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专题片的全媒体制播与系统叙事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例

2022-09-15 05:13程穆远
新闻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题片

程穆远

时至今日,许多国家一直把电视纪录片作为反映国情、沟通世界、建构本国形象的重要载体。而作为“本土化”的纪录片样态,专题片应势而生。202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的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聚焦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仅在电视端,其内容触达观众人数便突破10亿次,而节目相关内容的全网点击量更是达到了19.8 亿次,上述数据均为近年来大型文献专题片之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制作和播出,充分融入了全媒体理念,通过系统的叙事表达和奇观化的视听语言,让节目本身兼具历史的高度和纪实的宽度,实现了节目的主旨诉求。本文将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为研究对象,对国产文献专题片的生产传播进行思考和探究。

一、深度的全媒体制播

全媒体是在现代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通过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各种形式来展示传播内容,并融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与运作模式。通过上述定义不难发现,业务模式和传播形态都成为是否具备“全媒体思维”的重要指标,对专题片而言,业务模式等同于其制作模式,而传播形态则等同于节目的播出渠道。

首先,从业务模式分析。文献专题片在制作上充分利用了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类文献材料,《敢教日月换新天》采用了全知视角即“上帝视角”进行叙事,以第一集《开天辟地》为例,从传播内容来看,叙述者提及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并融入了大量弥足珍贵且形式丰富的历史资料,如4 分58秒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像资料、5 分08 秒孙中山《勉励国民》讲稿的原声录音、6 分56 秒清帝退位诏书、8分33秒1999年对李大钊之子李葆华的采访片段、8 分40 秒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师生合影、15 分30 秒1999 年对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的采访片段等,这些资料涵盖了图片、绘画、音频、视频等,种类丰富,来源广泛,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的全过程。

其次,从传播形态分析。以6月17日的第一轮预热为例,《敢教日月换新天》24小时内获全网报道6030篇次,点击量5132.35万,网民讨论量21.7 万次,节目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优势,通过对主流平台和潮流渠道的充分融合,让《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节目不仅通过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央视频等主流媒体平台播出,也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如B 站(哔哩哔哩)、微博、抖音等平台传播,让“央视出品”从传统媒体矩阵中“破圈”,走向网络潮流。有学者指出,“竖屏”的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在主流价值的传播上,有着传统横屏无法比拟的优势。央视在立足传统横屏传播的同时,也将竖屏叙事运用在了正片播出前的宣传上。以“XX 给您说大片”为标题的《敢教日月换新天——主播说》系列竖屏视频,启用了康辉、朱广权、王冰冰等一批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主持人阵容,他们用亲切有趣的话语,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收视密码”。竖屏视频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的需求,扩大了节目的传播力。

从节目制作中对多种形式的内容覆盖,到节目传播中全媒体平台的宽域传播,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可谓成功做到了深度的全媒体制播。

二、系统的叙事结构

《敢教日月换新天》借助由24 个相对独立的小主题组合成的大板块,即板块式结构进行叙事,其优势在于契合了观众的碎片化观看需求,无论哪一个章节都能够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符合互联网发散的思维特点和形式特征。但劣势也十分明显,过度独立的内容容易使节目失去作为整体的价值。为平衡二者间的关系,节目充分利用了“场效应”,从首集《开天辟地》到末集《千秋伟业》,各集的传播内容虽然自成一体,但指引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成为每一集的核心表达,形成了一种“内构力”。在“内构力”的作用下,专题片的统一性得到体现,让观众感受到“形散而神不散”。

建党百年征程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生等多方面的宏大命题,每一部分都不容忽视。为做好单集板块的独立叙事,节目在制作上通过丰富的蒙太奇手法让《敢教日月换新天》拥有了厚重感和层次感,也成为了本片系统叙事的关键所在。立体蒙太奇是根据立体主义理论,即连续镜头同时出现,影像被分解为马赛克而不表达任何时间持续性,电影《黑客帝国》中对同一动作不同角度的拍摄组接就属于立体蒙太奇。而《敢教日月换新天》中采用了类似于立体蒙太奇的叙事手法,通过多组事件表达同一主题,强化主题的厚重感。以第15 集《复兴之梦》为例,该部分讲述了国家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做出的奋斗和展现的精神,包括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夺冠的拼搏精神、袁隆平水稻梦中的奉献精神、邹斌砌墙故事中的工匠精神、李庆恒分拣快递故事中的实干精神、米吉格道尔吉带领牧民致富的创新精神、麦沛然芯片开发故事中的科技精神……多种精神的累积坚定了观众的理想信念,增强了中国梦的厚重感。而第14 集《改善民生》,在前言部分借用了清代诗人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所作的七言绝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讲话,正片部分回到了21 世纪初“矛盾凸显期”面临的教育、医疗、农业等民生问题及党中央采取的解决方法。引言部分和正片呈倒叙结构,运用了颠倒蒙太奇。正片中几个话题在剪辑时独立呈现,话分几头又在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中表达出了党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增强了专题片的层次感。

从整体到局部,《敢教日月换新天》通过系统化的叙事,让节目兼具统一性和独立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宏伟主题也由此得以根植于观者的内心。

三、高质感的视听体验

人们常常将纪录片看作是国家的相册,这使得纪录片肩负起承载国家记忆的重要任务,如何让这本相册看起来更具艺术美感和欣赏价值,成为了纪录片和专题片创作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敢教日月换新天》标志着文献专题片正式开始以“电影化”为制作标准,是央视“5G+4K/8K+AI”新格局下视觉层面的创新实践;听觉层面,节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音乐和音响的效果,用高质感的视听叙事引导观众建构起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人文景观。

视觉效果上,首先,从片头中的“千锤百炼”到战争中的“运动地图”,节目大量使用4K三维动画,目的在于提升画面的整体质感,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巨大推动作用。其次体现在运用人工智能影像修复技术(AI)对摄影和摄像作品的调教。本片所讲述的历史跨越幅度大,部分史料因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原因,缺乏影像素材作为补充。此种情况下,摄影作品便成为了节目客观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作品属于二维创作,其视觉效果远不及影像作品,为克服这一问题,制作组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后期制作上将二维图片进行了立体化再现,第20 集《美丽中国》10 分35 秒-11 分31 秒讲述了三代人在塞罕坝“造林”的故事,在对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的采访中,伴随着画外音,出现了五张关于第一代务林人的照片,节目通过AI技术将被定格的摄影作品以类似于移镜头和推拉镜头的视觉效果予以呈现,照片瞬间被赋以鲜活之感。最后,除摄影素材外,摄像素材也是重要的文献资料。在第一集《开天辟地》第11分10秒时提到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并对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像片段进行修复,视频内容从黑白到彩色的色调变化,对共产主义革命为国家、为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赋予了影像含义。

听觉效果上,音乐在专题片中具有概括主题思想和基本情绪的作用,可以反映集体意识,具有宣传和教育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节目在音乐和音响的使用上下足了功夫,仍以第一集《开天辟地》为例,先导片段中上海的现代城市图景配以温和的钢琴曲,向观众传递了当下中国和谐安宁的情绪;在讲述国家面临的危机时,节奏紧凑的音响增添了紧张的气氛,让观众处于高度紧张中;在播放引用陈独秀《醉江东》片段时,音乐中充满了哀叹悲愤之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立片段中,音乐的轻快激昂又同之前形成了对比,而中国一大召开时的音乐更让观众肃然起敬。主题歌《终达所愿》更是在韩磊时而低沉、时而激昂的嗓音下,让观众在忆苦思甜的同时,感受到了一股热血在心中沸腾。从视觉到听觉,《敢教日月换新天》无不震撼着观众的感官,用高质感的视听语言激发了观众心底对民族复兴的期待,渲染了浓厚的红色氛围。

四、国产专题片的创作新路

分析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代表的文献专题片的成功之道,有助于推动国产专题片的创新与升级。除前文所述的“全媒体制播、系统叙事和高质感的视听体验”这三点国产专题片在创作和宣传层面能够吸收借鉴的因素外,笔者认为选题也是国产专题片需要继续改进和深思熟虑的重要部分。针对《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海外观众评论的研究表明,海外观众的基本评价是正向且积极的,这也从侧面表明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希望通过专题片来认识并了解中国。《敢教日月换新天》从梳理历史的视角出发,这一选题无疑是该专题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也必然会引发同类题材的井喷式创作,进而导致“同质化”现象。因此,如何另辟蹊径,让国产专题片的创作始终充满活力,成为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生活变迁都是祖国日益强大的印证与缩影,他们是与国家成就息息相关的一个个经济生活“微细胞”,他们是富强中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体实践的亲历者、见证者。以此为启发,笔者认为国产专题片可以大量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从微观视角发掘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选题,例如同每一个中国民众都息息相关的传统民俗、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业界目前在电视节目的创作上已经有了很多极具启发意义的实践,如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唐宫夜宴》和《端午奇妙夜》,它们以“中国节日”为题材,将美轮美奂的中华元素带入到晚会节目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中国节日的想象和期待,成功破圈;又如央视出品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该节目聚焦于中华文化,将古籍以戏剧形式加以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电视节目层面的丰富实践表明,国产专题片可以从微观视角出发,打破自身的局限,打造回应群众期盼的选题,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丰富文化内涵。

结语

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充分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中的改革创新与丰硕成果,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品位。本文从全媒体视角出发,结合叙事结构和视听体验对其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从节目的制作模式和传播形态来看,《敢教日月换新天》都运用了广泛的媒介渠道,属于深度的全媒体制播模式;叙事结构上,得益于节目分集独立性与整体统一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系统化叙事;高质感的视听语言,则体现在4K 三维动画、AI技术和生动音乐的紧密配合,让节目产生了足以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最后,笔者在此基础上,从选题的角度为国产专题片的创新和创作提供了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微观新路,希望国产专题片今后的生产制作能够走出一条具备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的新路。

[1] 许光.纪录片传播国家形象的策略[J].青年记者,2016(18).

[2] 毕耕.全媒体广告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3] 朱春阳.媒体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评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N].人民日报,2021-7-5(06).

[4] 程前,赵振宇.竖屏剧的视觉美学及其局限性探究[J].中国电视,2021(01).

[5] 玛丽-特蕾莎·茹尔诺.电影词汇[M].曹轶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6] 徐锦,宋杰.历史与本体语境下的纪录片观念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21(03).

[7] 钟大鹏.影视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

[8] 程前,赵振宇.文献专题片海外观众评论文本情感的解构与溯源——基于《敢教日月换新天》YouTube平台的评论样本分析[J].电视研究,2021(11).

[9] 李洋,潘敏,张菁,刘娜.从《辉煌中国》看主旋律作品的创新与实践[J].电视研究,2017(11).

猜你喜欢
专题片
浅论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
媒体融合时代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专题片的宣传优化策略
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
一年内的第三部反腐专题片
河北沧州:联合举办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业务骨干培训班
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探析
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央视播出
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央视播出
浅谈特写镜头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