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某三甲医院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

2022-09-18 04:44施贵宁蒋枝伶高小清黄一华
广西医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护生批判性学历

施贵宁 蒋枝伶 高小清 黄一华 余 丽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广西南宁市 530021)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反思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做出合理判断及正确取舍[1]。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素质,被认为是医学卫生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并已成为护理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2-3]。临床工作中护理对象的个体存在差异,护理环境具有复杂性,很多患者的病情是突发多变的,因此护士不再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应具备较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实习阶段是护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本研究调查广西某三甲医院实习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藉此引导护理教育者重视对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在广西某三甲医院实习的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实习时间≥1个月;(2)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因某些原因无法完成临床实习者;(2)不能理解问卷内容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量表:(1)一般资料调查表。采用自制的调查表收集实习护生的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本人学历、民族、宗教信仰、居住地、父母亲学历、家庭氛围、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家人从事医疗相关工作等)和学习、实习情况(实习时长、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是否喜欢护理专业、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社团活动、是否有课外阅读习惯)。(2)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采用由美国教育学家Facione研制,由彭美慈等[5]翻译和修订的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CTDI-CV)评价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量表共7个维度70项条目,包括30个正向条目,40个负向条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正向条目从“非常不赞同”至“非常赞同”分别赋值1~6分,负向条目反向计分,量表总分为70~420分,得分越高表示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内容效度指数为0.89。若某一维度的得分≥40分,表明在该维度有较强表现。总得分≤210分表示有负性批判性思维能力,211~279分表示批判性思维倾向性不明,≥280分表示有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350分表示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强。

1.2.2 调查方法:将问卷内容放入问卷星平台并生成问卷二维码。调查员经规范、统一培训,建立实习护生微信群,向其说明研究目的并获得知情同意后将问卷二维码和地址链接(https://www.wjx.cn/jq/84297443.aspx)发送到实习护生微信群,以不记名的方式收集问卷信息。电子问卷设置统一指导语,说明填写注意事项,通过“作答次数限制”的功能设置,避免同一个对象多次提交问卷,并将问卷的每个条目设置为必答项目,剔除答案矛盾和作答时间<120 s的问卷,保证问卷质量。按照样本量不少于变量个数10~20倍的原则[6]。本调查涉及16个研究因素,故最小样本量为160份,最大样本量为320份,考虑到调查过程中可能存在失访,故增加20%的样本量,因此共发放384份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为95.8%。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习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情况 368名实习护生的CTDI-CV总得分为150~415(283.92±36.50)分,其中53.3%(196/368)的护生有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CTDI-CV各维度中认知成熟度维度得分最高,而寻找真相维度得分最低,见表1。

表1 实习护生CTDI-CV各维度得分情况(x±s,分)

2.2 不同特征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比较 女性、本人学历为本科、非独生子女、家庭氛围非常民主、主动自愿选择护理专业、喜欢护理专业、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实习护生CTDI-CV总得分高于同类其他特征的护生(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实习护生CTDI-CV总得分的比较(x±s,分)

续表2

2.3 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多因素分析 以CTDI-CV总得分为因变量(以原始值纳入),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变量赋值见表3,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历、家庭氛围、是否喜欢护理专业、课外阅读习惯是影响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均P<0.05)。见表4。

表3 变量赋值情况

表4 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 论

3.1 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临床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其贯穿于整个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护生CTDI-CV总得分为(283.92±36.50)分,高于既往调查结果[7-9],但低于帕孜来提·赛登等[10]对新疆地区实习护生的调查结果,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教育环境存在差异有关,同时也低于袁媛等[1]对军医大学护理本科生、张蓝方等[11]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这可能与纳入研究对象的学历不同有关。本次调查中,53.3%的实习护生有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认知成熟度维度得分最高,而寻找真相维度得分最低,与相关研究结果[12-13]相似。护生作为护理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临床实习阶段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机。笔者建议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借助Seminar教学法、反转课堂、小组讨论等多种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临床带教老师针对患者的实际护理问题,积极引导护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激发其探索真相的兴趣和能力。

3.2 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

3.2.1 喜欢护理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会对本专业有更强的价值感和认同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面对问题时,更善于思考、分析原因。本研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喜欢护理专业是影响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因素(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1,11,14]相似。因此,护理教育者应引导护生热爱护理专业,从而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2 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5]。本研究也显示,课外阅读习惯是影响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因素之一(P<0.05)。阅读课外书有益于护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体系,扩大知识涉猎面,同时还能提高护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书籍对批判性思维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16-17],如科学、文学、经济、哲学类书籍对提高整体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农业、语言类书籍可以扩大思想领域,文娱类书籍可以提高分析能力,但军事技术类书籍对系统化能力和寻找真相能力有负面影响。因此,应鼓励护生在学习之余阅读科学、文学、经济、哲学和语言类书籍,定期举行辩论赛、读书分享会、阅读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护生培养课外阅读习惯,从而提高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3 家庭氛围:家庭对孩子性格、习惯、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巨大的影响,孩子在与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反馈后,可以验证自己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辩证地看待问题[18],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因素之一,家庭氛围非常民主的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最高(P<0.05)。原因可能是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下,父母更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拥有自由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孩子通过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来扩宽自己的思维与想法。因此,建议护生的父母多多创造与护生交流的机会,给予护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并适时给予反馈,引导护生建立批判性思维。

3.2.4 学历和性别:调查显示,不同学历的实习护生在认知成熟度、分析能力和寻找真相三个维度上存在差距,学历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预测因子之一[10,13]。同时袁秋环[19]发现,男生的分析能力低于女生;但也有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本研究结果显示,学历和性别均是影响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学历为本科的实习护生、女性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分别高于学历为大专的实习护生和男性护生(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20]相似。原因可能是大专生和本科生的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这对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可能有影响。而女生的心思比男生更为细腻,更善于观察,能更快地发现问题,但性别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还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调查研究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大多数实习护生的批判性思维偏于正性,性别、学历、家庭氛围、是否喜欢护理专业、课外阅读习惯是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护生批判性学历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膨胀学历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知识无力感
“学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