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研究特征、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2-09-19 05:46林姣姣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图谱劳动领域

林姣姣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交通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探索立德树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整合资源、建立课程、健全机制等视角,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作出了政策谋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已经成为新时期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内涵的必然追求。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相继实施,宣告我国劳动教育开始步入具象、拓展、系统、深入研究的“新时期”。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2010—2021年与“劳动教育”相关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将有助于厘清该领域的发展脉络,辨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为该领域研究的接续递进提供指引。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高质量文献数据是可视化分析的前提。为了较全面梳理“劳动教育”发展理路,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检索平台,有效目标文件时间跨度为2010—2021年,以“劳动教育”“劳动观”“劳动素养”等作为主题词进行精准匹配检索,经过去重、筛选,最终得到有效目标文献813篇,并以Refworks格式导出文献题录等信息,作为可视化分析对象。

1.2 研究方法

将有效数据导入Citespace5.8.R3(64bit)中,时间分区设置为“2010—2021”,时间切片将每年作为一个基本研究单元,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生成核心作者合作图谱、主要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关键词突显图谱,系统呈现劳动教育的研究特征、热点和未来趋势,为后续该领域研究与发掘新内容、新热点和新方向铺设应然之路。

2 研究特征

2.1 文献产量

文献数量年度分布状况可直观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进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1]。基于2010—2021年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的统计,国内劳动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显著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一是缓慢上升阶段(2010—2016年):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教育提出了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为劳动教育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社会应认真贯彻和落实“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积极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地位。整体而言,这一阶段在较长时间内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年均增长量在23篇以下。二是显著增长阶段(2017—2019年):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内涵的必然追求。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表论文数量超过79篇,研究视角不断延展,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快速发展阶段(2020—2021年):随着《意见》和《纲要》的颁布,2020年被称为“劳动教育落地年”,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格局逐步形成,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应正在显现。深化“五育”并举,释放大中小学育人活力,“破立并举”,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成为研究该领域的新热点。这一阶段年载文量总体增速较快且增幅较大,研究热点与政策契合度更高,研究聚焦度持续增强,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

图1 2010—2021年“劳动教育”研究文献数量

2.2 期刊分布

研究成果期刊分布趋势可以有效追踪国内核心期刊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进而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持续开展研究,进行文献检索、论文发表提供可靠依据。经过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来源期刊的系统梳理,绘制了劳动教育研究期刊分布图,含期刊名称、载文量,如图2所示。期刊共有126种,载文量在10篇以上的核心期刊有28种,共载文589篇。《人民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的发文量均超过35篇,上述期刊在劳动教育的研究领域居于核心位置,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域场。

图2 2010—2021年主要期刊“劳动教育”载文量

2.3 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是指对某一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大贡献的研究者,分析研究劳动教育的核心作者群,有利于精准把握该领域研究的整体态势[2]。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得到作者发文量,详见表1。学界普遍认为某一领域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占该领域研究总发文数的50%,是衡量该领域核心作者群形成的重要指标[3]。表1中列出的研究者发文量相对较多,可视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统计显示发文量为3篇以上的作者共计23人,其中刘向兵5年间共发表论文15篇,成为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学者;其次是李珂、顾建军、檀传宝、曲霞、赵荣辉、徐海娇、任平,发文量均在6篇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目前10位核心作者的发文量为76篇,仅占发文总量的9.35%,可见目前劳动教育研究领域暂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发文中心度是研究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如作者的中心度均为0,则表明目前该领域作者的合作研究相对较少。

表1 “劳动教育”研究核心作者一览表(发文量3篇以上)

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作者合作可视化图谱,如图3所示。图谱中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作者之间连线的疏密、粗细与相互合作次数的多少和紧密程度的高低成正比。图3显示,2010—2021年该领域研究者合作网络密度为0.004 6,表明相关研究者之间合作关联性相对较低,没有形成大范围密切合作研究的态势。其中多以2~3个节点组成的研究合作网络为主,稳定且范围较大的合作关系网络还未形成。以刘向兵、李珂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之间连线密集、粗壮且节点较多,表明他们之间形成了比较紧密、稳定、范围较大的合作网络体系,经文献分析,发现其在“劳动教育发展演进”“劳动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

图3 2010—2021年“劳动教育”研究核心作者合作图谱

2.4 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是指在某一领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长期有组织地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机构。梳理劳动教育论文核心研究机构,可以明确该领域目前主要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为今后该领域科研机构合作提供指向性。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主要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如图4所示。通过数据计量分析,绘制高产机构发文量分布表,见表2。在劳动教育研究方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发表核心论文最多,共15篇,其次是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文量均在9篇以上。此外,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的中心度为0.00,说明他们在该领域研究合作关系松散。

表2 “劳动教育”主要研究机构发文量分布一览表(排名前10)

图4显示,目前劳动教育研究机构主要以师范类、综合类双一流本科高校以及科学研究院为主,且主要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密度为0,连线数量也为0,研究节点为161个,说明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基本以独立开展研究为主,相互间尚未形成较为广泛且紧密的跨院校、跨机构的研究合作关系,辐射带动效应偏弱。

图4 2010—2021年“劳动教育”主要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3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对科研论文核心思想的集中凝练与高度概括,虽然关键词所占文献篇幅极小,却是文献要义所在,通过对关键词共现词频、中心度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揭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动向。

3.1 关键词共现

运用Citespace软件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5所示。图谱中共有376个节点,连线1 016根,网络密度为0.014 4。关键词节点形状大小与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频次高低成正比,形状越大表示出现频次越高,节点越小表示出现频次越低。节点颜色越丰富表示该关键词研究历时性效果越好。根据相关数据结果绘制出高频关键词中心性和频次统计分布列表,见表3。

表3 “劳动教育”主要研究机构一览表(排名前12)

图5 2010—2021年“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值大于0.1,表明该关键词具有高中心性。通过关键词词频和中介中心度分析,得出劳动教育、劳动、劳动精神、高职院校、中小学、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大学生、劳动素养、劳动观、劳动技能、体力劳动是目前国内劳动教育研究出现频次最高且具有高中心性的词。

3.2 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有助于了解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6所示。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若Q值大于0.3,则图谱网络结构显著;若S值大于0.5,则聚类较为合理[4]。图6显示,在劳动教育关键词聚类图谱中,Q值为0.507 9,大于0.3;S值为0.885 4,大于0.5,说明聚类结构合理且显著。筛选发现目前国内劳动教育研究范热点内容主要聚焦劳动、新时代、职业院校、大中小学、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大学生、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等方面。

图6 2010—2021年“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3.3 研究热点归纳

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主体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其劳动素养的过程。通过对关键词词频、中介中心性、聚类分析结果的综合考虑以及相关文献的进一步梳理,可以将目前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从顶层统筹资源,构建劳动教育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以内容为视角,如李刚等[5]提出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五个方面。二是以体系为视角,如汤素娥等[6]借鉴系统论原理,分析劳动教育的演进逻辑,提出劳动教育应从价值、认知、实践三个层面构建目标定位精准、课程设置科学、教学方法合理、考评方案实用的课程体系,旨在让劳动教育课程有制可循、有人可靠、有料可用、有方可行。

第二,劳动教育的价值追寻。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而育人是教育的本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以劳育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社会应认真贯彻和落实“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积极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地位。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研究是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发挥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引领作用。相关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进程出发,李珂等[7]详细梳理了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进程,认为劳动教育的价值主要集中在服务学生就业、缓解国家经济压力、服务阶级斗争、政治改造、经济建设等外在方面;刘向兵[8]认为劳动教育价值应充分彰显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内在方面。二是从育人价值理念出发,部分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价值应立足生产力进步、社会全面发展、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实践育人,阐述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

第三,劳动教育的路径融合。2020年被称为“劳动教育落地年”,劳动教育融合育人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应正在显现。这一主题研究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是以五育融合为视角,李政林[9]通过融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以此连接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从“学—思—做”动态循环的劳动教育过程,建构起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通的教育结构,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实现五育融合[10]。二是以其他融合为视角,全晓洁等[11]立足“双创”融合,强化劳动教育的潜在实践场域,通过树立“融合共生”的育人理念,优化“融合共赢”的育人机制,搭建“融合共建”的育人平台,创设“融合共赢”的育人氛围,以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持续发展,彰显劳动教育的完整内核,推进劳动教育的价值深化。

3.4 研究前沿趋势

关键词突现图谱是对关键词出现时间的直观反映,能够表征该领域研究主题的最新演化动态。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2010—2021年劳动教育文献关键词突现图谱,如图7所示,通过突现率分析,探测该领域研究相关前沿。

3.4.1研究前沿突现词整体解析 图7显示,劳动教育研究前沿先后经历了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精神、五育并举、体力劳动、育人价值的前沿词变化。其中劳动教育、大学生、体力劳动3个关键词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大,劳动精神、五育并举、育人价值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小。由此说明,随着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各高校开始以高校视角持续聚焦劳动教育,并不断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拓展劳动教育研究领域。

图7 2010—2021年“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3.4.2研究前沿突现词阶段性解析 第一阶段(2010—2018年):前沿突变词聚焦“劳动教育”“学生”。例如,顾建军、白雪苹、冀晓萍、高军、霍江华等学者重点关注技能培养、内容建设、中小学和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问题,重点对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解读,分别提出“以技能培养为主体的劳动技术教育”“以内涵挖掘为导向的劳动教育”“以资源整合为入口的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劳动教育”等观点,并以此阐述了各类学生群体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第二阶段(2019年):前沿突变词聚焦“劳动精神”“五育并举”。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研究发文量得到显著提升,研究视角逐渐拓展,探索劳动教育精神、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2019年,申文昊、胡华、赵浚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逻辑起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优良基因,通过塑造劳动价值引领、劳动技能传授、劳动创造实践等相互配合的方式,探索劳动精神培育的新路径。鲁满新、杨颖秀、郭长义等学者以三全育人为视角,通过求真、至善、臻美,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把劳动精神融入劳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曹凤月、李丹、张俊宗等学者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要素整合、课程设计、体系构建、协同创新的劳动素养提升策略。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针对劳动教育的不同视角,学者们进行了类化研究。第三个阶段(2020—2021年):前沿突变词聚焦“育人价值”。新时期劳动教育更应该充分发挥好劳动教育塑德、惠智、健体、育美、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这一时期,劳动教育育人价值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领域。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单项度解决就业问题以及提升技术水平的劳动教育价值追求,已经无法适应国家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价值目标取向上,新时期劳动教育坚持价值追求的内外和谐统一,充分彰显了劳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相关研究者立足研究历史,反思现实实践经验,认为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应着眼于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主体兴趣体验、学习热情、成长幸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1年国内劳动教育核心期刊的载文情况进行分析梳理,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逐步从理论上的内涵探讨向课程育人聚焦,从学科上的独角戏到多领域的大合唱,从模式上单边主义到五育并举,从价值上的外在追寻到全面发展塑造,历经多元探索,劳动教育的解读更加深刻。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劳动教育研究孤立多于合作,多学者跨学科未形成合力;理论多于实践,聚焦劳动内容本身,没有充分发挥课程实践育人功能;割裂多于整合,现实境遇与价值旨归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削弱了二者良性发展的动能。

4.1 培育研究共同体

学术研究共同体是指不同地区的研究者或者研究机构,基于共同研究领域和研究目标,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合作,进而不断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实现该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团体。培育劳动教育学术研究共同体,有助于持续、健康、深入地推进国内劳动教育研究工作的良性发展。通过对12年以来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梳理,发现劳动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处于文献数量不断增长的快速发展阶段;《人民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居于该领域的核心位置;该领域以刘向兵、李珂、顾建军、檀传宝、曲霞等研究者为主,且研究者合作关系松散,暂未形成稳定核心学术作者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但高校间尚未形成密切合作学术共同体。为了破解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困境,研究者需要立足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通过政策引导、经费倾斜、学术论坛、交流研讨等方式,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地区、跨机构合作联动,形成多学科融合研究共同体,为劳动教育重新赋能;逐步实现研究主体由个体向团体转化,研究学科从单一向多元演化,持续深入研究,为今后劳动教育的研究凝聚共识。

4.2 拓展研究新视角

关于劳动教育研究,通过关键词突现图谱显示,学界目前的研究从聚焦劳动教育内容“单边主义”向多元育人路径、提升劳动素养和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领域拓展。这些研究不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释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反映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持续深化。一是要拓展课程思政视角。当前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聚焦劳动理论课本身,没有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要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劳动教育研究要从“课程思政”与“关联衔接”的视角,瞄准劳动教育理论课、专业课、文化课、实践课四个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作用和优势特点,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育人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为劳动教育重新赋能,真正实现“1+1+1+1>4”的育人成效。二是要丰富实践教育案例。判断劳动教育理论发展是否有实用价值的标准之一就是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能否进行有机融合。新时期劳动教育的优秀成果从宏观和微观理论层面解读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但对劳动教育实践案例的研究明显不足,截至目前中国知网中关于劳动教育相关实践案例的研究仅20篇,仅占核心论文总量的2.5%。因此,今后劳动教育需要将研究聚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持续挖掘国内劳动教育的典型实践路径和机制,这是该领域研究走深走实的重点方向。

4.3 凸显研究整体性

劳动教育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当前,劳动教育研究立足现实境遇和价值理念,聚焦劳动教育的背景、内涵、特征、状况、价值等研究视角,但探索主题的多元化,并未改变现实境遇与价值旨归在时空上相对割裂的现状,因此,注重“劳动教育”系统性研究成为必要。一方面是关联现实境遇。现实境遇的研究要聚焦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现实困境、方法举措等方面。劳动现实境遇的突破要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现实教育问题。在空间上,要通过不断拓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教育等现实需要的关联性,突破过多理论层面研究的困境,凸显劳动教育研究的现实价值。另一方面是旨归价值导向。价值理念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特征与价值导向,为实践提供理念指导[12]。劳动教育的研究整体上呈波动发展的趋势。在时间上,劳动教育研究的时代性、阶段性和必要性特征与中国改革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深受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深入探讨劳动教育价值导向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同时,要逐步形成价值旨归对现实境遇的反哺效应[13]。

猜你喜欢
图谱劳动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绘一张成长图谱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图表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