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指导方法
——以“排队风波”为例

2022-09-20 05:33蔡静芳
幸福家庭 2022年6期
关键词:希希排队教师应

■文/蔡静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借助合作等方式,面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迁移已有经验,积极主动探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幼儿是具有能力和潜力的学习者,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可以激发内在潜能,有助于建构完整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排队是生活中一件常见的小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比如活动场地转换时需要排队,不同的生活活动需要排队。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应熟记排队的常规要求,无需教师过多强调。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大班幼儿的队伍显得更加自由、松散,从而引发了“排队风波”。深度学习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排队风波”为例,总结了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的经验,以期为教师更科学地开展生活活动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

(一)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指既能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又能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其他能力发展的活动,主要包括进餐、饮水、午睡、梳洗、如厕、入园、离园、过度活动和自由活动等。生活活动是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个体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借助与周围同伴的互动,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迁移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批判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提升自身认知水平的过程。

二、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

有学者提出了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见图1),笔者结合实践发现,在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全程给予引导和支持,并根据幼儿的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可以从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材料准备、活动方案的生成、赋予幼儿探究自主权、活动中的经验总结与反思四个维度给予支持。此外,由于幼儿的发育水平不同,他们的兴趣点也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采取不同的支持引导方案,优化支持路径。

图1 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图

三、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方法

(一)萌发点:激趣与生成,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内在动机是确保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在被动式学习下,幼儿通常会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应探究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活动过程中与幼儿进行充分的互动,引导和启发幼儿循序渐进地投入活动中。同时,兴趣是保证幼儿进行持续性学习,激发幼儿探索热情的原动力。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

例如,在幼儿排队散步时,希希被一大团绣球花吸引了,他停下了脚步。谦语被希希的目光吸引,他们一起停下来看绣球花,后面的昕瑶不明所以,看见队伍断了一截,推着希希和谦语往前走:“你们快走呀,他们走远啦!”希希一下子就被推倒了。

笔者立刻扶起希希并对他说:“希希,大家一起走的时候,你不可以一下子停下来哦,后面的小朋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会发生危险的。”其他幼儿也立即回应:“是的,我记得老师以前说过,特别是在楼梯上,如果突然停下来,会一个压一个。”希希闷着头说:“我知道错了,可是那个花好漂亮,我想好好看看。”好学的乐乐用小手点着自己的小脑袋,提出了一个问题:“那我们怎么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呢?”笔者说:“我们要想办法解决它,不然小朋友受伤以后可疼了。”

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类似希希的这种“撞车”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对于这个问题,幼儿没有逃避,而是提出了“如何避免‘撞车’”的探讨性问题。笔者发现幼儿对这一问题的兴趣较为浓厚,于是生成了“如何排队”的主题活动。类似情境在幼儿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应时刻观察幼儿的状态,捕捉并分析幼儿的兴趣点,判断幼儿对具体问题是否有探究欲,并以其为基础生成活动,以确保活动符合幼儿当下的兴趣点,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专注地投入活动中。

教师在活动中设计“真问题”,可以促使幼儿进行深度思考。在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互动让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因为希希突然停下来,导致队伍发生“撞车事故”。笔者和其他幼儿指出了他的不对,而乐乐则积极地提出要解决“撞车”的问题,于是,幼儿发起了头脑风暴。

笔者先询问幼儿:“希希不是故意的,他是被咱们幼儿园的小花吸引住了,那我们要怎么办呢?”有幼儿回答:“老师,我觉得遇到问题得先打报告,他喜欢看花,得先告诉大家,然后出队列,看完再回到队伍里。”另一名幼儿说:“是啊,他得听老师的指令,不然大家都会摔倒,我们要关注身边小伙伴的情况,不能只管自己,这样大家可以相互监督。”听到幼儿的回答,笔者又问道:“对呀,可是小朋友们能做到吗?互相监督很难哦。”幼儿立即回答道:“我觉得我可以,我会监督希希的。”笔者继续询问幼儿:“可是小朋友们会有监督不到的时候,这时该怎么办呢?”这促进了幼儿的深度思考。

在活动过程中,笔者首先将排队问题抛出,引发幼儿的思考,幼儿提出了“报告制度”“伙伴协助制度”等解决办法。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如果监督制度执行不到位该如何处理”,引导幼儿继续深入思考。在整个过程中,笔者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幼儿启发性的建议或提问,促使幼儿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增强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着眼点:环境与材料保障幼儿深度参与的程度

生活活动是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载体,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3~6岁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幼儿更快地进入游戏状态,促使幼儿主动地探究事物,从而推动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生活活动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关,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环境的预设和活动材料的准备为起点,为幼儿搭建良好的活动环境,通过游戏的方式总结经验教训,使幼儿在生动的环境中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充分体验活动的过程。

针对排队的秩序问题,笔者将排队推挤导致摔伤、磕碰的漫画悬挂在教室周围,组织幼儿表演了“排队风波”,引导幼儿利用救护的各类玩具与素材,学会了科学处理碰伤、擦伤等情况的方法。

(三)着力点:赋权与放手,提升幼儿深度体验的感觉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赋予幼儿自主权,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耐心,让他们具有充足的时间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独立进行探索活动,让幼儿主导活动进程。同时,教师要对幼儿持有充分的信心,相信他们的能力,尽量让幼儿自主开展生活活动。

例如,笔者和幼儿一起探讨如何制订排队规则,幼儿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我们要有前后顺序,不能插队”“不能随便说话”“不能突然暂停”“不能随意超越”等。经过讨论,幼儿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最终形成了规则,笔者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即“小朋友,排队走,你在前,我在后;不说话,不回头,不超越,不停留;先后有序不争抢,一个跟好一个走”。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把控好每一环节,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幼儿有力的支持。此外,教师还应扮演好陪伴者的角色,通过耐心的引导给予幼儿内心充足的安全感,让幼儿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地投入活动中。在制订排队规则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明确思路、提出方法,以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幼儿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达到深度学习的状态。

(四)突破点:总结与反思,优化幼儿深度学习的深度

深度学习可以帮助幼儿通过总结和反思获取有效经验,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幼儿可以在生活和学习的不同场景中迁移自身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在深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梳理、总结以往的经验,并提出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案。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境,采取最适宜的方式。比如,在排队时,总会有教师不注意或者看不到的时候,这时幼儿的自评和他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整个排队活动的推进过程中,笔者也碰到了很多困惑,比如有的幼儿我行我素,容易破坏排队的规则。在实践过程中,笔者积极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流,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反思并总结符合所带班级幼儿的方式与方法。

总之,生活活动贯穿于幼儿生活的每个瞬间,排队虽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身上展现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支持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生活活动,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总结并提升经验,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希希排队教师应
怎样排队
敞开怀抱 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杨杨和希希
不想要,就礼貌拒绝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巧排队列
三角龙排队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让我们走近希希的世界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