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三个维度

2022-09-15 08:31陈曦
当代党员 2022年17期
关键词:红岩革命红色

文|陈曦

红岩精神是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志士精神风范的集中展现,是伟大民族精神与伟大革命精神的深沉积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重要精神基因和动力源泉。红岩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资源记录了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轨迹。迈步新时代,我们仍能从红色资源里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与动力,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红岩精神作为红色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当在青年学生中传承下去。

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岩精神承载着培育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青年的价值。100 多年前,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直到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明和希望。此后百年,革命先驱们满怀信心,以改造旧中国为己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方位、开创性地开启了新时代历史起点上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面临的种种挑战。肩负未来使命担当的青年学生,需要有伟大精神的指引,心怀信念,凝心聚力,共克时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红岩精神蕴含着面对各种诱惑毫不动摇、面对各种威胁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蕴含着克己奉公的宝贵品质,蕴含着积极进取、不懈奋斗的斗争精神,这正是支持青年一代在新的际遇与环境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岩精神蕴含着坚定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革命文化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智慧和气度,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完成了自我的创新性转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红岩精神作为革命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样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传承和发扬红岩精神,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感受红岩精神在社会主义伟大革命中的价值,真实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及生命力,使他们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任务,坚定文化自信。

红岩精神包含着增强青年党性修养的价值。以周恩来、董必武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心面临生死考验、腐化考验、分裂考验,以及可能出现的妥协、叛变、斗争能力不足、群众基础不牢等问题,凭借崇高的党性修养攻坚克难,最终担负起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为红岩精神注入了独特内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面临国内外各种复杂的环境和局势,要解决一些党员因党性修养不足而导致的执政风险和考验。加强党性修养,包括青年学生、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关键之一。红岩精神能够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党性修养的提升提供典范和指引,让青年学生在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同时,勇于自我革命,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红岩精神补足精神之“钙”,涤荡思想上的“尘埃污垢”,树立爱国爱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塑造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品质,将红岩精神的内涵融入时代所需。

开展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现实审视

近年来,红岩精神作为红色资源进入大学校园,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载体,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创新平台和方式。但对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让红岩精神时代价值的发挥进一步加强。

从价值层面而言,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时代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新时代,对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现实价值的认同来源于它们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解释和方法论支持,能直面社会矛盾、困境、挑战,回应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或值得借鉴的方式。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如果脱离现实土壤,只会让受众感到“虚”和“空”。

对红岩精神的运用传承,不仅是在理论层面和历史角度展示,还要与学生个体的主观经验、外部的客观环境加以联系,把红岩精神放置于现实生活中,将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当前社会热点、挑战、困境等结合,教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分析现实的方法,从而不断增强红岩精神在学生心目中的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在对红岩精神进行传承教育时,应该发挥其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和指导价值。

从方式层面而言,要充分创新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协同途径。红岩精神作为红色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出现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进入课堂。故此,红岩精神传承教育要进一步系统性、体系性推进。

比如,在教育过程、课程内容上注重阶段延续性、贯通性,体现不同学段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将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与其他育人机制形成协同体系,避免教育碎片化、随意性,进一步增加与多维育人体系的有效结合。现阶段,要进一步提升对红岩革命资源的利用度,增强资源运用的有效性和连贯性;充分运用活泼的宣传形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从效果层面而言,进一步聚焦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成果品牌。红岩精神常常作为红色教育资源之一出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或者主题活动、社团活动中,同时加强学生对红岩精神的感知、体验的过程化,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拥有持续性的体验和收获。将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品牌结合起来,使之成果化、品牌化,有利于增强导向成果的持续体验和品牌展示,强化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效果,彰显红岩精神作为不可或缺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

新时代开展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三个维度

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需要着眼于给予青年学生人生启迪、实践智慧和精神力量。要秉持“以文化涵养人”“以氛围熏陶人”“以实践教育人”的理念,从“知识上有收获、过程上有体验、成效上有产出”三个维度入手,让学生能自觉将红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红岩革命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发展者。

为学生解惑,提升红岩精神的价值认同。“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强调我们要以文化贯彻教育的始终,引领青年学生从文化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从而体悟到文化的价值,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作为红色革命文化的红岩精神,其传承教育也需要遵循这样的路径。内容上,要让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红岩精神传承教育中得到满足。

目前,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热点、改革难点增多,国际国内问题交织,由于青年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社会阅历不丰富、思维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难免会产生认知不清、选择困惑等问题。

在青年学生中有效开展红岩精神传承教育,让青年学生感受到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核,关键在于让青年学生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到“当代营养”,从红岩精神中寻求到解决现实困惑的智慧启迪,引导学生抉择好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人生信仰等问题,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增强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导、道德滋养和心灵抚慰。

方法上,要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路线,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红岩精神的精髓要义,并以其为指导,增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青年学生中推行红岩精神传承教育时,一方面,我们需要将红色事件、红色人物以讲故事的方式结合理论向学生综合呈现,让学生首先在叙事的层面听懂故事,然后在了解事件和人物经历的基础上,再学习理论,做到事例与理论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我们要有意识地沿着“理论提炼—理论延展—理论运用”的主线,以红岩精神为载体,发掘其中的精神内核,挖掘其中的理论要素,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掌握解决当前焦点、热点问题的方法,具备辨析真理、客观看待外部世界的能力,从而真正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

引导学生体验,增强红岩精神的载体认同。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讲授,更需要让学生参与体验,满足学生的感知需求,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触摸红色革命文化的脉搏。在开展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感性认知深化理性认知。红岩精神诞生于真实的革命历史,其中包含了很多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感人肺腑、有的震撼心灵、有的发人深省……将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感性的方式开启他们的视听知觉,才能启发他们更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在教育中,我们要做好事例的筛选,要兼顾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同时也要兼具启发性。另外,在事例呈现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融入艺术的手法,巧设悬念、渲染气氛、突出细节,让情节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提升学生的融入度。

第二,以情感认同促进精神认同。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需要从情感上与学生建立连接,激发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可以在课堂之外拓展体验平台,通过参观白公馆监狱旧址、渣滓洞监狱旧址、红岩革命纪念馆等方式,让青年学生重温历史,感受先烈们所经历的艰难考验,体会他们身上坚定的革命信念及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感悟革命道路的不易和革命成果的宝贵。其次,还可以让红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平台,通过校园广播、舞台剧、电影赏析、讲红岩故事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感知历史,展示当代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体悟,让学生获得情感认同。

第三,以载体变革带动内容升华。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也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将新技术、新载体作为我们讲“活”革命文化的有效手段。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新型教学媒介让课堂更有趣、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外,也可以采用微课、网络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开拓教育新局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提升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堂外,也可以通过建立红岩文化专题网站、举办红岩微电影比赛、启动红岩故事视频制作大赛、创办红岩电子刊物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红岩精神的理解、感知,升华对红岩精神历史和当代价值的理解。

激发学生创造,增强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效果认同。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需要搭建可视化成果展示平台,呈现教育成效。所谓的成果展示不仅是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评估体系,检验教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依托一些品牌活动、院校平台载体,鼓励、引导学生将教育获得转化为可视的、能衡量的知识成果,让学生有获得感。

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以成果获得为导向,落实“实干精神”,避免形式主义。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面,可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革新,在传统考核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灵活多样的自选动作,让学生在学习感悟之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选择自己擅长、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或者呈现自己的所思,如微电影、手抄报、漫画、公益广告、摄影作品、视频作品等,学生在完成成果的同时,再一次厘清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对课堂获得的再消化、再沉淀。学校可以借助科研资源,为学生搭建红岩精神研究成果孕育的平台。通过专题红岩精神研究项目资助、红岩沙龙、红岩文学作品展、校报红岩专栏等方式,激励学生探索红岩精神的理论价值和时代内涵,鼓励学生将革命文化与新时代需求相结合,把握文化的时代脉搏。

其次,要注重创建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品牌成效。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可以通过选取青年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为主导,以点带面,辐射更多学生,从“大水漫灌”型转变为“精准滴灌”型。从优秀代表中树立起榜样、建立起成果品牌,让更多青年学生去效仿。青年学生中的党员是优秀学生的代表,将红岩精神与党建结合,夯实教育的平台与路径。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打造“党建+红岩”的红色党建品牌,依托“红岩党建项目超市”,落实“红色党日活动”、红岩精神进党课,开展红岩党员先锋活动,让党员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红岩精神与党建的结合方式,让红岩精神在党员、学生中熠熠生辉,让每一位党员、学生都成为鲜活的红岩精神践行者和传承者。

猜你喜欢
红岩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上汽红岩插上互联网翅膀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让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