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2-09-21 06:03薛喜娟罗莉宁徐峥嵘尚立宏
甘肃畜牧兽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病料氏杆菌琼脂

薛喜娟,王 亮,罗莉宁,徐峥嵘,尚立宏

(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46)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流涎、咳嗽、呼吸困难、食欲废绝等,慢性经过表现为皮下组织、关节及各脏器化脓性炎症[1-3]。该病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特点,主要发生在牦牛饲养集中的高寒缺氧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节发病较多[4-7]。通过调查2018—2021年甘肃省甘南州牦牛巴氏杆菌病发病情况,发现该地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危害依然严重,4年间累计发生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29起,易感动物共2 100头,发病260头,病死62头,病死率达23.85%,其中碌曲县发病达14起,发病动物199头,病死47头,病死率达23.62%(表1)。本文通过对2020年9月甘南州碌曲县某村发病牦牛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发现抗生素耐药已经在牧区广泛存在,必须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合理规范用药,同时交叉用药,防止耐药性产生[3]。

表1 2018—2021年甘南州牦牛巴氏杆菌病发病情况

1 发病情况

2020年9月下旬,甘南州碌曲县某散养户养殖的部分牦牛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和腹泻等症状,多为中等偏下膘情母牛发病。3 d内死亡4头,用青、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差,病情反复。为查明病原,更好地治疗和预防该病,采集死亡牦牛的病料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2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发病牦牛大多精神不振、被毛粗乱、鼻镜干燥,采食下降或不食,反刍减弱。有的出现咳嗽、腹泻、头颈肿大、呼吸困难等症状。多呈急性经过,体温持续升高,可达41~42 ℃。3 d内死亡4头,其中1头未见明显症状,突然死亡;其余3头呼吸高度困难,反刍停止,皮肤及可视黏膜发绀,眼角膜潮红,伴有较多分泌物,鼻流带血泡沫或脓性分泌物,舌伸出齿外,呈暗红色。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啰音。剖检可见病牛颈部、咽部及胸前皮下组织浆液性浸润伴有出血点,气管内点状出血,淋巴结水肿出血,胸腔积液有纤维素性沉着,肺肿大,心包积液较为严重。

3 细菌分离鉴定及动物接种试验

3.1 试验材料

3.1.1主要试剂 普琼培养基、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营养肉汤培养基、革兰氏染色液、瑞氏染色液、药敏纸片、微量生化管,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3.1.2实验动物18~22 g健康小鼠,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提供。

3.2 试验方法及结果

3.2.1病料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死亡牦牛肝、肺、脾病料制作触片,革兰氏染色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菌;瑞氏染色可见两级浓染的椭圆形有荚膜的球杆菌。

3.2.2细菌分离培养 将病料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37 ℃培养18~24 h,可见露滴样灰白色小菌落,半透明、不溶血、边缘整齐、光滑湿润。挑选典型的单个可疑菌落进行纯化,纯化后分别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平板,37 ℃培养18~24 h。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未生长。将营养肉汤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大量红色球状小杆菌。

3.2.3生化试验 将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蔗糖、乳糖等9种微量生化管中,37 ℃培养48 h。观察结果可见(表2),蔗糖、果糖、葡萄糖、甘露醇、硫化氢阳性,乳糖、麦芽糖、鼠李糖、山梨醇均为阴性。

表2 生化试验结果

3.2.4动物接种试验 取健康小鼠10只,平均分为5组,碾磨病料至糊状,0.9%无菌氯化钠溶液1∶10稀释,腹腔注射前4组小鼠(0.5 ml/只)。第5组设为对照组。接种18~24 h后,第1~4组小鼠全部死亡,对照组未见死亡。剖检死亡小鼠,可见皮下结缔组织胶样浸润,肝、脾肿大,淤血,有出血点。胸腔含有大量黄色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3]。无菌采取死亡小鼠心血及肝脾作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组织触片和血涂片革兰氏染色及瑞氏染色镜检结果与发病牦牛镜检结果一致,为红色小杆菌,瑞氏染色可见两端浓染。接种血琼脂平板37 ℃培养18~24 h后,长出半透明、不溶血、边缘整齐、光滑湿润的露滴样灰白色小菌落,与攻菌病料培养特性相同。

3.3 分析

死亡牦牛临床症状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发热、寒颤、流涎、咳嗽、呼吸困难、食欲废绝等主要症状;病理剖检病变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剖检病变。

病料细菌分离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菌,瑞氏染色符合两级浓染的特性;菌落形态可见露滴样灰白色小菌落,半透明、不溶血、边缘整齐、光滑湿润。生化试验符合巴氏杆菌特性。以上特征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培养特性及生化指标。

攻毒试验致小鼠死亡,死亡小鼠剖检病变及镜检结果符合目的菌特征。

综合以上结果判断,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特性等均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征,确诊该病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牦牛出血性败血症。

4 药敏试验

参照WS/T 639-2018《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此次分离的巴氏杆菌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此次分离的巴氏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恩诺沙星和强力霉素高敏,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中敏,对青霉素G、链霉素和复方新诺明低敏。

5 治疗

隔离病牛,对其余健康牛群紧急免疫。对发病牛群肌肉注射头孢噻肟、氨苄青霉素和恩诺沙星等高敏感性抗菌药物,1~2次/d,必要时两种抗菌药一起用以加强疗效。治疗过程中给予清洁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同时口服电解多维。5~7 d后,大部分病牛康复,无新增死亡病例,疫情得到控制。

6 讨论

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感染率较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巴氏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在健康牦牛呼吸道内长期存在,通常由内源性感染引发[8],如气候剧变、长途运输、营养不良、换料、疲劳、寄生虫感染等应激因素容易导致该病发生[9-10]。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牛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草场、饲料、用具等发生感染[11]。此次疫情发生时间在9月下旬,正处于高原气候季节性变化时间,因此建议养殖场(户)在气候多变季节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补充精料、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减少挤奶频次,降低牦牛应激。发生此类疫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抗生素治疗,但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问题日渐凸显[12]。因此建议治疗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合理规范用药,同时交叉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由于巴氏杆菌可感染人,饲养人员和兽医还需做好自身防护,避免感染。

除了治疗外,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开展疫苗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注意区分不同体重牦牛免疫接种剂量,尽可能确保接种效果[13]。要开展划区轮牧,结合牧民放牧习惯和疫病防控需要,将放牧牦牛群划分为“两大四小”牧场轮牧。两个大区即夏秋、春冬牧场,四个小区即在两个大区中按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划分。要充分利用高原紫外线杀菌、牦牛排泄物发酵杀菌等自然途径预防本病,夏秋季节还应注意避开过度阴湿草场放牧。对已经发生疫情的圈舍及时开展圈滩场地消毒工作,并及时开展病死牦牛尸体、排泄物、乳、乳制品无害化处理工作[14]。

猜你喜欢
病料氏杆菌琼脂
琼脂基环保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消除国产琼脂磷酸盐沉淀的工艺优化及设计
鸭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一例混合感染猪病病原的实验室检测
试论羊布鲁氏杆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有效选择沙门氏菌培养基
基层兽医猪病料常用采集操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