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厚植吉林发展亮丽底色

2022-09-06 03:06
新长征 2022年9期
关键词:黑土地绿水青山吉林

■本刊记者 雷 博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三省期间,来到了松原市查干湖。习近平总书记乘船沿途察看查干湖生态环境,不远处,数十名渔场职工正在拉网捕鱼,热火朝天,大家齐声向习近平总书记问好。职工乔国良当时正在水里干活,说起那一年的场景,他依然很激动:“总书记祝福我们‘年年有鱼’。”

“总书记说的‘年年有鱼’,是美好的祝福,也是殷切的嘱托。”查干湖畔,微风轻拂湖水,粼粼波光中,乔国良在网里看到一条小鱼被挤在大鱼中间,他把小鱼挑出,放回湖中。“我们现在‘抓大放小’,把网眼扩大到6寸了,碰上春天增殖放流的小鱼就撇回湖里,冬天再捕,这样年年有鱼。”

朴实的话语体现着渔民们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嘱咐,身体力行守护好查干湖绿色发展的“金字招牌”。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查干湖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查干湖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坚持走下去。

如今的查干湖生态环境日新月异,水丰鱼美,满眼皆绿,处处美景。查干湖的变化与发展,是吉林坚持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样本”缩影。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吉林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践行着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一、着墨绿色发展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2021年7月,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定》,从全省战略的高度,系统谋划生态经济、生态环保、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制度“3+1”体系,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明确了实践路径。同期,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将每年9月26日设立为“吉林生态日”。在首个生态日之际,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强省建设大会,就生态强省建设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跃升确定为今后五年要锚定的“六个显著跃升”奋斗目标之一,并就加快生态强省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这是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基础上,聚焦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在更高起点上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的再谋划再部署。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全力推进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大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点目标任务,“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成绩的背后是“建设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省委、省政府为吉林擎画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整体战略框架,开辟“两山”理念新境界,推动吉林高质量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黑土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和最具生产潜力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我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8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宝贵的黑土地,是大国粮仓的根基,是中国饭碗的底气。守护黑土地,保卫大粮仓,早已成为吉林人的共识和追求。

2018年7月1日,我国首部保护黑土地的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也是首次将土壤进行类型划分,打破耕地、草原、林地、湿地的局限,冲破农业、水利、林业、牧业的界限,凸显出《条例》立足生态保护的定位。

一个政策拉动、因地制宜、能推广落地、有法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来。最新数据显示,我省有2800万亩黑土地采取保护性耕作,已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这片黑土地,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蜕变。

近年来,吉林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陆续发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全局性变化。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自己的“管家”,真正实现青山有人管、绿树有人护;河湖长制全面建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有了专属守护者,1.8万名河湖长勇担使命,只为河湖长安水长清;《吉林省“无废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吉林省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吉林省秸秆禁烧量化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密集出台,让生态文明建设有的放矢,绿色发展层次水平逐步提升。

一项项重要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生态文明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引导着生态文明渗透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三、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吉林实践”

仙人河,东辽河一级支流,过去由于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仙人河水质严重劣化,对东辽河水质产生了极大影响。经过整治,沿岸路面铺就石砖、整洁通达,河内水草荡漾、水波清亮。

仙人河的变化是吉林生态环境提升的一个鲜活样板。吉林把加强污染整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以环境质量的改善为民谋福。

近年来,全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启动实施“双碳”行动,建设碳中和示范园区,聚焦保护水资源、强化水安全、改善水环境、守护水岸线、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和做强水经济“6+1”项重点任务,建设清洁能源经济示范区,持续开展绿美吉林行动,启动吉林万里绿水长廊建设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工作扎实推进。

从山间到平原,从城市到乡村,持续不断地守绿、护绿,“蓝天白云”“水清河畅”在吉林已成为常态。吉林在可持续发展的坦途上,阔步迈入青山绿水间。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主战场,成效令人欣慰。东北虎、东北豹、中华秋沙鸭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河流、湿地成为野生动物迁徙的必经地,野生动物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全省各地各部门全方位全领域加强生态环保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着力构建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全民义务植树如火如荼展开,生活垃圾分类变成新风尚,倡导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减少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越来越多的公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最大公约数”正在形成。白山松水间,人们正用汗水浇灌和培育共同的绿色家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叫、记得住乡愁,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和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正在通过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一步步变成现实。

四、做活生态产业文章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守得“金山”不负“青山”?

在吉林抚松,露水河国家森林公园地处长白山腹地深处,这里曾是商品林采伐兴盛的地区之一。

2014年5月1日,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树不能砍了,林场不能守着绿水青山挨饿。”露水河林业局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林下资源采集加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林下经济产业格局。

从“砍树卖钱”到“引人看树”,露水河的发展是一扇窗,是绿色发展理念从认识到实践的生动诠释,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表明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只有绿色发展,才是永续发展,才有常青基业。吉林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农业体验等新业态,不断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乡村跨越赶超的“大引擎”。全省各地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生态之美催生出发展之变。

吉林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壮大,点绿成金跑出“加速度”,成为吉林的经济发展底色。2022年,吉林已经谋划和建设一汽新能源汽车、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万里绿水长廊、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等一批重大绿色发展项目。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正值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吉林将进一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吉林。

保护和利用好吉林的好山好水,是责任,更是担当。全省上下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用一笔笔青绿去描绘吉林的绿水青山,让低碳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鲜明特质,让绿色成为吉林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猜你喜欢
黑土地绿水青山吉林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绿水青山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黑土地上稻花香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