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9-08 08:20章锦升缪群芳邢冰玉乐宇超
健康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污名心理疾病量表

章锦升,缪群芳,邢冰玉,乐宇超,舒 婉,张 婧

(1.杭州师范大学 护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临床心理科,浙江 杭州 310015)

心理健康素养是帮助人们认知、处理、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知识与信念,心理健康素养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识别心理疾病、降低疾病污名、改善个体及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低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高校应加强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列为“心理健康促进活动”的结果性指标。目前国内针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个体自身情绪状态,缺乏对污名影响因素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污名因素应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调查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杭州市3所高校,从本科生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对所抽中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且为本科在读;②交流沟通能力正常,具有相应的读写能力;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调查过程中因故无法完整作答者;②问卷作答时间≤200 s。本研究通过杭州师范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伦理审批编号:20190066)。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问卷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家庭年收入、家庭居住地、家庭构成、家族内有无精神病史。

1.2.2 中文版心理健康素养量表(mental health literacy scale,MHLS) 由澳大利亚学者Matt O’Connor等根据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定义所研制,并由我国学者马晓欣在征得原作者同意后对量表进行汉化。量表主要用于评估人群运用心理健康知识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量表包含6个维度: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8个条目)、对提高认知水平和自助行为的态度(16个条目)、有关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疗的知识(2个条目)、有关患病风险与获取专业治疗的相关知识(2个条目)、有关如何获得心理健康信息的知识(4个条目)、有关常见治疗方法的知识(3个条目),共35个条目。量表采用李克特4级评分法或5级评分法计分,其中12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量表最大分值为160分,最小分值为35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1,内容效度为0.95,信效度良好。

1.2.3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questionnaire of stigma for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SSPPH) 该量表由我国学者郝志红在征得Komiya等以及Vogel等的同意下,以寻求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elf-stigma of seeking help scale,SSOSH)与寻求心理帮助的公众污名量表(stigma scale for receiving psychological help,SSRPH)为基础,结合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特点所修订的,适合我国人群使用的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该量表包含两个维度:自我污名与公众污名,共计10个条目。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计1~5分,其中1、2、4、6、7、8题反向计分,量表最大分值为50分,最小分值为10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时污名水平越高。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α 系数为0.91。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网站制作并生成电子版问卷,将研究对象统一拉入微信群,发放问卷前,调查人员提前向研究对象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以及填写问卷时的注意事项,在征得被调查群体的知情同意后,调查人员发放电子版问卷,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参与本次调查,填写问卷过程中全程匿名。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22份,有效问卷578份,有效率为96.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检验,3组及以上组间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被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被调查学生中男性119人(20.6%)、女性459人(79.4%);护理专业295人(51.1%)、非护理专业283人(48.9%);大一145人(25.1%)、大二147人(25.4%)、大三138人(23.9%)、大四及以上148人(25.6%);家庭年收入<5 000 元22人(3.8%)、5 000~10 000 元70人(12.1%)、10 001~50 000 元135人(23.4%)、50 001~100 000 元177人(30.6%)、>100 000 元174人(30.1%);居住在城市230人(39.8%)、乡镇181人(31.3%)、农村167人(28.9%);双亲家庭493人(85.3%)、单亲家庭85人(14.7%);有家族精神病史者39人(6.7%),无家族精神病史者539人(93.3%)。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污名得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污名总均分分别为(116.08±9.52)分、(20.86±5.11)分。其中,有关患病风险与获取专业治疗的相关知识维度得分最高,有关常见心理疾病治疗方法的知识维度得分最低。见表1。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污名得分情况(分)

2.3 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家族精神病史的被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素养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

表2 影响心理健康素养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表2(续)

2.4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专业、年级、家族精神病史等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自我污名、公众污名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族精神病史、公众污名、自我污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独立影响因素(<0.05),见表3。

表3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得分为(116.08±9.52)分,较Gorczynski等得分低,但高于徐瑞等在河南地区的研究。一方面可能与当前的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有关,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疫情散发情况,疫情的持续对公众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城市间的社会经济差异导致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不同,当前我国在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及服务资源方面,沿海城市较为重视,内陆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素养差异较大。提示应重视疫情带来的持续性心理困扰,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评估与筛查,做好长期的心理重建工作。同时沿海地区应当与内陆地区展开积极交流,加大心理健康提升资源的共享和调配,逐步培养心理健康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引入国外应用广泛、适用性强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工具,减少地区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显示,心理健康素养量表中“有关患病风险与获取专业治疗的相关知识”维度得分最高,表明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健康理念以及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较强。“有关心理疾病常见治疗方法的知识”维度得分最低,表明大学生在对待心理疾病患者观念上存在认知偏差,帮助他人的知识能力储备不足。一方面反映了各级各部门对于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更为关注,对疾病的风险认知度较高;但也表明大学生对罹患心理疾病的他人存在认识偏差,缺乏帮助他人改善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且女性的心理健康素养得分高于男性,这与郭恒等的研究一致,可能与男性更易受到传统思想对性别的束缚有关,在被赋予较高社会期待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Gibbons等认为女性识别心理障碍的能力更强,且更赞同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这与女性的性别特质和社会期许有一定的相关;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将心理障碍视为“不可控的”“症状较轻的”,无法对心理障碍严重性做出准确评估,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提示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针对不同性别学生群体,从认知层面入手,有所侧重设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族精神病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独立影响因素,家族内有精神病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得分越高,这与既往研究相悖。但也有学者认为接触精神障碍患者的经历通常能够使个体在对待精神障碍群体的态度上更包容并产生情感共鸣。Wong等的研究表明,同精神疾病患者的接触史会使个体识别心理疾病能力提高,这为日后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提供新思路,通过构建同精神疾病群体间的接触交流平台,使得大学生群体不仅在认知上,同时在体验上增加感受,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自我污名指个体在赞同社会公众对某类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时产生的自我偏见。自我偏见会导致消极情绪如低自我效能感、低自尊的产生,最终表现为拒绝向他人寻求帮助。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心理疾病的自我污名是心理健康素养的独立影响因素,自我污名得分为(10.67±2.52)分,低于张经纬等的研究结果。提示当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较高,在遭遇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寻求他人的帮助,同时也证明了学校心理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有文献显示大学生在遭遇心理问题后,通常倾向于求助非专业性人士,这会导致心理疾病污名在一定程度上的内化,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心理诊疗。提示后续心理干预工作的重点应围绕改善认知偏差,松动固着观念,从消除心理疾病恐惧、降低心理疾病污名、增强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等方面展开。

公众污名指社会公众因对某类群体抱有的消极刻板印象,进而对该群体形成排挤、隔离、歧视等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公众污名呈负相关。提示降低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可以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得分越高,其对患有心理疾病群体的刻板印象越低,更愿意去接纳包容该群体。在与心理疾病群体接触的过程中,心理疾病相关知识得以补充,从而使大学生在遭遇心理疾患后能够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使其得到有效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得分为(10.19±2.59)分,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水平仍不容乐观,提示学校管理者应积极改革心理卫生课程,促进大学生提升对心理疾病知识的认知。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后期可进一步扩大调查样本量,丰富研究结果,同时对大学生群体做纵向追踪研究,以期更客观地分析其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污名心理疾病量表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基于污名视角探究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
新媒体语境下“代际冲突”的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