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控建议

2022-09-16 06:11王清清姚艳红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

王清清,姚艳红,罗 莹,严 潜,王 闯,黄 蕊,龚 磊

(1.长沙市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22;2.长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5;3. 长沙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湖南 长沙 410000)

长沙市地处湖南东部偏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常年播种面积在30 万hm2以上,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8 万hm2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傎转移,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当前的水稻种植已从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转变为大户、合作社流转承包模式,耕作栽培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直播、机插秧等轻简栽培模式成为主要栽培方式,轻简化栽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机收机插机械化技术得到普及,植保无人机逐渐推广,导致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笔者根据2017—2021 年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植保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近5 年来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发生新动向,分析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

1 长沙市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

长沙市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发生程度重。常年发生较重的水稻病虫主要有“三病三虫”: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1],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发生。2017—2021 年水稻病虫害总体发生程度均为偏重发生(4 级)。近5 年来每年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分别为77.27、66.86、57.27、66.65、64.60 万hm2(图1)。2019 年全市水稻病虫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均较常年发生轻。

图1 2017—2021 年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及发生程度

2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2.1 二化螟

二化螟,又名钻心虫、蛀心虫,是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也是长沙市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水稻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2017—2021 年间每年二化螟发生面积分别为5.15、5.85、5.66、9.96、13.13 万hm2。近年来长沙市二化螟发生危害上升势头快,近5 年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图2)。特别是第四代发生面积及发生程度连年增加,第四代在部分稻田造成严重减产。2017—2021 年四代二化螟发生面积分别为0.42、1.59、0.73、0.95、2.41 万hm2。

图2 2017—2021 年二化螟实际发生面积

2.2 “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两迁”害虫指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长沙市稻飞虱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长沙市是“两迁”害虫常年重发区,受台风影响较大,每年迁入次数、迁入量均有差异,不同年度间水稻“两迁”害虫发生面积有较大的波动,平常年份偏重发生,严重时能达到大发生。2017—2021 年间每年稻飞虱发生面积分别为15.87、11.9、12.78、14.73、11.1 万hm2(图3)。2017—2021 年间每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分别为6.2、5.4、5.36、11.8、12.06 万hm2。

图3 2017—2022 年“两迁”害虫实际发生面积

2.3 纹枯病

纹枯病是湖南省二类农作物病虫害,也是长沙市水稻上常见病害之一,水稻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近5 年来,长沙市纹枯病发生面积和程度呈下降趋势,但发生面积均在14.5 万hm2以上,其中有2 年超过23 万hm2,仍是长沙市发生面积最大,发生范围最广的水稻病害。2017—2021 年间每年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分别为24.9、23.74、17.85、17.26、14.53 万hm2(图4)。

图4 2017—2021 年纹枯病实际发生面积

2.4 稻瘟病

稻瘟病是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也是长沙市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具有点多面广、发病品种多、为害重的特点,严重时造成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近年来长沙市稻瘟病发生面积有上升势头。2017—2021年间每年稻瘟病发生面积分别为0.34、0.16、0.20、0.32、0.4 万hm2(图5)。

图5 2017—2021 年稻瘟病实际发生面积

2.5 稻曲病

稻曲病是湖南省二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发生在中稻和晚稻上。稻曲病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年度间差异很大,若破口抽穗期遇上阴雨天气,导致稻曲病发病严重。2020 年和2021 年8 月份一季稻破口抽穗期阴雨天气多,没有进行预防的农户稻曲病发病严重,尤其是山区湿度较大的地方发病更普遍。2017—2021年间每年发生面积分别0.72、0.91、0.3、1.33、1.3 万hm2(图6)。

图6 2017—2021 年稻曲病实际发生面积

3 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3.1 长沙市水稻病虫发生特点

综合以上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受气候、耕作栽培、病虫基数、品种布局、农药不合理使用等因素影响,长沙市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病虫害种类增多,虫害重于病害,新病虫害发生种类增加,抗药性增强。二化螟、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在全市范围内发生普遍,仍将是全市水稻病虫害的防控重点。长沙市水稻病虫总体发生为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二化螟发生为害上升势头明显,特别是第四代为害严重,成为影响长沙市水稻丰收的一大制约因子,若防治不力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两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近两年发生为害减轻;纹枯病发生面积和程度呈下降趋势;稻瘟病、稻曲病受品种及气候条件影响大,期间没有出现大面积成灾情况,不同年度之间差异较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长沙市中、晚稻区零星发生;新发生病害水稻根结线虫病来势较猛,扩散较快,呈上升态势。

3.2 水稻病虫发生原因

3.2.1 二化螟发生原因二化螟发生面积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有:一是长沙市二化螟越冬有效虫源田面积大。历年有效虫源田面积稳定在16.3 万hm2以上,2022 年二化螟有效虫源田面积有16.54 万hm2。二是二化螟越冬虫源基数逐年增加。2022 年各县市区越冬代平均667m2有活虫一般为2 491~13 941 头,全市加权活虫量6 628.3 头/667m2,是2021 年的1.5 倍,是2017 年的15.8 倍,近5 年来冬后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图7)。三是桥梁田多。单、双季稻混栽,中稻栽插期长,生育期不整齐,桥梁田、插花种植田块多,早稻收割后,二化螟转移至中稻上危害,有充足的食源条件。四是害虫抗药性增加。随着防治二化螟主推药剂1.8%以上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品种推广年代过长,没有更好的更新换代药剂,导致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表现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2],防治效果不佳,特别是后期大龄幼虫防治难度大大增加。五是防治适期把握不准。二化螟各代发育进度不整齐,农户防治时期掌握不准,难以在防治适期用药,造成防治效果不佳。六是新型施药器械技术需要改进。当前田间病虫防治以植保无人机为主,而植保无人机施药用水量不足时,可能导致对二化螟等基部虫害防治不彻底。七是高位留桩有利于二化螟越冬。机械收割,高位留桩,导致次年田间越冬虫源充足,基数大。

图7 2017—2022 年二化螟冬后基数情况

3.2.2 “两迁害虫”发生原因“两迁害虫”发生程度受虫源、气候条件、耕作栽培等多种因素影响大,近5 年稻飞虱的发生面积稳定在10 万hm2以上。“两迁害虫”的发生与水稻生育期间台风、降雨及迁入虫量、迁入批次关系密切,长沙市常年雨水相对集中在5 月中下旬、6 月中旬至7 月上旬,在水稻生育期间雨水较多,有利于“两迁害虫”的迁入,但是气温30℃以上或者相对湿度70%以下,则不利其活动、产卵和生存[3-4]。另外,长沙市单、双季稻混栽,以种植粗杆大穗、优质高产型品种为主,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加上栽插期、生育期不整齐,桥梁田多,有利于“两迁”害虫辗转为害,为害加重,“两迁”害虫防治难度大,但由于植保部门监测准确,防治得力,有效控制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为害。

3.2.3 纹枯病发生原因纹枯病发生流行受菌源数量、品种抗性、施肥水平、气候条件及耕作栽培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几年田间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逐年减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长沙市4—5 月气温偏低不利于早稻纹枯病扩展。早稻纹枯病发生轻,菌源少,也减少了晚稻纹枯病的侵染菌源,加上后期7—9 月高温干旱、田间湿度低,对纹枯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2.4 稻瘟病发生原因一是长沙市稻瘟病菌源分布面广,有效菌源田面积0.69 万hm2,具备病害流行的基础。二是加上水稻种子来源多、乱、杂,大多数品种抗性弱,部分主栽品种抗性弱,稻瘟病流行风险大大增加。三是部分散户多年未种植早稻,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对早稻进行浸种消毒处理,或是消毒药剂未按标准执行,提高了散户水稻稻瘟病的发生风险。四是稻瘟病等感病品种面积较大,若破口抽穗期遇连续适温阴雨,可能发生较重。

3.2.5 稻曲病发生原因稻曲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气候条件是稻曲病萌发的重要因素[5]。防治稻曲病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种植抗性品种[6-7],不同发病品种与稻曲病侵染的关键生育期-水稻破口期、尤其是破口前几天的田间气候密切相关[8]。水稻幼穗形成至成熟期如遇相对低温、阴雨、寡照的气候条件时,田间发病往往较重[9-11]。

3.2.6 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原因水稻根结线虫病是长沙市近年来新发生的病害,是由水稻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水稻根结线虫寄生在水稻根部,植株地上部仅表现株矮,叶黄,生势衰弱等症状,根部有大量根结出现导致秧苗无法进一步形成须状根。多发生在直播田、育秧田、灌溉地水稻、低洼地水稻、旱稻等田块[12]。2021 年长沙市望城区在水稻上首次发现,并造成绝收、改种。水稻根结线虫病主要借水流、肥料、农具及农事活动传播,近年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跨区作业面积大,导致传播几率增大。2022 年在长沙市望城、宁乡8 个乡镇的早稻和中稻上发生,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严重的可导致绝收改种。

4 水稻病虫害监测防控建议

4.1 加强监测预警

近年来,我国在病虫监测自动化、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预报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以及植保大数据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切实提高了监测效率、预报准确性和覆盖率[13]。配备自动化、智能化病虫害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并结合田间人工监测调查,准确预报发生趋势,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水稻病虫害防治。

4.2 推广绿色防控

4.2.1 农业措施一是统一品种布局。在同一个区域,严格区域布局,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播期,减少病虫害的桥梁田。二是翻耕灌深水灭虫灭蛹。要充分利用二化螟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抢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一般3 月下旬至4 月上中旬),及时将冬闲田、绿肥田等有效虫源田深耕晒垡,灌10 cm 以上深水,浸没稻桩7 d 以上,尽量压低二化螟等害虫虫源基数。三是健身栽培。统一栽培方式为抛秧或机插秧,科学管水,浅水分蘖,苗足晒田,湿润长穗,特别是在分蘖末期适时晒田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蔓延。四是稻草低桩收割。稻桩是二化螟越冬的主要场所,推行稻草低桩收割技术,降低稻桩高度,清理田间稻草及周边杂草,恶化二化螟越冬场所,有效降低二化螟越冬基数[14]。

4.2.2 理化诱控一是性诱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技术。配合精准测报,每667m2放置一个诱捕器,从始蛾期开始放置至盛末期收回,每代换一次诱芯,连片诱杀。放置高度以水稻分蘖期距地面50 cm、穗期高于植株顶端10 cm 为宜[14]。二是食诱技术。配合精准测报,在稻纵卷叶螟成虫高峰期前5 d 左右,食诱装置布置密度为1 套/667m2,安装高度为诱捕器底部跟作物叶尖齐平为准,在生殖成熟前进行雌雄通杀。三是灯诱技术。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在田间优先选用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用棋盘式布局,平原地区每2~2.7 hm2一盏,诱杀二化螟、大螟、稻螟蛉、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等趋光害虫。杀虫灯安装时底端离地高度1.5 m,灯距180 m 左右,定期清扫虫袋。

4.2.3 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赤眼蜂能有效寄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卵,在羽化初期开始放置蜂卡,每隔3~4 d,连续3 次选晴天午后采用对角线将蜂卡悬挂于稻田中,放蜂时将蜂卡套在水稻主干中下部,注意放蜂前后一周内禁止使用农药,以免影响放蜂效果[14]。另外,推广保蛛治虫、稻鸭共生等生物防治和田埂种豆、种芝麻(蓄养天敌)等生态调控配套技术措施,蓄养青蛙、步甲、隐翅虫等害虫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在前期的控虫作用。

4.3 确定防治适期

按防治指标适时用药,做到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专治,以减少施药的面积和施药次数。一般害虫在低龄幼虫期用药,此时防治效果较好,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害虫扩散为害。针对病害,要在发病前期和初期施药防治,一旦病菌侵入作物体内,药剂就很难发挥作用。稻瘟病、稻曲病则需要在水稻破口抽穗期的关键生育期施药预防穗颈瘟和稻曲病。

4.4 科学安全用药

4.4.1 使用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种子催芽前后,采用浸种杀菌、拌种控虫等农药减量措施,达到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水稻根结线虫病和稻秆潜蝇等病虫害的预防控制作用。在秧苗移栽前1-2 d 左右,施用一次防病治虫的送嫁药,可有效预防大田前期螟虫、稻蓟马、稻飞虱、稻杆潜蝇等害虫。

4.4.2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根据预测预报和田间发生实际,重点抓好1、4 代螟虫、2、3 代稻纵卷叶螟和2、4 代稻飞虱的防治,以控制害虫基数。在病虫发生初期和轻发生时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早防早控、减轻后期压力。主要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苦参碱、枯草芽孢杆菌、四霉素、春雷霉素、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等。发生程度较重时,应尽量选用三氟苯嘧啶、阿维·甲氧虫酰肼、甲维盐·茚虫威、溴氰虫酰胺、烯啶·吡蚜酮、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嘧菌酯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型农药。

4.4.3 科学轮换用药为了延缓害虫抗药性,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一季多次单一使用同一药剂。同时要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
“美人计”诱芯绿色防控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报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二化螟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
浅谈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请不要给我全部真理
农药会影响稻纵卷叶螟产卵及生理生化指标
艾法迪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