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022-09-20 05:33■文/张
幸福家庭 2022年6期
关键词:搭积木小红游戏规则

■文/张 茹

游戏是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意愿进行探索,完成游戏任务,获取成就感。幼儿在得到快乐的同时能认识世界、了解不同的事物、感受社会中的规则。可以说,游戏是幼儿接触外界的渠道。教师需要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游戏活动,适当弱化游戏的目的性,先让幼儿融入游戏中,感受游戏的乐趣,之后在游戏中融入不同的元素,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自由成长。相较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方式,这样能更好地达成教育目的,让教育融入游戏中。

一、弱化游戏目的,让幼儿投入游戏活动

游戏本身是一种娱乐活动,快乐是游戏的核心。现阶段,一些教师给游戏赋予了过多的目的,包括通过游戏锻炼身体、学习知识、养成习惯等等。这就导致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加入很多元素,简单的游戏变成了闯关,幼儿参与游戏的快乐大打折扣。若长此以往,幼儿将逐渐丧失对游戏的兴趣,游戏活动不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就要适当弱化赋予游戏的种种目的,让游戏本身成为目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自我满足。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极具魅力的,幼儿参与游戏的原因往往是“我要快乐”,而不是“我要得到什么”。教师设计游戏活动,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体现游戏的趣味性,将获得快乐作为游戏的目的。

以笔者所在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区域游戏为例,在游戏中,教师对游戏区域进行布置,将拼图、乐高、球类玩具等投放到区域中,并提议“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与你喜欢的伙伴一起玩游戏吧!”幼儿纷纷挑选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投入游戏活动。

小明和小红是班里的两名幼儿,在教师发出“玩游戏吧”的信号之后,小明与小红都选择了积木,一起玩“积木垒高高”的游戏。他们两人你一块、我一块地堆积木,很快搭建了一座“积木塔”。随后,小明在塔尖位置又放了一块积木,积木塔轰然倒塌。两名幼儿哈哈大笑起来,随即又重新开始了堆积木的游戏。

在小红与小明堆积木时,他们没有任何目的,只是单纯玩乐。相较于以往教师提出的“请搭建你心目中的高塔”“请以最快速度堆积木”等具有明确要求的游戏,这种无目的游戏更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能够给予幼儿更大的满足与愉悦感。由此可见,快乐是幼儿教育中开展游戏的核心要素。

二、赋予游戏意义,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心灵滋养

游戏具有开放性,本身不存在预定的目的,也不应限制在某种框架之内。根据以往组织游戏活动的情况来看,当教师提出“玩游戏”时,幼儿往往欢欣雀跃。但在教师为游戏设置了明确目的之后,此时幼儿面对的不再是游戏,而是任务。幼儿参与游戏具有目的,幼儿的一切行为均是为了完成任务,此时他们无法感受游戏的乐趣。很多民间游戏比如跳绳、跳皮筋、跳房子、丢手绢、搭积木、老鹰抓小鸡等,没有任何目的,但是却存在意义——让幼儿享受快乐、让乐趣滋养幼儿的心灵。因此,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组织幼儿参与游戏,要始终以“让幼儿感受快乐,让幼儿沉浸于游戏过程”为核心思想。

在上述小明与小红堆积木的例子中,小明摆放的最后一块积木让积木塔倒塌。此时,如果教师上前给小明与小红提供建议,说:“你们看,要注意每块积木之间的距离,保持两边平衡,就不会倒塌了,你们再这样摆一摆试试。”于是,小明与小红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堆积木,虽然没有再倒塌,但是他们没有刚才那么投入了。教师没有让小明与小红自主游戏,一味地强调“不倒塌”的游戏目的,看似给小明与小红做出了示范,其实干预了幼儿的自主创造。如果教师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则结果完全不同。教师可以坐下来与两名幼儿一起搭积木。三个人一块接一块地搭积木,小明与小红搭积木的行为明显是杂乱的,而教师的积木每次都恰好平衡了小红与小明的积木,让积木塔堆得更高。小明与小红十分投入,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小红高兴地表示:“太好了!老师加入以后,我们的积木塔更高了。”教师的加入是有目的,但是帮助小明与小红将积木搭建得更高的行为,让小红与小明对“合作”“老师的帮助”有了朦胧的认知。在游戏中,伙伴的帮助会滋养幼儿的心灵,同时也能让幼儿产生对世界的认知,起到“自然教育”的目的。

三、引入“自组织”概念,让游戏教育活动自主推进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促进作用,让幼儿全身心投入游戏中,就要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意识,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探索。“自组织”概念的提出者哈肯认为“一个系统在获得空间、时间的过程中,没有外界干涉,我们便认定是自组织的”。“自组织”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出现想要吃饭、想要看花草、想要参与游戏、想要看动画片等诉求,并且付出行动,这就是幼儿“自组织”。这种“自组织”包含了幼儿的自主意识与主体驱动,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现象,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推进游戏进程,以“自组织”落实游戏环节,在游戏中获得成长。

在上述小明与小红堆积木的例子中,如果教师能参与小红与小明的搭积木游戏中,并让他们认为“老师加入以后,我们的积木塔更高了”,这就是“自组织”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教师设计“自组织”的游戏,要秉持“包容错误”“欢迎不平衡”的思想,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接受幼儿“一会看看花草,一会儿摸摸地面”的行为。教师可以以民间游戏为基础,引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让幼儿能自主推进游戏环节。

四、明确游戏规则,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规则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至关重要。认识规则是幼儿认识社会的第一步,是帮助幼儿逐渐融入社会、规范幼儿活动的重要一步。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解释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规则范围内参与游戏。在游戏中说明规则,貌似与“无目的”“不设限”相悖,但规则是游戏的重要支撑。比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规则是在现场扮演动物角色的教师中找到小蝌蚪的妈妈。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虽然全程没有要求幼儿“如何做”,但是幼儿的所有行为都在游戏规则范围内,没有在动物角色之外的教师中寻找小蝌蚪的妈妈。幼儿若违背规则,是无法“找到妈妈”的,更无法充分感受游戏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幼儿参与游戏之前,要为幼儿明确解释规则内容,并要求幼儿遵守规则。这样,幼儿既可以充分投入游戏,全身心体会游戏带来的快乐,也能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

规则与游戏本身具有密切联系。教师既可以根据游戏玩法设计规则,适当约束幼儿的游戏行为,也可以根据游戏规则丰富游戏玩法,更加具体地呈现游戏环节。在今后的游戏规则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游戏玩法,预设幼儿在游戏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分析幼儿可能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将突发状况的应对思路转变为游戏规则,提前预防意外的发生。通过设计游戏规则,教师能保证游戏活动的有序性、高效性与趣味性,让幼儿能够更放松地投入游戏,启发规则意识,充分实现幼儿教育与趣味游戏的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游戏是教师组织幼儿认识世界、掌握常识、体会规则的主要方式。幼儿进行“无目的”的游戏,能激发其自主探索欲望,让其主动感受游戏中的事物,了解社会规则与环境,更有利于达成教育目的。在今后的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适当弱化游戏的目的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以游戏为幼儿搭建认知世界、了解规则的桥梁,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搭积木小红游戏规则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搭积木
游戏规则
搭积木
相亲
年龄的猜想
游戏规则
搭积木,找秘密
小红低唱我吹箫
2013年的5款改变游戏规则的建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