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分析

2022-08-31 15:36曹思源梁继文杨建林
情报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情报学师资队伍师资

王 伟,曹思源,梁继文,杨建林

(1.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2. 江苏省数据工程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23)

1 引 言

情报学教育始终围绕情报学学科发展和情报工作展开,在国家科技战略转变和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背景下,经历过科技情报和信息管理的情报学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使命,科学规划未来发展路径[1]。师资队伍作为情报学学科建设和情报学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担负着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使命。师资队伍的建设效果直接关系到情报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成效。尤其是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建立一支知识沉淀深厚、教学能力突出、拥有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是建立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提升学科话语权的前提。随着新一轮学科点周期性合格评估的启动,全面梳理情报学学科点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对系统性审视学科建设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能为确定新时期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提出包括能力培养、综合利用和评价激励等在内的全方位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提供参考借鉴,从而促进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的长效发展,提升情报学教育整体水平。

本研究广泛收集了不同来源的情报学师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验证补齐的方式确保分析基础的准确性,从情报学学科点和师资分布方面分析师资队伍总体情况,通过毕业院校和教育背景探究师资知识结构,利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自科基金”)主题以及中英文期刊论文主题展现教师群体主要研究领域,分析学科研究内容变化趋势。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特征,以期为提升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能力水平提供参考。

2 相关研究

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被视为提升学科教育水平的重要任务,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查我国图书情报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总结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国外师资建设经验,对比国内外iSchools 院校的师资建设水平。针对国内师资建设的研究中,张淑燕[2]针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在专业整合期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邱均平等[3]梳理了我国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师资来源和受教育程度上仍需加强。对情报学博士生培养的分析也重点关注了导师的基本信息,包括导师年龄、专业背景和学历[4-5]。李刚等[6]分析了“图情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群体的年龄、学历、学科背景、论文产出及承担项目情况,认为教师年龄过于集中、学科结构单一等问题有可能制约学科发展。楼雯等[7]从教师就职流动的视角分析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点的师资规模、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培养能力以及学科点之间的人才流向,认为师资结构逐渐接近本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冯惠玲等[8]回顾了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指出尽管师资规模偏小,但已经在不断更新换代中相对稳定,国际化程度不高和学缘结构不够优化的问题值得关注。谢靖等[9]认为我国情报学博士生导师规模已经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研究方向反映出情报泛化为信息的趋势。

国内外师资建设的对比分析为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Wiles 等[10]认为美国图书情报教育缺少对博士生教学经验的培养,教师培训将对可持续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影响。陈传夫[11]比较了中美两国图书馆与情报学师资队伍在年龄、职称结构、获得博士学位数量、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指出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办学层次,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郑书丹等[12]从教师数量、性别比例、类型、职称和教育背景五个方面对比中美两国图书情报学院教师现状。肖希明等[13]认为iSchools 师资队伍具有跨学科的多元化特征,教师研究领域涉及图书馆、信息科学和各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我国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广泛吸收复合型人才加盟,注重研究创新和实践。史雅莉等[14]对国外41 所iSchools 院校师资结构和研究领域的调查分析也认为,教育背景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是主要特点,建议加强我国教师多学科背景融合,提升跨学科研究能力。

相关研究从学科整体建设的视角出发,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师资基本信息,从总体上描述师资数量、教育背景、职称等基本构成情况,而对师资知识结构具体构成、基金项目和研究论文主题分布、研究方向的演化等缺乏系统性的动态分析。由于师资简历数据通常为自报告数据,加之网站数据更新不及时,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而仅通过单一来源的简历数据分析师资队伍现状难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3 情报学师资数据获取和处理

3.1 数据来源

为全面展示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发展状况,本研究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设有情报学学科点的相关机构的教师主页、学位论文、国家级基金项目和期刊论文数据,并相互验证不同来源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分析结果具有可靠的数据基础。具体来讲,首先整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①https://yz.chsi.com.cn/zyk/列出的获得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专业代码:1205)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情报学(专业代码:120502)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机构名单;然后对比谢靖等[9]统计的情报学学科点核实相关机构;再根据教育部历年公布的撤销学科点名单剔除已经撤销情报学学科点的机构,并收集相应机构2019—2021 年的硕士招生专业目录复核各个机构的招生情况,最终确定机构名单。

考虑到情报学专业分散在不同机构中的不同院系,本研究广泛调查了各个机构中多个相关院系的主页。根据机构名单收集相关院系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教师主页信息,形成了教师自报告简历数据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我国科学研究资助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反映了基金获得者的科学研究能力。本研究以教师姓名作为检索条件分别收集教师获得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的信息,形成基金项目数据集。收集教师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信息时以教师姓名检索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由于部分教师的英文名并不完全是中文姓名拼音,因而本研究同时以教师主页上公布的英文论文中相应的作者姓名和中文姓名拼音为检索条件,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上检索其发表的英文论文,限定领域为图书馆学情报学(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最终形成中英文期刊论文数据集。数据收集时间为2021 年7 月12 日 至2021 年8 月15 日。

3.2 数据预处理

本研究收集的三个数据集有不同的数据结构,处理时根据数据类型采取了人工标注核验和程序自动提取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自报告简历数据集为非结构化数据,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采取人工标注的方式提取所在院系、专业、职称、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访学交流经历、发表的中英文论文等字段;基金项目数据集和中英文期刊论文数据集均为结构化数据,采取自动提取和人工核验的方式提取相应字段。情报学教师的确定原则影响调查对象范围,本研究认定情报学教师的条件为:简历数据中自报告为情报学教师或招生方向注明为情报学方向,在以上条件均难以确定教师所属专业时,认定至少在CSSCI 中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一篇论文的教师为情报学教师。由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同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专业间的紧密联系使部分教师的研究兴趣涉及多个专业。因而在难以区分教师所属专业时,将研究方向涉及情报学的教师均一并视为情报学教师。

论文署名中的同名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机构内同名教师,按照所属院系名+相同合作者区分不同教师;二是不同机构同名教师,既可能是由于同一位教师工作变迁造成的,也可能是不同教师同名。通过提取教师简历中的工作经历形成教师工作单位列表,以工作单位列表+院系+相同合作者的方式区分同名教师。基金项目的筛选主要依据机构名+姓名的方式筛选,对于不能确定的,通过论文数据中标注的基金进行确认。为防止机构名称变化导致的误判,建立了相关机构的名称变化列表作为补充判断依据。为了验证补充教师简历信息,分别在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和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检索教师学位论文,以此来核实教师的毕业院校和专业,并以期刊论文数据补全教师所在机构和职称信息。

3.3 主题识别方法

识别基金主题和论文主题要根据文本数据特征确定有效方法。基金项目名称主要是动词和名词的组合,不超过50 个字符长度,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15]类的长文本主题模型并不适用于此类数据,因而采用构建共词网络后利用社团划分算法识别网络群落结构的方法识别基金主题。首先以论文数据集中的关键词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①https://www.zgbk.com管理学类目下提供的词条建立用户词典,利用jieba②https://github.com/fxsjy/jieba分别对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题目分词。为避免同义词的影响,采用腾讯公布的中文预训练词向量③https://ai.tencent.com/ailab/nlp/en/index.html表示词后计算词(包含词组)间的成对余弦相似度,对于相似度大于0.9 的词采用人工判读的方式合并同义词。然后以词为节点,词间共现次数为边的权重,分别构建社科基金加权词共现网络和自科基金加权词共现网络。最后利用社团划分算法Infomap[16]划分社团,同一个社团内的词具有相同的主题。由此初步得到社科基金主题和自科基金主题,继而采取专家判读的方式将相似主题合并。为了标记每项基金的主题,利用词向量分别表示社团内词集合和基金题目,将与基金题目余弦相似度最高的主题分配给该基金。

中英文期刊论文数据集中包含论文题名及摘要数据,采用LDA 主题模型分别识别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的主题。识别中文论文主题时采用已经构建的用户词典,英文论文则采用合并同义词后的关键词集合作为用户词典。由于LDA 需要预先确定主题数目,本研究结合主题困惑度和LDAvis[17]可视化的方式确定合适的主题数目,同时去除包含论文数不大于5 的主题。

4 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4.1 情报学学科点和师资分布分析

根据3.2 节对情报学学科点和教师简历数据的处理,整理得到49 所拥有情报学学科点(包括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及情报学二级学科)的机构及相应的情报学师资分布,如表1 所示。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这些机构的教师在教学及论文署名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因而将其统一归属到同一个机构。曲阜师范大学有一级学科硕士点,但因招生简章中仅有图书馆学招生而未统计在内。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南京)、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二八研究所、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等均因难以核实招生情况和教师数据而未统计在内。

续表

从表1 情报学学科点和师资分布来看,49 所机构中有14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共有情报学教师655 人。14 个一级学科点呈现明显的地区聚集趋势,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一直以来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的优势地区,共获得1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5 个情报学硕士点,聚集了72.98%的教师。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目前没有机构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发展水平。14 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机构拥有336 名教师,已经超过总人数的50%,一级学科博士点对相关机构的学科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从1978 年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92 年更名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招收科技情报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以来,情报学学科点历经了恢复到壮大的过程。在2014 年首轮学科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启动后,相继有16 家机构调整、撤销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或情报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情报学学科点进入动态调整的常态化阶段。随着学科点数量变化,情报学师资数量也从早期短缺到后期快速扩张,再到如今不同机构和地区师资数量两级分化严重。发展较快的学科点具有充足的师资力量,而逐渐萎缩的学科点师资规模不足,甚至有学科点被撤销导致教师跨院或跨校分流。

从教师职称来看,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教授、副教授、讲师等按照相应的级别合并后共核实651 名教师的职称,其中正高级职称299 人、副高级职称274 人、中级职称78人,已经形成了以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为主体,中级职称教师数量相对偏少的格局,这与楼雯等[7]对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师资职称结构的分析结果具有相同的趋势。中级职称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的现象在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东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表现更为突出,这提示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保障学科长效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共获得632 名教师的最高学历,其中博士、硕士、本科学历的占比分别是80.54%、17.40%、2.06%,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最高。在职称和最高学历数据都有效的628 人中,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中最高学历为博士的占比分别是79.15%、82.16%、84.21%,中级职称中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最高。与早期教师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3-4]相比,得益于博士培养规模的逐年扩大和教师持续深造,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已经是情报学师资队伍的主体,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群体受教育水平相对更高,但呈现出不同地区和机构差距较大的情况。

4.2 教师毕业院校和专业背景分布分析

本研究通过教师简历和学位论文最终确认599位教师获得最高学历的毕业院校。从毕业院校分布来看,武汉大学培养的情报学教师辐射了华中地区的多数院校,华东地区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广泛覆盖了多数院校,华北地区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形成了多个人才培养重点单位,东北地区以吉林大学为主。情报学教师培养单位的地区辐射效应明显。同时,跨地区择业的教师群体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倾向于选择硕士毕业院校,因而教育经历对教师群体就业选择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从情报学教师留校率来看,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机构中,河北大学、湘潭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大学的留校人数占所培养教师数量的比例超过50%,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低于50%。我国情报学学科发展初期留校率相对较高的局面已经随着学科快速发展和政策体制对高校学缘结构的要求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取得国外院校学位的教师数量较多的高校主要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说明当前拥有国外院校学位的教师集中在传统的情报学学科点,我国情报学教师教育背景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经过交叉验证教师简历和学位论文中的最高学历所在专业,共核实607 位教师最高学历的专业背景,如图1 所示。所有专业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①http://www.moe.gov.cn/jyb_sjzl/ziliao/A22/201804/t20180419_333655.html归并到相应学科门类中,可以看到,情报学教师的专业背景中管理学(70.68%)、工学(15.32%)、理学(5.11%)3 个学科占比总和超过90%,具有农学和医学背景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具有浓厚的院校特点。专业背景为管理学的教师中来自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教师占607 位教师的57.17%,来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的教师分别为11.53%,1.65%和0.33%;由于部分院校是在二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培养情报学方向学生,所以实际毕业背景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教师数量占比超过57.17%。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形成了以管理学专业背景为主体,多个专业补充的总体分布。从不同职称的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看,具有管理学背景的正高级、副高级、中级职称教师的占比分别为68.54%、70.11%和81.08%,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背景的占比分别为56.18%、57.09% 和60.81%,中级职称教师群体中无论管理学专业背景还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背景,人数占比均略高于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教师群体。

图1 情报学教师最高学历的专业背景

为进一步说明各机构教师专业背景的构成情况,本研究比较了管理学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各机构中的占比,如图2所示。管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不低于80%的机构有16 所,这类机构中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在这16 所机构中,苏州大学、西北大学、南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全部为管理学专业背景,苏州大学和吉林大学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均超过90%;福建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机构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背景教师的占比相对较低,这是因为教师来源于不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相关机构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专业背景教师占比在50%~80%的机构有22 所,教师专业背景以管理学为主导,专业背景相对多元化,其他专业背景有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学和哲学等。管理学专业背景教师占比低于50%的10 所机构中,教师专业背景主要与机构优势领域有关,如中国农业大学教师的专业背景以农学为主,而中国医科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则为医学。

图2 48所机构有管理学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

4.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题分布分析

总体上情报学教师获得的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其中社科基金431 项,自科基金237 项,特别是在2010 年后项目数量快速增长。社科基金中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是数量最多的两项,占比分别为51.71%和27.32%,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机构是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自科基金中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主要的项目类型,分别占比41.81%和39.66%,同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根据3.3 节中基金主题识别方法分别识别自科基金主题和社科基金主题,如图3 所示。自科基金主题中,知识组织、信息行为、科学计量、信息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优化模型是主要研究主题。其中,知识组织主题强调通过构建模型和算法从数据集中抽取领域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聚类、分类和融合以发现知识间的关联;信息行为主题主要关注用户对内容、技术的心理认知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平台用户的信息获取、参与、合作、规避等行为的形成过程,强调用实验和建模的方法定量化描述;科学计量主题以科学计量指标的设计和多种学术网络的测度为主;信息资源管理主题涉及管理信息资源的多个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的获取、保存、资源配置和利用、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机理研究;决策支持优化模型主题集中在针对具体问题的算法模型的优化,以提升决策支持水平。

图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主题分布

社科基金主题中,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行为、学术成果评价、情报学学科发展与情报工作是主要研究主题。其中,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主题在社科基金中具有紧密的联系,围绕着图书馆、虚拟社区等主体进行词表组织、关联数据挖掘、语义发现和知识图谱构建,从而面向用户开展精准知识服务,同时,研究方法从理论内涵的探讨转向具体模型方法的优化和应用;信息资源管理主题主要关注影响学术资源管理的关键因素,以及资源建设的模式和管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信息行为主题从早期研究用户信息搜寻和技术接受的影响因素,逐渐转向探讨用户交互和健康信息行为;学术成果评价主题侧重于学术成果影响力和创新性评价的相关研究;情报学学科发展与情报工作主题早期重点关注学科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强调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在国家安全与发展中的作用,从情报工作创新、情报学学科建设、情报学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探讨未来发展路径。此外,识别出的主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如信息行为主题也关注虚拟社区中的用户行为,信息资源管理主题下既有学术资源管理,也关注政务和企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对比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的主题可以发现,自科基金主题和社科基金主题反映了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但在关注重点和研究方法上各有侧重。自科基金强调采用定量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建模,多注重模型的优化和应用;社科基金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研究内容涉及理论和方法的思辨,以及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部分研究主题是两类基金各自特色主题,如自科基金主题中决策支持优化模型,社科基金主题中关于情报学学科发展与情报工作的研究,以及对数字人文的关注。此外,社科基金的研究方法从偏重定性研究转向定性和定量并重,如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主题从探讨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逐渐转向知识组织的具体方法模式,以及知识服务能力和效果测度的相关研究。

4.4 中英文期刊论文主题分布分析

本研究分别提取情报学教师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和英文期刊论文的主题,最终确定20 个中文论文主题和6 个英文论文主题,如图4 所示。鉴于基金项目对学术研究的资助作用,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与基金项目的研究主题基本保持一致。情报学学科点教师的研究兴趣呈现多元化趋势,广泛关注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中文论文的研究主题相对分散,英文论文的研究主题集中在科学计量、信息行为和知识组织等方面,这与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主流情报学研究主题不同有关。相比于国外学者对于科学计量和算法模型的关注,国内学者结合情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情报学学科发展现状,更多地探讨了突发事件管理、情报工作创新、竞争情报、政策分析、情报学学科建设和国家安全与发展关系等方面的议题。

图4 中英文期刊论文主题分布

图5进一步对比了中文期刊论文和英文期刊论文研究主题的历年变化过程,包括8 个中文论文主题及全部英文论文主题。总体上看,中文论文各个主题处于研究主题兴起、发展、持续和衰落的不同阶段,具体表现为:①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科学计量和信息资源管理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主题在2011 年和2018 年出现两次论文数量快速增长期,特别是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新兴技术方法的应用革新了知识组织的研究内容;信息资源管理主题在2002 年出现快速增长后于2013 年起发文数量保持稳定;科学计量主题在2007 年以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发文量。②开放数据和数据管理、信息行为主题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开放数据关注政务信息公开和学术数据的开放共享利用;信息行为主题在2005 年后持续保持热度,并在2020 年掀起新一波热潮,从早期对信息检索中用户信息行为的关注,逐渐扩展至虚拟社区中用户特征的定量化分析,此后健康信息行为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关注重点。③情报学理论和方法主题经历了衰落后的再次兴起,特别是在2017 年《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南京共识》[18]提出后,情报学学科建设和情报工作创新再一次获得广泛关注。④信息检索作为情报学传统研究主题经过稳定发展已经处于衰落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起出于信息资源建设和检索的需要,信息检索相关研究快速增长,对用户检索行为的关注再次促进了相关研究,之后随着研究的逐步完善和计算机学科的介入,信息检索主题走向了衰落期。

图5 中英文期刊论文主题演变

英文论文主题集中体现在知识组织、信息行为、科学计量和学术评价等方面,特别是信息行为相关研究在2012 年后呈现为快速增长,现今已经是我国情报学学者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算法优化、知识服务、研究内容和研究前沿识别等主题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其中研究内容和研究前沿识别主题是科学计量中利用复杂网络、主题分析等方法对新兴主题和颠覆性主题的识别。

5 讨论和建议

5.1 情报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特点

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经过长期有序更替发展已经相对稳定,在师资专业背景丰富程度、就职流动多样性等方面较早期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善,基金项目申报和学术成果产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反映出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1)情报学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多元融合

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已经形成了以管理学为主体、工学和理学为主要补充的专业背景构成。各个机构师资的专业构成呈现出三种主要类型:管理学背景占绝大多数的相对单一类型,以管理学为主导的多元化类型,以及具有浓厚院校特点的类型。尽管与国外iSchools 院校丰富的教师专业背景[14]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相对于我国早期师资队伍专业来源单一的情况[11]已经取得了很大改善。与此同时,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的受教育水平快速提升,632位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80.54%,这一方面是情报学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加强知识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得益于学科点规模的扩大,新进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

情报学教师跨地区择业以及学缘结构的改善为学科内知识流动提供了有效途径。以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老牌图情档院校为主的培养单位将优秀情报人才输送到其他学科点,带动了情报学学科点的整体建设。多元的专业背景、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多途径的人才流动共同促进了情报学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多元融合,这无论是对提高情报人才的培养能力,还是促进知识流动、知识创新和跨领域合作都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建设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2)情报学研究内容的拓展创新

基金主题和学术论文主题反映了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主题的时间变化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信息检索等部分传统主题逐渐衰落,新兴技术拓展了知识组织和信息资源管理等传统主题的研究内容;信息行为、数字人文等主题快速增长;情报学教师的研究兴趣呈现多元化趋势。中文期刊论文主题广泛覆盖多个研究领域,情报学理论和方法相关研究重新兴起;英文期刊论文主题相对集中。可以看到,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已经发生了改变,对数据科学的热烈讨论、对新兴方法技术应用的关注、对其他学科理论的借鉴正在影响情报学的研究范式。传统情报学研究面临着诸多外来或自身的、固有或新生的困境,在理论体系、方法技术、学科体系等多个方面呈现割裂状态,对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相关研究关注不足[19]。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引起了学者对数据科学与情报学及情报学教育关系的讨论。无论是对国外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中新兴技术应用的梳理[20],还是对国内情报学取向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21],一时间在情报学教育未来发展中设立大数据管理相关专业[22]的学术研讨迭起。也有学者提出,情报学教育界热烈拥抱数据科学时应当找准情报学教育的战略定位,避免在大数据热中被淹没[23]。实际上,开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课程对情报学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可否认的是,数据科学的相关思维和方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研究范式和人才培养要求。情报学的跨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加快了情报学师资队伍知识储备更新过程。如果不对现有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不对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进行充实,那么培养出来的将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大数据人才”[24]。

5.2 情报学师资队伍发展建议

(1)坚持情报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兼顾多学科知识融合。

情报学师资队伍作为情报学教育和情报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教师研究兴趣的转移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综合基金主题和论文主题可以看到,情报学教师的研究方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方面拓展了情报研究的边界和情报学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科理论体系受到了冲击。应当明确的是,“情报”作为研究对象不能被取代和无边际扩张,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历史使命、根本任务、研究或工作对象、学科或工作边界始终不能改变[25]。大数据等新兴方法技术能够提升情报学人才的技术素养,跨学科研究内容促进了学科融合和知识创新。但应当认识到,技术的革新应用以及学科研究内容的创新拓展不能抛弃情报学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情报学要在融合新兴方法技术过程中保持学科边界稳定,追求研究内容的科学性、连续性、创新性,坚守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24]。要明确情报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决策支持,建立和完善满足时代要求的情报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坚持在守正与拓展中有效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加强情报学教师对学科基本理论方法的理解认识,提升学科认同感和归属感。

(2)明确新时期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提供多元化职业成长路径。

随着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转变,情报学教育需要全面调整与革新,包括师资队伍在内的情报学资源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综合保障情报学教育的长效发展[26]。相应地,需要调整新时期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确保师资队伍建设与未来情报学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宜,与人才利用措施相匹配,与外在组织环境相协调。首先,要从新时期情报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入手,分析师资队伍在学术研究、课堂教学、对外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其次,要追踪国外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新动态,在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学和研究团队方面提出新目标。最后,综合考虑相关学科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提出多学科融合对情报学师资队伍的能力要求。此外,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成长路径是确保情报学师资队伍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情报学教师的教育背景逐渐多元化,需要为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提供进行情报研究和情报工作的指导方案,从而促进以情报学为核心的跨学科理论和方法创新;另一方面,不同教师在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针对教学型师资和研究型师资制定不同的成长路径。

(3)探究影响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提升师资队伍工作效能。

提升教师教学和研究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探究影响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建立健全覆盖教师成长全过程的培养方案。同时构建与之相配套的师资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培养-评价-反馈的双向循环机制,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满足情报学教育发展需要。此外,需要建立一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综合利用体系。一是从系统层面研究人才政策、组织环境和人才队伍的协调机制,利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测度外部环境对人才效能的影响;二是从研究团队层面探索人才合作竞争机制,包括团队规模、产出效能、创新能力、合作意向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关系;三是从个人层面挖掘人才在系统中知识吸收转化和产出创新之间的关系,探究激励措施和评价制度对个人效能的影响。

6 结 论

情报学学科建设和情报学教育改革对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分析情报学师资队伍发展现状是提升情报学师资队伍教学和研究水平的基础。本研究收集了我国情报学学科点分布、教师简历、学位论文、国家级基金项目和中英文论文数据,通过不同来源数据间的相互验证,最终整理分析了49 个情报学学科点中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从学科点和师资分布、毕业院校和专业背景、基金项目主题和期刊论文主题等方面反映了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水平。本研究发现,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已经有了较大规模,呈现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受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明显改善;教师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针对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特点,从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建议。虽然分析情报学学科点中的教师群体能够呈现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但这仅是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涉及政策体制、组织环境、人才特征等多个因素,未来研究中可以综合多种类型的数据建立学者知识库,通过学者画像分析影响师资队伍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人才生态系统建设理念出发提出师资队伍在能力培养、综合利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全流程建设方案。

猜你喜欢
情报学师资队伍师资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国内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索
卷首语
浅议知识管理对新时期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积极影响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