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构建

2022-09-14 13:52窦亚芹曹雪梅王海荣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课程目标应用型

窦亚芹,曹雪梅,王海荣

(南京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

当前,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等各级各类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规格趋同问题,加大了高等教育人才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错配。曹勇安等提出,唯有在课程建设上狠下功夫,高等教育的“千校一面”问题才能解决。[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一流本科课程要分类建设的基本原则,而且对高校本科包括课程建设评价在内的课程建设内容给出了指导性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一流应用型课程的建设,而合理有效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规范和引导应用型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进程,而且能够促进形成课程建设的应用型特色。当前,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指导和促进教师实施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质量课程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价值定位

(一)一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科学评价是一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建设一流课程要求实施科学的课程评价。[2]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高层教育领导者,应当深刻领悟国家及教育部相关政策要求,将课程建设评价置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战略高度,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考核要求贯穿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评价标准中,全面更新课程建设评价理念,完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升学生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将探究式、报告式和团队成果式等非标准化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加大课程内容考核的挑战度,创新课程学习过程评价制度。此外,要善于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科学评价方法,构建高质量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目标导向

课程评价目标、标准、指标及其权重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挥棒”,可以引导教育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导向功能。在课程建设的开发阶段,可以通过课程方案的评价,检测预设方案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方案修正。对正在实施的课程可以通过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判断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效,找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实施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当前本科人才培养学分和学时普遍压缩的背景下,通过不同课程方案的比较和评价判断课程的价值,从而对课程做出合理的筛选抉择。随着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的提出,应用型本科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评价内容和重心,这既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发挥课程建设评价导向功能的客观要求。

(三)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政策要求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从政策上对各类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改革的风向标,课程发展需要从以往偏重传统学科内容转变为基于学习者中心的核心素养观点,[3]而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建设和发展则应该构建“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评价”的系统框架,遵循从社会对入职者的素质要求,到学科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标准, 再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这种层级性的育人体系是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根据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评价体系,相应的课程教学才可能真正地指向核心素养。此外,从学生学习质量的视角看,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应用型课程评价不仅会重视学生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还会聚焦于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获取,课程评价形式和类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多种学习情境下的核心素养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体现新精神新要求

首先,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评价标准中,将劳动模块融合渗透到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中,体现应用型本科课程的类型特征,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其次,“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是建设一流本科课程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构建科学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课程目标评价上要重点考核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程度;课程内容评价上要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要将前沿性与时代性作为评价的重要参数;教学方法上要考察数字化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程度;成绩考核评价要不断丰富探究式、研究型和答辩类等评价模式,加大挑战度较高的非标准化和综合性评价比重。此外,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还要体现国家六部委对应用型课程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应的评价标准。

(二)彰显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为了满足学习个体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而提出的理念构想,也是一种具有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尽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凝练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但是可以结合普高和中职学科核心素养的质量标准,立足应用型本科教育实际,体现课程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应用型课程的育人价值,凝练出适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及相关指标观测点时,要突出彰显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考察课程建设是否凝练出课程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基本要素,观测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建设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的结合度,检查课程教学能否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能否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思维和方法、能否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等。

(三)遵照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课程目标、性质、任务和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情特点确定的学业质量要求。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引导教学应关注重点和难点,为阶段性测试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评的有效衔接。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尚未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编写规则,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鉴,课程学业质量要求主要来源于教师编写的教学大纲。因此,构建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必须遵循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和学时的安排,同时又要跳出教学大纲在课程实施过程、学生习得过程及学生学习结果方面存在的局限,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赋予指标权重。

(四)反映应用型人才培育特色

国家六部委对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评价从对接工作、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四大方面给出了参照标准。这些标准的提出要求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需要结合职业需求进行课程定位,按照职业实践环境进行课程设计,遵循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实施,参照职业标准实施课程评价。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多元主体共治制度,课程建设需要吸纳企事业单位人员等具有实践经验的多元主体参与,相应的课程建设评价也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才能确保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对接。此外,考虑到实践性课程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不仅要重视保证其数量,还要关注其质量提升,尤其重要的是,实践性课程的评价要吸纳职业标准要求,加强培育学生从事专业实践的行为规范,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操作的质量。

三、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评价一方面需要借鉴课程建设评价中的一般性指标,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应用型本科教育层次的个性化指标以突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属性,同时还要综合一流课程建设、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思政等对课程建设评价的相关要求,全面反映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和实施质量。基于上述要求,笔者结合国家六部委下达的应用型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并参考了大量已有相关文献,拟定出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此后,应用德尔菲法对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了两轮专家函询,共选择30名具有代表性的函询专家,均为副高级以上职称,具有10年以上教学或管理经验,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占60%以上,年龄分布在38-60岁,有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也有在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过创新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为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较为全面的意见和建议。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分别有18名和7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2轮函询后,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了一致性检查,以确保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见的一致性。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最终确定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五大方面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参见表1。

表1 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一)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不清晰, 会引发课程建设、实施和考核等多个环节的混乱,进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一门课程的定位既要参考人才培养目标,也要考虑到学科归属和性质,以确定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明确课程要达成的目标。国家六部委要求应用型课程定位要与工作对接,必须高度契合并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故课程建设规划除了考虑课程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和建设思路的清晰度外,还要重点观测是否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准确定位,能否支撑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毕业要求、能否有效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要考虑课程定位是否兼顾课程所属学科的性质。课程目标是建设一门课程要实现的意图,也是实现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和编制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对课程目标的设置,应重点考察课程目标是否符合课程定位的要求,是否符合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要求,能否体现合理的高阶性和挑战度以及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的指导性。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新风向,强调课程思政要将价值塑造理念、课程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4]因此,课程定位需要考虑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重点观测是否合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目标中,能否有效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否实现思政和课程双育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具有融入课程思政的观念和意识以及教师融入课程思政的能力水平如何;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师教学全过程中的覆盖程度等也是观测的主要方面。

(二)课程设计

作为开发和建设一门课程的前期工作,课程设计应该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组织、教材与教学配套资源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育和教学档案的管理等。营造真实环境是国家六部委对应用型课程设计的重要评价标准,因此在课程相关环节设计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情境逼真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反思、交往、批判和实践等核心素养,要结合具体的职业工作过程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并且依据能力目标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认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传递的重要信息,因而课程内容能否体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相互融合,教学深度与广度的合理性,教学内容逻辑结构、知识点、重难点的清晰程度,能否反映相关学科领域最新发展或跟踪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否与职业实践有机对接等是评价课程内容组织质量的重要观测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形态课程教学资源强调将过去传统线下的纸质资料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全员共享。其中,教材建设需要重点检测其选用是否符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教材内容的编制是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是否符合应用型课程大纲要求;是否有利于让学习者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知识和技能;教材是否融合相应的数字资源等。对配套教学资料,着重观测是否建设高质量的课程教学题库,并及时更新;是否开发视频、慕课和课件等课程资源,并指导学生获取和使用;有没有发布运行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及其影响力和使用效果。师资队伍主要评价年龄、职称等结构是否合理,双师型教师占比,以及课程组教师在师德师风、学术造诣和应用型课程教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教学档案需要关注试卷、成绩、成果作品等课程相关材料是否规范记录;教学设计、教学资料、作品、试卷和成绩等教学资料是否及时完整存档;存档的教学资料能否真实反映课程运行的实际情况及效果;是否实现课程教学档案电子化等。

(三)课程实施

体现“真学、真做”是国家六部委对应用型课程实施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应用型课程实施应该重点考察“教、学、做”合一的紧密度。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5]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学习支持是提升学生混合式学习效果的关键。[6]同时,课程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全过程管理与修正反馈机制的支撑。因此,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支持和过程管理与反馈是对课程实施诊断评价的重点。其中,教师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实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行为和方式。具体评价时,需要重点关注教师对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融合度,授课的重难点是否突出,讲授内容条理清晰程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及授课方式是否吸引学生;是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是否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学过程是否以任务为载体,体现理实深度融合;是否综合运用传统讲授、任务驱动、翻转课堂以及跨界课堂等教学方法;是否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创新举措以及依据“学情”实施的教学方法改革举措;教师能否充分恰当地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等。对于教学主体的交流互动,重点观测“教、学、做”模式与应用型人才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契合度,教学行为能否协调好师生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任务驱动”关系; 同时,学生对教学活动和工作任务的参与度,以及课内外是否创造多种工作情境和角色模拟以增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是否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从而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学习支持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是否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打造职前职后一体化开放课堂,[7]恰当地为学生提供在线辅导、学习指导、课程答疑以及学习预警等指导。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重点观测是否有明确的教学反馈环节,全过程监测学生学习,是否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行为等。

(四)课程评价

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来讲,学生个体获得应用能力的表现度,也即掌握未来职业工作的真本领是课程考核与学习评价观测的着力点。具体从考核评价、成绩评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和改进与成效等方面进行考察。其中,考核评价主要观测是否围绕课程目标积极推进考核方法改革,有没有完整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检测办法,是否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性,即多元化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效果进行综合性考核;是否将考核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以促进学生改进和提高等。成绩评定重点要检查各考核项目与教学大纲的一致性,能否有效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成绩评定办法是否吸纳了行业标准,是否符合未来职业标准要求,能否公正评价学生学业表现,是否严格执行学校试卷相关制度以及课程考核资料是否规范齐全。课程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观测点在于是否形成相对科学的课程分析和评价报告,是否具有关于课程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结果等。改进与成效应重点考察是否提出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措施以及提升的成效如何;有没有针对课程评价和考核结果的反思和改进方案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均要充分展示应用型人才为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养,从而有效地对课程核心素养做出客观评价。

(五)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

课程建设特色强调课程建设要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点,建设成果要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每位教师的具体操作都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最终都会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师潜能和学生需求的高度契合,[8]反映出课程的特色化建设。课程建设特色的重要观测点主要包括教学主体潜能激发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其中,教师潜能激发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将课程价值融入实际生活场景中;是否兼顾课程建设的正强化教育功能和价值取向;课程组教师是否在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具有重大教改举措以及教改取得的成效;是否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手段;是否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方面,应重点关注是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实践;是否通过设置差异化的课程目标,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9]是否根据差异化课程目标安排多样化、适切性的课程内容;是否根据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评价等。最后,对于建设成果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观测,主要考察建设成果的创新性强弱,是否具有示范作用,是否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等。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课程目标应用型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法学本科课程教学考后复盘评析短课设置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