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2022-09-25 10:09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韦 钰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用多语言、多文种。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的重要基础和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体现了国家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乃至政治、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回顾百年民族语言文字事业奋斗历程与实践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与共同繁荣发展的政治理念,遵循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重要原则,制定和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语文政策及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1],创造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为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奋斗目标”[2]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一、各民族自由平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尊重中华民族多元语言文字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把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坚持各民族团结平等,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平等使用,有力动员了人民群众集结起来,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的革命洪流中。例如,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四届一次扩大会议关于蒙古问题决议案》呼吁在宣传工作上应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言语及其特点[3]652~653,竭力使蒙、汉两族人民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1931年11月,《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指出,各民族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苏维埃共和国必须特别注意落后民族共和国与自治区域内生产力的发展与文化的提高,必须为国内少数民族设立完全应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学校、编辑馆与印刷局,允许在一切政府的机关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4]170~171长征时期,党深刻认识到民族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在途经民族地区时,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广泛宣传党的革命纲领和民族政策,努力学习民族语言与之交流。[5]如红军进入藏、苗、彝、回等民族聚居区,了解到蒋介石、邓锡侯等国民党反动军阀不许少数民族“读书识字”和学习“自己文字”,导致康藏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于是提出“藏族、彝族、回族有保存自己信教、风俗、言语的自由…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提高文化,设立学校,人人皆有入校读书的权利”。[4]290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提出,发展回民的文化教育,举办回民的报纸,提高国民政治文化水平。[4]367红军在边区为回族人民创建了8 所回民小学,在勒克苏和哈拉西里蒙创建了两所蒙古语学校,还创办多种民族文字报刊等。抗日战争时期,党提出各民族为一体抗日救国的崭新内容,为反帝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共同对付日寇。[4]5951941 年中央西北局创办了延安民族学院,第一次招收少数民族学员300 多人[6];党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的纲领,并相继在关中、三边、城川等19个地方建立蒙、回民族自治机关,运用民族语文施政等。这些政策措施前所未有地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抗日的爱国热情高涨。解放战争时期,党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突破点,推进民族语言文字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干部群众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1945年党明确指示“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回蒙人民的新文化,恢复创办蒙汉回各种学校。发展文化教育上各族人民有权使用自己民族的言语文字”。[4]970~971在热河设立蒙古学院,训练蒙古族干部,发行蒙文报纸;在甘肃、青海等地举办民族干部培训班,培训藏族先进分子;在朝鲜族地区创办各式小学、识字班,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语文教育,对成人开展扫盲等。党还重视利用报刊、图书、教材等出版读物对少数民族进行宣传动员工作,在东蒙、热河等地创办了《民声报》《群众报》等蒙、汉文报纸,在朝鲜族聚居区延吉创办了朝文的《延边日报》,出版朝文图书和教材,建立新华广播电台,使用朝语进行广播宣传。1947年5月,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党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汉回等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相互尊重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自由发扬本族优良历史文化与革命传统”[6][4]1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创造性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有效保障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各民族团结共进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互学互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国家宪法和法律保障各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中华民族多元语言文字互学互用,促进56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建社会主义新中国。

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1951 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民族事务的几项决定》提出“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帮助文字不完备的民族逐渐充实其文字”。专家学者们在深入开展民族语文大调查的基础上,坚持“自愿自择”原则,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参考汉语拼音方案,先后为壮、彝、侗等12个少数民族创制了14种文字。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与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这为新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和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反映出我党从根本上尊重与保障我国各民族平等的政治地位和文化的传承发展。为解决建国初期文盲率高的遗患,消除各民族之间的语言的隔阂,党提出并领导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文字改革三大任务,明确规定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极大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开启了中华民族“书同文”“语同音”的时代。1958 年,毛泽东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必须学当地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的干部,也应当学习汉语”。[7]1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身体力行,每到民族地区视察总要学几句民族语言来问候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表示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尊重,令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倍感亲切;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也积极学习汉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帮助下,新中国民族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族文化繁荣向上。学校教育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许多民族地区几乎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少数民族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到1980年,国家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小学、普通中学、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分别由1952 年的147.4 万人、73248 人、2948 人提升到1980 年的752.2 万人、1992954 人、42944 人[8]649;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特别是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方面,相关部门编纂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等10大文艺集成,搜集出版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9]351~363。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边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民族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轨道上来,民族语文工作随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践行民汉双语教育,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同时进一步推进民族语文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繁荣发展。

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的地位,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是各族人民的权利和义务。1986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广普通话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随后,《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均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与规范字,《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各行各业管理条例也对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做出相关明确规定,自此,我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起来。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入了法治化轨道,成为法定的国家事权,学习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交流合作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对于“民汉兼通”人才的需求也前所未有。实践表明,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或多语人才要比单语人才更具有竞争力,更容易适应不同社会条件之下的生活与工作;同时,民族聚居地区的双语兼通的干部,更容易协调和发展各种民族关系。为满足现实需求,1992 年,《关于民族教育工作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在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地区,需因地制宜地搞好双语教学,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利于各族学生增进了解,广交朋友,团结互助,共同进步”。2002年,《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双语教育同时也是国家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2015 年,《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要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以“民汉兼通”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的双语教学体系。各少数民族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教学,双语教学模式由以民族语为主、单科加授汉语转为以汉语为主、单科加授民族语[10],不断提高“民汉兼通”人才培养质量。

进入信息时代,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991 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报告的通知》明确了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措施,将“搞好民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处理”作为民族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后,我国民族语文标准化信息化工作进入蓬勃建设与大力实施的新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多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民族人名地名及民语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面向信息处理的民族语文标准及语文操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1]

四、各民族共享福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普脱贫凝心与民语资源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的重要指示批示,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扶志、扶智、脱贫、凝心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拉动作用,赋予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彰显中华文化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坚持推普扶贫扶智和助力乡村振兴不动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调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首次在国家扶贫政策文件提及“推普扶贫”举措。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推普扶贫”纳入教育扶贫范畴,凸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资源属性。2018年发布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均强调“加大贫困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力度……开展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行动”。在践行推普脱贫攻坚计划过程中,我国中东部发达省、市与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口帮扶工程,推动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确保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普通话,帮助青壮年劳动者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水平,为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做出重要贡献。为做好巩固拓展推普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2021 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与普及程度,助力乡村振兴。随后,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国家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力度,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普通话在提高民族乡村劳动力基本素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宣传红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内众多大中专志愿服务团队利用假期开展了一系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研、教育、宣传及“职业技能+普通话”能力培训等“三下乡”实践活动,切实服务民族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提高与乡村文明建设。

其次,保护传承民语资源与优秀传统文化显价值。我国是语言资源大国,其中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积淀丰厚,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基于语言资源整合的视角,少数民族已有语言资源和语保资源的整合及综合开发应用工作更具必要性与现实意义。[12]2000年,民族语言学界首次提出“濒危语言”概念,此后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资源的抢救、保护逐渐提上日程。2006年,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中华字库”之中涉及少数民族文字的子项目“少数民族古文字的搜集整理与字库制作”和“现行少数民族文字的搜集整理与字库制作”完成了几十余种少数民族古文字资源的整理工作;2009 年11 月26 日,正式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了多种仍在使用的传统民族文字、新创与改进民族文字以及汉字系民族文字、自创字符和近代西方传教士所创民族文字等民间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13]2010 年,《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工作”。2011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为此,2015 年国家实施“中国语言资源有声建设”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工作,其中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共计410 个,包括满语、赫哲语等一批濒危语言得到了科学系统的调查保存,同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国语言资源库和采录展示平台,汇聚音频等各类原始调查数据超过1000万条,出版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卷)》《中国濒危语言志(30 卷)》。[14]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截至2019年,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已用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7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出版各类书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中心已用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5 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翻译和播音,中央和地方的民族出版社也同时发行汉民文字的书刊。[1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极大丰富了国家语言资源,彰显了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

五、建党百年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经验启示

党的百年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伴随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民族语言文字政策贯彻落实的制度之根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一切民族工作的核心和命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百年民族语文工作改革发展与稳步实施的根本保证。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建立新中国的征途中,党中央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团结联系各族人民参与革命建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各民族真正的政治平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领导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一步提高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速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以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发展的步伐,民族工作中的“三个离不开”观念深入人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大力推进“两个共同”与“五个认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开辟了我国民族语文工作新境界,也开创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批又一批民汉兼通、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一同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齐心协力做好工作,为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懈奋斗。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特色民族语言文字问题的理论之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的引领下,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随着中国社会现状的变化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深化与完善,阶段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特征相结合[15],考虑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关注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积极应对不同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语言文字使用与教育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自主求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语言文字问题的正确道路。革命时期,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运用民族语言文字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尊重和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自由,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民族语文工作围绕“两个共同”,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推进少数民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语文工作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核心需求,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在全球民粹主义蔓延、部分国家地区民族矛盾频发的时局下,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实践经验为世界各国处理当代国际关系与民族问题讲述了包含语言文字工作在内的各领域民族事务的“中国故事”,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16]

(三)各民族共同富裕是民族地区语言教育扶智扶贫的初心使命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奋斗目标,“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贯穿我党百年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全过程。从建党初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提出苏维埃政权要努力帮助“弱小或落后的民族发展他们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帮助他们发展经济的生产力”[5],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更加突出战略位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健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推行双语教育教学,大力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以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教育水平,再到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素质,促进永久脱贫,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推进与我国时代特征、战略发展相适应的语言文字工作,以服务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证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备的交流工具属性、民族文化属性与人力资本属性,为国内众多偏远民族贫困乡村群众创造了丰厚的经济红利与成长红利,显著促进了少数民族青壮年农牧民的个人、家庭发展与当地脱贫致富。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征途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将进一步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和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夯实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交融发展的主题主线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1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多元”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18]党的百年民族语文工作始终秉持“中华民族”的核心话语体系,在历史进程中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全面生成了包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概念的子话语[19],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我党民族工作的“纲”。在方言区、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是党和国家推进民族一体化建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创举和必由之路。围绕此工作焦点,党领导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以“求同容异”即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多元性为重要原则与致思理路,科学把握一体性和多元性的关系,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依法保障与处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言、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使它们在法律要求内各得其所、各取所长。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将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完善落实相关政策,在各族群众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谱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五)以人民为中心是民族语言文字事业行稳致远的思想旨归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百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语言文字由人民在劳动中所创造,人民是推动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21]党和政府立足依靠人民力量、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语言文字事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与治理,共同享有治理现代化成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在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建立人民政权,走群众路线,化解民族矛盾,维护各族人民群众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制定、完善各类语言文字改革方案与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充分征求、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22],通过人民群众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党坚持以人民为对象,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在语言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需求,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双语教学,服务教育公平发展;加强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帮助民族群众尽快融入适应互联网与数字化时代;科学保护各类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以推动中华语言文化繁荣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导向,挖掘并利用语言文字的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保障各族人民共享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同时,利用民语资源保护、传承等措施,妥善处理语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与平衡发展问题,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信念与和谐民族关系;通过进一步加大边远民族乡村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挖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经济增长的帮扶作用,助其获取更多就业机会和劳动收益,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3]

六、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做好“一体多元”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将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和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共有信念、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等经验启示深深铸入民族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为国家各个时期中心任务与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国民族语文工作的推进应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4],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