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

2022-09-06 03:06■孙
新长征 2022年9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设

■孙 铁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景俊海代表中共吉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跃升”作为“六个显著跃升”奋斗目标之一,将“加快生态强省建设,厚植吉林发展亮丽底色”作为“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未来五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为主线,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跃升为目标,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

全力助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让吉林的生态品牌更彰显、绿色底色更靓丽。深入落实“双碳”战略,加快推进“陆上风光三峡”、“两横三纵一中心”油气管网、“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环评调结构、优布局的重要作用,强化规划环评硬约束,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深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调整。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深度治理和绿色低碳循环改造,推动重点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加快推进碳市场建设,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推动全面精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举措落地见效。精准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以“六新产业”“四新设施”以及民生项目为重点,建立服务台账和管理清单,超前介入、专人包保、跟踪服务,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按照“提质、扩面、增量”,进一步加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力度,以生态示范创建成效和经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升级版的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和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守护好吉林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秀美的山川、碧绿的林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聚焦空气质量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目标,突出抓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加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坚决推进秸秆全域禁烧,提升秸秆“五化”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散煤污染治理,统筹推进燃煤锅炉、柴油货车等重点污染源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三水统筹”,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全面实施西部河湖连通、湿地修复,东部水源涵养、生态缓冲,中部生态保护带、水土保持林、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等建设,深入开展“两河一湖”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全力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确保“长治久清”。深入打好黑土地保卫战,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强化建设用地精准管理,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底线。加快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深入打好青山和草原湿地保卫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开展“绿盾”行动,统筹推进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加强向海、莫莫格等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修复,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有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城乡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流域生态系统安全水平,切实守住“五大安全”底线。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主体、各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第三个“十年绿美吉林”行动,以及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持续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生境恢复。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全面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将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作为排查重点,确保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五个第一时间”,确保及时科学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大力推广“南阳实践”经验,按照“以空间换时间”的原则,制定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提升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能力。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可靠保障。”我们要加快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完善政策举措,着力将生态文明制度优势转化为美丽吉林建设治理效能。推动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精准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精确划定国土空间及量化控制资源使用。完善森林、草原、湿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和跨地区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并推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对绿色产业实行差别化授信政策,鼓励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股权融资,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规范运用PPP模式、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破解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环境基础设施工程资金短缺问题。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压实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责任,全面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规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专项督察和“回头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状况等信息公开,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建设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