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知识产权改革创新推动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9-21 06:30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
宁波通讯 2022年15期
关键词:宁波市宁波专利

文|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

近年来,宁波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各项工作,先后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首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是全省首个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城市,并获准成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宁波分中心。在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全国150多个副省级城市及地级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宁波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宁波知识产权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连续10年被国家版权局评为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知识产权工作为宁波激励创新、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2021年全市专利新授权量7.2万余件,增长19.5%;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8万件,增长25.3%;全市有效注册商标40.1万件,其中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突破1200件、地理标志58件,均处全省首位;全市版权作品登记数超8000件,增幅达50%。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2021年全市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119亿元,惠及企业291家,增速位居全省首位,创历史新高;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累计签订投资项目12项,投放资金1850万元。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1个;新建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3个、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站(点)24家,数量均名列全省首位。在知识产权服务方面,建成启用市知识产权综合体,汇集12个部门行政司法资源和9类机构社会资源,实现知识产权事项“最多跑一次”。

抓统筹 强责任高位推动凝聚工作合力

近年来,宁波全面把握知识产权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凝聚全市上下对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发展动力的思想共识与工作合力。

政策体系形成系统构架。高起点制定《宁波市知识产权发展“十四五”规划》,系统部署“十四五”时期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设置了布局高质量创造、推进高效益运用、加强全链条保护、完善高标准体系、实施高水平开放和打造现代化生态等六大重点任务。《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与之配套的绿色石化、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中,均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工作重点加以推进。在今后五年,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度将越来越紧密,高价值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含量也将越来越高。今年,将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省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

工作合力实现大幅提升。调整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挂帅,增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15个部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性,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等领域协作力度,形成“优势互补、统分结合”的良好格局。各区(县、市)均成立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议事协调作用明显加强。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工作等均将知识产权纳入其中,作为重要指标。

2021年5月7日,宁波市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对接月活动,并上线“甬知E贷”专项产品。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供图

管理体制机制更趋完善。市市场监管局对标省局相关工作要求重新调整知识产权职能处室,知识产权全链条、全环节无缝管理体制初步构建。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增挂“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牌子,强化公安知识产权保护队伍专业化。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充实兼职技术调查官力量。市检察院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集中统一履行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成立全国首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被纳入宁波市质量强市考核和市直单位绩效考评平安建设考核指标。知识产权工作被纳入对各地的专项绩效考核,列为市委“奋进宁波,争先进位”专项表彰奖励项目。

抓创造 促运用增强创新发展驱动力

宁波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首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等政策红利,以市场需求和价值实现为导向,不断激发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动能,推进知识产权高价值创造和高效益转移转化。

知识产权创造提质增量。培育高质量创造的“锋领尖兵”,引导企业优化专利布局,帮助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挖掘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坚持创新引领,加大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力度,立项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51项。在省内率先实施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领域专利导航试点,两类产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市专利总数的1/5,2021年两类产业企业规上工业生产总值分别达6130亿元和3276亿元,分别增长24%和38.2%。科技、经信等部门实施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聚力突破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卡脖子”技术,2743家规上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648件,约占全市总量的一半。2021年,6项专利获第22届中国专利奖,其中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项专利获外观设计金奖。

知识产权金融提质扩面。发挥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作用,促进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金融资本、产业发展有效融合。深化“政府+银行+担保”的知识产权融资风险担保模式,质押融资风险池基金规模达4085万元,基本覆盖全大市,授信额度约4.1亿元。风险池基金累计签订融资项目88项,实际放款80项,放款金额合计1.6亿元,为全市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推出“甬知E贷”产品,实现企业和银行融资需求一键对接。全国首创实体化运行的知识产权保险运营服务中心,在全国范围率先落地海牙协定与PCT两类专利国际申请费用补偿保险,完成全国首笔涉外商标专用权保险理赔。目前已为517家企业的5633件商标、1558件专利等提供承保服务,累计保障额度达6.1亿元。

7月11日,全国首笔海牙协定与PCT两类专利国际申请费用补偿保险落地宁波。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供图

知识产权成果加速转化。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交易平台,探索建立“技术研发—发明专利产业化—产业培育”链式创新机制,加快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步伐。在高新区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培育全门类运营服务机构60余家。2021年,全市企业实施专利许可备案1089件,增长2078%(2020年宁波许可备案50件),件数位居全国城市第五位;技术交易额319.5亿元,增长17.7%;全市立项备案的实施产业化的发明专利369个,平均每项发明专利产业化实施新增产值2368.5万元,平均新增利润279.47万元。

抓保护 促规范强化保护工作效力

近年来,宁波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实现了从“单点作战”向“立体化保护”的转变。

“严保护”格局全面形成。2021年,宁波知识产权法庭收案2586件,上升41.7%,结案2225件,上升37.52%;公安部门深入开展“昆仑”“蓝剑2021”专项行动,全市共立案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30起,破案191起;宁波海关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查扣侵权货物(物品)数量、案值位居全国海关第二位;市场监管部门共处理专利侵权假冒案件1844件,其中线下专利侵权案件106件,增长158%。强化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引领,新建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和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站(点)数量均名列全省首位。“建立与综合执法队联合办案机制强化案件调查取证”做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司法部作为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建设经验予以推介。

“大保护”机制持续优化。持续推进落实《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施方案》,签署宁波专利案件司法行政处理对接工作备忘录,推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关口前移。市市场监管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共建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审判技术辅助合作,提升技术事实查明效率。与杭州、舟山分别签订杭甬一体化推进商标品牌和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协议及甬舟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推进跨区域审判联动机制落地落实,在跨区域远程办案、案件保全等方面不断优化程序、提升效率。

“快保护”响应落地见效。加快推进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开展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近年来,宁波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受理知识产权纠纷3319件,调解成功率达66.6%;宁波律师调解中心累计受理知识产权纠纷诉前调解2300件,成功化解知识产权纠纷案件809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新手段,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专利)侵权纠纷检验鉴定技术支撑体系,为相关部门和基层局提供侵权判定意见。大力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项目,通过专利侵权假冒线索数据智能采集分析,实现专利、商标假冒侵权线索在线识别,扩大了案件来源渠道,线下专利侵权案件办理、行政裁决、电商案件等数量均实现有效增长。

抓改革 增效能提升服务辐射能级

宁波依托市知识产权综合体及基层服务站点建设,通过聚资源、强服务、减流程,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辐射能级。

深化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以宁波市知识产权综合体项目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集成改革,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和知识产权保护综合示范区。线上,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多跨场景设计,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类别知识产权数据检索,为全市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细分领域开通产业高价值专利挖掘服务。线下,宁波市知识产权综合体建成启用,在全国首次汇集公安、法院等12个部门的行政司法资源和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成果转化促进机构等9类机构的社会资源。依托综合体打造优质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新引进高水平服务机构13家。积极推进专利审查快速通道建设,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发明专利平均审批周期由9—22个月缩短至3—6个月,通过预审的专利申请获得授权成功率高达93%。近年来,专利审查快速通道共接收各类专利申请2672件,预审合格1663件,已授权1377件,平均预审周期5.4天。已授权的案件中涉及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案件占比高达78%,成为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

延伸知识产权维权服务触角。加快打造国家快速维权中心,面向重点行政区、产业集聚区和行业协会,建设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保护工作站。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宁波分中心自2020年设立以来,累计排查宁波企业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82起,并重点针对60起纠纷开展分类指导。在全国率先启动公益服务机构海外知识产权观察组织布点工作,发布宁波企业在美知识产权诉讼调查报告,对近10年337起涉甬企案件开展跟踪调查。宁波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进入全国前三。在全省率先建立基层商标品牌指导站并出台国内首个地方标准,全市151家品牌服务站开通线上服务,并嵌入到“浙里办”,为关联的15.3万家企业提供一线指导。同时,开通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宁波)受理通道,实现知识产权质押登记、专利转移登记受理“一窗通办”,支持商标全类业务网上办理,实现功能维度广覆盖。在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专业市场推出“流动受理窗口”,开展便利化服务。

强化知识产权人才支撑。将知识产权人才纳入宁波市人才分类目录。截至目前,共遴选支持高层次人才项目462个,认定相关人才402人。设立宁波知识产权学院,为宁波市知识产权发展输送 “理工+法律”复合型人才。今年初,浙江万里学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予以备案,这是宁波首次获准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将有力推动知识产权人才本地培养。同时,组织开展宁波市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搭建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培养平台,为推进宁波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宁波市宁波专利
专利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专利文摘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
喜相迎
宁波市采取“三学”“三访”“三个结合”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