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壮歌
——致敬感动中国的重庆山火救援者

2022-09-15 08:31王雪唐余方冯驿驭陈诚冉开梅
当代党员 2022年17期
关键词:缙云山山火火场

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 王雪 唐余方 冯驿驭 陈诚 冉开梅

重庆市北碚区,在烈火熊熊燃烧的缙云山上,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消防员被深深震撼了。

“驰援了这么多地方,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志愿者……”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决战缙云山的夜晚,摄影师周瑄用航拍镜头记录下这样一幕——

夜色下,左边,滔天火光烧红半边天;右边,成千上万戴着头灯的山火救援者聚成一列,点点微光汇成一道“长城”。

山火是一撇,“长城”为一捺,一个“人”字映入眼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这个滚烫的8月,全国不少地方出现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重庆更是连晴高温,多地突发山火。北碚、南川、涪陵、江津、大足、铜梁、巴南……其中最为凶猛的山火,就发生在缙云山。

请扫码观看

左边是山火,右边是成千上万山火救援者汇成的“长城”。图/周瑄

一火未灭一火又起,重庆人的心日夜难平。一场声势浩大的救援集结开始了。

面对严峻形势,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靠前指挥、统筹调度,应急管理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气象局等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给予大力支持,专业救援队伍千里驰援,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全市人民积极参战,众志成城、严防死守,取得了森林防火灭火的阶段性胜利,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

科技到达不了的地方,就用信仰把它踏平

8月25日夜,到了决战缙云山的时刻。

从8 月21 日起,这场山火已经燃烧了数日。最初,山火是从缙云山支脉的虎头山燃起来的,由于极端高温加之风向变化,火势很快烧到了缙云山。

不同往常,这场山火救援举步维艰。

“今年重庆遭遇了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邹瑜说,气温最高、时间最长、范围最大、降水最少,导致本轮灭火工作具有火点多、持续高温、山形地貌复杂三大难点。

连日来,党员、老兵、学生、教师……人一个接着一个往前冲,“星光长城”筑起了;挖掘机、摩托车、越野车……车一辆接着一辆往前闯,“机车长城”形成了;灭火器、油锯、药品……物资一件接着一件往前送,“物资长城”砌好了。在灼人的火场,成千上万的救援者构筑起一道道“长城”。

决战时刻,进火场的条件更为严苛。火场前,上千名志愿者聚在一起等候选拔,随时准备再上缙云山。

“只有退役军人能够进入火场。”条件明确后,许多志愿者“谎称”自己就是退役军人,孰料被要求出示退役证件。

“谁会随身携带退役证件啊?”

“那出示自己当过兵的照片也行。”

眼见“撒谎”不成,又有不甘心的志愿者问:“党员要不要?”

“党员要听指挥。”

随即,叹息声响起:“早知道我也去当一次兵了!”

在这场激烈的“争夺战”中,老党员王忠胜出了。“我是党员,又是退役军人,任何时候我都应该冲在第一线。”王忠坚毅地说。

决战之夜的路已经好走了许多。第一天刚进火场时,山上没有路,只能徒手攀登,即便是曾训练有素的王忠也吃不消。“挖掘机在前方开路,摩托车、越野车接连冲锋,救援者一步一步走,硬是把路压出来了”。

此前,王忠负责防守隔离带。在极端高温下工作,他曾多次中暑,手臂也伤痕累累。决战之夜,他负责运送物资,成为“长城”的一块砖。

“我算不了什么,我身后还有无数人在默默战斗。”摆手时,王忠因为一连几天的救援,手不受控制地颤抖了起来。

救援人员太多了,王忠记住的人不多,却难忘一位跟他一起防守隔离带但叫不出名字的村干部。那位村干部也是老党员,他俩一起“打火”,一起睡在挖掘机凿出的土坑里,直到搬运物资时,他才发现那位村干部只有一只手。

“搬东西不能戴手套,我让他休息,他却说‘别担心,我习惯了’。”王忠泪光闪烁,“科技到达不了的地方,我们就用信仰把它踏平。”

火场上,担心自己干少了的志愿者大有人在。

2008 年,在汶川地震灾区火线入党的陈亨总是冲锋在前,衣服上到处是被火星烫出的窟窿;退役军人廖学军在抢挖隔离带时严重中暑,被医疗组送至北碚区中医院治疗后,隔天一大早又再次上山;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商贸与管理学院2020 级学生刘渝,利用退役军人身份之“便”,多次上山参与救援……

缙云山上,“骑士”飞驰

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搅乱了摩托车骑手吴朴慧难得的休息时间。她拿起手机一看,是还留在缙云山上帮忙运送物资的队友冷云伟打来的电话。

“慧姐,快来,山上有复燃的情况,还要运送一批物资上山!”电话那头,因为已经连续奋战两个通宵,冷云伟声音嘶哑。

接到电话后,吴朴慧穿戴好装备,拿上头盔,再度出发赶往缙云山。临走时,她看了看时间,已经是凌晨2点多钟了。

缙云山的火,在8 月22 日“烧”到了吴朴慧的世界:微信群里,疯传着缙云山火场需要摩托车运输救援物资的消息。作为一位职业越野摩托车手,她坐不住了。

“当时不清楚是否需要越野摩托车,所以第二天我们在缙云山下徘徊了一个多小时才上去。”吴朴慧说。

吴朴慧是四川成都人,和男朋友李有霖一起生活在缙云山的另一边——璧山区。

第一天报到后,吴朴慧和队友们被安排到3 号点、4 号点、5 号点运送救援物资。3号点至5号点之间是新开挖的山路,同时也是缙云山火场的隔离带,他们第一天,就碰上了长达10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

男友联系不上吴朴慧,满心焦虑,不想她再继续干下去。回家后两人一番争论,结果志愿者由一位变成两位,一位在一线协助扑火,一位在后方保障物资运输。“我只想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一线的救援人员提供后勤保障。”吴朴慧说。

“骑士”戴着头盔、口罩、护目镜和其他专业装备,虽然捂得严严实实,但还是能一眼认出吴朴慧,因为她的头盔上有一个大大的红色蝴蝶结,这是她身上唯一能看出是女性的身份标志。

不只是吴朴慧,在这场人与火的终极较量中,没人能忽视“骑士”的存在。

缙云山地势陡峭、山高林密。山火突发前,它是徒步登山圣地;山火突发后,从前的优势都变成了扑救的“拦路虎”。山太高太陡了,一般车辆没法将油锯、灭火器等物资送到前线,焦头烂额之际,“骑士”来了,他们飞驰在陡峭的山路上,一趟又一趟将物资和人载到前线。

路是挖掘机新挖的,又窄又陡又滑,很多骑手都摔倒过。在一条坡度大于70 度的陡坡上,一位骑手冲锋时摔了下来,鲜血直流。大家冲上去把他抬到医疗点,将碘伏倒向伤口,随即响起了一声惨叫。

一位骑手倒下了,还有无数骑手在冲锋,山下还有无数骑手在等待召唤。以前,车掉了一小块漆他们都会心疼,现在,只要还有油,车摔得再破,他们也会往前冲;以前,骑行时的背包必须要酷,现在,有一个竹背篼他们就自豪不已。

有人问:“这么贵的摩托车,舍得吗?”

他们说:“消防员拿命去拼,我们这算啥!”

缙云山上,“骑士”浩浩荡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一名消防员感慨道:“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重庆山火的扑灭就是重庆人民用摩托车载出来的!”

千万个“小家”组成万众一心的“大家”

卿兰英的家就在北碚歇马街道。8 月21 日晚,虎头山起火时,她在小区门口看到了火光,心头一紧。担心在山上灭火的人没水喝,她对丈夫廖红江说:“走,我们去送水。”

山火救援者组成“人墙”传递物资。图/冯驿驭

夫妻俩到旁边的小商店买了两箱水,商店老板一家听说他们要送水上山,也加入进来。于是,两家人骑着3辆摩托车上山了,将几箱水交到了警察手中。

第二天,眼见火势越来越大,夫妻俩坐不住了。他们本是做装修的工人,在这座城市打零工,但那几天,他们根本没心思干活,而是跑到缙云山脚下报名当志愿者。他们想去一线灭火,可一个46 岁,一个50 岁,都被拒绝了。

后来,廖红江“混”进了摩托车队。他骑着那辆平时用来维持生计的摩托车上山了。这辆摩托车比不上越野摩托车,跑山路有些吃力,但只要有人上山,他就送,载过志愿者、消防员,也拉过灭火器、矿泉水、盒饭等。

廖红江拉过的物资里,有些还是经妻子卿兰英的手分发出去的。

8月24日,没办法上山的卿兰英来到歇马街道办事处集结点,她看到一车又一车的物资不断被送进来,司机一吼:“来志愿者!”便有一群人迎上去,有序将物资搬下车。她也立马加入进去。

矿泉水、灭火器等物资被堆成了一座座小山,这些都是由卿兰英和其他志愿者搬运、整理的。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把物资分发出去,由等候在外的摩托车骑手们送上山。

与山上的志愿者队伍有些不同,这里的志愿者,很多都是和卿兰英一样40 岁以上的女性,她们的丈夫或儿子大多在山上。她们勤劳、细心、热情,从山上下来的年轻志愿者形容她们“就像妈妈一样”。

在北碚,像卿兰英这样全家总动员的志愿者还有很多。

谭华玲家住北碚老城区,她丈夫出差回来便上山支援了,她也带着9 岁的女儿和20 岁的儿子在歇马街道办事处集结点做后勤保障工作。她的女儿虽然年纪小,但所有人都记住了这个勤快的小姑娘。小姑娘搬不动24 瓶一箱的矿泉水,便搬12 瓶一箱的;站在长桌前,她只比桌面高出一个头,却把上面的盒饭、饮料等收拾得整整齐齐;她还在会议室里装头灯,动作麻利地将头灯的松紧带嵌入3 个卡槽的缝隙里,装完一个又一个……

刘素英8 月22 日就来当志愿者了。那几天,她的丈夫一直在山上运送人和物资,还拉过几名消防员来家里洗澡。

刘素英夫妻俩都不是北碚人,但在北碚歇马打工10 年了,他们早把这里当作家,为扑灭这场山火拼尽了全力:“北碚给了我们一碗饭吃,我们要回报她。”

在歇马街道办事处会议室的角落里,有一本志愿者登记册,上面登记了近140 位志愿者的个人信息,街道工作人员说:“实际数量比这个多得多。”

志愿者登记册拿在手里轻飘飘的,但看到每位志愿者的姓名、年龄时,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沉甸甸的情感。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支持、付出和努力,正是这一个个“小家”,组成了万众一心、守望相助的“大家”。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连夜驱车12 个小时,疾驰800余公里,陕西西安小伙阮岭终于如愿抵达缙云山。

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奔赴,是心血来潮,也是“蓄谋已久”:通过网络,阮岭知晓了这场不同寻常的山火,一条条重庆儿女不顾安危、争先恐后到火场支援的视频更是让他热泪盈眶。

“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也要去出一份力!”临行前,阮岭装了满满一车的灭火器。

在缙云山下,阮岭卸下灭火器,又背起背篼,到山上当起了“背包侠”。

山高路陡,阮岭手脚并用,即便小心翼翼,也不慎摔了几次,腰上背上青一块红一块。有同行志愿者因摔伤不得已回家休养了,可阮岭不想走。

“我不是重庆的,来一趟不容易。”阮岭说。

第一天,阮岭报名参加背送物资,那天他上山下山徒步来回了6趟,回到酒店不到1 分钟便睡着了。第二天,明火得到有效封控,阮岭没有抢到运送物资的名额,于是背起背篼,和“娘子军”志愿者一起,在山上捡起了垃圾。第三天,缙云山明火被扑灭,在阮岭犹豫要不要即刻回西安时,奉节县又突发了山火,于是他改道去了奉节。

和阮岭的专程奔赴不同,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在采访时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遇到了一位来自成都的志愿者大哥,他参与灭火就有些“巧合”了。

“前几天我到北碚来找朋友,听闻这里起火就马上过来了!”说话时,他带着别样幽默乐观的语气,“我都来这里守了3个晚上了,今天还熬到凌晨4点!”

记者连连称赞“好样的”,大哥却摆摆手:“不存在!我们成都,你们重庆,那就是一家人,是兄弟伙!”

山火燃烧时,重庆不是独自在战斗。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为保卫缙云山聚在了一起。大家在一起时说得最多的是“辛苦了”“好样的”“慢点儿”……大多数人都没能来得及停下,向对方介绍一下自己,甚至都不知道拉着自己向前、给自己递来饮料的队友来自何方,但大家不约而同地站立在陡坡上,组成“传送带”,把灭火器、饮品、盒饭、药品等物资传送上山,又把空灭火器、垃圾等传送下山。

一道由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组成的“长城”,屹立在这高山上。

无数微光聚成无穷力量

“北碚仍需紧急支援,现将第五批驰援北碚的志愿者名单公布如下……”

看到公司发出的下一批次志愿者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谢培涛终于放下心来,转身离开火场。

8 月21 日晚,山火突发,北碚区水土街道万寿社区立即征召志愿者进行支援,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两江新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立即响应,迅速派出志愿者奔赴前线,项目部主任谢培涛就是其中之一。

次日零时,谢培涛等作为第一批志愿者抵达火场指挥部待命。

“我们的任务是协助1 号火场的扑救工作,阻止火势蔓延。”谢培涛说,“山上情况比预想的更复杂,夜深后,火光看起来比白天更吓人。”

鏖战了10 余个小时,直到8 月22 日下午5 时左右,1 号火场的明火才终于被扑灭。这时,谢培涛同一批志愿者下山换防,可他一步一回头,始终不愿离开,“看着仍在奋战的消防员、武警官兵和志愿者们,我想继续留下”。

“但我确实没力气了!”说罢,谢培涛立即拿出手机向公司发出了加入下一批志愿者的请战申请。

“从8 月21 日开始,每天公司都组织了志愿者参加前线救援,共有100 余人参与山火扑灭行动与物资运送。”两江新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其实,在这次抗击山火的战斗中,如两江新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一样,各行各业组建起一支支火线救援突击队,带着物资增援火场。

重庆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组成隆鑫山火救援队前往火场救援,连夜组建四轮沙滩车队赶赴现场;

西部航空航空安保部安全员大队队员自发组建山火救援党员突击队,参与扑救山火工作;

中铁建重庆投资集团传感器公司发挥优势,调配5 台挖掘机及50余名突击队员,参与防火隔离带构筑工作……

来自各方的救援物资也飞速抵达。

其中,有汇聚十几万元爱心捐款的国有企业购置的食品、药品和消防工具等;有民营企业捐助的物资和现金;有慈善系统募集的公益基金;有谢绝登记姓名自发赶来的群众送来的草帽、劳保服、书包……

“接收点每天电话铃声不断,各种物资支持源源不断,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一呼百应’。”北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临时救援物资接收点志愿者孙智说。

还有很多细微却暖心的举动——

北碚区4 个诊所联合在微信朋友圈公布地址和电话,免费为在灭火中受轻伤的救援者治疗;重庆市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美天支队的出租车驾驶员们在扑灭明火后,仍赶赴现场协助环卫工人清理垃圾……

当然,还有如重庆822救援队一样的民间救援队伍,如“朝阳大妈”一样的志愿服务队伍,一趟一趟运送物资的卡车司机,一个个零售行业小摊主……无数微光汇聚无穷力量,为山火的扑灭打下了坚实基础。

众志成城,人定胜天

“胜利啦!胜利啦!”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响彻缙云山。

8 月25 日23 时,经过各方救援力量奋力扑救,缙云山明火被有效封控。8 月26 日8 时30 分,缙云山明火被全部扑灭。

经过五天四夜的战斗,团结的雄心最终战胜了肆虐的山火!

这是一场怎样的山火?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应急管理部南方航空护林总站、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陇南支队派出1000 余名消防员驰援重庆;重庆市区应急局专业救援队伍、市区消防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武警官兵,区县林业、公安、民兵、乡镇等力量共2.5 万人次参战;11000 余台(套)装备上场,12 架直升机洒水3641吨……

至于志愿者,没人知道确切的数字。每位到火场的志愿者都说,山下山上乌泱泱的都是人,数不清。

这是一场怎样的扑救行动?

重庆人民自发欢送外省救援队伍。图/朱高祥

有志愿者打算带两箱矿泉水,结果到了发现大家都是这么想的,现场的矿泉水堆成小山;被告知“女娃儿就不要上去了”,一位女志愿者就悄悄换了一个点,把头盔戴起,头发藏起,最后如愿以偿;凌晨3 点,一位辛苦了一天的志愿者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配了几张在山火现场拍摄的照片,“因为这个时间我的父母已经睡觉了”;有志愿者帮一位消防员找到了走散的队友,辛苦了多日的消防员感激地朝志愿者鞠了一躬,志愿者再也忍不住泪水,也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参与山火扑救任务的救援人员下山休息,一位95 岁的老婆婆深夜为大家煮粥,一直忙到凌晨2点多;前线人员说太热了,矿泉水都烫,大家就想办法送去冰水、冰饮料,久经火场的消防员第一次在火场喝到冰水;每一支从重庆离开的消防救援队伍,无一例外地都被重庆人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感谢,恨不得把自己的家都塞进救援车让他们带走……

这是一场怎样的胜利?

山火被扑灭后,重庆市北碚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副所长娄集在朋友圈里写了一篇文章。“等我们全部到达山脚地面,才感受到重庆人民的齐心:出口处挤满了人,唯独让出一条通道给下山的人;过关卡的时候,两边密密麻麻的群众在高喊感谢的话;递水的、接过毛巾蘸水的、送西瓜的、送口罩的,甚至因为我不小心举了下手指,一个大哥就把烟递过来了……要不是太累,我真可能会哭!”

人心从来是一种力量,更别提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齐心力量。正是因为这无数回的感动和一次次的守望相助,让重庆在重大灾难的考验面前获得了磅礴的力量。那一个个逆向奔赴的身影,就是一面面耀眼的红旗;那一张张刚毅的脸庞,就是一颗颗闪耀的明星。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应急管理部南方航空护林总站、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陇南支队感动了重庆,被授予“感动重庆”特别奖。他们却说,是重庆感动了他们,感动了中国。

“这次到重庆参加森林灭火扑救任务,重庆人民对救援队伍的周到热情让我们深受感动,重庆人民在困难面前展现出的团结、坚强让我们倍受鼓舞,重庆不愧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森林消防局局长徐平感动地说。

决战缙云山火,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

有网友发出了这样一句感慨:“重庆山火,让我终于深切体会到国歌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什么意思了,感动我们的重庆山火救援者便是最生动的诠释。”

猜你喜欢
缙云山山火火场
基于无人机进行火场搜救设备的研究设计
美国加州各地山火肆虐 已造成6名消防员死亡
山火难熄
前方火灾,超人出动!
缙云山
缙云山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群落特征
陈群的诗
加州山火凶猛难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