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支教面临困境及应对对策分析

2022-09-14 05:56张静霜
山西青年 2022年18期
关键词:支教远程志愿

王 惠 张静霜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乡村振兴,教育当先行;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当先行。互联网的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远程支教是通过网络在线教育平台促进各地区教育资源平衡的一种创新支教模式。

一、远程支教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纵深发展下,教育信息化成为乡村教育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大学生支教活动是减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促进大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二者的有机结合衍生出了“远程支教”,并在全社会掀起一阵浪潮。

(一)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政策导向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政策导向下,“互联网+教育”也逐渐兴起、发展并壮大,为远程支教提供了政策性导向。

(二)偏远乡村教育发展迟滞

1.乡村教育缺乏系统性扶持。目前乡村教育的发展主要依托于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但由于政策的滞后性和较低的可操作性,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市。

2.乡村生源流失严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随迁子女数量增加,直接造成了乡村生源流失,致使乡村教育失去规模效应,“农小校”现象普遍存在。

3.教师资源稀缺。乡村教师因物质条件、客观环境、个人选择等因素脱离农村,乡村教师数量无法得到满足;乡村在岗教师专业知识、教学素养相对受限,教师队伍水平总体不高。师资匮乏致使乡村教育失去保障[1]。

(三)远程教育阶段性成果

远程教育发展历经函授教育、远程广播电视教育阶段,当前处于现代远程教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以远程交互式教育理念为引导,更加注重师生双方的交流合作[2]。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现代远程教育必将成为一种最广泛、最深刻、最持久的教学模式,这为大学生远程支教活动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四)远程支教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支教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显示出较强的可行性。

意外应对可行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远程教育是“停课不停学”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进一步印证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必要性及不可替代性。由远程支教的实践案例可以得知,该模式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印证了远程支教模式深化推广的可行性。

政策可行性。国家近年颁布“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乡村振兴政策,意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偏远地区,推动教育资源再分配和乡村教育振兴。同时,“互联网+”行动为教育模式带来机遇。远程教育模式将在传统支教体系的变革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比传统支教可行性。远程支教以互联网为基本载体,打破了传统支教模式的部分局限性。

二、远程支教在实际过程中的实施路径分析

(一)实践概述

乡村地区整体教育水平低,英语学科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团队以甘肃省西和县某四所小学为试点开设线上英语课程,旨在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教学模式。团队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对口乡村教育现状,针对试点学校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二)实践过程

支教活动开展分为前、中、后期,实践过程尽量有序、合理、可执行。表1为远程支教实践活动一览表。

表1 远程支教实践活动一览表

(三)实践结论

1.部分支教教师存在功利化心理

大学生作为支教教师,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支教教师的动态心理过程对实践的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探索发现,部分教师在远程支教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以前期我们团队开展的远程支教活动为例:面向全学院共计400名学生招募远程支教志愿者,共有127名学生表露出意向并加入群聊。招募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填写参与活动的目的,有78名志愿者退出;第二环节,志愿者提交教学视频,有25名志愿者退出;第三环节,志愿教师进行现场问答。最终留下22位远程支教志愿者。实践过程中,1位志愿者因时间冲突退出。由此推测,大部分志愿教师前后心理动态形成较强对比,前期积极踊跃,后期热情逐渐消散甚至完全消失。

部分支教教师功利心理突出。百度搜索关键字“支教”“功利”,共出现1,590,000个相关内容。这说明支教教师的功利化心理普遍存在并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相关数据表明,某些地方教育部门的职称评定与支教经历直接挂钩。此外,通过筛选整理此次支教活动报名数据得出,部分志愿教师出于获得“综测”“志愿工时”等奖励而报名参加活动,其功利心理突出。目前远程支教尚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协调性、整体性,导致课程资源碎片化。通过随机采访,可以发现部分远程支教教师将单个视频录制作为着眼点,忽略整体课程的连续性,使得教学过程“碎片化”;在课程资源选择上,大部分教师缺乏整体规划,仅参考已有资源,即“有什么教什么”而非“需要什么教什么”。当前多数支教活动以短期支教为主,教师团队流动性过强,形成了“接力棒式支教”。

2.学生对线上远程教育好奇且抵触矛盾心理

我们所面临的学生群体大多为偏远地区的孩子,甚至有很多孩子存在很少用普通话表达的情况,因此,学生群体易存在不敢开口的情况。由于物质条件无法满足、缺乏有力督促和必要陪伴,乡村学生也存在自卑敏感的心理状态。师生沟通了解不足,适应度极低,不能切实解决学生问题。部分教师存在“仅限短期负责”的应付心理。实践发现,虚拟课堂互动率低、响应度不高、反馈少。这意味着,虽然师生处在同一间虚拟教室,但教师难以得知学生未参与课堂互动的真实原因,加之缺少对学生的了解,难以给予学生真实有温度的关爱和陪伴,这可能加重他们的孤僻心理。

3.社会舆论导向不利于远程支教开展

社会舆论导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舆论的不理解、不重视、不认可以及社会上部分人对远程支教具有偏见和误解,认为远程支教和传统支教是完全割裂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这些误解也阻碍了远程支教的发展。

4.教育理念很难通过网络进行端口传递

每门学科都有既定的学科理念。以英语为例,英语学科教育理念呈英语语言、学科知识、学科思维逐层递进模式。实践证明,乡村小学教育理念较落后,三者未形成有机统一。英语语言环境的缺失致使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但由于支教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信息通达度低、经济水平有限、英语普及率低,且学生受当地方言、土话发音影响较大,在英语发音方面存在困难,使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畏学心理。长此以往,易造成英语语言环境缺失,使学生和家长不重视英语的学习,甚至产生英语学习“无用论”。

另外,英语学科知识体系庞杂零碎,志愿教师因受各种因素制约忽视知识体系的建立。实践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答非所问、答不准确、答不完整等情况,这表明学生的知识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3];英语学科知识体系庞杂零碎,而志愿教师忽视学科知识点的关联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5.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不强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力军,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支教过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实践表明,教师队伍的筛选机制、系统专业化培训、监督反馈和评估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支教教师有效筛选机制尚未成熟。招募教师团队过程中,由于筛选标准界定模糊、机制不统一,整体的师资力量无法得到保障[4]。对支教教师系统的专业化培训有待提升。相较于专业的教师团队,志愿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欠缺,在支教过程中,专业系统化培训的缺失或效果不佳,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浮在浅层。

6.教学资源匮乏导致远程教育受阻

目前大部分偏远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支持不完善、信息沟通不及时等系列问题,教学进程受阻。当地多数学校多媒体设备网络较差、缺少以“翻转课堂”为主的互动教室、教育教学设备不完善或处于空白状态。这些问题导致了远程支教提供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理念的落实度低,使教学进程受阻。同样,志愿教师也面临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短缺、远程教育系统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远程教育提供的教学资源与实际需求错位。以互联网为依托,教学资源逐渐开放、共享、灵活。但从宏观政策角度上看,远程教育市场缺乏可操作、可落实的规范与评估机制,远程教育的可供参考资源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使得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从远程教育落实角度上看,远程教育面向用户多、辐射范围大、覆盖地区广,导致相关课程针对性不强、资源供给与需求错位、教学资源变化与更新迟滞。宏观政策和教育落实的种种错位导致了志愿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对接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三、远程支教困境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师生心理建设,提升远程支教认可度

定期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跟踪志愿教师及学生的心理动态,分析师生产生心理波动的原因,建立应对心理状况的有效机制。通过课前学情问卷调查分析、入学测试、阶段性学习效果调查研究等方法,记录学生心理动态;着重建设师生双方有效沟通机制,增加沟通次数、提升沟通时效,提高双方的熟悉度;加大远程支教的有效宣传,旨在引导青年人走出思想误区及最大程度上消减外界偏见。

(二)提升线上学习互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输出

志愿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注重学习的交互性。在支教过程中,增加游戏环节,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鼓励学生将知识有效输出。特别注意的是,在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以模仿教师为主,难以分辨学习资源的优劣,这对志愿教师的自身素质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多方位展示学科知识,多维度降低学习难度

志愿教师通过制作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趣味性强的视频,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注意力,助力学生思维多元化、思辨化发展。此外,志愿教师可利用电子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化零为整、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升知识体系的有序性、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结合实际,让学生成为精神的“返乡者”

志愿教师应注重乡土文化教育,切忌一味朝城市看齐。志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线下对家乡特色、生活环境变化等课题进行探究;线上以“云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讲述与家乡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成为精神上的“返乡者”。

(五)以人性化、个性化、鲜明化为抓手,扩充教学资源库储备

针对不同受教育群体定制教学,弥补单一化知识型远程支教体系的缺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摒弃单一“讲授法”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提问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增添远程课堂趣味性;与专业机构研讨,开发一套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的远程支教体系;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储备;注重与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相关的资源库建设,搭建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资源储备体系。

综上,实现远程支教,助力远程教育发展,促进乡村教育发展需要长期实践去检验。远程支教的提出为实现教育公平注入新鲜血液,为乡村孩子的学习成长加码助力。不可否认,现行的远程支教模式仍存在诸多弊端,但教育没有终点,对远程支教的探索亦没有终点。未来,我们将会继续努力探索乡村远程支教的发展道路,为更多乡村学子搭建一座学习知识的线上之桥。

猜你喜欢
支教远程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远程求助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大山深处的“课堂”——支教青年:反倒是我们受到了教育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波音757-300中远程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