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英语课程中融入医学人文知识对本科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效果▲

2022-09-18 04:44薛英利
广西医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人文

魏 微 薛英利 刘 琦 薛 婷 张 艳

(1 西安医学院医学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陕西省西安市 710021; 2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128)

自20世纪80年代起,医学人文素养的概念在我国医学教育中萌芽,并逐渐受到关注。医学人文素养属于哲学范畴,其实质是医学人文精神,是呵护人的生命、关注人的发展,对人的认识由“自然人”上升为“社会人”所秉持的基本态度。对于医学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阐述。总体而言,在医学实践中,医学人文素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掌握扎实的医学人文社科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第二,对人类与自然、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关注;第三,对人类自身的生命、情感和价值的关注。由此可见,医学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以维护人的健康为根本价值,既是对微观个体的照护,更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和谐共生关系的体现[1]。

医学人文素养由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人文素养构成,前者是灵魂,是医学生人文素养中信念和动力的体现。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医学生将大医、大德、大爱贯穿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职业人文素养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总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促进医学教育回归人文是新时代的召唤,是医学院校的使命。

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养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极低,约为8%[2]。以陕西省西安市某医学本科院校为例,临床专业和全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课总课时为4 200个学时,涉及医学人文知识的课程仅有《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课时总数为72个学时,占比1.7%。医学人文素养相关课程的缺乏可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失衡,无法满足新时代医学健康发展的需要。医学院校对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缺乏重视[3],鲜有资金支持,加之从事临床专业教学的教师自身人文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在授课过程融入人文知识。此外,即便是部分医学类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相关课程,但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根据新时代赋予医学生新的使命而不断更新,导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4]。因此,有必要优化和调整医学教育结构,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学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需求。医学英语课程兼具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且我校医学课程以西医为主,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会接触到西医文化,而英语课程与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在医学英语课堂上讲授医学人文知识便于开展文化和人文教育。因此,本研究以医学英语课堂为载体,探讨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医学人文知识对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西安医学院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6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1950班、1951班、1952班的155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生98名、女生57名,年龄(19.12±0.72)岁。将1953班、1954班和1955班的159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102名、女生57名,年龄(19.03±0.81)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授课内容 以医学英语课程为平台(医学英语是本校为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等学生在入学第三学期开设的人文类课程,以语言为依托[5],侧重学习社会医学方面的内容,教学持续18周,共计72个学时),使用复旦大学出版社教材《医学英语(社会医学)》[6]。在18个教学周内,实验组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在相应单元进行医学人文知识专题讲解,包括中西医疗体制比较、自闭症、艾滋病、临终关怀、代孕;而对照组授课教师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时不进行医学人文知识讲解。具体授课计划见表1。

表1 两组医学人文的授课计划

1.3 研究方法 (1)为调查和了解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授课前将自制的医学人文素养问卷发布在问卷星上,在各班任课教师的监督下由学生自行填写。共发放问卷314份,回收问卷314份,回收率为100%。此问卷共包含20项客观题目,其中,能够反映学生对医学人文认知情况的题目有5项,源于真实事件、兼顾医学与人文因素的题目共7项,考查学生对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和未来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认识的问题有8项。问卷回收后利用问卷星的统计分析功能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初步统计。(2)每个单元讲解结束后立即进行情景模拟练习,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考评,该项最终得分为每个单元练习的得分之和。考虑到不同单元内容的特点,初步确定采取多元化的情景模拟考评形式,设计不同的考评内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情景模拟练习中的表现由各自班级的教师和另一名指定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的个人主观性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信度,故采用Spearman相关等级系数验证评分者的信度[7],从而尽可能提高分数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本研究中两组评分者之间的信度一致,对学生情景模拟练习的评分具有较高的信度。(3)在讲授医学人文知识的学期期末,在医学英语课程考试中设置与医学人文知识相关的考核项目,题目类型为论述题,分值为20分,占试卷总分的20%。(4)在寒假后新学期伊始,对两组学生的医学人文知识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与期末考试中的知识模块一致,改变题目的阐述方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交。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医学人文素养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人文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了解医学人文的内涵、学科归属,在对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和未来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认识中,有53.18%(167/314)的学生支持其偏向科学、偏向客观,46.82%(147/314)的学生支持其偏向伦理、偏向道德。在进行解剖实验时,有43.31%(136/314)的学生对用于解剖的动物充满尊重之情,但是仍有高达38.85%(122/314)的学生将实验动物视为工具,还有17.83%(56/314)的学生态度更为冷漠,缺少同情。回答源于真实事件、兼顾医学与人文因素的题目时,在对待特殊人群的态度方面,45.54%(143/314)的临床医学生持积极态度,但仍然有39.49%(124/314)和14.97%(47/314)的临床医学生持消极态度和极端消极态度。在回答对医学人文认知情况时,在对自身掌握的医学人文素养的满意程度方面,有52.23%(164/314)的学生选择“非常不满意”,27.07%(85/314)的学生选择“不满意”,3.18%(10/314)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仅有17.52%(55/314)的学生选择了“满意”。 72.29%(227/31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医学人文知识,16.24%(51/314)的学生对此表示“不确定”,11.46%(36/31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医学人文知识。

2.2 两组学生情景模拟练习得分的比较 实验组学生情景模拟练习得分为(82.10±2.01)分,对照组学生得分为(70.40±1.83)分,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t=53.960,P<0.001)。

2.3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 在期末考试中,实验组学生的医学人文知识内容得分为(17.86±2.84)分,对照组为(11.59±3.29)分,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t=18.058,P<0.001)。

2.4 两组学生寒假返校后医学人文知识测试得分的比较 实验组学生寒假返校后医学人文知识的测试得分为(15.66±1.97)分,对照组为(9.17±1.76)分,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t=30.803,P<0.001)。

3 讨 论

本研究中针对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自制问卷充分考虑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实践,题目内容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结果真实可信,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科定位不清,医学人文知识储备匮乏,其医学人文素养亟待提升。笔者认为,提升人文素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校、教师、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动。

第一,学校从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8],清晰界定医学人文课程的学科归属,促使医学人文课程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9],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新医科”的发展主张。但是,鉴于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普遍存在 “门数多、难度大、实验多”的特点,加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量开设新课程难以实施,因此,建议高校强化课程思政,重视现有人文类课程在塑造学生价值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传授知识和育人育德的双重目标。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相关课程中的人文元素,全面加强学生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10]。强化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学之始终,形成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同向同行的局面。以医学英语课程为例,医学英语是医学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结合体,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可将“引导学生解除病痛、关爱病患、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主导思想,在内容安排上选取相关材料,通过阅读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获得医学人文知识,逐步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第三,重视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学生的伦理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医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理念、生活方式深受影响。伦理价值的多元化,导致相应社会问题的出现,如医患关系失调、医学研究与自然不和谐、诊疗过度依赖设备等。因此,社会工作者及新闻、网络媒体等更应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借助互联网,从舆论、文化、思想等多个维度对医学实践过程中体现医生高尚职业道德和素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关怀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把握信息主导,从而真正发挥“入耳、入脑和入心”的启迪作用。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情景模拟练习得分、期末考试医学人文知识方面的得分、寒假返校后医学人文知识的测试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依托医学英语课堂教学,向学生讲授医学人文知识,对于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促进作用。医学院校肩负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医学人才的艰巨使命,如若仍然坚持走注重科学实证的理性教育、忽视人文主义教育的老路,将会更加突显医学教育存在片面性的弊端,影响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社会的和谐[11]。医学类院校应该树立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加强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强化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拓展多元化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并加强校园文化环境、人文氛围的建设[12]。从而促使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进而塑造出德才兼备,具有仁心、仁爱的复合型新时代医学人才。

综上所述,以医学英语课堂为平台,融入医学人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知识积累,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人文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