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新教材教学中美育资源开发初探*

2022-08-30 02:37钟春田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3期
关键词:李鸿章美育历史

钟春田

(合肥市第一中学)

美育学专家彭若芝在其《美育简说》中强调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就是将美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之中。在“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同样承担“美育”使命,如何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新教材教学中渗透美育,既是本课题组进行探索的初衷,也是广大历史同仁需要正视的问题。历史学科知识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其中蕴含着丰富美育资源,下面从历史艺术美和历史人物美两个方面来挖掘历史知识中的美育素材,以培养学生发现、领悟并鉴赏美的能力。

一、历史艺术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数之不尽的艺术作品不断诞生。这些艺术作品,跨越漫长的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是不可多得的美育资源。例如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绘画作品,对这些历史名画的欣赏,了解其作者的艺术风格,体会绘画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这也是最直接的美育。

以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为例:

图1 《女史箴图》(局部)

通过对名画节选部分的分析,图中所画的是两位女子正在对镜梳妆,“以形写神”表现了此时的心情。在图中另附一段箴文,里面有“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是说普通人只去装扮修饰仪表,追求外在之美,却不知追求内在的美。这一素材对于我们告诫学生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感受心灵美。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晋代张华所作《女史箴》改编,以图形展现。“女史”为宫中官名,大多是妇女充任,掌管皇后各种礼职文事。“箴”是谏言、规劝。顾恺之的原作已不存,现保存历史最长的一幅是唐摹本。《女史箴图》的每组图片是在描绘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该图继承和发展了优良的绘画传统,塑造了良好的形体外,通过形来传神,即以形写神。

——摘编自俞剑华《历代名画记》

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是重要的美育方式之一。艺术与文学一样,是政治经济的反映。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教、道教挑战,自身理论和发展也出现了问题,魏晋玄学盛行,重视对人物品评之风,特殊时期的审美评价标准应时而出,张华以历史中的女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劝谏讽喻当时皇后贾南风,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史学价值。此外,教师可以介绍《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掠走由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技术和态度,名画竟被裁成两半,而且画面受损严重,从而引起学生对艺术收藏的重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效实现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除了绘画方面之外,可以作为美育资源的还有音乐、舞蹈、建筑、雕塑、戏剧、电影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寻找美育的切入点。

二、历史人物美

历史教材中的美育资源的开发,除了艺术作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那就是探索历史人物的精神之美,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结合时代背景、阶级属性、人生定位与价值实现等,探寻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学生进行美育思想的渗透。

以李鸿章为例。为了了解李鸿章在多个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体现历史学科的美育价值,笔者选取如下史料,对李鸿章进行了解析。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鸥。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摘自李鸿章《二十自述》(1842年,诗其一)

李鸿章青少年求学时期,努力求知,是当时的“学霸”,他知识涉及面较广,儒学经世致用之学、富国强兵之学等。1840 年考中秀才,1842年二十岁作励志诗,后来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在自述诗中,他一方面担忧岁月蹉跎,无所成就,一方面又决心努力拼搏,能像西汉终军、贾谊那样为国效力。李鸿章青少年时期学习经历的介绍,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矢志报国的美育人格。

1862年,鸿章召募淮军七千人。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四月,贼悉众战败南路军。鸿章亲督军援,贼大奔。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

——摘编自《清史稿·李鸿章传》

通过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的史料,分析李鸿章的阶级属性,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维护封建统治是其出发点。他以实际战果粉碎外国人的怀疑和耻笑,捍卫了民族尊严,也从军旅生涯中看到了中西差距,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思想,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之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自《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李鸿章秉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轮船招商局等近代民用工业,创办京师同文馆类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建北洋舰队类新式海军等,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将学习西方长处的思想付诸实践,体现了为国外御侵略、内维稳定的封建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李鸿章备受争议的就是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及其参与签订丧权辱国之条约,有些同学通过史料的阅读也掌握了边疆危机时期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中法中日战争中李鸿章的“避战求和”,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要理性带领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分析。晚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与利益之争、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先进国人的探索,通过时代背景、阶级立场等角度正确评价李鸿章,塑造学生思辨明理的美育品格。

新课程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美育素材,我们可以详计审处、有的放矢地去使用。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以美育素材为辅助,活跃课堂形式,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实现历史学重要社会功能。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历史学科美育价值的进一步渗透。

猜你喜欢
李鸿章美育历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李鸿章的尴尬
李鸿章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新历史
美育教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