,鸟的形象比较写实,凤则是头有花冠、身后有漂亮尾羽的侧面站立的形象。青铜器上的凤鸟纹样在商周时期最为典型,是商周艺术家对凤鸟纹这一纹样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代表,体现了当时的审美与需求。青铜器上的凤鸟纹样出现在商代中期,在西周早期与中期比较盛行,后期逐渐没落。不过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仍有少量运用,所以凤鸟纹在古代装饰纹样中也是常见的题材。过去许多学者对凤鸟纹的演变与特征做过分析研究,在此我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周时期的凤鸟纹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来使大家更充分地了解这一纹样。

据初步统计,国内关于凤鸟的分类有很多,其中容庚先生最先系统地进行了论述,他在《商周彝器通考》第六章花纹中有关于凤鸟纹的分类,他把凤鸟纹分为鸟纹和凤纹,两类共12种形式[2],其中鸟纹包括小鸟纹和长尾鸟纹,大鸟纹属于凤纹。他认为凤纹始于商朝末期盛行于西周。李朝远等人的《中国青铜器》[3]一书中,对凤鸟纹也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根据冠形、脚形的差异,他把凤鸟纹整体分为九类,即多齿冠凤纹、花冠凤纹、弯角凤纹、长颈鹿凤纹等。李学勤先生在《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一文中,详细地叙述了近年陕西所出土青铜器的断代问题,并对鸟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4]。他认为微史家族铜器群中的丰尊、丰卣是穆王时期的器物,其花纹为垂冠的大鸟,而与此花纹相似的效尊、效卣、公尊、公卣、静卣、夆友卣、伯或簋等,都是穆王时期的器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相对的大鸟纹,过去把这种鸟纹列入康王时,失之过早。他还认为,共王时期的史墙盘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器,其器腹的长鸟纹,尾部与鸟体业已分离,而在伯器群中,体尾分离与不分离的两种长鸟纹是并存的。

以上都是凤鸟纹研究分析的重要部分,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关于凤鸟纹的在展藏品(2022年6月20日统计,西周早期带有凤鸟纹的器物为10件,中期带有凤鸟纹的器物为19件,未断代的器物为3件)进行进一步分析,作为以年代来分析纹样特征的一种尝试。

一、西周早期的凤鸟纹形象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纹饰与商代晚期没有太清晰的界定,凤鸟纹也是如此。可以发现的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的西周早期凤鸟纹与商代晚期是有变化的,首先可以明显感觉到西周早期的凤鸟纹青铜器相比于商代晚期数量明显增多,其次形象上也有所改变,整体形象趋于简化,形态上也有所变化。

早期的鸟纹多数以条带状出现在青铜器上,一般在器物的颈部和肩部作为装饰纹样出现。2003年宝鸡纸坊头三号墓出土的乳钉纹鼎上,就有相关纹样。该器物凤鸟纹鸟首偏方、眼部偏圆、头有冠羽向后弯曲下卷,鸟喙呈现尖状卷曲下勾式。鸟的身体呈现出长条状,像一条线一般没有多余的装饰。身体与尾部偏直,尾尖上卷,向里弯曲,尾部无羽毛,下有双脚。整体造型修长均匀,富有灵动感,给人抽象的感觉。2021年宝鸡市石鼓山三号墓出土的户方彝上,凤鸟纹也是以条带状出现于器物上,造型与乳钉纹鼎的凤鸟纹相似,都属于抽象的凤鸟纹。

除了这些抽象的凤鸟纹外,西周早期也有一些具象的凤鸟纹,即有凤或者鸟的部分特征。西周早期的筒形直棱纹提梁卣中,单个的凤鸟纹形状清晰,身体上多余装饰较少,一般成对出现,鸟纹眼部呈圆形微微突起,头做回首状,喙为弯曲下卷式,有冠羽,冠羽下垂后稍稍向上卷曲。身体较小,尾巴细长,呈卷曲状,无尾羽。该凤鸟纹在器物中间呈条带状装饰。关于西周早期的凤鸟纹,除抽象的凤鸟纹外,这些凤鸟纹整体感觉有鸟的形象,可是趋于简化,装饰较少。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型式,那就是鸟形象的复杂化,鸟的形态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状态,感觉身体更加饱满并且已具备凤的特征。其中有一部分凤纹的喙部呈张开状态,像是在仰天鸣叫。1927年宝鸡市戴家湾出土的凤鸟纹方鼎(如图1),凤鸟嘴部张开,头部微微上仰,凤首与身体平直似站立状态,双脚前伸,身体较小,没有过多装饰,鸟的冠羽较长,冠羽尾部呈上卷状,有羽毛做装饰;有华丽的尾羽,呈下弯式。无论哪种形象,都表现出了凤鸣的特征。这些凤纹仿佛是“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的形象写照,不禁让人想起关于周代起源的种种说法。凤纹似乎更像是周代自己独创的形象,代表着周王朝的特色。

图1 (西周早期) 凤鸟纹方鼎 图片来源:《青铜铸文明》

通过对西周早期凤鸟纹的观察,虽然有些纹饰的形象沿用了商晚期的部分风格,但是有一个明显的转变。那就是这一时期抽象的凤鸟纹的形态趋于简单化,只保留了鸟的基本造型,没有过多的修饰,数量也有所减少。非抽象的具有装饰的凤鸟纹形象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具备周代自己的风格,使周代青铜器上的凤鸟纹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凤鸟纹中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西周中期的凤鸟纹形象

西周中期青铜器上的凤鸟形象,可以说无论是造型上还是青铜器铸造的工艺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期是西周工艺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抽象的凤鸟纹也越来越少,几乎消失。

西周中期的凤鸟纹一部分继承了西周早期的造型特征,如凤冠短小飘逸,鸟身修长,长尾或者直尾,以云雷纹为地纹。有些只是在凤鸟的局部做修饰,如长尾卷曲的尾巴以及喙部的变形,不过整体的风格是在前期的框架下进行拓展的,是前期纹饰的一种延续发展。

从造型上看,一部分凤鸟纹体现了本时期的特色。以西周中期的伯簋为例,凤鸟纹呈条带状成对出现在器物中间作为主装饰,其中凤鸟突出的特征就是身体丰硕饱满,凤冠细长,一只垂于头后,一只卷于头前;尾部变化较以前增多,长尾并且有分支,长尾垂于地。除了伯簋上的凤鸟纹造型外,1976年扶风县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墙尊造型也极为华丽,该器物凤鸟身形饱满,有喙,喙短小;凤冠较长,一只垂于胸前一只卷于头后;尾部装饰丰富,且有分支,下卷于地,有尾羽。整体感觉比西周前期更加细腻,整体更加丰富饱满,图案的装饰性极强,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展现出了西周凤鸟纹青铜器铸造的高峰。

从构图上来说,凤鸟纹除了以前在青铜器的颈部、足部和腹部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外,在一些盖顶上也开始铸造。[5]此类凤鸟纹整体呈卷状,贴合在盖顶,头与尾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整体造型大方美观,整体感强。虽然此类青铜器不多,但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青铜器凤鸟纹的一个新特点。

通过对西周中期凤鸟纹的观察,可以感觉到西周早期与中期凤鸟纹特征的界线很难截然分清,不过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凤鸟纹装饰性极强,整体感觉造型饱满且华丽,抽象的凤鸟纹几乎完全消失,就目前的藏品来说,西周中期花翎冠、花翎体和花翎尾羽并未出现,由此可推测出这一类型的凤鸟纹较少。[6]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鸟纹都以主纹饰出现在器物上,与西周早期有所差别,可见凤鸟纹的应用在西周中期达到了高峰。

三、西周晚期的凤鸟纹形象

在西周后期,随着宗法制逐渐走向没落与瓦解,作为宗法等级的青铜器也因等级制度的瓦解改变了性质。其地位有所下降,在铸造工艺上也有明显的退步。青铜器博物院中后期凤鸟纹的青铜器几乎没有,可以明显感觉到凤鸟纹数量锐减,且在青铜器上不再作为主纹饰出现,且没有以往精致[7]。在《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一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后期的青铜器龙纹与重环纹居多,凤鸟纹只占一小部分,主要在立体凤鸟与编钟部分出现。

2003年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的西周宣王时期的逨盉(如图2),整体呈扁圆状,器身两边有龙纹作为装饰,盖首为立体凤鸟造型,盖与器连接处是一只向上攀爬的老虎,扳手处为一个吞云吐雾的龙头,直流管似一条舞动身躯的长龙,整个器物由四个龙头支撑,华丽稳健。该器物上立体凤鸟造型端庄优雅,头部上扬,似仰天鸣叫,喙部短小,为下勾式尖喙,颈部较细长,颈部与身体都有羽翅纹作为装饰,无双脚,翅膀上卷且分叉,尾羽较秃且短。

图2 (西周晚期)逨盉 图片来源:《青铜铸文明》

关于钟鼓部的凤鸟形象,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比较少见,我们可以在陈佩芬的《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一书中找到答案,宝鸡县城关镇西秦村(今宝鸡市陈仓区西秦村)出土的西周厉王时期的成钟,其上有简约的凤鸟纹纹饰。此凤鸟纹纹饰与前中期相比感觉有明显的差异,只是简单地刻在上面,整体造型趋于简化,不过凤鸟的特征极为明显,虽然简单,但并不是抽象的凤鸟纹,与前期的抽象凤鸟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此凤鸟纹为站立的形象,颈部偏长,头较小,喙呈张开状态,像是在仰天鸣叫,冠羽飘于身体之上,前有一足,秃尾垂于地且有分叉,该凤鸟整体给人凝练大方的感觉。

这种凤鸟纹在西周末期的编钟上很流行,许多编钟上都有所发现,不过均不是作为主纹饰所存在,只是编钟右侧的辅助纹饰。[8]有的鸟首向前,有的鸟首仰天;有的喙部较长,有的喙部较短,有直线式与弯曲式,但都是头与身体呈垂直状态的站立式凤鸟纹。如1940年宝鸡扶风法门寺任村窖藏出土的梁其钟,该器物上的凤鸟纹就是西周晚期的一个主要形式。

关于西周晚期的凤鸟纹,无论是从馆藏数量还是相关的青铜器研究的书籍来说,都能感觉到明显的减少。通过相关的青铜器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时期的凤鸟纹造型简单,且失去了作为主纹饰的地位。

四、结语

关于凤鸟纹的起源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关于凤鸟纹的内涵在一些书中我们可以发现。[9]在《国语·周语》中有“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韦昭注:“鸑鷟,凤之别名也”,“凤鸣岐山”的典故就是出自这里,故而被人们认为是祥瑞的象征。它还是礼乐制度的象征,比如祭祀活动中,人们也经常使用凤鸟或者使用有凤鸟纹为装饰的器物,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遵守凤鸟传来的使命。关于凤鸟纹的寓意有很多,我们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它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寓意是美好的,现在也是如此。

猜你喜欢
凤鸟青铜器器物
凤鸟的神秘主人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从物质到信仰
淡黄柳·怀人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