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与红螯螯虾种养试验

2022-09-21 16:11张玉山梁志辉林伟松黄晓声张楚媛李明洋苏骏腾江雨颖李雪雁刘文利王广军
水产养殖 2022年8期
关键词:稻虾施用量种养

张玉山,梁志辉,林伟松,黄晓声,张楚媛,李明洋,苏骏腾,江雨颖,李雪雁,刘文利,王广军

(1.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2.中山市龙之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东 中山 528476;3.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广东 中山 528403;4.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85)

稻渔共作模式是指在一块稻田同时收获水稻和水产品,这种模式可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稻虾共作是稻渔共作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目的。目前关于稻虾共作的报道较多,综合种养技术也比较成熟。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称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澳大利亚,是淡水虾中个体较大的种类之一,具有食性杂、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含肉率高、肉质好等特点。相比小龙虾与水稻共作,红螯螯虾与水稻共作的报道较少,其综合种养技术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同于小龙虾,红螯螯虾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稻环沟内,这就需要探索合适的虾苗投放量,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此外,红螯螯虾的营养成分、合适的施肥方式和水质环境变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等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然而,目前稻虾共作研究大多只围绕在某一方面,很少见有对上述问题的综合报道。

本试验在红螯螯虾与水稻综合种养的模式下,探索合适的施肥方式与红螯螯虾投放密度,对稻虾共作模式下水质条件和红螯螯虾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以期为红螯螯虾大面积推广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稻虾共作稻田施肥方式与水稻播种

稻虾共作的试验在广东省中山市陆泉沙生态农场2块稻田内进行。2块稻田在水稻秧苗移栽前分别采取2种施肥方式。第1种施肥方式的稻田(50 OPS):每667 m施加有机肥(50 kg)+磷肥(20 kg)+土壤改良剂(25 kg);第2种施肥方式的稻田(100 OPS):每667 m施加有机肥(100 kg)+磷肥(20 kg)+土壤改良剂(25 kg)。有机肥为中山市沙溪镇白鹤嘴种鸡场发酵的腐熟鸡粪,磷肥为商用的普通过磷酸钙,土壤改良剂则是以园林绿化废弃物为原料经过堆肥腐熟生产的物料。稻虾共作试验田包括环沟和稻田。50 OPS稻田面积5 936.3 m,其中环沟面积533.6 m;100 OPS稻田面积3 535.1 m;其中环沟面积266.8 m。水稻整个生育期只在整地时施用1次底肥。水稻使用当地主推品种“美香占2号”。2021年3月4日浸种,经过催芽后于3月8日播种,4月5日移栽农场水稻大田,7月20日收割水稻。

1.2 稻虾共作模式下红螯螯虾投放时间、投放量与收获时间

分别于2021年9月6日与8月30日在50 OPS与100 OPS稻田投放红螯螯虾幼虾,分别投放7 750尾与7 840尾。幼虾投放规格均为3~5 cm。红螯螯虾于2021年12月31日用地笼捕捞。

1.3 红螯螯虾形态性状测定与出肉率计算

使用电子游标卡尺对红螯螯虾的身长、胸长、胸宽及腹宽进行测定。红螯螯虾身长是指虾的眼睛至第五腹节的末端;胸长是指虾的眼睛至头胸甲的末端;胸宽是指头胸甲的直径最大处;腹宽是指第一腹节的最宽处。将红螯螯虾洗干净,在蒸锅内蒸15 min,取出单个蒸熟的红螯螯虾,用电子天平称虾总质量,随后去除头、足及虾壳,称虾肉质量。出肉率(%)=虾肉质量/虾总质量×100%。

1.4 水质测定及红螯螯虾肉营养含量测定

样1017与样1112分别代表于2021年10月17日和11月12日采集的稻田水样,采用5点法取水样,混合均匀后测定相关指标。铵态氮(NH-N)质量浓度使用凯氏定氮方法测定。亚硝酸盐氮(NO-N)质量浓度使用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电导率(EC)值和pH值分别使用上海雷磁型便携式电导率仪(DDB303A)和雷磁pH计(pHs-3c)测量。红螯螯虾肉营养含量由广东省质量监督食品检验站进行检测。

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与SPSS 19.0软件进行计算与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红螯螯虾形态性状

红螯螯虾形态性状见表1。由表1可见,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雄性红螯螯虾身长、胸长、腹长、胸宽及体质量等指数均显著大于雌性虾。

表1 红螯螯虾形态性状(平均值±标准差)

红螯螯虾外观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体质量与身长、胸长、腹长、胸宽及腹宽呈正相关,其与身长和胸长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与0.955。身长与胸长、腹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与0.968。

表2 红螯螯虾形态性状相关性分析

2.2 红螯螯虾及水稻产量

在稻虾共作模式下,红螯螯虾与水稻的产量见表3。由表3可见,100 OPS红螯螯虾产量、水稻产量和投苗量均显著高于50 OPS,而捕捞出的平均虾质量没有差别。

表3 不同施肥条件下每667 m2红螯螯虾和水稻产量①

2.3 红螯鳌虾经济效益分析

100 OPS总计投苗7 840尾,按照常规80%存活率、平均虾质量65 g/尾计算,红螯螯虾每667 m产量为76.9 kg。按照目前市场价110元/kg计算,红螯鳌虾每667 m收入为8 459元。由此可见,稻虾共作条件下,红螯鳌虾综合种养具有较丰厚的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2.4 红螯螯虾养分含量分析

本试验中,测定的红螯螯虾出肉率为43.2%。营养分析表明,红螯螯虾肉含有16种氨基酸,总量为14.0%,蛋白质含量15.6 %,脂肪含量9.3%,碳水化合物含量1.2%。红螯螯虾肉也富含钾、铁、镁、铜、锌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氟含量4.0 mg/kg,硒含量0.163 mg/kg。根据《富硒含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T/XJBZFX-001-2020),红螯螯虾也属于富硒食品。

2.5 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水质分析

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时期稻田EC值、pH值、NH-N及NO-N质量浓度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在2种施肥方式下,样1112的EC值、pH值、NH-N及NO-N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样1017。

表4 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水质理化性质动态分析

3 讨论

3.1 有机肥施用量

从水稻产量角度考虑,充足的肥料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重要前提;而从虾产量考虑,应减少施肥,以确保更好的水质。因此,在稻虾共作模式下,施肥量和种类要适宜。本试验中,每667 m有机肥施用量从50 kg增加到100 kg,红螯鳌虾与水稻产量仍在增加,表明100 kg有机肥施用量不会影响红螯鳌虾生长和养殖水质,有机肥施用量还可增加。通过后期稻田试验结果,建议本地适宜有机肥施用量为200 kg。

3.2 环沟和稻田水体交换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稻虾共作时间与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水质中NH-N和NO-N的质量浓度逐渐增加。由于红螯鳌虾白天基本待在环沟中,环沟内虾粪便量和NO-N质量浓度高于稻田水体,应加强稻田水体与环沟水体交换。

3.3 幼虾投放密度

红螯鳌虾的生活习性是白天待在环沟里,夜里在稻田中活动。因此,在投放虾苗时候,可根据整个稻田面积决定幼虾投放量。有研究指出,稻虾共作模式中每667 m虾投放量为3 000~4 000尾。结合本试验结果,推荐每667 m稻虾田投放2 500尾红螯鳌虾。

猜你喜欢
稻虾施用量种养
万州区科技助农效果明显
魏巍
江西省国营恒湖综合垦殖场稻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稻虾绿色种养模式技术探讨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山区稻虾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袁善楚
旱田土壤调理剂改良酸性土壤的合理用量及蔬菜增产效果研究
磷肥不同施用量对辣椒生长与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