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习幼学
——老来重读《初学论说精华》杂释感悟

2022-09-15 07:07张中和吴建萍
陕西档案 2022年4期

文/张中和 吴建萍

(接上期)

六、倡兴诸业

《说渔业》,泛舟烟波,“张网持叉,捕取鱼类者曰渔业,业此者曰渔户”。沿海最盛者“惟鱼”,内地江河,鱼类“尤黟”。因采捕沿用旧法,患“获利之不丰”。作者主张倡建渔业公司,总结经验,“以谋推广”。

《说瓷业》,“自海通以来,洋瓷充斥”,我国瓷销反居人后。欲振兴唯有改良。“俾(使)质粗者,易为精;式之旧者,变为新”。

《邮政便民说》,未有邮政前,公文有“驿递”。民间书信,私托民局,或商家运货捎带,“不便甚矣!”自有邮政专司,“投书一函,纳税无多,寄递“甚速”,“岂非便民一端乎?”

《说通商之利害》及《服用国货说》。大利大害,均在通商。彼“以金来我以货往,利也”;反之“害也”。行文追溯了我国通商,始於“五口之约”。“厥(等到)后商埠商场日多”,出口不抵入口(逆差),“蒙其害者深矣”。为救亡计,当用国货。坦言轻视国货,此”自戕(杀)之道也”。处商战之世,所谓“不战屈人之兵者,庶几(差不多)近之”。

《说储蓄》《救国储金说》《说兵》,内敛家国情怀,聚之述之相辅。

蜜蜂酿蜜,“以备冬粮”,善持家者,储蓄“以备意外之需”。(《说储蓄》)

乙卯之春(1915),上海志士,愤外患之威逼,倡救国储金说,响应全国。这篇《救国储金说》成文,当推此际。文曰:“救国,急事也;储金,义务也”。(我理解是募捐),不是“万众一心,庸(岂)有济乎?”若“财力足”“武力足”,而“犹谓国不可救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安内御外,咸恃兵力”。作者建言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如此,“二十年后,通国皆兵”,也就是全民皆兵的思路。(《说兵》)

《说工》文的结论:“我国工业不振,故国民生计日艰,而农商亦交受其病”。故而疾呼:“速求变计哉!”

新中国成立前,我所接触的工业品,皆冠以洋字:洋布、洋钉、洋袜、洋火……在农村,除洋火偶用外,余皆无力受用。做饭借火是常态。用蓬草夹借火种,边走边吹。可见“变计”之难。

新中国成立后才迅速发展起轻重工业体系。至今,我国工业链,举世无二: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几乎所有产业进入全球前五,多数深耕产业进入前三或第一。当然也有短板,不断攻坚升级,乃为历史重任。

七、家居生活

《说衣服》,“鸟有羽,兽有毛,所以护身者也”。人护身有衣服,富人衣料“帛与裘”;穷人“以布与棉为之”“帛而垢腻(易脏),不如布之清洁”。强调“少不衣裘”。《说棉》,有草本木本之分,“其价廉於丝棉,而功用则过”。

《说菜》,“蔬属也,其味清腴(肥),胜过梁肉”。乡人“以佐膳者多矣”。根据文中描述,冬则“叶碧如油”,春则“花黄如金”,“子以榨油,烹物燃灯”判断,此菜似指油菜,或称土油菜,其根叶皆可佐膳。

其实北方乡村,野菜品种不少,过去农人,多食野蔬。现今市人,为享口福,而光顾农家乐者多矣。

《说村居之乐》,“茅屋数椽,疏篱外绕,非乡村之景象邪”。城市人居此,“必愀然(容色变)”,但空气清新,“挹(酌)淡荡之清流”,偶游其间,“襟怀且为之一旷”。若久居,“春闻鸟语,夏听蝉鸣,秋瞻陇亩之黄云(稻熟),冬赏山林之白雪”,四季景易,“而乐亦无穷乎!”

作者描述的诗意乡村,显然是原生态的牧歌田园之境。难怪唐王维营居蓝田辋川,乐此不疲。不过平原之乡,鲜有山水之惠,但较水泥楼林里的喧闹城市,其利於养生倒是事实。

八、卫生防疫

《说不洁之害》,关注的是个人卫生。“卫生之道,首重清洁”。诸如居处、衣服、身体,以至“凡用百品,无污点”,故“病毒不生”,身心健康。尤为幼童,“蓬首垢面,口臭(时无刷牙习惯)衣秽者众”“非独见憎,易酿疫疠(恶疮)”。凡我青少,须“革除此恶习也可”。

至於公共卫生,以《学校卫生说》为例。“处公共之地,而不负公共之责,是谓之无公德心”。为保持公共健康,保持空气流通。“彼道家之导气,方士之炼丹”,无关於卫生。

《戒吐痰》,“有碍卫生,吐痰其一端也”。痰“惟承以巾,或受以嚣,斯可矣”。吐痰若不择地,不避人,受人憎恶,叹为无有公德,当“痛戒之哉!”

“疫之祸,烈於水火,尤捷於电”。这是《防疫论》的惊悚之笔。防疫之道,在“厉(严密)行”个人和公共卫生。“愚者不察,辄假迎神赛会”,以逐疫气,耗财而疫未除。

防疫的基本思路与今无外,但其举措较今简陋,无戴口罩勤洗手之说。当然更无,也不可能像现今防疫,全国动员,封城封村,检疫留观,动态清零之现代做法。灭疫之法,文未述及。想必只能靠安全、有效、廉价的祖传中医中药。

九、历史人物

文涉历史人物,当属精英。除孔融、司马光、岳飞而外,余无专论,而是文中例补,如苏秦、韩信、刘琨、班超等。

孔融,东汉鲁人。兄弟七,融行六。其四岁,与诸兄食梨,辄取小者,人问之,对曰:“法当如是!”“融之能尽悌道(弟让兄),非由其能知让德乎?”“推此志也”,厚财、丰产,“亦举而让之可也,独区区一梨乎哉?”难怪作者篇起虚冒:“让,美德也。让而行於兄弟间,美之美者也”。(《孔融让梨论》)

《司马温公击瓮论》开门见山,“世间以温公之击瓮为智。吾谓非独智也,且有勇焉”。其证如下,温公时为“垂髫总角,力尚无多,安能以区区之石击破巨瓮哉?”由於救人心切,投石过於“气奋”,致瓮破水流,坠童得救。

急而生智,勇而破之,入情入理。

《述岳飞之忠勇》,“二帝虏,两河陷”。是指宋徽宗、钦宗被金人虏去,河南河北被金人所夺。面对金人屡屡祸患,岳飞率师讨逆,“累战皆捷”。金人惮(怕)之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何其之勇。本欲渡河直抵黄龙,“迎还二主”何其之忠。惜为奸桧所忌。“志不得遂。”这是“飞之不幸,抑亦宋之不幸也夫”。

苏秦断炊与韩信伏裈的故事,皆寓於《知耻论》这篇文章中。苏,战国时人,初学未成,游说失败。父不认子,嫂不为炊。“苏秦断炊,耻也”。知耻而后勇,“不久而相六国”;韩信知胯下之耻,而后登“拜将台”。文以扼重“知”字,前用擒纵法,后以倒捲法曰:“今我国民之耻……几於书不胜书”。最后作者愤然,“既受奇辱,当雪其耻”。

《爱国必先爱身说》,其首要是“加意体育,增强体质”,以雪西人诮我“东亚病夫”之言。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弱,“欲为国宣劳,而力不足以济之,爱国何云乎哉?”刘班正是践行了为国强身的典范。刘琨,东晋人,闻祖狄被用,慨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班超,东汉人,常投笔鸣志:“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后卒(从戎)盛服西域数十国。

十、励练修为

《习劳说》,以比兴起笔,“牛耕田,马曳车,劳则劳矣,习久而不以为苦。曾是人也,而可不如牛马乎,则习劳尚矣”。习劳之法,“家有操作,当代父母为之;校有操作,当代师长为之”。不然,“怠惰性成,筋骨变为柔弱矣,不可懼哉!”

“疏水曲肱”,被《忍苦说》引用。“苟遇苦而不能忍,则柔志脆骨”。善处苦境者,知饥寒困身,而“不能夺志”。困苦磨励英豪,今人当“奉为师尔”。

《说勤》,勤是“百业之母”。“士勤则学问博,农勤则收获丰,工勤则制造精,商勤则贸易盛”。“恶劳好逸”“饱食嬉游”、臃懒“惰夫”,则“百业不振”。

《崇俭说》,“奢为财蠹”“俭为德”;《节用说》,志在节省用度,否则,“浮费日多,匮乏立至”。

《感恩说》《尊师说》。父母对子女,“鞠育”“教训”者多年,迨子成立,而父母衰矣,子若不知恩图报,反不如“乌鸦反哺”;师者,“代父母教我之人也。苟不敬其师,即不孝其亲矣”“惟孝以事亲者,必敬以事师”。

记得《三字经》有言:“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难怪流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

《和以处众说》与《交友说》,虽各有侧重,但其内核则是“以和为贵”。不和则“相倾、相轧,视同学如仇雠”,不仅“学业有损,操行有亏”。同学研求,乃人生“不易得之遇也”;无友,则不能交流“智识”,切磋“学问”。然友有“益损”之别,损友“有累身心,有亏德行”。

人类高尚的品德,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歌流赤土,诗礼传承”。面对千年古都西安,仰视尚勤、尚俭、尚德、尚武之城门,城训昭昭,亘古永流!环看今日之中国,核心价值观与“四个自信”,促人奋进!

“追溯启蒙翻故怢,一篇读罢头飞雪”。喜今抚昔,感谢教师,感恩教育。教育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戟。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其根本在於尊师重道,重视教育传承。

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提高人的修为,增强生命的感受力。其终极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老来重读《初学论说精华》,别有一番情趣,感悟颇多,梳理“十则”,犹感欢快。“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我俩“老习幼学”的本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