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班生活区游戏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2022-09-20 05:33承红霞
幸福家庭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区小班经验

■文/承红霞

目前,小班幼儿生活区游戏存在以下问题:受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影响,小班幼儿更多的是接受教师的指令,被动、机械地进行操作,缺乏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借鉴了瑞吉欧教学法中的“工作坊”理念,为幼儿创设生活体验的环境,以加强幼儿的生活体验感。生活区活动有别于日常生活活动。在生活区活动中,幼儿通过独立操作丰富自己的经验,让教师有了更多观察和指导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在实践指导中思考如何引导幼儿参与生活区活动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鉴于小班幼儿的生活需要和生活区游戏的教育随机性,我园教师对生活区进行了环境规划、材料整合、分层操作、区域融合,构筑了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化进行生活区活动的区域环境。在生活区的创设与推进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活,要贴近幼儿的心灵,理解幼儿的想法,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不断探索生活区活动对幼儿的价值,支持幼儿的发展。

一、创设环境,提供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工具

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对于挑战有难度的生活技能练习并不感兴趣。教师要想帮助幼儿,必须先创造一个更加开放、自主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小班开学初,笔者对活动室进行了布局规划,将生活区设置在最显眼的地方,幼儿一走进教室就被各种生活工具吸引:小灶、小锅、小勺、水池、餐具、餐桌、桌布、沙发……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幼儿,都主动上前进行操作。适合的高度、小巧的工具,教室犹如一个温馨的家,让幼儿感到放松、满足。

“生活即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生活区是教师提供各种与生活有关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练习的区域。教师在小班开展生活区活动,要关注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根据幼儿的需求,规划活动室空间,让环境更具有生活气息。“环境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环境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建构自信、发展自我。教师要依据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支持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在生活区活动的体验和实践中,实现主动探索、经验迁移、思维拓展,满足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二、搜索食材,创造独特的生活味道

幼儿对生活区的热衷,不光来自摆弄小巧精致的厨房工具,也来自美食。生活区开放后,幼儿每周都积极预约,“这个礼拜我们做什么好吃的”成为幼儿之间的热门话题。生活区活动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拓展了幼儿的实践体验与社会经验,引发了幼儿的强烈共鸣。首先,幼儿会围绕自己喜欢的食物展开讨论,通过投票、统计,选出最受幼儿欢迎的食物,从而确定食谱。接着,幼儿会去保健室借阅菜谱,和教师一起查资料,并请教厨师。最后,大家将信息汇总、整理,热心的家长会带幼儿一起去超市观察、对比、采购,还有的家长会主动申请做志愿者,来到生活区和幼儿一同制作美食。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食材的收集过程中,教师从幼儿提出的问题和设想出发,与幼儿一起讨论,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生活区的小主人。对幼儿来说,烹饪美食的一系列过程,既能享受劳动成果,又能积累社会经验和认识社会。

三、以物代物,收集可利用的生活材料

在生活操作区,小班幼儿对常规材料的专注力往往不足,如何把握材料的投放和更换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教师通过以物代物的方式引导幼儿收集可利用的生活材料,展开联想,可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在笔者所在幼儿园的生活区活动中,一般而言,热衷于生活区游戏的幼儿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已经能很熟练地掌握各种工具了。例如,当幼儿想做自助餐但找不到食材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谈谈自助餐需要准备什么食材。教师可以拿出抓拍幼儿吃饭时的照片,根据照片上显示的食材,引导幼儿进一步展开联想,发掘生活中可以代替的物品,借此完成自助餐的准备活动。

自有人类生活产生时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对教师来说,材料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材料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社会的中介和桥梁。生活化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实际经验,能引起幼儿的共鸣。随着材料的日渐丰富,生活区活动也更加自主、有趣、多元。教师与幼儿共建材料库,收集成品、半成品生活化材料,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创造,推进了小班生活操作区活动的开展。

四、拓展项目,挑战多方位的生活技能

随着替代物的加入,幼儿对材料的摆弄、组合、搭建越来越熟练,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在生活区开设工作坊、叠衣站和清扫间,提供各种材料供幼儿进行操作和探索。幼儿可以到工作坊扣扣子、串珠子或编辫子,完成一项操作练习后,做出标记。通过工作坊活动,教师可以观察到近期最受幼儿欢迎的项目。每当新项目推出,教师可以观察幼儿探索与挑战的进度。教师可以在清扫间提供水杯、水桶、毛巾、扫把、拖把等工具,让幼儿仔细观察这些工具,尝试擦桌椅、扫地、收垃圾。

“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生活是活教材,幼儿要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与分享中学习。丰富的生活操作区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慢慢尝试。活动过程中,教师会静静观察幼儿的操作进度。幼儿的发展水平、思维特点不同,对材料和操作的要求自然也不同。幼儿选择合乎自己水平的材料进行操作,能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有的幼儿操作失败后,往往会先放弃,选择另一种更容易操作的材料,体验到成功后,再回来挑战“难题”。这些具备可操作性的生活挑战项目,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专注、认真、细致、耐心、有条理的品质。教师发现,热衷于清扫工作的幼儿,逐渐主动参与劳动,这激发了他们为集体服务的热情。由此可见,生活操作区不仅能提供材料、锻炼技能,还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挑战自我的积极性,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志品质和服务意识。

五、投入游戏,创造多角色的生活场景

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以生活和游戏为主。为促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交往,教师可以尝试将创造性游戏融入生活操作区。幼儿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无缝衔接。他们沉浸在活动中,欢快地向教师介绍着自己的新想法,拉着教师一起进入生活情境。

环境、材料是生活区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在为幼儿创造适宜、开放的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思考。幼儿创造的生活情境中往往隐含着生活教育价值,教师应观察、参与活动,回应、支持幼儿的想法。生活广场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以思考、想象、分享的自由空间,一个自己生活、自主畅游的环境。幼儿在生活广场互动交流,能够倾诉内心感受,激发内在的潜能,获得成长。

六、倾诉感受,面对最真实的生活经历

疫情背景下,教师与幼儿展开探讨,并在生活广场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口罩、消毒凝胶、洗手液、纸巾等材料,准备洗手的步骤图、医护人员工作的场景照片等,倾听幼儿心中的感受,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教授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以发展的眼光为幼儿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幼儿尽量依靠自身力量丰富知识经验。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幼儿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而不断成长。

随着生活区活动的不断推进,幼儿感受到了生活区活动的趣味性,并对生活区活动充满期待。活动初期,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生活区活动的主要内容,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观察与关注幼儿在生活区中的表现,捕捉亮点,鼓励幼儿提出新想法。教师将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丰富活动内容和细节,依据小班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适时、适度指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能动性,促使小班幼儿自选材料、自由操作和自主交往。教师要鼓励幼儿在这些生活体验活动中主动结交新朋友,在互动操作中掌握新技能,在困难中探索与坚持,从而将生活、学习的激情延伸至日常生活,培养有益于他们终身发展的良好习惯与品质。

猜你喜欢
生活区小班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偏远生活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研究
某矿生活区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提高梅山钢铁企业生活区电费回收率的研究实践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