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

  • 警惕职业污名
    不少职业更是被“污名化”,遭遇网络霸凌。污名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会给奴隶做印记,以表明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本质上就是给人打上负面“标签”,证明该人是有污点的。到了21世纪,“污名化”一词出现,艾滋病人、同性恋、精神疾病患者、变性人等群体都是经常被污名化的对象。而职业污名作为污名研究的一个分支,很早就受到了管理学者的关注。Hughes早在1958年便对肮脏工作(即职业污名的前身)进行了论述。2005 年,美国真人秀节目“Dirty

    现代妇女 2023年8期2023-11-11

  • 体重污名对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伴随而来的肥胖污名化现象也加重了体重歧视的发生频率。在目前国内的研究中指出体重污名通过个体社交网络的改变、日常行为改变、心理应激效应、饮食和生活环境的限制、肥胖归因等模式来影响肥胖群体的身心健康与行为[4]。1963年,社会学家Goffman最早提出污名的概念,他认为污名是社会歧视的开端。并将其定义为社会对肥胖群体的带有贬抑性、侮辱性的标签;Bharal根据污名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意识污名、自我污名和表现污名。在此后的2001年,Link &Phelan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2023-08-30

  • 基于连续体信念的精神障碍污名化干预探索*
    磨,还要承受外界污名化(Stigma)对他们造成的精神伤害。甚至在患者的疾病缓解或治愈之后,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污名化也并未消除。精神障碍患者的某些特征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导致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产生污名反应。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而在学术研究中,如无特别说明,狭义的污名通常便指公众污名,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污名。公众污名会影响公众与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互动,产生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排斥和社交疏离,从而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遭受冷漠和孤立等不

    心理科学进展 2023年2期2023-02-12

  • 语言学视阈下新冠病毒疾病污名化话语生成
    新冠病毒疾病社会污名通告》(笔者译),《通告》建议使用people first language(人字开头的语词),如people who have COVID-19, people who are being treated for COVID-19, people who are recovering from COVID-19, people who may have COVID-19, people who are presumptive for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6期2023-01-05

  • 警惕职业污名
    不少职业更是被“污名化”,遭遇网络霸凌。污名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会给奴隶做印记,以表明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本质上就是给人打上负面“标签”,证明你是有污点的。到了21世纪,“污名化”一词出现,艾滋病人、同性恋、精神疾病患者、变性人等群体都是经常被污名化的对象。而职业污名(Occupational Stigma)作为污名研究的一个分支,很早就受到了管理学者的关注。Hughes早在1958 年便对肮脏工作(dirty work,即职业污

    工友 2022年12期2022-12-15

  • 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或精神障碍患者的污名(stigma)。污名不仅让精神疾病患者背负了各种令人难堪的标签,承担了来自社会大众的各种歧视与莫须有的指责,还会让其承受更多压力,在其本来就因为精神疾病而不堪重负的心灵上又增添新的伤口。当这种现象发生在相对弱势的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身上时,情况则显得更加严峻。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本文综述了过往的有关研究,指出了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并探讨了未来研究发展方向。1 污名的概念1.1 污名的定义 污名最早是由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2年2期2022-11-23

  • 近20年来国际“残疾污名”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基于Web of Science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500)一、前言污名是一种能够损害某个人或某群体声誉的社会标记[1]。戈夫曼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一书中认为,污名反映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不名誉”(discredited)特征,这种不被社会期望的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了一种“受损身份”(spoiled identity)[2]。在社会贬低性语境中,污名所致的“受损身份”已逐渐演变为社会对受污者侮辱性的刻板标签,体现个体或群体所具有的不被社会接纳的特征与属性[3]。残疾人易被社会公众依据先验认知赋予“怪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12期2022-11-12

  • 肥胖与偏见
    尔研究显示,体重污名给许多人的童年和青春期留下了阴影。懒惰、缺乏斗志、管不住自己、没有意志力……这些是美国社会对超重或体型偏大的人持有的刻板印象。这样的成见又叫作“体重污名”,正是超重人群遭到指责、嘲笑、霸凌、歧视乃至虐待的罪魁祸首。体重污名无处不在。数十年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公共设施和大众媒体,还是在与朋友或家人的人际关系中,体重污名都避无可避。作为康涅狄格大学陆克文食品政策与肥胖中心的心理学家和研究员,20年来,我与我的团

    海外文摘 2022年7期2022-07-08

  • 呼吸道传染病相关污名评价工具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有限,故疾病相关污名在疾病流行期间剧增,(疑似)患者、患者家属、相关医护人员等常被贴上“标签”。不仅影响就医,而且相关人员常受到歧视,增加了疾病防控难度和疾病负担[1]。为了解疾病相关污名,常需要专门评价工具从不同涉事人员的视角测量。目前,有关疾病污名研究主要集中在艾滋病、精神病等领域[2],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污名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对现有呼吸道传染病相关污名评价工具系统梳理,为相关研究在评价工具选择、发展与应用等提供借鉴。1 相关概念1963年,Goffm

    军事护理 2022年6期2022-06-27

  • 为什么学生羞于去心理咨询室
    的这类误解是一种污名现象,值得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重视。有学者提出人们不愿意进行心理求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污名的效应。他们认为污名是人们主观上对心理障碍和心理障碍者存在着偏见与歧视。由于学生很怕受到污名的影响,从而排斥学校的心理咨询,鄙视周围去咨询的学生。导致学生不愿去咨询的污名有两种:公共污名和自我污名。公共污名指人们对心理障碍者及其行为的不接纳与不理解,这类污名会使学生对心理障碍者打下消极的印象,盲目地去给求助者贴上“有病之人”的标签。自我污名指人们对心

    中学生博览 2022年18期2022-05-30

  • 非体面工作者职业污名的作用机制及其应对策略*
    非体面工作者职业污名的作用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张光磊 黄 婷 殷向洲(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0)“非体面工作”是指在身体上令人不悦、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的工作, 或者与我们道德观念中更英雄主义的东西背道而驰的工作类型。通过回顾非体面工作从业者职业污名的相关文献, 对非体面工作和职业污名的概念内涵进行划分与辨析;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构建了职业污名威胁感知过程模型, 探讨了非体面工作从业者职业污名的前因、评估、应对策略以及可能产生的潜在后果; 提出了

    心理科学进展 2022年3期2022-03-15

  •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认知及实践探索
    颖诗一、心理疾病污名概述(一)心理疾病污名的概念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心理负荷加重,心理亚健康人群增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现全球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是指个体在内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个体心理和行为障碍。[1]心理疾病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功能,是当今社会中比较容易受贬抑的属性。WHO指出心理和行为障碍患者康复的最大障碍就是社会对

    广东教育 2022年12期2022-03-14

  • 新冠肺炎疫情污名化的影响、产生与应对机制研究*
    姚尚满 王志中污名化一直与疾病缠夹不清,在医疗话语中针对疾病的污名以流行病、传染病、精神类疾病最为常见,其产生的机制源于疾病的致病性、传染性和社会文化的建构[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暴发被定义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启动了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1级响应,疫情防控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任务。流行病蔓延的过程中,其污名化现象伴随始终,从相关表现来看,COVID-19引发

    医学与哲学 2021年8期2021-12-02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污名化解析与思考 ——基于传统儒家文化视角*
    共同体。在全球被污名化的时代,人类的傲慢与偏见、嘲讽与指责、恐惧与推卸只会加速病毒的全球蔓延,而灾难面前人类的责任与担当、团结与合作、同理心与善意的坚持,才能护佑人类共同的福祉和安宁。本文主要以课题组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过程中的调研结果为基础,分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引发的污名化效应,试图从传统儒家文化视角深入反思人们在重大灾难面前的认知态度和去污名化的内在心理机制。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污名化调查课题组以2020年1月发生在日本名古屋中部机场的冲突为例进行了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1期2021-04-03

  • 对抗污名化: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政府合法性话语管理*
    中国人民与国家的污名化现象层出不穷,某些西方国家政府和媒体将疫情标签化,试图以舆论对中国形象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污名化(stigmatization)。污名化是一种受众对污名对象“深度怀疑”的负面评价,对被污名者构成了极大的合法性威胁。当受众将某个主体标记出来,公开羞辱其行为非常不恰当,并表达强烈的道德谴责时,该主体就会被污名化。①从个体层面而言,被污名化的个体的核心属性发生重新类属(recategorization)②,进而形成形象的矮化,导致其合法性受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11期2021-03-03

  • 艾滋病污名的干预研究进展
    不适、经济压力、污名化歧视等[2]。有研究表明,艾滋病污名对艾滋病的防治起到了阻碍作用[3],同时艾滋病污名对病人本人及家属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减少病情的暴露与社会支持[4],最终影响患者病情的发展。随着心理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艾滋病病人的不断重视,如何改善艾滋病病人的污名化也将成为科研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艾滋病病人污名的干预及效果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艾滋病科研及医务工作者实施相关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艾滋病污名概念H er

    医药前沿 2020年19期2020-12-02

  • 融媒体时代风险传播中媒介污名化研究
    者和风险传播者。污名化现象与风险控制和媒介传播息息相关。本文以风险报道中的媒介污名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法,基于框架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探究融媒体时代媒介污名的特点、路径和影响,以期对规范媒体的道德伦理失范行为和更好地进行风险传播有所裨益。1 融媒体时代媒介污名的特点1.1 新闻叙事中情感的强化污名源于偏见,偏见是一种认知预判。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事实让位于情感更替,公众被情绪裹挟。部分媒体使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进行悲情化叙事。当一方拥有话语权形成

    科技传播 2020年17期2020-11-28

  • 孤独症儿童污名现象及其消解对策
    较为普遍的孤独症污名现象(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的统一说法,本文采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简称孤独症儿童)”这一术语来指代有神经发育性障碍的个体,但在引用新闻报道时,保留引文所用“自闭症”的说法。。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诊断标准,ASD群体的核心症状是:(1)社会交往障碍和交流障碍;(2)刻板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2)LOBAR S L.DSM-V changes for autism spect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0-09

  • 被“绑架”的情感
    了羞耻,并正视了污名。因此,本文将基于情感劳动和污名理论,探讨网络秀场直播中“打赏”的本质,以及礼物往来如何促成了直播空间中的污名合理化,并进一步激发主播和用户的物质与精神投入。关键词:情感劳动;情感消费;污名;秀场直播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7-0062-03一、引 言现如今,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人们的感官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断地向外延伸,但电子屏幕却愈发难以消解他们的孤独。网络直

    今传媒 2020年7期2020-08-06

  • 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视域下去污名化的重要主体
    以往关于留守儿童污名化的研究侧重于对污名施加者的分析,较少关注污名承受者(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实现污名化的问题取决于承受者是否将污名内化为了自身属性,基于此判断标准,探讨了留守儿童污名化问题的生成机制,以回应“忽视承受者主观能动性”的问题。结论认为,在留守儿童污名化机制中,污名化目标达成依赖于施加污名、社会环境影响和污名内化等三个关键性环节。最后以上述三个环节为切入点,对社会工作介入去污名化问题的路径进行了讨论。一、问提的提出近年来,媒体关于留守儿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7-09

  • 新媒体环境下对饭圈污名的传播学思考
    脑残”“病态”等污名标签。文章试图在新媒体环境下阐述饭圈污名现象背后的内外认知,并从饭圈特征与社会期望的关系角度探析其原因,最后从个人、组织、社会层面对饭圈文化在当下发挥的积极作用做出相应的解读。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饭圈;污名;饭圈文化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8-0112-02与传统媒体时期默默支持偶像的粉丝相比,饭圈中的粉丝往往会在网上贡献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到偶像的“养成

    新媒体研究 2020年8期2020-07-04

  • 基于污名视角探究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
    一些地域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地域污名不断地被建构,由此形成对地域的刻板印象。主要探讨形成地域“污名化”标签的原因,以及通过污名干预、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地域文化传播、打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等方式降低地域污名的负面影响。关键词:地域污名 刻板印象 媒体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250-02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符号与信息在社会大众之间流传的速度令人难以想象。每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2020-05-27

  • 烟台地区医学生心理疾病污名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证实,心理疾病被污名化,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对于心理疾病存在严重的偏见,进而导致被污名者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感的贬低和缺失[1]。近些年来,学者对于心理疾病污名做了很多研究,从概念的界定、分类和理论构架等方面进行探讨,之后编制相关的量表和实验进行测量,进而研究其影响因素等[2-3];本文采用Corrigan定义的概念即心理疾病污名定义为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其中,公众污名是指社会对心理疾病所拥有的负面情绪和认知以及存在的偏见性的行为;自我污名是指被污名者本身存在

    中国医院统计 2020年2期2020-05-11

  • 污名现象的心理效应与应对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还在百般贬损、“污名化”我国的疫情防控。“污名”包含社会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等内容,对被污名者有着深刻而长期的创伤影响,因为它总是与较差的精神健康状态、生理疾病、违法犯罪,较低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贫穷贫困,以及较少的住房、教育和工作机会相联系。被污名者经常会遭到社会主流群体的厌恶、歧视和回避,甚至排斥、敌视,给其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诸多不便。此次新冠疫情出现之际,西方部分政客对中国疫情的污名化做法,使得疫情期间在国内外旅行、工作的湖北人、武汉人乃至中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01-16

  • 心理疾病污名对心理求助的影响述评
    病的患者产生内化污名,从而降低了其自尊心和求助意愿,妨碍患者的心理治疗进程。但通过抗议、教育和接触可以有效地减少污名。文章通过探讨不同心理疾病类型的污名与心理求助的关系,以寻找减少污名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污名;心理疾病;心理求助一、污名的概述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污名是社会认知建构的产物,其形成与线索、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这四项社会认知过程有关[1]。污名包括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公众污名是大多数社会群体对受污群体存在刻板印象和敌

    求知导刊 2019年22期2019-11-14

  • 福利污名对瞄准偏差感知的影响研究∗
    文化结果”的福利污名的影响却缺乏深入探讨。如何在社会政策实施中削弱或消除污名化,让贫困者更有尊严地获取公共资源,已成为当下社会政策研究中富有生命力的重要话题[9]。因此,将贫困者主观文化感受的福利污名与瞄准偏差感知相连接,有助于增强对社会救助政策中文化相容性的理解。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福利污名对瞄准偏差感知影响的解释框架,并予以实证检验,以期为提高贫困救助的瞄准效率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一、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一)福利污名及其解释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社会保障研究 2019年5期2019-11-13

  • 用了他的成果,造纸企业从此摆脱“污名
    张晔南京林业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戴红旗获首届“水杉奖教金科研之星”称号,他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也愈发受人关注。“将来生产1吨纸可能只需用水2立方米,只要膜分离技术运行成本得到合理控制,通过反渗透技术将造纸生产过程中产生(带入)的无机盐电解质脱除,则造纸过程水甚至可以无限次循环。”戴红旗说。节约原材料不如节约用水造纸是公认的耗水和排污大户,根源在于造纸行业落后的理念和技术。戴红旗长期从事造纸湿部化学与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2001年一次零距离接触造纸产业的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7期2019-10-30

  • 解读传统武术技击属性污名化现象
    属性也遭受到一定污名,文章对网络上对武术技击属性的质疑,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学、武学、社会学视角予以分析,阐述武术技击属性被污名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改善措施。关键词:传统武术 污名污名如今污名概念在精神疾病,生理缺陷,社会文化等领域都有出现。污名逐渐成为承受污名者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也阻碍着和谐社会的構建。武术经历历朝历代的发展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技击属性也成为武术发展的本质属性。在网络等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期,一些戏剧

    武术研究 2019年7期2019-09-09

  • 心理疾病污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
    摘 要:心理疾病污名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心理疾病患者存有的负面评价、消极情感体验和歧视。心理疾病污名是影响大学生正确面对心理知识、正视心理问题、寻求心理帮助的重要因素,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了不良影响。关键词:大学生;污名;心理疾病污名;隐匿污名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竞争的持续加剧大大增加了人们心理失调的概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和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等方面积极投入,但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9期2019-08-27

  • 浅论《艾米·福斯特》中的“他者”与污名
    代名词在宗主国被污名化了,因而主人公杨可在难以融入的新环境中摸索着自己的身份,寻求认同与真爱。“他者”的污名给杨可带来了身心灵的伤害,最终因摆脱不了自身的本根性,杨可的生命止步于一件喝水的小事上。本文将研究小说中“他者”的污名化,试分析康拉德笔下的民族文化冲突。关键词:《艾米·福斯特》 他者 污名波兰籍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艾米·福斯特》讲述的是艾米和杨可的爱情悲剧故事。小说讲述了历经海难的杨可在陌生的英格兰小镇上艰难立足,最后却出乎意料地死于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3期2019-04-15

  • 中职生心理疾病污名及其应对策略
    后有着很多因素,污名效应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需要探讨心理疾病污名的现象以及正确的应对策略,以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全面提升中职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一、心理疾病污名污名一词译自“stigma”,戈夫曼(E.Goffman,1963)最早提出污名的概念。污名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对弱势群体贴的一种标志或者标签,表明此人具有道德或行为缺陷,表明被标记者具有不受社会欢迎的负面属性,人们会因此拒绝、回避他们。污名一般而言是贬义词,而且是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0期2019-04-07

  • 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与污名思考
    这些读者由于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影响其求助心态和求助意愿。如何避免污名影响推行阅读疗法是高校图书馆应注重的问题。关键词:阅读疗法;污名;图书馆1 阅读疗法与污名美国学者塞缪尔于1916年首次提出了阅读疗法,阅读疗法也可以叫做图书治疗或者读书治疗。阅读疗法是把文献当作媒介,通过阅读、学习、讨论得到领悟,从而养护、恢复身心健康达到保健养生和辅助治疗疾病的目的。阅读疗法常常分为临床性阅读疗法与发展性阅读疗法。临床性阅读疗法是作为药物或者手术的辅助手段治疗患生理或者

    卷宗 2019年6期2019-03-18

  • 创业失败污名形成机制研究
    444)创业失败污名污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指创业发起方由于创业失败导致公众对其形成消极刻板的印象。伴随着中国创业群体规模的迅速扩大,创业失败所引发的财务成本和情感成本对社会的影响更加凸显,逐步引发了公众赋予创业失败者污名的事件。有学者认为创业失败者也属于被污名群体的一种,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创业失败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人和企业,但由于创业企业的特殊性,创业者的命运往往和创业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创业一旦失败,污名的波及范围可能是个体、组织甚至是整个

    上海管理科学 2019年1期2019-02-25

  • 基于语义差异量表的心理疾病外显与内隐污名的结构及关系 *
    1 引言心理疾病污名指个体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态度,包括负面认知评价、消极情感体验和歧视行为反应(Verhaeghe & Bracke, 2011; 王晓刚, 尹天子, 黄希庭, 2012)。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日渐提升,心理疾病被污名化也亟待解决。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患者在遭受疾病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受到公众的偏见、歧视等消极对待,人们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污名给被污名化的个体在治疗以及发展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担(Rüsch, Corrig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年5期2018-09-22

  • 体重污名:对肥胖的歧视与偏见*
    来越严重, 体重污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关肥胖的刻板印象广泛传播, 肥胖者通常被视为懒惰、没有动力、无能、马虎、缺乏自律和意志力(Puhl & Heuer, 2009)。因为超重或肥胖体型受到的污名统称为体重污名(Weight Stigma)。在美国, 体重污名的发生率在10年时间里增加了66%, 甚至超过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Puhl & King,2013)。目前, 相对于其它类型污名研究而言, 国内对体重污名的研究较少。现有文献对艾滋病、精神疾

    心理科学进展 2018年6期2018-02-22

  • 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概述
    原因就是心理疾病污名(stigma of mental illness)。Mojtabai等人在一份大规模的、全国代表性的患有心理疾病的成年人样本研究中发现,有97.4%的患者在态度上回避寻求治疗,其中9.1%的患者提及污名。另外,81.9%的患者因为对寻求治疗的回避态度而导致过早退出治疗,其中21.2%的患者提到了污名。不仅患者自身存在心理疾病污名,公众也存在心理疾病污名。大多数公众不了解心理疾病的界定、分类以及其诊断标准等,常常给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贴上“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10期2018-01-29

  • 观点采择在医科大学生对艾滋病污名干预中的作用*
    科大学生对艾滋病污名干预中的作用*李静芝1,林莲珍2,姜 浩2,蔡 舒1,郑思娣1(1广东药科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10,lizyjob@126.com;2广州市荔湾区昌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500)目的探讨观点采择在医科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污名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高等医学院校192名本科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观点采择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艾滋病污名问卷进行测量。结果干预前两组艾滋病污名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12期2017-12-22

  • 大学生心理污名与防御机制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com大学生心理污名与防御机制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陈中雅 陈国典中国.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 610068 E-mail:chenguodian64@126.com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污名、防御机制及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332名大学生的心理污名、自我概念及防御机制的状态进行调查,并从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心理污名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之间起中介作用,如“生理自我”在“自我疏离”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1期2017-12-20

  • 《岛》的污名研究
    古老的疾病,常被污名化为“不洁的、罪恶的”因而被社会所歧视和排斥。因为感染了麻风病,佩特基斯家族祖孙三代备受污名的影响,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应对污名后最终各自找到了归属。关键词:岛;维多利亚·希斯洛普;麻风病;污名引言:《岛》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处女作,发表于2005年,一经出版便力压群芳引起极大轰动,登上英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夺得2007年英国银河图书奖的“年度新书奖”。其惊世骇俗的故事和感人肺腑的情节不仅征服了英伦,也征服了欧洲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2017-08-10

  • 污名者的心理效应及其在人际互动中的污名管理
    610000污名者的心理效应及其在人际互动中的污名管理高子依*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具有特殊性,但某些异质却因被标明和强化将其推到边缘性的生活处境之中。这些被标明和强化的异质我们一般称为污名。本文从三个部分对污名的相关研究做了回顾与分析。第一部分介绍了污名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污名心理效应;第三部分介绍了进行社会接触的污名者在人际交往中的污名管理。污名;心理效应;污名管理一、污名的概念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污名是社会对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2017-02-01

  • 论留守儿童犯罪的污名化*
    论留守儿童犯罪的污名化*贾劲松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7污名是一种消极的刻板印象,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的污名化会形成一种排斥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产生诸多负面效应。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犯罪的高发群体时,留守儿童犯罪的污名化将会对留守儿童产生重大影响。污名污名化;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犯罪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这个群体的产生是我国户籍制度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不

    法制博览 2017年9期2017-01-26

  •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刘佳宇摘 要 污名的过程是一个没有经过论证,根据刻板印象或出自于自我提升、自我防御的需要而对其他群体进行的自发的无组织和无实质性地分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会将各类负面信息放大,从而会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对某一特定群体的污名化。研究针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引发的对院士、海外学习经历、博士学历引发的污名对6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大众对其引发的污名效信息表现出来极大的关注。而此次污名现象主要是通过身份区别、经验、经历和共情的途径而产生的。究其原因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5期2016-12-26

  • 新媒体语境下“代际冲突”的新呈现
    代群体对她们的“污名化”生长的空间。“大妈”这个词本身其实反映了这个问题就是个代际问题。作为新媒体最主要使用对象的青年一代与新媒体运营者之间的“共谋”促成了“广场舞大妈”被“污名化”这一事实。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场舞大妈”污名化现象进行研究,不但能够揭示出现代社会“代际冲突”的表现形式和本质内涵,还能为我们反思新时代的代际关系问题提供样本。关键词:新媒体;代际冲突;广场舞;大妈;污名与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 D.Putnam)所谈论的美国社会当前

    商 2016年34期2016-11-24

  • 精神障碍者的污名与建构
    印象造成了其蒙受污名的现状。通过南京某精神病院和某康复中心的实地考察和对部分精神障碍者及其照顾者的访谈,关注精神障碍者的污名是怎样在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中被建构的,其自身又是怎样应对这样的污名,并对精神障碍者如何被社会更好地接受提出思考。[关键词]精神障碍者 照顾者 污名 建构[中图分类号]C9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32-02据《南方都市报》从国家卫计委获悉,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者截至2014年

    现代交际 2016年12期2016-07-09

  • 污名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效应
     250014)污名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效应袁胜倩(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社会空间不断拓展,“污名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污名化”的新内涵,然后对污名化形象的建构机制作出了分析,最后分析了这种污名化的传播现象带来的社会影响。污名化;议程设置;受损身份随着虚拟公共领域的不断拓展,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导致网络热点事件层出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5期2016-03-02

  • 《胎记》的污名研究
    手形绯红色胎记“污名化”,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污名”,阿尔默和乔治亚娜作出了一系列反应及措施,而这个“污名”也给乔治亚娜带来了巨大的伤害,造成了她香消玉殒的悲剧。关键词:霍桑  《胎记》  污名★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胎记》收录于美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成熟期所出版的小说集《古宅青苔》。[1]小说讲述的是科学家阿尔默因不满妻子乔治亚娜脸上的胎记,而进行科学实验,研制药水,去除胎记,最终胎记消失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2期2016-02-27

  • 污名的道德解析
    任重远污名的道德解析任重远作为现代社会当中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社会现象,污名不仅是一种社会分类,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建构,其导致了蒙受污名者与常人之间的分别与对立,更使蒙受污名者成为常人社会当中的他者。在现实生活中,污名实际是作为一种“恶名”而被界定和运用,具有非常鲜明的道德倾向性,这使其成为一种道德反思的对象。当前学界对于污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与心理学范畴,但对于污名的道德研究却乏人问津,本文因此试图对此进行一个针对性的探讨。污名;身份;污染;偏见;正义

    伦理学研究 2016年4期2016-02-01

  • 民办大学生身份污名问卷的编制和结构验证
    民办大学生身份污名问卷的编制和结构验证蔡韦龄(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福州 350012)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身份污名的理论维度,并以此编制了民办大学生身份污名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身份污名包含了刻板印象、内化污名、退缩行为和污名抵抗四个维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作为测评民办高校大学生身份污名的有效工具。民办;大学生;身份污名;问卷编制根据Goffman(1963)的定义,个体或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2015-04-20

  • 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
    郭金华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郭金华关于污名(stigma)的研究在西方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社会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对污名研究的推进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但是,学科的分野也造成了今天污名理论和实践的不同面相共存但缺乏整合的局面。本文系统梳理了不同学科关于污名的概念、模型和理论视角的演进脉络,在反思当下反污名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整合不同研究视角的可能性和路径。同时也为国内学界在充分理解西方污名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与特定疾病(如躯体残障、精神疾病

    学海 2015年2期2015-02-25

  • 基于SEM的行业污名的形成路径与影响因素研究
    探讨了公众的行业污名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行业污名的重要性和愉快性的评价对公众的负面情感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负面情感对污名行业的风险感知及行业污名意识的形成都有显著影响;另外,负面情感对行业污名意识的形成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关键词:污名;行业污名;情绪认知评价;感知风险;负面情感中图分类号:F713.5;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7-0126-04Study on Formation P

    软科学 2014年7期2014-09-25

  • 污名化”标签——留守儿童不能承受之痛
    这种对留守儿童“污名化”标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重了他们原本就敏感、自卑或自闭的心理,更造成了留守儿童发展举步维艰。任运昌的调查发现,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素质评价普遍偏低,约1/4的相关学术论文(近400篇)对留守儿童的负面特征有夸大的倾向。一些受访者基本上把留守儿童当成问题儿童看待,有人声称留守儿童是“社会渣滓”。罗静的研究表明,已有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位为问题儿童,一些研究者倾向于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且把一些表现或者与非留守儿童的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8-15

  • 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历史、成因及应对
    不良的重要原因。污名威胁理论认为“不管个人相信或是否认,也无论个体排斥抑或接受,只要情境中出现或存在负面刻板印象的线索或讯息,个体就会感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胁”[1]。由于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存在,使得很多青少年父母不愿让自己的小孩专门从事竞技运动。鉴于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客观存在和危害,本研究认为加强运动员学业污名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重要意义。1 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含义与历史1.1 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含义污名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它经常与较差的精神健康水平、生理疾

    体育科学研究 2014年5期2014-02-12

  • 组织污名研究述评与展望
    要的影响,“组织污名”(organizational stigma)即是这样一个概念。近年来,一系列企业丑闻和失败案例引发了学者们对组织污名的研究兴趣,但由于一直以来的污名研究多指向个体层面(Devers,2005),即便涉及组织也主要关注个体因归属于染上污名的组织而受到的影响,比如,破产或有不当行为企业的领导精英常常成为“替罪羊”(Semadeni,2008),加之既有文献往往对组织评价的“阴暗面”(dark side)保持沉默(Devers等,2009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年3期2013-12-23

  • 官员的“污名化”
    ◎石破官员的“污名化”◎石破4月7日,河南陕县6名干部在外出考察途中因车祸伤亡。消息曝光后,网上一片欢呼,很少同情的帖子。尽管当地政府解释这批官员外出是公干而非公费旅游,但网民仍半信半疑。在“全民焦虑”的今天,“污名化”官员(以及名人、富人)成了普通民众缓释精神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作为弱者一方的民众看来,官员乃强势群体,不需要对他们理解、同情和关怀。某些遭遇“污名化”的官员,会立即被网民套上一大堆“你值得拥有”、但他却并不想要的道德缺陷,使其感到“百口莫

    公务员文萃 2013年7期2013-12-19

  • 艾滋病、污名污名控制策略
    002)艾滋病、污名污名控制策略行红芳(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艾滋病是一种具备严重污名化特征的疾病,艾滋病人及其家庭成员会受到与此有关的污名歧视。艾滋病人通常采取隐瞒或暴露的策略进行污名控制,这会造成个人压力增加、妨碍病人获得治疗等。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背景下,认真开展并切实做好一对一的个别化工作、家庭护理小组工作、社区教育、制定和完善相关社会政策等实务,可降低污名并取得良好效果。艾滋病;社会支持;污名控制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9-15

  • 影响公民对污名对象态度的诸因素分析
    林 本影响公民对污名对象态度的诸因素分析胡 荣 林 本污名化使个体或群体拥有或被相信拥有某些被贬抑的属性和特质,这不仅使被污名者产生自我贬损心理,亦导致了社会对其岐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影响公民对于污名行为的态度的因素很多,就业状况、同外来人口的交往意愿以及个人收入与污名行为接纳程度呈正相关,年龄、文化程度与污名行为接纳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户口、个人政治面貌、媒体因素也对污名行为的接纳程度有显著影响。污名化理论会成为认识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工具,尤其对于人们摆脱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201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