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设计诠释自我:当代设计师的基本能力与素养思考

2022-09-09 09:03刘晓天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3期
关键词:设计师理论设计

刘晓天(中央美术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革新,社会分工的变化逐步加剧,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联动,推进社会朝向多维度发展,人们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水准也在不断提升。他们所追求的已不仅仅是衣食无忧,更多的是对心灵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设身处地地考虑用户当前的实际需要。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时时关注事物,从全新的角度审视生活,寻求突破,将设计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设计出一款既适合大众,又具有装饰功能和实用功能的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在“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中说道:“我国已经真正在全球经济和文化新的格局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思潮多样、文化多样、科技革新迅速的时期,给设计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当代设计师,该何为?

一、如何理解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二者的关系

曾有一位老师说过:“设计是应用学科,设计没有理论,所谓的设计理论都是设计方法。”但是设计思维的培养、设计方法的掌握只能靠设计理论来解决,只有这样,设计思维和操作方法才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为生活服务,这才是设计学习应该有的心态和状态。因此,当代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从而使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能够相互支撑、相互印证。

(一)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辩证关系

1.设计理论的意义及作用

设计理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它可以让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使我们在进行设计时能够豁然开朗,不会“钻牛角尖”。同时,强化理论的研究,可以为设计师奠定扎实的理论根基,在实践中不易被纷繁复杂的形态所干扰,从而脱离虚假空洞的设计。设计理论说明了设计是如何和为何工作的。包豪斯认为,任何成功的设计都离不开理论。设计与个人偏好没有关系,所以设计师应该关注的是设计的原理和要素,这样有助于在设计过程中做出决定。如果设计师无法在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都给出答案,那就得重新考虑设计的各个环节。

2.设计实践的价值和地位

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要有一定的造型设计能力,才能将自己的理论和思维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加深对理论的思考。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还必须深入到实际中去,在不同的设计项目中积累相应的实操经验。设计实践是设计师将原始创意转化为实物或数码产品,并将其设计要素与原理相融合,从而利用这些要素将具体的信息传递给目标用户。如果没有实施,创意就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太大的影响。而设计原型和思维模型是把创意转变成满足需求的产品的关键。同时,设计师也需要对产品进行测试,以保证其符合人体工学和使用习惯。设计原型是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一阶段,设计师会根据从测试中得到的宝贵的信息来重新设计或修改自己的设计。因此,通常在产品批量生产前先做样机和模型。

3.设计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设计专业尤其是产品设计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设计师只重视设计实践,忽略了对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其实,一个好的设计师,在设计生涯中,会将自己的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这样才能使设计作品成为卓越的使用者导向产品。通过对设计理论的批判思考和发人深省的问题,再用设计实践来检验这些决定的正确性,能为设计师创造一个强有力的产品基础,帮助设计师顺利地推出新的产品。

(二)在设计中,如何使设计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

1.在设计理论研究中输出实践化成果

设计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探求艺术设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的历史发展趋势,探求艺术设计深层的表现形式,同时为设计实践提供更好的方法论指导。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型学科,涵盖了许多专业知识领域。例如,艺术、经济、社会和科学,包含了大量知识和广泛专长。设计学的主体内涵并非“专业”理论,而是由各种描述设计实践和相关实践的理论构成的一套严格的逻辑知识体系。理论教育的投入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只有在实践中,设计者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理论知识经验。

2.在设计过程中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所谓的设计理论学习并不是仅仅学习完理论知识就结束了,而是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将所学的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问自己三个问题:(1)这个设计理论能不能灵活运用?(2)这个设计理论是不是一定对?(3)这个设计理论还可以更好吗?始终以怀疑的态度对待大多数理论知识是设计师的基本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理论的渗透和设计理论的指导最大化,并在设计过程中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3.在设计实践中反思以完善设计理论

设计师通过观察和分析被设计的对象,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真实经验来启发设计实践。好的设计不仅必须经过市场的检验,还必须由消费者进行评估,而且还必须具有设计师自己的反思。不断实践,不断理解,不断改进和反思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敢于质疑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断提高自己设计水平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形成一个正周期来实现向上螺旋。同时,这种反思也是设计教育的良好反馈。在此,需要不断问自己三个问题:怎样才能设计“好设计”?标准在哪里?怎么界定?本文认为,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标准体系,没有参考,很难形成一种对自我的理解。但是,有了实际的反馈,再加上理论上的反思,设计师对于“好的设计”的困惑期将大大缩短,从而加快了他们自己的设计成长的步伐。设计理论的完善并不是做“苦工”,而是要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进而在现有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当代设计师的三重任务

人们都知道,设计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设计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拥有创造的能力。设计的宗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创造美好、幸福、和谐的生活。如何让一个产品更好、更容易使用,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寻找一个相互适应、协调的契合点,这是设计的难点与重点,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在探寻另一种更加合适的生活方式。那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如何在设计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类生活的设计呢?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设计在哪里?最为让我们目瞪口呆、习以为常,而恰恰离不开的大概是设计。穿着设计好的衣服、帽子;住在设计好的房子里,用各种日用品、电器等来装饰;在设计好的建筑里,用别人设计好的工具来劳动;甚至人们漫步的街道也是设计好的。在设计的海洋里,人们不知不觉地生活着。生命本身就是设计的原点,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对生命的表达。设计既然是对于生活的发言,作为设计师,就应当是整个社会以及所有人生活的总规划师。那么,如何才算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一)懂设计

何为懂设计?如何懂设计?笔者曾从设计圈里听到过这样的话:“设计就是思维,设计是设计师的专业素养、人生阅历、文化、艺术和品德品质的结合。”只有提高了内心的修养,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不然的话,就会处在模仿的初级阶段,并且一直是普通的。在我看来,当代设计师如果想要真正的懂设计那就应该具有以下能力(如图1)。

图1 懂设计的基本要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能够及时了解和筛选当今社会不断变化和复杂的信息,并使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和组织它们,以便能够捕获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并进行整理、精炼并转化为最新的设计灵感。(2)具有自己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迅速发现美感,捕捉隐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基本事物,并从感性知识发展为理性知识,创造美感和设计美感。(3)有足够的创造力和艺术能力,能不断提出独创的方法使设计脱颖而出,并且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想法。(4)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以快速响应图像特征、色彩情感、万物的美感,并通过心理活动产生丰富的联想,以激发设计灵感。

(二)懂趋势

设计师不是只做设计就可以,为什么要懂趋势?首先,设计师操纵印刷术、插图、摄影等来创建想法和消息的视觉表示,这些媒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塑造了人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人们看待自己和彼此的方式。其次,具有政治参与度和敏锐度的设计师可以通过识别侮辱性和不适当的材料告知客户为什么不建议采用目标创意的原因,从而为客户节省金钱和避免声誉损失。最后,在未来趋势把控上精明和敬业的设计师能够避免浅薄的陈词滥调和令人讨厌的刻板印象,并且能够创造出对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有深入了解的作品。

(三)懂经济

经济学和设计之间有交集吗?乍一看很难找到。经济学处理金钱、数字,统计数据,设计是关于创造力、色彩、情感的,那为什么设计师要懂经济?首先,设计师需要对一个设计项目具有整体统筹能力,能够合理地预算项目所需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智力成本等,从而对项目进行合理的报价,不会最终出现项目做完就像“白送”这样的情况。其次,设计师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成本与效益的评估,思考用户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从而设计出有效的方案,降低用户成本,提升收益。最后,设计师应该掌握“弹性”定理,权衡好多利益相关者间的矛盾,以达到多方平衡,使设计项目实现最优(如图2)。

图2 当代设计师的基本要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如何在设计中拿捏“度”

早在1970 年代后期,Dieter Rams就越来越关注他周围的世界:“形式,颜色和噪音的不可混淆。”从而进一步从自己的设计中总结出了好的设计的十个基本原则,那么设计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到底如何拿捏“度”,才能使设计成为“好”的设计?

(一)别只为创新而创新

科技进步为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机遇,创新设计总是随着创新技术而发展,永远不会终结。设计师可以对互联网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归纳以及整理分析,分析用户的喜好和需求,结合数字化设计、参数化设计与智能AI 辅助设计,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和设计创新之间的关联,建立基于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智能化创新设计模式。同时,在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以保证所设计的产品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更多新问题。

(二)社会影响力设计

为社会影响而设计是经济、社会、人际的一种实践,它规定了改变的机会,让那些因为设计而被排斥或被边缘化的人们获得话语权。实质上,这一研究领域为设计师提供了一条途径,可以在苏格拉底式的探索基础上,根据结构与体系的设计理念和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设计生产来检查权力领域。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不在于目标的达成或项目的完成,而在于长期的大量的观察、反馈和评价。事实上,反馈是设计在社交方面的一个重要需求,因为它并不以设计师的评价为标准,而在于使用者的体验和反应。社会效应可以用直接收入(制度能否正常运转)来度量,也可以用人在系统和动态地参与实时和空间的改变中所产生的有机改变来度量。

(三)通过设计讲故事

在具有社会视野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交流和可视化复杂的问题,塑造意见,迫使观看者面对难题,并激发社会行动。设计师需要深刻意识到做出有凝聚力的设计决策的重要性,通过设计细节为设计作品定义一个概念模型,在设计进程中贯彻所要表达的设计观念,从设计者自身内在心理需求出发,挖掘设计者隐性的潜在使用性心理需求,利用心理学方法提出需求驱动模式下设计创新机制,实现需求驱动模式下的设计创新,在产品功能性设计的基础上分析设计知识与特定使用情景的相容性,形成产品使用性设计解,通过设计向用户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并将这种概念传达给其他人。

四、为何设计,何为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标准也逐渐变化,传统设计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设计与技术的结合渐渐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作为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但是,不管环境如何变化,设计师只要明确“为何设计?何为设计?”这两个问题,就能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一)为何设计?

在2012 年首届中国设计发展年会上,潘云鹤院士指出:“早在90 多年以前,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就已提出了关于设计的三个基本观点: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规律。这些基本观点仍是对的,但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巨变。

当今社会,所谓的“为何设计?”就是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项目前首先要明确设计目的,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设计,还是为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设计,还是其他……如果是为了自己,为了生存而设计,那最终可能出现客户不认可,自己却很满意的结果,这时候设计师又该如何?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要有宏观主流的意识,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能够从国家、社会的高度上去树立设计目标,这样的设计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二)何为设计?

何为设计?简单地说就是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具体是指,将知识、技术、文化、创意转化为产品、工程、经营、服务等方面的一种引导和转化,它决定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价值。同时,设计也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而现在所说的设计其实大多数指的是发现并定义问题——通过调查与研究来深入理解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构想——精炼构想并付诸实践——进一步迭代这样一个设计过程。本文认为,两者并不矛盾。设计是指人们预先想象预期的结果,并计划达到预期的结果,然后规划步骤以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通过预先在思维中进行模拟来实现预期过程的最终实现。因此,设计的本质是通过“想象和计划”来解决问题。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设计就是能够解决问题,得到用户认可并且自己满意的作品。

五、结语

如今,中国的设计已经发展成为“大设计”,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庞大的社会需求,更是因为中国设计界的改革和开拓精神,以及中国多元的文化。身为一名当代中国设计师,我们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站在国家的高度,社会的高度来规划、构思设计,致力于建立设计理论体系,完善设计理论教育,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的设计发展。正如著名设计师刘波教授所说:“当代中国设计师要做到:站位要高,格局要大,设计要准,姿态要低。”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全面素养和优秀创造禀赋的新型设计人才。

猜你喜欢
设计师理论设计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我是小小设计师
BUBA台灯设计
创意设计师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天才设计师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