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视域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研究初探
——以锦州地区为例

2022-09-17 06:33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锦州照料调研

文/牛 笑 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讲 师

杨梦阳 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赵兵兵 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教 授

引言

近10 年来,我国已跨过了第一个快速人口老龄化期,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 年前后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国家战略。近些年来,关于养老模式的讨论与研究层出不穷,关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也大量涌现,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我国正从“未备先老”到“有备而老”的道路上快速前行。

1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研究背景

1.1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内涵

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的养老模式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在家庭的基础上,通过一些专业化的上门服务解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困难;社区养老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相结合,让老人不离开社区就能够享受到专业的服务,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则是通过各种资助或者老年人自助的方式,为集中在机构内部的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性服务。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则是包含在社区养老模式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最近20 多年才逐渐兴起的,还处于发展阶段。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又称“托老所”,它的核心理念就是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便能得到专业的照顾。白天老人入托,中心为老人提供生活保健、康复训练、娱乐休闲、营养膳食等,晚上与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种新的养老模式既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又减轻了子女及家庭照顾的负担,弥补了他们不能白天照顾老人的遗憾。在这里,老人还可以与原来的生活交际圈正常交往,不会产生被社会和家庭抛弃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同时还能缓解一些“空巢”老人的空虚寂寞感,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的,是切合实际、符合国情、满足当下社会需求的养老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美、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研究

美国日间照料中心通常有三种不同的模式,有的以教堂的地下室作为空间形态,有的以诊所作为空间形态,更多的还是以乡村旅馆的形式而存在。中心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世界的感受,注重空间的体验,让使用者融入其中,以人的需求与感受为项目的出发点,做到空间环境、人、项目有机结合。

日本老龄化亚洲排名第一,在保留东方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同时,日本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积极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2]。而对于社区养老中最重要的日间照料中心,日本则创新性地提出了养老措施复合化的新模式,即将日间照料中心与其他公共设施联合建设,例如与幼儿园合建,既整合了资源,又可增加老人与孩子的交流,增加了生活的乐趣,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

1.2.2 国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

目前北京市的养老模式为“9064”,即90%的老人选择有社会化机构辅助的居家养老,6%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4%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在新建小区中按照相关配套标准配备日间照料中心,其中必须要有相应的娱乐健身、康复理疗等设施;既有小区则在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新的完善和补充,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环境宜居、交通便利、就医便捷、就近养老的城市环境。

上海的养老模式为“9073”,但近些年来,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八零后的父母逐渐成为新增老年人的主力军,社区养老的比例逐渐上升。当下的上海居家养老模式多为上门辅助照料服务和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相比之下,后者能提供包括就餐、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及通过社区的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等实现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

2 锦州地区养老现状调查

笔者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锦州地区的中老年居民(60 ~65 岁之间)95%都会选择居家养老,仅有4%的居民会选择机构养老;而74%的老龄居民(65 ~75 岁之间,含65 岁)目前为自己照顾自己或者夫妻俩相互照顾。居家养老仍为这一地区老年人的主流意向,但日常生活的协助照料、保健医疗和精神层面等多方位的需求也驱动着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快速发展。近三年,锦州市区内新成立日间照料中心的数量占过去十年内总数的80%以上。这些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既有新居住区配套建设,也有老社区闲置资源整合改造而来。

2.1 调研对象的概要

笔者从锦州地区近五年成立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中筛选了有代表性的三所展开调研(表1)。三所分别建于2018 年和2019 年,其中一所为新建居住区配套修建,另外两所为原有居住区闲置建筑改建而成,采用三方协作(地方政府、社区、民营企业)的公建民营管理模式,其规模为建筑面积160 ~300m2(用地面积从200 ~400m2)不等,可容纳老年人15 ~25 人。

表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2 调研对象的功能类型分析

通过对三所照料中心的调研可以发现,无论是配套新建还是闲置建筑改造,其核心功能主要包括: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医疗保健与辅助用房这四大类(图1)。按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的要求,以上四类用房的面积占比分别是:生活服务35.7%、休闲娱乐15.5%、医疗保健20.3%和辅助用房28.5%。从实际调研中可以发现,三个调研对象的生活服务用房面积占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有的甚至超出规范的要求(对象C 占比超过了50%),休闲娱乐部分用房多与生活服务用房共用,如多功能活动室多与餐厅共用;医疗保健用房的面积占比不足,其实际调研对象比例一般在8%~12%之间。在问卷探查和访谈中发现,目前锦州地区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多为闲置建筑改造而来,其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部分新建中心也多为居住区内的配套设施,受到居住区规模和开发商经费投入的限制较多。因此,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的日间照料中心都存在着功能合并与缩减的现象;生活服务与休闲娱乐功能用房占比最高,约占整体的80%左右,且二者多存在着功能共用的情况;由于专职从事社区医疗康复的护理人员欠缺,医疗康复设备不足,导致了医疗保健用房的面积占比普遍压缩,甚至部分照料中心中的该空间沦为使用率极低的“鸡肋空间”。

图1 调研对象功能类型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调研对象的空间组成分析

通过三所中心的空间组成对比可以发现,新建或改造的建设形式对日间照料中心的空间组成影响较大(图2)。新建日间照料中心(中心A)的组成多为主从型空间,常以多功能活动空间为核心,这类空间组成的优势是空间的利用率较高,可以压缩交通空间,有效地缩短服务流线,同时也能减少看护的视线盲区。另外,由于围绕着中心大空间围合式布置,因此室内的采光与通风情况相对较好。不足之处是由于中心空间直接联系着大部分功能空间,因此动静分区干扰度较高,很难满足静态行为的需求。

图2 调研对象空间组成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既有建筑改造而来的日间照料中心(中心B、C),其空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建筑功能空间的影响,因此其空间类型多为并列型或混合型。并列型(中心B)空间的优势在于各功能空间的相互干扰较小,动、静态行为不受约束。不足之处是交通空间占比较大,服务流线较长,室内空间的采光、通风受限,看护盲区较多。混合型(中心C)照料中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并列型空间所产生的问题,但这一空间类型的形成会受到原有建筑结构或构造的限制。另外,混合型空间的交叉流线较多,会对老年人的动、静态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联系主空间与并列空间的交通部分需要考虑好人流量与轮椅等辅助工具的通行宽度,避免疏散时造成拥堵。

室外活动场地是日间照料中心使用度较高的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一定保健、康复需求的老人来说,室外场地是辅助其治疗与康复的重要空间。从调研中可以发现,大部分新建中心可以满足室外活动空间的配置,且使用效果较好;而改建而来的照料中心很难再提供有效的室外场地,部分照料中心甚至占用了小区内的步行道路或宅间小路来形成室外活动空间。

2.4 调研对象区域内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2.4.1 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

对于老年人来说,基本的生活必要条件就是生活照顾,它涵盖的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针对锦州地区抽样调查显示:54%的老人对营养膳食的烹饪有所需求;32%的老人对个人卫生和衣物清洁方面的照顾有一定的需求;30%的老人对白天的日常起居照顾有需求。调研中发现,三个调研对象在功能属性上基本满足了该区域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而在满意度方面,在餐饮方面(仅从功能空间使用度上),中心C 由于将活动空间与就餐空间分开,使就餐环境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中心B 由于配餐流线与其他流线存在着交叉干扰,因此其满意率最低。清洁与起居方面,中心A 由于服务流线简洁,其满意度最高。

2.4.2 保健医疗方面的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类疾病伴随而来,因此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保健医疗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长。调研中有超过90%以上的老人希望日间照料中心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医疗与保健服务。但结合锦州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日间照料中心作为社区医疗的下一级,很难提供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在医疗方面,除了简单的外伤处理和血糖血压检测,其更主要的服务是对老年人突发性疾病的监控和及时送医,也就是说在医疗方面,减少空间内的看护盲区的意义要远大于提供更大的医疗空间。保健方面,调研中发现锦州地区大部分照料中心所提供的多为推拿按摩类的保健服务,有的配置了部分物理康复设备。很多保健服务如营养膳食、定期的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的咨询与宣传等并不需要在一个固定的功能空间内完成。

总体来说,目前锦州地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在医疗保健方面是需求大于供给,调研的三个代表性实例其医疗保健功能的面积占比在8%~12%之间,远低于规范要求的20.3%。面积上的达标相对简单,而专业的医疗人员和必要的医疗设备的配置才是其建设的内涵。日间照料中心所能提供的治疗保健服务对上一级社区医疗的依赖度很高,通过纵向对比北上广等城市的发展模式可以发现,只有这一地区社区医疗逐渐完备后,照料中心所能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才能日趋完善。

2.4.3 精神层面的需求

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属于高层次的追求,对于老年人也是如此。对于退休老人来说,寻找一些拥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伙伴去缓解焦虑和释放压力,多参加各类活动,有助于找到发泄口,使其身心愉悦。彼此间兴趣爱好的交流,相互的聊天开解,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孤独感,起到很好的精神慰藉作用。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在日间照料中心中,由于精神层面需求的影响,其内部动态行为空间的需求远大于静态行为空间,因此中心A、C 在此方面的满意度要好于中心B。

3 锦州地区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的探讨

3.1 区域布局模式的探讨

通过对调研对象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内配套新建的照料中心,在功能、空间及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等层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现实情况是,锦州地区8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于成立超过10 年以上的既有社区,很多既有社区不具备新建的条件,因此,由闲置建筑改建而来的照料中心将会成为主体。而改建最大的问题就是其规模的限制,其规模增大后带来的连锁影响是:内部服务流线加长、看护盲区增多、医疗保健等配套设施无法满足、采光通风环境不良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规模较大的既有社区,可以考虑化整为零,结合这一地区社区内网格化布局,形成小规模、多布局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模式。笔者认为建筑面积250m2左右,服务人数在10 ~15 人之间的日间照料中心是较为合适的规模。这种布局模式覆盖范围较小,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达性较高。区域内的服务对象彼此间相对熟悉,更易拉近距离。服务人数少,对于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的服务压力也会减轻。

3.2 照料中心选址的探讨

在选址问题上,首先要考虑社区人口结构、街道可达性及社区配套功能与设施的结合等因素[3]。尽可能与社区医疗、文化设施相邻近或形成复合设计,集合的社区资源更有利于照料中心提供更广泛和优质的服务;其次,由于锦州地区属于寒冷地区,其空间内部对日照的需求度较高,加之老年人普遍具有喜光心理,因此在选址评估上要着重考虑南向的日照与采光因素;最后,选址还要考虑交通工具的可达性与便利性,突发性疾病的救助需要救援车辆快速到达照料中心所在的位置,以保证抢救的及时性;老年人接、送的交通工具要方便进出且便于停车,最好有老年停车位的设置场地。

3.3 照料中心空间设计的探讨

结合锦州地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状况与该地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笔者提出了几点空间设计的设想。

3.3.1 功能类型的配置

在功能类型上仍以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医疗保健与辅助用房这四大类功能为主,但之间的面积占比结合锦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整。首先,医疗保健功能由于目前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此这一功能区的面积占比可适当下调至12%左右,同时,设计时也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使其与其他一些静态动能空间相邻近或形成复合空间,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其次,对于既有建筑改造而来的中心,由于整体规模受限,因此可考虑加以整合形成复合功能空间,如多功能活动室可以复合餐饮、保健、康复训练、理发等一系列功能,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缩短交通流线,减少看护盲区。

3.3.2 空间组成的选择

日间照料中心在空间组成的选择上,如有条件应尽量选取主从型空间,这种空间组成更易形成复合功能,以多功能活动室为中心的大空间能够形成多种社交空间和功能用途,可以加快老年人对陌生环境的融入速度,同时这样的主从关系也为老年人社交的开放性和私密性提供了多种选择。因为主空间的利用率较高,容纳人数相对较多,因此主空间应临近外墙,保证充足的日照、采光与通风。主空间内家具与设备的布置应考虑好其空间内动态流线的关系。考虑到复合功能的使用,主空间内可设置可移动的隔断,以根据功能的需要随时改变空间的大小。

对于一些既有建筑改造而来的、没有条件形成主从型空间组合的,也可考虑选取混合型空间。混合型空间需要着重处理交通空间。由于人流量较大,通行频率较高,因此需要保证其通行的宽度和空间的照度。

3.3.3 动、静空间的划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考虑照料中心的动静分区,满足动区(交流、舞蹈、棋牌等)和静区(休息、阅读等)互无干扰,满足老年人不同类型的需求。如果空间条件不允许,在动、静空间的选择上应更多偏重于动区,满足老年人交流、活动的主要需求。另外,对于动空间内的流线应充分考虑其可循环性,动线循环后,可以激发老年人的社交心理,增加互动的机会,同时也能够大大减少看护盲区。

结语

通过对锦州地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地域、社会背景、老年人的需求等因素影响着照料中心的发展,作为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之间的触媒,其设计过程既要着眼于宏观区域的大背景,也要关注到微观老年人的各类需求,因此其整个设计过程应综合考虑区域布局、选址、功能配置、空间组成等各方面的因素。

猜你喜欢
锦州照料调研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锦州银河艺校作品展示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ResearchontheNegativeMotivationofHighSchool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