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2022-08-30 14:10马红霞方艳红王永刚李欣华
宁夏医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危重症分级研究组

马红霞,方艳红,王永刚,李欣华

急危重症患者经急诊科初步抢救后,因患者诊断或治疗需要院内转运。院内转运是急危重症患者在急诊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即在同一医疗单位不同医疗区域之间进行转移及运送[1]。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院内转运处于一个特殊环境之中,患者病情随时可能加重及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危及生命等情况,增加患者的转运风险。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对其进行转运分级,并根据患者病情分级情况配置相应的转运医护人员、药品及仪器设备,对转运过程进行了有效优化,目的是提高转运过程的效率[2];另外院内危重症患者转运还需建立完整、高效的交接秩序,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化的沟通方式,可有效提高交接质量,减少或消除交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发生[3]。本研究探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1月至12月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进行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至6月采用常规转运及口头交接方法的84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7月至12月采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的856例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男421例,女421例;年龄14~97岁,平均(52.78±5.19)岁;疾病类型:颅脑外伤97例,多发伤198例,急性心肌梗死73例,急性胸痛88例,急性脑梗死91例,急性脑出血69例,急性呼衰48例,急性心衰41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64例,其他73例;转运分级:Ⅰ级275例,Ⅱ级413例,Ⅲ级154例。研究组男430例,女426例;年龄14~95岁,平均(53.26±5.47)岁;疾病类型:颅脑外伤94例,多发伤195例,急性心肌梗死78例,急性胸痛90例,急性脑梗死93例,急性脑出血72例,急性呼衰50例,急性心衰43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61例,其他80例;转运分级:Ⅰ级281例,Ⅱ级415例,Ⅲ级160例。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在病情分级、疾病类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运用常规转运和口头交接方式。转运医护人员凭借以往转运经验评估患者病情,向患者家属简要沟通转运事宜、交代病情,转运前电话通知相关科室,简要说明患者的病情,准备转运途中需要仪器设备及应急处置,与患者家属陪同护送患者至相关科室病房进行口头交接,记录转运过程。

1.2.2 研究组:采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2.2.1 制订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参考《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4]成立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小组,学习专家共识,进行人员培训,制订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转运流程、交接单等。

1.2.2.2 病情评估:转运前依据《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危重症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分为Ⅰ、Ⅱ、Ⅲ三级,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及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签署院内转运风险同意书。

1.2.2.3 转运准备:提前规划转运路线及电话通知电梯开通绿色通道;与病房、重症监护室、检查室等相关科室提前沟通,告知患者病情、生命体征、需要准备的仪器设备、转运时间等。

1.2.2.4 转运配置:依据《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中Ⅰ~Ⅲ级关于仪器、设备、药品及转运人员配备要求配置。若患者使用输液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须在转运前检查仪器设备的完好性。

1.2.2.5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不定时询问患者有何不适;对人工气道、输液管道、各种引流管等进行妥善固定,保持呼吸通畅和各种管道的通畅;对意识清醒者给予安抚,对有躁动患者应增加保护性约束措施;做好各种应急抢救措施,遇到患者病情加重及时向家属交代;Ⅰ级患者转运途中病情加重,立即停止转运实施抢救;Ⅱ级患者转运途中病情加重立即停止转运进行抢救,待其病情相对稳定后继续转运,若抢救无效果,急需返回急诊抢救室实施抢救;Ⅲ级患者转运途中病情加重亦应立即返回急诊抢救室抢救。

1.2.2.6 参照SBAR交接模式: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主要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情、入院时间、入院方式、职业等;患者既往史、过敏史、手术史、个人史等;患者目前的意识、生命体征、阳性体征、异常检查结果与化验结果、吸氧情况、管道情况、皮肤情况等;合理的建议、沟通后续护理方面和预防可能发生的危险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转运时间:是指危重症患者离开急诊抢救室进行院内转运到达相关科室、双方交接完毕后、转运人员回到抢救室总共耗费的时间,分为单纯性路径时间与滞留时间。

1.3.2 转运不良事件:①患者意识改变、血压改变、心律失常、呼吸/心搏骤停等,导管脱出、输液管路问题、仪器故障、药品过期、药品破损等;②患者交接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3.3 接收科室与家属满意度:采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转运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患者身份信息的完整性、提前通知情况、管道管理、病情重点、病历资料的完整性、交接内容的全面性和条理性等,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采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转运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家属版)》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沟通交流、人性关怀、语言表达、管道管理、患者信息完整性、病历资料完整性、服务质量等,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2 结果

2.1 2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单纯性转运路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交接患者滞留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比较

2.2 2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患者院内转运发生不良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3 2组患者交接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患者发生交接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交接发生不良事件和并发症比较[n(%)]

2.4 2组患者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度比较(分,

3 讨论

3.1 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能够有效缩短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抢救的首要场所,患者经初步抢救后因诊治需要进行院内转运,院内转运是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措施及保障。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不稳定,院内转运存在潜在的转运风险,患者从急诊抢救室到不确定因素较高的院内转运移动环境中,容易出现诸多因素导致病情加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转运时间越长,患者病情更容易发生变化。转运前对病情评估不仅能掌握患者的转运风险,而且确定可行性转运方案及合理选择风险应对措施。2017年5月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专家组发布了《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通过转运前评估患者病情,并对转运风险进行分级,依据患者的病情分级和转运风险分级对转运人员配置、药品、仪器设备等方面准备,从而有针对性主动预防危险因素,缩短转运时间,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增强转运安全性[5]。本研究采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转运至检查室、检查等待时间、普通病房、重症监护室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证实采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能够加快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速度,缩短院内转运时间,提高患者安全转运效率,与刘容等的[6]研究结果相一致。

3.2 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转运过程又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中,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加重或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危及患者生命等情况,增加转运风险。研究显示,常规转运模式中医护人员仅凭临床经验为患者安排转运人员、设备及药物,容易因其经验、能力不足等导致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良事件[7]。本研究采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发生转运不良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告结果一致[8-9]。分析原因可能是以前传统院内转运缺乏对危重症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分级,转运人员凭借既往转运经验进行转运,缺乏针对不同级别危重症患者准备不同急救药品、仪器等,容易因其抢救经验、药品仪器准备不足等导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转运前对危重症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对患者病情评估和人员配置优化,按照患者病情危险分级,准备需要的药品、仪器设备、人员等,并根据病情分级提前制订抢救预案,从而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SBAR交接模式覆盖了患者的基本资料、症状、治疗情况、护理措施、诊疗意见和建议等,交接工作重点突出,为接收者提供可靠、有效、清晰、及时的信息,交接信息完整无遗漏,交接内容一目了然,交接双方无缝衔接,不仅提高转运的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而且使交接环节有章可循,避免了既往口头交接所致的盲目性、随意性缺点。

3.3 降低交接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提高护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发生交接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及口头交接模式有关,常规转运时由于转运人员观察患者病情不够仔细,不能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一旦出现病情恶化,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救治;另外交接人员之间仅为口头交接,口头交接主要依靠回忆,重点不突出,盲目性、随意性较强;回忆抢救过程会增加耗时,容易出现交接信息的缺失、重复、遗漏和交接不清等情况,接收科室医护人员不能完全获得患者病情信息,医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询问,有可能耽误抢救时机,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从而导致接诊医护对交接医护人员满意度下降。研究组采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一旦患者出现病情加重,转运人员能够按照提前制订的抢救预案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从而降低交接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应用SBAR交接模式交接患者时交接者思路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规范交接内容,规避交接、沟通过程中各类信息的遗漏,突出交接重点,确保患者病情信息的准确传递,有利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有效地掌握患者病情信息,节省交接时间,使患者的信息、诊疗得到无缝衔接,有助于医疗措施的连续性实施,为接诊医护节省了再询问病情和评估时间,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提升医疗治疗和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接诊医护对交接医护的满意度,与高晓云[10]等研究结果一致。另外,交接过程流畅,医护团队之间配合默契、各负其责,交接工作环环相扣,安全高效的转运流程,体现了职业的专业性;转运医护人员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全程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消除了家属顾虑心理,能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转运人员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不仅缩短患者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而且规范交接流程、缩短患者交接时间、提高交接效率,提高了接收科室医护及家属/患者对转运人员的服务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危重症分级研究组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全程护理在112例ICU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